一种钢琴马克输送机的末端过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23030发布日期:2022-10-14 23:32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琴马克输送机的末端过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琴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钢琴马克输送机的末端过渡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钢琴中的马克都是在输送机上进行流水线式的生产加工,完成生产加工后需要将马克从输送机上抬下,并放置在台车或叉车等输送车上,再通过运输车将马克转移。
3.此过程中,通常都是需要多名操作人员协同的将马克从输送机上直接抬下来,并放置在运输车上,此方式较为危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费时费力,不利于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琴马克输送机的末端过渡装置。
5.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钢琴马克输送机的末端过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有:
7.过渡架,所述过渡架一端的侧边设有卡钩,所述过渡架设置在输送机输送方向的末端,且所述卡钩位于所述输送机输送方向的一侧;
8.辊筒架,所述辊筒架的侧边设有把手,且所述辊筒架上分布有一排辊筒,所述辊筒转动的轴心线和所述输送的输送方向垂直;
9.其中,所述辊筒架位于所述过渡架上,使所述辊筒架衔接所述输送机,且所述辊筒架相对所述过渡架直线的移动,使所述把手可嵌入至所述卡钩内转动,且转动至所述辊筒架接近竖立。
1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过渡架设置所述卡钩一端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座,所述辊筒架一端固定有支撑脚,当所述辊筒架平放在所述过渡架上时,所述支撑脚于所述支撑座位于所述过渡架的同一侧;当所述把手嵌入至所述卡钩内转动后,所述辊筒架翻转至所述支撑脚压在所述支撑座上,使所述支撑座将翻转至接近竖立的所述辊筒架支撑。
11.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过渡架上的两侧均设有一排滚轮,且过渡架上的两侧均设有竖直的挡板,所述辊筒架位于两侧的所述挡板之间,且辊筒架位于所述滚轮上移动。
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过渡架内还连接有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相对所述过渡架可移动且可转动,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的上端和所述辊筒架枢接,使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伸出时,推动所述辊筒架翻转。
1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过渡架内的下方固定有滑轨,该滑轨适配连接滑块,所述驱动气缸的底部和所述滑块枢接,且所述滑轨在靠近所述卡钩的一端固定有阻挡件;当所述辊筒架相对所述过渡架直线的移动时,带动所述驱动气缸沿所述滑轨移动,当所述把手嵌入至所述卡钩内时,所述滑块抵在所述阻挡件,使所述驱动气缸呈倾斜的状态,且所述驱动气缸的下端相对于上端靠近所述过渡架设置所述卡钩的一端。
14.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过渡架衔接在输送机的末端,可方便将马克直接推动到所述辊筒架上,并且通过驱动气缸带动所述辊筒架翻转,即可实现将马克从输送机上翻转下来,以方便将马克直接通过推动的方式过渡至输送车上,此方式相比于操作人员直接地将马克从输送机上搬下的方式而言更为安全,且更为方便、省力,有利于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生产的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放置在输送机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过渡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辊筒架连接驱动气缸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辊筒架水平设置在过渡架上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辊筒架相对过渡架翻转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辊筒架相对过渡架翻转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图7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3.图9为滑轨和滑块连接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25.如附图1和2所示,一种钢琴马克输送机的末端过渡装置包括有过渡架2和辊筒架3。其中,所述过渡架2设置在输送机1的输送方向末端,所述输送机1即为输送马克的输送机,且所述输送机1可以是如附图1所示的无动力辊筒输送机。
26.如附图2和4所示,所述辊筒架3上分布有一排辊筒31,且当所述辊筒架3平行的设置在所述过渡架2上时,所述辊筒31转动的轴心线和所述输送机1的输送方向垂直,也即,所述辊筒31转动的轴心线和所述输送机1的无动力辊筒转动的轴心线平行,此结构使所述输送机1上输送的马克可直接地推动至所述辊筒架3的所述辊筒31上,过程中所述辊筒31可起到减小马克移动的摩擦力的作用。
27.如附图2和3所示,所述过渡架2上的两侧均设有竖直的挡板23,所述辊筒架3位于两侧的所述挡板23之间,所述挡板23用于限制并挡住所述辊筒架3,避免所述辊筒架3向所述过渡架2两侧滑出。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架2上的两侧均设有一排滚轮22,所述辊筒架3位于所述滚轮22上移动,此结所述滚轮22的结构用于减小所述辊筒架3转动的摩擦力。
28.如附图1和 3所示,所述过渡架2一端的侧边设有卡钩24,且所述卡钩24位于所述输送机1输送方向的一侧,过渡架2设置所述卡钩24一端的下方还设置有支撑座21。所述辊筒架3的侧边设有把手32,所述辊筒架3一端还固定有支撑脚33。具体的,所述支撑脚33的位置为,当所述辊筒架3平放在所述过渡架2上时,所述支撑脚33位于所述支撑座21位于所述过渡架的同一侧。在马克推动至所述辊筒架3上之后,可握持所述把手32,并拉动所述把手32向所述和卡钩24移动,使所述把手32嵌入至所述卡钩24内,从而使所述辊筒架3整体可相对所述卡钩24翻转,且翻转至所述支撑脚33压在所述支撑座21上,使所述支撑座21将翻转至接近竖立的所述辊筒架3支撑,以此方便将马克卸下。
29.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述辊筒架3相对所述过渡架2移动的目的在于使所述辊筒架3的中间位置实现可移动,即,所述辊筒架3转动的轴心位置(相当于所述把手32的位置)需在所述过渡架2的一侧才可实现翻转,如此需要辊筒架3转动的轴心位置至所述支撑脚33的位置接近所述过渡架2的高度才可使所述支撑脚33压在所述支撑座21,但是此方式必然延长所述辊筒架3在所述支撑座21一端的长度,占用较大工作区域。因此设置所述辊筒架3相对所述过渡架2移动后翻转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所述辊筒架3整体的长度,以节省工作区域。
30.如附图5和6所示,所述过渡架2内还连接有驱动气缸4,该驱动气缸4用于驱动所述辊筒架3相对所述卡钩24翻转。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配置一套控制系统(附图未示),该控制系统可以是plc控制器,且该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气缸4的活塞杆41伸缩。所述过渡架2内的下方固定有滑轨25,该滑轨25适配连接滑块26,且所述驱动气缸4的底部和所述滑块26枢接。具体如附图9所示,所述滑轨25为两侧c型槽的结构,所述滑块26的两侧适配嵌入所述滑轨25的两侧内,所述驱动气缸4底部和滑块26枢接的结构为通过穿装插销42的结构形成。通过此所述滑块26连接至所述滑轨25的结构使所述驱动气缸4实现相对所述过渡架2可移动且可转动。同时,所述驱动气缸4的活塞杆41的上端和所述辊筒架枢接,其枢接结构同样可以是穿装插销的结构形成。操作时,当推动所述辊筒架3在所述过渡架2上移动时,可同时拉动所述驱动气缸4沿所述滑轨25移动。
31.如附图7和8所示,所述滑轨25在靠近所述卡钩24的一端固定有阻挡件27。当推动所述辊筒架3至所述把手32嵌入所述卡钩24内后,如附所述滑块26抵在所述阻挡件27,使所述驱动气缸4呈倾斜的状态,且所述驱动气缸4的下端相对于上端靠近所述过渡架2设置所述卡钩24的一端。在此之后,所述驱动气缸4的活塞杆41伸出时,推动即可所述辊筒架3以所述把手32为轴心翻转至图附图6所示的状态。以上所述驱动气缸4倾斜的状态中,所述阻挡件27相当于对所述驱动气缸4进行阻挡,避免驱动气缸4的活塞杆41伸出推动所述辊筒架3的反作用力而继续向所述卡钩24的一端滑动。
32.此外,所述支撑座21相对所述过渡架2的底面略微倾斜,具体可以是倾斜10~15
°
,使所述支撑座21与地面之间形成间隙,操作时可将台车或叉车等输送车的前端推入该间隙内,从而实现上下衔接,以便于将马克推动至输送车。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操作过程如下:
34.s1:将所述辊筒架3推动至水平的衔接在输送机1的末端,再将马克直接推动至所述辊筒架3上;
35.s2:握持所述把手32并推动所述辊筒架3,至所述把手32嵌入至所述卡钩24内,同时所述驱动气缸滑动至被所述阻挡件挡住;
36.s3:控制所述驱动气缸4的活塞杆41伸出,以将所述辊筒架3顶起,使所述辊筒架3翻转,从而使所述辊筒架3转动至所述支撑脚33压在所述支撑座21上,如此即可使所述辊筒架3以及位于辊筒架3上的马克形成接近竖立的状态;
37.s4:将台车或叉车等输送车推动至位于所述支撑座21以下,再直接推动马克,使马克移动过渡至输送车,至此即完成将马克从输送机1上卸下的操作。
3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过渡架2衔接在输送机1的末端,可方便将马克直接推动到所述辊筒架3上,并且通过所述辊筒架3的翻转可实现将马克从输送机1上翻转下来,以方
便将马克直接通过推动的方式过渡至输送车上,此方式相比于操作人员直接地将马克从输送机上搬下的方式而言更为安全,且更为方便、省力,有利于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生产的效率。
39.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