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38246发布日期:2022-12-13 23:38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塔筒内液压站吊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


背景技术:

2.风电机组在全年检修时,检修液压站从偏航平台下放至底端平台进行螺栓校验时,采用人工背或人工使用绳索进行液压站下放。但是,该方式由于人员体力有限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使得液压站高空掉落,从而会砸伤下方平台人员,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旨在避免设备掉落的风险,保障了支撑线绳的吊运的稳定性。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上述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以实现:
5.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包括:
6.支撑机架,所述支撑机架包括第一支撑件和底部衔接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底部衔接件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从第一位置摆动至第二位置;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端用于抵接第一基体;所述底部衔接件的第二端用于与第二基体连接;
7.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件上且用于输送支撑线绳,所述支撑线绳的第一端用于与液压站结构连接;并且所述缓冲部件包括急停传动轮和第一传动轮;所述支撑线绳分别与所述急停传动轮和所述第一传动轮活动连接;
8.当所述支撑线绳的输送速度大于预设值时,所述支撑线绳牵引所述急停体从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传动轮移动至第四位置,以使所述急停传动轮和所述第一传动轮卡接在所述支撑线绳的两侧。
9.优选的,所述缓冲部件还包括主传动轮,所述主传动轮位于所述第一传动轮的上方,所述急停传动轮位于所述第一传动轮的下方。
10.优选的,所述缓冲部件还包括第二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轮和所述第二传动轮并列设置在所述缓冲部件的内部,并且所述第一传动轮和所述第二传动轮之间设有第一输送间隙,所述第一输送间隙用于使所述支撑线绳穿过;并且所述急停传动轮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间隙的下方,所述主传动轮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间隙的上方。
11.优选的,缓冲部件还包括主壳体、第一输送轮和第二输送轮;所述主壳体的外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扣合连接;所述第一输送轮和所述第二输送轮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输送轮和所述第二输送轮之间形成第二输送间隙。
12.优选的,所述急停体还包括限位杆;所述急停传动轮内设有第一安装内腔,所述限位杆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缓冲部件内;所述限位杆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内腔。
13.优选的,所述底部衔接件包括第一支撑板、顶部连接结构和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连
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第一限位间隙,所述第一限位间隙用于与第二基体连接;所述顶部连接结构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部,并且所述顶部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摆动连接。
14.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架还包括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基体抵接。
15.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选用橡胶材料。
16.优选的,所述缓冲部件还包括线绳存放部件;所述线绳存放部件用于置放所述支撑线绳;并且所述线绳存放部件上设有调节杆,所述置放线绳缠绕在所述调节杆的表面且延伸至所述缓冲部件。
17.优选的,所述线绳存放部件还包括支撑架、支撑杆和置线轮;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置线轮转动连接;所述置线轮用于置放所述支撑线绳;所述调节杆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
18.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支撑线绳与急停传动轮相互牵引作用下,急停传动轮能够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以实现急停传动轮与第一传动轮抵接时将支撑线绳限位卡住,从而可以实现对液压站结构急停控制,避免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者处于疲劳状态下设备掉落的风险,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设备的损坏风险;同时由于第一支撑件能够从第一位置摆动至第二位置,以实现第一支撑件适应更多不同安装空间的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从而提高安装灵活性和适应性,保障了支撑线绳的吊运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一实施例的缓冲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一实施例的线绳存放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号说明:
[0026][0027]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9]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0]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1]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
[0032]
如图1、2以及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塔筒内液压站缓降装置;包括:
[0033]
支撑机架,所述支撑机架包括第一支撑件42和底部衔接件43;所述第一支撑件42
的第一端与所述底部衔接件43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42的第二端从第一位置摆动至第二位置;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42的第二端用于抵接第一基体;所述底部衔接件43的第二端用于与第二基体5连接;
[0034]
缓冲部件1,所述缓冲部件1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件42上且用于输送支撑线绳3,所述支撑线绳3的第一端用于与液压站结构连接;并且所述缓冲部件1包括急停传动轮15和第一传动轮13;所述支撑线绳3分别与所述急停传动轮15和所述第一传动轮13活动连接;当所述支撑线绳3的输送速度大于预设值时,所述支撑线绳3牵引所述急停体从第三位置朝向所述第一传动轮移动至第四位置,以使所述急停传动轮15和第一传动轮13卡接在所述支撑线绳3的两侧。
[003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支撑线绳与急停传动轮相互牵引作用下,急停传动轮能够从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以实现急停传动轮与第一传动轮抵接时将支撑线绳限位卡住,从而可以实现对液压站结构急停控制,避免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者处于疲劳状态下设备掉落的风险,进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设备的损坏风险;同时由于第一支撑件能够从第一位置摆动至第二位置,以实现第一支撑件适应更多不同安装空间的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从而提高安装灵活性和适应性,保障了支撑线绳的吊运的稳定性。
[0036]
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预设值就是速度值0.8m/s。
[0037]
其中,液压站结构又称液压站液压系统;其中可包括jk型提升机液压站,jk型提升机液压站有两套油泵,一套工作,一套备用。在提升机工作时,电动机带动油泵连续运转,油泵产生的压力经滤油器、手动换向阀送人二级制动安全阀,在正常工作时二级制动安全阀有电,压力油通过安全阀送入两个安装管,分别送入死卷筒及活卷筒制动缸。
[0038]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缓冲部件1还包括主传动轮12,所述主传动轮12位于所述第一传动轮13的上方,所述急停传动轮15位于所述第一传动轮13的下方。通过主传动轮和第一传动轮处于相对上端位置对支撑线绳的夹持传动作用,可以保障支撑线绳运动的稳定性。
[0039]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缓冲部件1还包括第二传动轮14;所述第一传动轮13和所述第二传动轮14并列设置在所述缓冲部件1的内部,并且所述第一传动轮13和所述第二传动轮14之间设有第一输送间隙,所述第一输送间隙用于使所述支撑线绳3穿过;并且所述急停传动轮15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间隙的下方,所述主传动轮12位于所述第一输送间隙的上方;通过第一传动轮的传动输入,途经主传动轮的变向作用,再由第二传动轮的传动输出作用,可以实现支撑线绳的牵引摩擦作用,使得急停传动轮分别与第一、二传动轮卡接,实现急停效果。
[0040]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急停体还包括限位杆16;所述急停传动轮15内设有第一安装内腔,所述限位杆16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缓冲部件1内;所述限位杆16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内腔;也就说,急停传动轮15相对所述限位杆16的第三位置移动至第四位置,避免急停传动轮15移动幅度过大造成对第一、二传动轮的损坏,提高使用稳定性。
[0041]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缓冲部件1还包括主壳体11、第一输送轮17和第二输送轮18;所述主壳体11的外部与所述第一支撑件42扣合连接;所述第一输送轮17和所述第二输送轮18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输送轮17和所述第二输送轮18之间形成第二
输送间隙;所述急停传动轮15位于所述第二输送间隙的上方。该结构保障支撑线绳的输送的稳定性。
[0042]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支撑线绳3包括输入段31、输出段32、衔接段34和两个衔接段33;所述输入段3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送轮17传动连接且与其一所述衔接段3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衔接段33的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动轮13、所述急停传动轮15的一侧传动连接;所述其一所述衔接段33的第二端与所述衔接段3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衔接段34的第二端与另一所述衔接段33的第一端连接;另一所述衔接段33的侧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传动轮14、所述急停传动轮15的另一侧传动连接;另一所述衔接段33的第二端与所述输出段3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输出段32的侧端与所述第二输送轮18传动连接。该结构保障支撑线绳的输送流畅性。
[0043]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底部衔接件43包括第一支撑板431、顶部连接结构432和限位柱433;所述限位柱433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431上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31之间形成第一限位间隙,所述第一限位间隙用于与第二基体5连接;所述顶部连接结构432连接在所述第一支撑板431的底部,并且所述顶部连接结构432与所述第一支撑件42摆动连接。其中,第二基体5选用爬梯。
[0044]
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一支撑板431包括支撑侧部4311、支撑底部4312和支撑顶部4313;所述支撑侧部43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底部4312和所述支撑顶部4313连接且所述支撑侧部4311、支撑底部4312和支撑顶部4313之间形成u型内腔。该结构通过支撑侧部4311、支撑底部4312和支撑顶部4313形成的侧卧式的u型内腔,将第二基体5安装在侧卧式的u型内腔内,然后再通过限位柱对第二基体的限位连接,从而保障安装的稳定性。
[0045]
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顶部连接结构432包括第一连接板4321和第一连接柱4322;所述第一连接柱4322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板4321上,并且所述第一连接柱4322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支撑件42连接;通过第一支撑件42以第一连接柱作为转动轴在第一连接板上转动,保障第一支撑件的摆动灵活性。
[0046]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支撑机架还包括第一固定件41;所述第一固定件4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42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4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基体抵接。其中,第一固定件41选用橡胶材料;通过橡胶材料作为接触界面增加其抵接摩擦力,提高安装稳定性。
[0047]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缓冲部件1还包括线绳存放部件2;所述线绳存放部件2用于置放所述支撑线绳3;并且所述线绳存放部件2上设有调节杆22,所述置放线绳3缠绕在所述调节杆22的表面且延伸至所述缓冲部件1。该结构通过调节杆的初步变向减速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吊运速度,提高运行的稳定性。
[0048]
其中,线绳存放部件2还包括支撑架21、支撑杆23和置线轮24;所述支撑杆23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架21连接,所述支撑杆23的第二端与所述置线轮24转动连接;所述置线轮24用于缠绕所述支撑线绳3;所述调节杆22连接在所述支撑架21上。
[004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