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向穿梭车升降式换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25878发布日期:2022-09-14 14:16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四向穿梭车升降式换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向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四向穿梭车升降式换向结构,属于四向穿梭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穿梭车是一种用于自动化物流系统中的智能型搬运设备,目前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立体仓库中,能大幅度提高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效率、降低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3.现有的穿梭车大多采用斜滑块向上挤出横向杆的方式实现换向,但是这种换向方式使得横向杆在穿梭车进行横向移动时难以支撑壳体,需要借助壳体内的抵住组件与横向杆配合对壳体进行支撑,否则容易使得纵向轮落地,对纵向轮造成磨损,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四向穿梭车升降式换向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向穿梭车升降式换向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穿梭车的横向杆在穿梭车进行横向移动时难以支撑壳体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四向穿梭车升降式换向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分别设有换向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设置在壳体底端的内壁,所述第一电机为正反转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传动轴固定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两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两个所述第二齿轮的底端均固定设有连接丝杆,两个所述连接丝杆的表面均通过丝杆螺母螺纹连接有传动板,两个所述传动板的底端均固定设有传动管,两个所述传动管的内壁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横向杆。
6.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两侧均固定设有辅助箱,所述壳体两侧的内壁均开设有限位槽,两个所述限位槽的内壁分别与两个传动板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壳体与两个连接丝杆的接触部分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壳体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第一通槽,其中两个所述第一通槽的内壁与其中一个横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另外两个所述第一通槽的内壁与另外两个横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壳体的底端开设有第二通槽。
7.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和传动杆,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设置在壳体底端的内壁,所述第二电机为正反转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传动轴固定设有第一斜齿轮,所述传动杆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壳体两侧的内壁之间,所述传动杆的表面固定设有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二斜齿轮的底端与第一斜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分别穿过壳体两侧的内壁,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辅助箱一侧的内壁,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分别置于两个辅助箱的内部,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均固定设有第三齿轮。
8.优选的,两个所述辅助箱的另一侧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两个连接杆,四个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均固定设有纵向轮,其中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辅助箱另一
侧的内壁,且该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置于两个辅助箱的内部,且该两个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均固定设有第四齿轮,两个所述第四齿轮的顶端分别与两个第三齿轮的底端啮合连接。
9.优选的,两个所述横向杆的两端均固定设有横向轮,其中一个横向杆的表面固定设有第三斜齿轮。
10.优选的,两个所述传动板之间固定设有辅助块,所述辅助块设置为匚字状,所述辅助块的正面固定设有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为l状,所述支架与辅助块之间固定设有加强筋。
11.优选的,所述支架的表面固定设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为正反转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传动轴固定设有与第三斜齿轮啮合连接的第四斜齿轮。
1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四向穿梭车升降式换向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通过设置的换向组件,能够调节横向杆的高度,实现换向,同时对壳体提供支撑,避免四个纵向轮在穿梭车进行横向移动时出现落地,对纵向轮进行保护,第一电机转动会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带动两个第二齿轮转动,两个第二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同,两个连接丝杆的螺纹方向相同,于是两个连接丝杆分别带动两个传动板向下移动,两个传动板分别带动两个传动管向下移动,两个传动管分别带动两个横向杆向下移动,两个横向杆分别带动四个横向轮向下移动,使得四个横向轮均抵住巷道,此时四个纵向轮均悬空,从而实现换向,同时四个横向轮通过横向杆、传动管、传动板和连接丝杆的配合,对壳体提供支撑;
14.2、通过设置的驱动组件,能够解决传动杆在高于横向杆时难以驱动纵向轮的问题,设置的传动杆高于横向杆,避免换向时传动杆与上升或下降的横向杆碰撞,更加安全,设置的第二电机带动第一斜齿轮转动,第一斜齿轮带动第二斜齿轮转动,第二斜齿轮带动传动杆转动,传动杆带动两个第三齿轮转动,两个第三齿轮分别带动第四齿轮转动,两个第四齿轮分别带动两个连接杆转动,两个连接杆分布带动两个纵向轮转动,最终实现纵向移动,通过第二电机、第一斜齿轮、传动杆、第四齿轮和其中两个连接杆的配合,对其中两个纵向轮提供动力。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壳体;2、加强筋;3、辅助箱;4、限位槽;5、第一通槽;6、连接杆;7、换向组件;701、第一电机;702、第一齿轮;703、第二齿轮;704、连接丝杆;705、传动板;706、传动管;707、横向杆;8、驱动组件;801、第二电机;802、第一斜齿轮;803、传动杆;804、第二斜齿轮;805、第三齿轮;9、纵向轮;10、第四齿轮;11、横向轮;12、辅助块;13、支架;14、第三电机;15、第三斜齿轮;16、第四斜齿轮;17、第二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实施例1: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向穿梭车升降式换向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部分别设有换向组件7和驱动组件8;
23.壳体1的两侧均固定设有辅助箱3,壳体1两侧的内壁均开设有限位槽4,两个限位槽4的内壁分别与两个传动板705的表面滑动连接,壳体1与两个连接丝杆704的接触部分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壳体1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第一通槽5,其中两个第一通槽5的内壁与其中一个横向杆707的表面滑动连接,另外两个第一通槽5的内壁与另外两个横向杆707的表面滑动连接,壳体1的底端开设有第二通槽17;
24.两个辅助箱3的另一侧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两个连接杆6,四个连接杆6的一端均固定设有纵向轮9,其中两个连接杆6的另一端分别穿过两个辅助箱3另一侧的内壁,且该两个连接杆6的另一端分别置于两个辅助箱3的内部,且该两个连接杆6的另一端均固定设有第四齿轮10,两个第四齿轮10的顶端分别与两个第三齿轮805的底端啮合连接;
25.两个横向杆707的两端均固定设有横向轮11,其中一个横向杆707的表面固定设有第三斜齿轮15;
26.支架13的表面固定设有第三电机14,第三电机14为正反转电机,第三电机14的传动轴固定设有与第三斜齿轮15啮合连接的第四斜齿轮16;
27.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四向穿梭车升降式换向结构还包括有换向组件7,换向组件7包括第一电机701,第一电机701固定设置在壳体1底端的内壁,第一电机701为正反转电机,第一电机701的传动轴固定设有第一齿轮702,第一齿轮702的两侧均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703,两个第二齿轮703的底端均固定设有连接丝杆704,两个连接丝杆704的表面均通过丝杆螺母螺纹连接有传动板705,两个传动板705的底端均固定设有传动管706,两个传动管706的内壁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横向杆707;
28.两个横向杆707的两端均固定设有横向轮11,其中一个横向杆707的表面固定设有第三斜齿轮15;
29.两个传动板705之间固定设有辅助块12,辅助块12设置为匚字状,辅助块12的正面固定设有支架13,支架13设置为l状,支架13与辅助块12之间固定设有加强筋2;
30.具体的,如图1、图2、图4所示,当需要壳体1从纵向运动变为横向运动时,第一电机701转动会带动第一齿轮702转动,第一齿轮702带动两个第二齿轮703转动,两个第二齿轮703的转动方向相同,两个连接丝杆704的螺纹方向相同,于是两个连接丝杆704分别带动两个传动板705向下移动,两个传动板705分别带动两个传动管706向下移动,两个传动管706分别带动两个横向杆707向下移动,两个横向杆707分别带动四个横向轮11向下移动,使得四个横向轮11均抵住巷道,此时四个纵向轮9均悬空,从而实现换向,同时四个横向轮11通过横向杆707、传动管706、传动板705和连接丝杆704的配合,对壳体1提供支撑,避免四个纵向轮9在穿梭车进行横向移动时出现落地,对纵向轮9进行保护。
31.实施例2:
32.驱动组件8包括第二电机801和传动杆803,第二电机801固定设置在壳体1底端的内壁,第二电机801为正反转电机,第二电机801的传动轴固定设有第一斜齿轮802,传动杆803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壳体1两侧的内壁之间,传动杆803的表面固定设有第二斜齿轮804,第二斜齿轮804的底端与第一斜齿轮802的一侧啮合连接,传动杆803的两端分别穿过壳体1两侧的内壁,传动杆803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辅助箱3一侧的内壁,传动杆803的两端分别置于两个辅助箱3的内部,传动杆803的两端均固定设有第三齿轮805;
33.具体的,如图1、图3、图4所示,设置的传动杆803高于横向杆707,避免换向时传动杆803与上升或下降的横向杆707碰撞,设置的第二电机801带动第一斜齿轮802转动,第一斜齿轮802带动第二斜齿轮804转动,第二斜齿轮804带动传动杆803转动,传动杆803带动两个第三齿轮805转动,两个第三齿轮805分别带动第四齿轮10转动,两个第四齿轮10分别带动两个连接杆6转动,两个连接杆6分布带动两个纵向轮9转动,实现纵向移动,通过第二电机801、第一斜齿轮802、传动杆803、第四齿轮10和其中两个连接杆6的配合,对其中两个纵向轮9提供动力,解决传动杆803在高于横向杆707时难以驱动纵向轮9的问题。
34.工作原理:具体使用时,本实用新型一种四向穿梭车升降式换向结构,当需要壳体1从纵向运动变为横向运动时,第一电机701转动会带动第一齿轮702转动,第一齿轮702带动两个第二齿轮703转动,两个第二齿轮703的转动方向相同,两个连接丝杆704的螺纹方向相同,于是两个连接丝杆704分别带动两个传动板705向下移动,两个传动板705分别带动两个传动管706向下移动,两个传动管706分别带动两个横向杆707向下移动,两个横向杆707分别带动四个横向轮11向下移动,使得四个横向轮11均抵住巷道,此时四个纵向轮9均悬空,从而实现换向,同时四个横向轮11通过横向杆707、传动管706、传动板705和连接丝杆704的配合,对壳体1提供支撑,避免四个纵向轮9在穿梭车进行横向移动时出现落地,对纵向轮9进行保护,设置的第二通槽17能够允许支架13穿到第二通槽17的内部,进而使得第四斜齿轮16能够在横向杆707被第一通槽5抵住时与第三斜齿轮15进行配合,通过减小横向杆707与壳体1的底端的相对距离的最小值,使得结构更加紧凑,设置的加强筋2能够加强辅助块12与支架13的联系,设置的传动杆803高于横向杆707,避免换向时传动杆803与上升或下降的横向杆707碰撞,更加安全,设置的第二电机801带动第一斜齿轮802转动,第一斜齿轮802带动第二斜齿轮804转动,第二斜齿轮804带动传动杆803转动,传动杆803带动两个第三齿轮805转动,两个第三齿轮805分别带动第四齿轮10转动,两个第四齿轮10分别带动两个连接杆6转动,两个连接杆6分布带动两个纵向轮9转动,最终实现纵向移动,通过第二电机801、第一斜齿轮802、传动杆803、第四齿轮10和其中两个连接杆6的配合,对其中两个纵向轮9提供动力,解决传动杆803在高于横向杆707时难以驱动纵向轮9的问题。
3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