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置皮带秤链码的登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34872发布日期:2022-10-26 01:2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放置皮带秤链码的登高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放置皮带秤链码的登高装置,尤其涉及在烧结配料输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用于安装或放置皮带秤链码的登高装置。


背景技术:

2.钢铁冶炼生产过程中,烧结配料采用“圆盘给料机给料+电子皮带秤计量”的方式。其中,皮带秤用于烧结配料和计量原料用量、烧结矿产量,是至关重要的设备。皮带秤作为动态计量设备,静态精度达0.5%,但动态精度低(0.5%~5%)且稳定性差,需岗位操作人员日常维护(去皮校零、润滑、清扫秤架等)。因此需专业人员定期校核皮带秤的称量精度,皮带秤的校核方法有两种,链码校核和实物校核,其中,最常用链码校核。链码校核:是在皮带机空载、皮带机上无杂物无粘料的状态下,根据皮带秤的量程(t/h)不同,选择量程的30%~80%的链码重量,将链码平放在皮带秤的称量段并固定链码的一端,使皮带机在链码载荷作用下校核皮带秤的称量精度。
3.烧结所用的皮带秤高度300mm~1.4m不等,校秤过程中严禁踩踏皮带秤的称量段,但在皮带机的侧面和上方又没有操作平台。目前,校秤时需将链码放在皮带机上,且后续从皮带机上取走链码难度大、用时长。轻的链码(30kg/m)需要两三个人抬,重的链码(150kg/m)需要三四个人抬。在放链码到皮带机上和校秤完毕取走链码时,都难免会踩踏皮带秤的秤架,导致校核好的皮带秤称量精度又产生误差,为此需出现一种“用于安装皮带秤链码的登高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放置皮带秤链码的登高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位于皮带秤一侧的移动式升降台。
6.所述移动式升降台包括位于底部的移动小车,移动小车上设置有剪刀叉举升架,剪刀叉举升架顶部安装有回转台,回转台上安装有平台。
7.所述平台内开设有贯通一侧的空腔,平台空腔内安装有一伸出踏板,且伸出踏板能够相对空腔前后滑动,并伸出至空腔外。
8.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小车上安装有一动力缸,动力缸的缸座固定于移动小车上,动力缸的缸杆与剪刀叉举升架铰接,用于提供动力。剪刀叉举升架的底部叉杆与动力缸缸杆相连,动力缸缸杆伸出,提供向上的动力,使得剪刀叉举升架升高。
9.进一步地,所述平台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长条形滑槽,所述踏板顶部固连有一操作杆,该操作杆顶部由滑槽穿出;伸出踏板相对空腔前后滑动时,操作杆于滑槽内滑动。
10.更进一步地,所述滑槽由两条,两条滑槽相平行;所述操作杆有两根,每根操作杆
对应一滑槽,手操移动操作杆,使得踏板于空腔内前后移动。
11.进一步地,所述平台前后两端敞开,平台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平台护栏。
12.进一步地,所述回转台采用回转支承盘,回转支承盘的外圈固定于剪刀叉举升架上,回转支承盘的内圈与平台底部相连。
13.进一步地,所述皮带秤两侧各设一移动式升降台。
14.进一步地,所述移动式升降台远离皮带秤的一侧设置有爬梯,爬梯底部支撑于地面上,爬梯顶部设置挂钩,移动式升降台上安装有挂轴,爬梯与移动式升降台通过挂钩相连,所述挂钩挂于挂轴上。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用于安装皮带秤链码的登高装置,可以实现灵活方便移动,减少工人搬运的不方便。登高装置设计有可拆卸的爬梯装置,根据需求可以灵活使用;平台设置了伸出踏板功能,可以增加人员在平台上的活动面积。同时两台车协作工作中,可以形成一个大型的活动平台(跨过皮带秤);同时在平台的下方设计有回转台,方便平台车的任何角度旋转作业,这样对移动小车的停靠位置要求降低,降低实用场景要求,本实用新型登高装置设计简单,精巧,使用和维护方便,制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18.图1是一种放置皮带秤链码的登高装置的主视图。
19.图2是一种放置皮带秤链码的登高装置的俯视图。
20.图3是移动式升降平台的主视图。
21.图4是平台立体图一。
22.图5是平台立体图二。
23.图中,1为链码、2为皮带秤、4为移动式升降台、5为爬梯、6为挂钩、401为移动小车、402为动力缸、403为剪刀叉举升架、404为回转台、405为平台、406为伸出踏板、407为护栏、408为滑槽、409为操作杆、410为爬梯挂轴、411为叉杆。
具体实施方式
24.具体实施例:如图1-5所示,用于放置皮带秤链码1的登高装置包括位于皮带秤2一侧的移动式升降台4;所述移动式升降台4包括位于底部的移动小车401,移动小车401上设置有剪刀叉举升架403,剪刀叉举升架403顶部安装有回转台404,回转台404上安装有平台405;所述平台405内开设有贯通一侧的空腔,平台405空腔内安装有一伸出踏板406,且伸出踏板406能够相对空腔前后滑动,并伸出至空腔外。
25.优选方案,所述移动小车401上安装有一动力缸402,动力缸402的缸座固定于移动小车401上,动力缸402的缸杆与剪刀叉举升架403铰接,用于提供动力。剪刀叉举升架403的底部叉杆411与动力缸402缸杆相连,动力缸402缸杆伸出,提供向上的动力,使得剪刀叉举升架403升高。
26.具体实施例1、所述平台405顶部设置有与所述空腔相连通的长条形滑槽408,所述
踏板顶部固连有一操作杆409,该操作杆409顶部由滑槽408穿出;伸出踏板406相对空腔前后滑动时,操作杆409于滑槽408内滑动。所述滑槽408由两条,两条滑槽408相平行;所述操作杆409有两根,每根操作杆409对应一滑槽408,手操移动操作杆409,使得踏板于空腔内前后移动。
27.具体实施例2、所述平台405前后两端敞开,平台405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平台护栏407。其中,平台405设置的平台护栏407,防止人员高空跌落的风险。所述回转台404采用回转支承盘,回转支承盘的外圈固定于剪刀叉举升架403上,回转支承盘的内圈与平台405底部相连。在平台405和剪刀叉举升架403之间设置有一个回转台404,目的是可以实现平台405的旋转,同时可以实现伸出踏板406的方向修改,在移动小车401站位不合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回转台404将平台405调试到合适的角度,能适应更多的皮带秤2布局状态。
28.具体实施例3、所述皮带秤2两侧各设一移动式升降台4。可视情况而定,选择使用一个升降台或两个升降台。所述移动式升降台4远离皮带秤2的一侧设置有爬梯5,爬梯5底部支撑于地面上,爬梯5顶部设置挂钩6,移动式升降台4上安装有挂轴,爬梯5与移动式升降台4通过挂钩6相连,所述挂钩6挂于挂轴上。爬梯5采用可拆卸方式与平台405连接,爬梯5上端设置有爬梯5挂钩6,在平台405末端设置有爬梯挂轴410,可以将爬梯5的挂钩6挂入挂轴完成爬梯5的安装,人员可以进行爬梯5工作。
29.工作过程:
30.1、链码1校秤准备工作:皮带机(也即皮带秤2,皮带秤2为设置于皮带机上的称量器;)停止带料处于空载状态下,清理皮带机上的粘料和杂物,严禁踩踏皮带秤2的称量段。
31.2、将两个移动式升降台4平稳放到链码1校秤的皮带机现场合适位置,移动式升降台4因移动小车401设置有行走轮,可以采用电动驱动行走,也可采用无动力人工推行方式。
32.皮带秤2两侧各放一个举升平台405(根据情况也可以只使用一台),提前将链码1放在其中一个移动式升降台4上。通过控制动力缸402使得剪刀叉举升架403在动力缸402的推进下将平台405升起,升到合适位置(使得伸出踏板406在直拖式皮带秤2上方且两者间有间隙),停止动力缸402动作。
33.搬运链码1的人员可以提前站在平台405上进行升起,也可以通过在平台405升起后通过爬梯5爬上平台405。
34.调整移动式升降台4的高度在皮带秤2的上方,通过操作伸出踏板406操作杆409,使得伸出踏板406操作杆409滑到操纵杆滑槽408的右端。伸出踏板406伸出(伸出踏板406在直拖式皮带秤2上方且两者间有间隙),两个移动式升降台4的伸出踏板406使它们呈连接状态(形成一个连接的可踩踏平台405),人员就可以在平台405和伸出踏板406上行走,方便将链码1搬运到皮带秤2上,将链码1的一端与皮带秤2首端连接固定。
35.使链码1平稳放到皮带秤2的称量段,免去了人员从地面搬运链码1的困难,也彻底杜绝了人在搬运链码1过程中踩踏皮带秤秤体,保证了校核后皮带秤2的称量精度。
36.3、人员撤离皮带机的运转部位,开启皮带机,记录一定时间内皮带秤2仪表所显示的实际累计质量(kg/s),与“标定链码1(kg/m)
×
皮带机速度(m/s)”相比较,校核皮带秤2精度。
37.4、校核完毕皮带秤2后,停止皮带秤2运转,将链码1与皮带秤2分离,搬运到其中一个移动式升降台4的平台405上,收回伸出踏板406,控制动力缸402收回,剪刀叉举升架403
下降到最低位置,过程中严禁人员踩踏皮带秤2的称量段,保证校秤精度。
38.5、收起折叠爬梯5和移动式举升平台405,妥善保管,下次校秤时再用。
39.本实用新型采用升降式平台移动小车可以实现小高度范围内的链码1的搬运问题。
40.本实用新型平台的移动小车可移动,可以实现一个车兼顾多个皮带线的链码1校验。
41.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
42.1)保证配料皮带秤2校核精度,可以稳定烧结矿碱度,稳定高炉造渣制度,有利于高炉提产降耗。
43.2)保证烧结原料和烧结矿的皮带秤2校核精度,可以准确计量原料消耗和烧结矿产量,为管控烧结原料成本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44.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