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11437发布日期:2022-10-22 09:01阅读: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装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装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载装置。


背景技术:

2.汽车总装零件数量繁多,如微卡车型全总装零件约500-700余种,在总装现场装配时有100-150种零件由于体积大、重量重等原因需要使用专用装载容器,但微卡总装线单边工位长度只有4m-6m,该空间难以放置如此多的专用装载容器,造成线边通道堵塞且员工取件距离过长,降低组装效率。
3.因此,亟需一种装载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装载装置,以避免线边通道堵塞,减小员工取件距离,提高组装效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载装置,包括:
6.承载框架,所述承载框架包括插入部、堆垛脚和长方体结构的框架主体,所述框架主体的上端的四角处均设置有所述插入部,所述框架主体的下端的四角处均设置有所述堆垛脚,一所述承载框架的插入部能够插入另一所述承载框架的堆垛脚;
7.至少两组承载机构,连接于所述框架主体,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和固定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梁和第二支撑梁均开设有多个容置槽,多个所述容置槽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待装载零件能够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的所述容置槽和所述第二支撑梁的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下侧,所述固定组件能够卡接至少部分种类的所述待装载零件的下端,所述竖直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两两垂直。
8.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9.第三支撑梁,所述第三支撑梁的两端连接于所述框架主体;
10.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为l型结构,所述l型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支撑梁连接,所述卡接部和所述第三支撑梁之间能够卡接所述待装载零件的下端。
11.可选的,至少位于最上侧的所述承载机构的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框架主体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框架主体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梁能够绕其一端向上翻转至避让位置;
12.所述装载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框架主体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能够固定位于所述避让位置的所述第一支撑梁。
13.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耳板和插销,所述耳板上开设有第一插孔,所述第一支撑梁上开设有第二插孔,当所述第一支撑梁位于所述避让位置时,所述插销能够插设于所述第一插孔和所述第二插孔。
14.可选的,所述容置槽为u型槽。
15.可选的,所述承载框架的下端连接有多个滚轮,所述滚轮能够使所述堆垛脚悬空。
16.可选的,所述承载框架的下端连接有叉车护角,所述叉车护角具有插入空间。
17.可选的,所述叉车护角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所述叉车护角分别位于长方形的四角上。
18.可选的,所述框架主体包括四个立柱和多个连接梁,四个所述立柱分别位于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四个所述立柱通过所述连接梁连接。
19.可选的,所述框架主体还包括多个固定梁和多个加强梁,所述固定梁的上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梁的中部,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所述固定梁上,所述第二支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另两所述固定梁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连接有所述加强梁,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连接有所述加强梁,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梁之间连接有所述加强梁。
20.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每层承载机构可以承载一至两种待装载零件,至少两组承载机构可装载一至四种待装载零件,从而提高装载装置的承载能力,有效利用纵向空间,避免线边通道堵塞,减小员工取件距离,提高组装效率。插入部和堆垛脚的设置可以将两个装载装置叠放设置,从而利用纵向空间,避免线边通道堵塞,减小员工取件距离,提高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的主视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4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中:
26.1、承载框架;11、插入部;12、堆垛脚;13、框架主体;131、连接梁;132、立柱;133、固定梁;134、加强梁;
27.2、承载机构;21、第一支撑梁;22、第二支撑梁;23、容置槽;24、固定组件;241、第三支撑梁;242、卡接部;
28.3、固定组件;31、耳板;32、插销;
29.4、滚轮;5、叉车护角。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31.本实用新型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词,在未作出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内”、“外”这些方位词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的,因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
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载装置,用于组装汽车的生产线中,但不限于此,还可以用于其他需要承载零件的场合中,以避免线边通道堵塞,减小员工取件距离,提高组装效率。
3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装载装置包括承载框架1和至少两组承载机构2,承载框架1用于支撑承载机构2,承载机构2用于装载待装载零件。
36.具体而言,至少两个承载机构2连接于框架主体13,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承载机构2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支撑梁21、第二支撑梁22和固定组件3,优选地,第一支撑梁21、第二支撑梁22和固定组件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框架主体13。
37.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均开设有多个容置槽23,多个容置槽23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待装载零件能够设置于第一支撑梁21的容置槽23和第二支撑梁22的容置槽23中。竖直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两两垂直。固定组件3设置于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的下侧,固定组件3能够卡接至少部分种类的待装载零件的下端。
38.例如,在放置汽车的后稳定杆和前稳定杆结构时,由于后稳定杆和前稳定杆的结构为u型,因此后稳定杆和前稳定杆的放置在同一承载机构2的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的容置槽23内,稳定杆和前稳定杆的开口端的端部卡接至固定组件3中,从而保证后稳定杆和前稳定杆的稳定性。当承载机构2承载转向杆和横拉杆时,只需将其放置到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的容置槽23内即可。优选地,容置槽23为u型槽,从而提高容置槽23与待装载零件的接触面积,保证待装载零件的稳定性。
39.每层承载机构2可以承载一至两种待装载零件,至少两组承载机构2可装载一至四种待装载零件,从而提高装载装置的承载能力,有效利用纵向空间,避免线边通道堵塞,减小员工取件距离,提高组装效率。不同种类的待装载零件可以放置于不同层的承载机构2,或者同一层承载机构2的不同位置,从而降低员工对零件的辨识难度,如汽车的后稳定杆和前稳定杆结构相似,通过将后稳定杆和前稳定杆放置于承载机构2的不同层,进而降低员工对零件的辨识要求。
40.承载框架1包括插入部11、堆垛脚12和长方体结构的框架主体13,框架主体13的上端的四角处均设置有插入部11,框架主体13的下端的四角处均设置有堆垛脚12,一承载框架1的插入部11能够插入另一承载框架1的堆垛脚12。插入部11和堆垛脚12的设置可以将两个装载装置叠放设置,从而利用纵向空间,避免线边通道堵塞,减小员工取件距离,提高组装效率。
41.如图3所示,具体而言,固定组件3包括第三支撑梁241和卡接部242,第三支撑梁241的两端连接于框架主体13,卡接部242为l型结构,l型结构的一端与第三支撑梁241连
接,卡接部242和第三支撑梁241之间能够卡接待装载零件的下端。固定组件3的结构简单,并便于待装载零件的取放。
42.如图4所示,为便于取放位于下层的承载机构2上的待装载零件,优选地,至少位于最上侧的承载机构2的第一支撑梁21的一端与框架主体13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框架主体13可拆卸连接,以使第一支撑梁21能够绕其一端向上翻转至避让位置。装载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框架主体13的固定组件3,固定组件3能够固定位于避让位置的第一支撑梁21,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梁21稳定地处于避让位置。若取放位于下层的待装载零件不方便时,可以将上层的第一支撑梁21旋转至避让位置,并使用固定组件3固定该第一支撑梁21。
43.具体而言,固定组件3包括耳板31和插销32,耳板31上开设有第一插孔,第一支撑梁21上开设有第二插孔,当第一支撑梁21位于避让位置时,插销32能够插设于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固定组件3结构简单,并便于固定第一支撑梁21。
44.如图2所示,优选地,框架主体13包括四个立柱132和多个连接梁131,四个立柱132分别位于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四个立柱132通过连接梁131连接。框架主体13机构简单,重量小,便于装载装置移动。
45.框架主体13还包括多个固定梁133和多个加强梁134,固定梁133的上端连接于连接梁131的中部,第一支撑梁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固定梁133上,第二支撑梁2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另两个固定梁133上。固定梁133使得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便于固定。
46.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之间连接有加强梁134,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梁21之间连接有加强梁134,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梁22之间连接有加强梁134。加强梁134能够保证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强度,避免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便于变形。
47.为便于移动装载装置,承载框架1的下端连接有多个滚轮4,滚轮4能够使堆垛脚12悬空,进而使得堆垛脚12不会影响装载装置移动。
48.为便于将两个装载装置叠放,承载框架1的下端连接有叉车护角5,叉车护角5具有插入空间。叉车可以插入到插入空间内,进而通过叉车提升装载装置。
49.更近一步地,叉车护角5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叉车护角5分别位于长方形的四角上。以便于叉车从装载装置的前后两面插入叉车护角5内。
50.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