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41101发布日期:2022-07-30 02:0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


背景技术:

2.电梯是一种用于垂直运输人或者货物的交通工具,通常电梯安装于公共场所。轿厢具有独立的空间,用来承载负载,主要起承载作用的是电梯的底部,这部分被称为轿底。别墅电梯作为一个室内加装电梯,室内电梯底坑深度受限制深度较浅。电梯轿底结构占用空间较大,安装较为不便,需要对电梯底坑进行施工整改,才可以进行安装。因此如何在现有的电梯底坑中,使电梯曳引机能够在不额外进行土建施工的井道中安装,是别墅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梯轿底结构占用空间较大,安装较为不便,需要对电梯底坑进行施工整改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
6.包括侧梁和设置在电梯轿的轿底梁;所述侧梁和所述轿底梁相互垂直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分别连接所述侧梁和所述轿底梁。
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板通过固定组件连接所述轿底梁;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上的第一锁紧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由一侧贯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轿底梁,所述第一锁紧件由相对一侧压紧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轿底梁。
8.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板焊接在所述侧梁。
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板上向所述侧梁两侧延伸有板体;所述板体连接所述侧梁。
10.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侧梁两侧设置有贯穿所述侧梁和所述板体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上螺纹连接有第二锁紧件;旋动所述第二锁紧件形成向外拉动所述第二固定件和所述侧梁的力。
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侧梁内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设置有相互螺纹连接的杆体;所述杆体顶住所述第二固定件,限制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距离。
12.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固定件上开设有限制位;所述杆体顶住所述第二固定件一端置于所述限制位。
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一所述杆体螺纹连接在另一所述杆体内。
14.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支撑所述板体。
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板之间设置有支撑所述轿底梁的底板;所述底板上并列间隔设置有支撑所述轿底梁的底杆;所述底板上相邻所述底杆之间设置有底框;所
述底框连接所述底杆。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1)通过轿底梁支撑电梯轿,侧梁通过连接板靠近连接轿底梁,保证侧梁和轿底梁之间牢靠连接,取消了电梯轿下梁结构,降低了电梯底坑的深度,节省了安装空间,不需要对电梯底坑进行整改;(2)第二固定件由侧梁内向外贯穿侧梁和板体,拧动第二锁紧件,第二锁紧件拉动第二固定件靠近板体,第二固定件向外拉动侧梁,使得侧梁和板体可以牢固连接,提高了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的结构强度;(3)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长时间使用后,第二固定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通过杆体顶住第二固定件,限制第二固定件之间距离,实现第二固定件的防退功能,保证了侧梁和板体之间的牢固连接;(4)加强板分别连接连接板和板体,通过加强板提高了板体的结构强度;(5)通过底板支撑轿底梁,通过底杆和底框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提升了轿底梁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17.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的俯视结构图。
19.图3示出了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图。
20.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的俯视结构图。
21.图5示出了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图。
22.附图中标记:1、侧梁;2、轿底梁;3、连接板;31、板体;32、第二固定件;33、第二锁紧件;34、限制位;4、固定组件;41、第一固定件;42、第一锁紧件;5、杆体;6、加强板;7、底板;71、底杆;72、底框。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要说明的是,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24.第一实施例:
2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的俯视结构图。图3示出了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图。结合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图中x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示意图的上端,图中y的方向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示意图的右端。
26.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包括侧梁1和设置在电梯轿的轿底梁2。侧梁1和轿底梁2相互
垂直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板3。连接板3分别连接侧梁1和轿底梁2。
27.连接板3通过固定组件4连接轿底梁2。固定组件4包括第一固定件41和螺纹连接在第一固定件41上的第一锁紧件42。第一固定件41由一侧贯穿连接板3和轿底梁2,第一锁紧件42由相对一侧压紧连接板3和轿底梁2。
28.连接板3焊接在侧梁1。
29.侧梁1为上下方向设置。轿底梁2水平方向焊接在电梯轿的下侧。侧梁1位于电梯轿的前后两侧。连接板3分别连接侧梁1的下端和轿底梁2。连接板3连接在轿底梁2的前后两侧。连接板3焊接在的下端。
30.优选的,第一固定件41为螺栓。优选的,第一锁紧件42为螺母。第一固定件41前后方向贯穿连接板3和轿底梁2。旋动第一锁紧件42压紧连接板3和轿底梁2,保证连接板3和轿底梁2之间牢靠连接。
31.通过轿底梁2支撑电梯轿,侧梁1通过连接板3靠近连接轿底梁2,保证侧梁1和轿底梁2之间牢靠连接,取消了电梯轿下梁结构,降低了电梯底坑的深度,节省了安装空间,不需要对电梯底坑进行整改。
32.第二实施例:
33.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的俯视结构图。图5示出了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图。结合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
34.连接板3上向侧梁1两侧延伸有板体31。板体31连接侧梁1。
35.板体31位于侧梁1的左右两侧。板体31限制侧梁1的左右两侧,板体31连接侧梁1下端的左右两侧,提高了连接板3连接在侧梁1的位置精度。
36.侧梁1两侧设置有贯穿侧梁1和板体31的第二固定件32。第二固定件32上螺纹连接有第二锁紧件33。旋动第二锁紧件33形成向外拉动第二固定件32和侧梁1的力。
37.优选的,第二固定件32为螺栓。优选的,第二锁紧件33为螺母。第二固定件32由侧梁1内向外贯穿侧梁1和板体31。拧动第二锁紧件33,第二锁紧件33拉动第二固定件32靠近板体31,第二固定件32向外拉动侧梁1,使得侧梁1和板体31可以牢固连接,提高了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的结构强度。
38.侧梁1内第二固定件32之间设置有相互螺纹连接的杆体5。杆体5顶住第二固定件32,限制第二固定件32之间距离。
39.杆体5左右方向置于侧梁1内。杆体5的外端顶住第二固定件32。
40.无下梁电梯轿底结构长时间使用后,第二固定件32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通过杆体5顶住第二固定件32,限制第二固定件32之间距离,实现第二固定件32的防退功能,保证了侧梁1和板体31之间的牢固连接。
41.第二固定件32上开设有限制位34。杆体5顶住第二固定件32一端置于限制位34。
42.限制位34开设在第二固定件32靠近杆体5一侧。限制位34将杆体5限制住,避免杆体5出现位于,使得杆体5可以持续的顶住第二固定件32。
43.一杆体5螺纹连接在另一杆体5内。
44.杆体5顶住第二固定件32时,一杆体5螺纹连接在另一杆体5内。一杆体5为位于右侧的杆体5。另一杆体5为位于左侧的杆体5。
45.一杆体5的左端螺纹连接在另一杆体5内的右端。一杆体5的右端顶住第二固定件32,另一杆体5的左端顶住第二固定件32。
46.连接板3上设置有加强板6。加强板6支撑板体31。
47.优选的,加强板6为三角形。加强板6分别连接连接板3和板体31。通过加强板6提高了板体31的结构强度。
48.连接板3之间设置有支撑轿底梁2的底板7。底板7上并列间隔设置有支撑轿底梁2的底杆71。底板7上相邻底杆71之间设置有底框72。底框72连接底杆71。
49.底板7前后方向水平设置在连接板3之间。底板7连接轿底梁2。底杆71左右方向设置在底板7下侧。相邻底板7之间为前后方向间隔。底框72的上端连接底板7,底框72的前后两端连接底杆71。
50.通过底板7支撑轿底梁2,通过底杆71和底框72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提升了轿底梁2的结构强度。
5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