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9143发布日期:2022-11-11 20:17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lcm模组的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


背景技术:

2.lcm(lcd module,lcd显示模组)是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控制与驱动等外围电路、pcb电路板、背光源和结构件等装配在一起的组件。在lcm模组装配的过程中,lcm模组的传送方式为流水线作业,在传送机构的交接处经常出现传送同步性不一致,对lcm模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3.目前lcd的薄化程度越来越高,薄化后的lcd承受损伤的能力越来越弱,例如在传送机构传送fpc和pcb时,fpc和pcb在经过传送机构的交接处时存在fpc或pcb夹入交接缝隙内导致损伤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能够避免lcm模组在流水线上传送时在传送机构的交接处造成损伤。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包括:
7.传送机构,包括主动轴和从动轴,所述主动轴上间隔均布有多个主动轮,所述从动轴上间隔均布有多个从动轮,多个所述主动轮和多个所述从动轮一一对应设置;
8.对接机构,包括多个对接带轮,多个所述对接带轮与位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中间的所述主动轮或所述从动轮一一对应设置,且凸出所述传送机构设置,一一对应的所述对接带轮、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通过传送带连接;位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两侧的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通过支撑带连接,所述支撑带能支撑所述lcm模组;
9.所述传送机构对应的所述对接带轮和与相邻的所述传送机构对应的所述对接带轮穿插对接。
10.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对接带轮通过连接件与所述主动轴连接,所述主动轮位于所述对接带轮和所述从动轮之间;
11.所述连接件包括支撑杆和连接圈,所述连接圈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圈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圈套设于所述主动轴,另一个所述连接圈套设于所述对接带轮的连接轴上。
12.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还包括校正机构,所述校正机构包括第一校正组件和第二校正组件,所述第一校正组件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的末端,并被配置为限制所述lcm模组沿x方向继续移动以沿所述x方向校正所述lcm模组;所述第二校正组件可升降地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下方,并能推动所述lcm模组沿y方向校正。
13.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第一校正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校正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校正块固设于与所述x方向垂直的同一直线上。
14.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校正机构还包括第一检测组件,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校正块的一侧,当所述lcm模组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校正块均抵接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检测件均能检测到所述lcm模组,所述lcm模组在所述x方向校正到位。
15.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第二校正组件包括升降杆和设置于所述升降杆上的第二校正块,所述升降杆带动所述第二校正块升降,所述第二校正块至少设置有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校正块沿所述x方向间隔设置,且位于同一直线上,两个所述第二校正块推动所述lcm模组沿所述y方向移动。
16.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校正机构还包括第二检测组件,所述第二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检测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检测件均设置于所述传送机构的另一侧,且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校正块一一对应设置,当所述第二校正块推动所述lcm模组移动到位时,所述第二检测件被配置为未检测到所述lcm模组。
17.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传送机构包括主动机构和从动机构,所述第二校正组件和所述第二检测组件均设置于所述主动机构和所述从动机构之间。
18.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通过传送带连接所述主动机构和所述从动机构;所述从动轴包括第一从动轴、第二从动轴和第三从动轴,所述主动轴和所述第一从动轴设置于所述主动机构,所述第二从动轴和所述第三从动轴设置于所述从动机构,所述传送带连接所述对接带轮、所述主动轴、所述第一从动轴、所述第二从动轴和所述第三从动轴;
19.所述支撑带包括第一支撑带和第二支撑带,所述第一支撑带连接于所述主动轴和所述第一从动轴;所述第二支撑带连接于所述第二从动轴和所述第三从动轴。
20.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所述主动轮在所述主动轴上的位置可调,所述从动轮在所述从动轴上的位置可调。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通过在传送机构传送方向的一侧设置对接机构,减小传送机构与传送机构之间或传送机构与机台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lcm模组夹入传送机构与传送机构的交接处或传送机构与机台的交接处造成损伤。位于传送机构的两侧的支撑带用于支撑lcm模组,位于传送机构的中间的传送带在主动轮的带动下传递动力,对接带轮与位于传送机构中间的主动轮或从动轮对应设置,在传送机构与传送机构的交接处,相邻两个传送机构的对接带轮穿插对接,有效避免lcm模组夹入交接处的间隙,同时提升交接后的同步性。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传送机构与传送机构的交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校正机构的校正原理示意图。
26.图中:
27.100、lcm模组;
28.1、传送机构;2、对接带轮;3、连接件;4、第一校正块;5、第二校正组件;6、第一检测件;7、第二检测件;
29.11、主动机构;12、从动机构;13、传送带;14、支撑柱;51、升降杆;52、第二校正块;
30.111、主动轴;112、第一从动轴;113、第四从动轴;114、第一支撑带;121、第二从动轴;122、第三从动轴;123、第二支撑带。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4.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5.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传送机构与传送机构的交接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校正机构的校正原理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包括传送机构1和对接机构,传送机构1包括主动轴111和从动轴,主动轴111上间隔均布有多个主动轮,从动轴上间隔均布有多个从动轮,多个主动轮和多个从动轮一一对应设置。对接机构包括多个对接带轮2,多个对接带轮2与位于传送机构1的中间的主动轮或从动轮一一对应设置,且凸出传送机构1设置,一一对应的对接带轮2、主动轮和从动轮通过传送带13连接。位于传送机构1的两侧的主动轮和从动轮通过支撑带连接,支撑带能支撑lcm模组100。传送机构1对应的对接带轮2和与其相邻的传送机构1对应的对接带轮2穿插对接。
36.主动轴111通过驱动电机驱动,为传送机构1提供传送动力。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机台和多个传送机构1,机台用于lcm模组100的装配,装配后的lcm模组100经多个传送机构1传送至下一工序的机台。每个传送机构1均设置有一个驱动电机,每个驱动电机均与控制单元电连接,通过控制单元控制驱动电机的转速,以使传送机构1与相邻的传送机构1交接处的传送速度一致,以实现同步传送,减少因传送不同步造成lcm模组100倾斜而卡滞在传送机构1与传送机构1的交接处。
37.通过在传送机构1传送方向的一侧设置对接机构,减小传送机构1与相邻的传送机构1之间或传送机构1与机台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lcm模组100夹入传送机构1与相邻的传送机构1的交接处或传送机构1与机台的交接处造成损伤。位于传送机构1的两侧的支撑带用于支撑lcm模组100,位于传送机构1的中间的传送带13在主动轮的带动下传递动力,对接带轮2与位于传送机构1中间的主动轮或从动轮对应设置,在传送机构1与另一传送机构1的交接处,相邻两个传送机构1的对接带轮2穿插对接,有效避免lcm模组100夹入交接处的间隙,同时提升交接后的同步性。
38.对接机构可以设置在靠近主动轴111的一侧,与主动轴111上的主动轮对应设置;也可以设置在靠近从动轴的一侧,与从动轴上的从动轮对应设置。
39.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对接带轮2通过连接件3与主动轴111连接,主动轮位于对接带轮2和从动轮之间。连接件3包括支撑杆和连接圈,连接圈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圈分别连接于支撑杆的两端,其中一个连接圈套设于主动轴111,另一个连接圈套设于对接带轮2的连接轴上。通过连接件3将对接带轮2支撑于主动轴111上,主动轴111转动时,连接件3不动,主动轴111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带动传送带13运动,传送带13带动对接带轮2转动。
40.在lcm模组100经传送机构1传送至下一工序的机台时,需通过校正机构对lcm模组100进行摆放角度和位置的校准,确保在进入下一工序时的摆放角度和位置符合要求。
41.现有技术中的传送机构1对接机台的校正方式采用上置校正块,薄化后的lcd容易被校正块强制挤压至校正块下造成损伤。或者通过双边夹紧的方式校正,但是当校正异常时会将lcd夹至破损。
42.在本实施例中,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还包括校正机构,校正机构包括第一校正组件和第二校正组件5,第一校正组件设置于传送机构1的末端,并被配置为限制lcm模组100沿x方向继续移动以沿x方向校正lcm模组100;第二校正组件5可升降地设置于传送机构1的下方,并能推动lcm模组100沿y方向校正。
43.如图3所示,lcm模组100为矩形,通过将第一校正组件设置于传送机构1的末端,lcm模组100在传送带13的动力作用下被输送至传送机构1的末端,当lcm模组100与第一校正组件接触后,停止继续移动,从而实现沿x方向的自动校正,即将矩形的lcm模组100的一个侧边与第一校正组件抵接,使得该侧边与传送机构1的传送方向垂直,则矩形的lcm模组100与该侧边相邻的另一侧边与传送机构1的传送方向平行,实现了lcm模组100的摆放角度的校正。通过第二校正组件5推动lcm模组100沿y方向移动,以将lcm模组100推至预设位置,实现lcm模组100的位置的校正。
44.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第一校正组件包括至少两个
间隔设置的第一校正块4,至少两个第一校正块4固设于与x方向垂直的同一直线上。通过设置于垂直x方向的同一直线上的至少两个第一校正块4,实现lcm模组100的摆放角度的校正。
45.示例性地,第一校正块4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校正块4之间的间距根据与其抵接的矩形的lcm模组100的侧边的长度进行调节。两个第一校正块4可以通过支撑件(图中未示出)固定于传送机构1的末端。
46.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校正机构还包括第一检测组件,第一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检测件6,第一检测件6设置于第一校正块4的一侧,当lcm模组100与至少两个第一校正块4均抵接时,至少两个第一检测件6均能检测到lcm模组100,lcm模组100在x方向校正到位。第一检测件6用于检测第一校正组件是否校正到位。
47.第一检测件6的数量与第一校正块4的数量相同,第一检测件6的位置根据第一校正块4的位置设定,以保证在lcm模组100与第一校正块4抵接时,第一检测件6能检测到lcm模组100。
48.第一检测件6与控制单元电连接,当lcm模组100停止继续移动时,第一检测件6检测到lcm模组100后,则会发送信号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接收到信号则表示x方向校正到位。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还包括报警器,报警器与控制单元电连接,当控制单元未接收到第一检测件6发送的信号时,则控制报警器报警。
49.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第二校正组件5包括升降杆51和设置于升降杆51上的第二校正块52,升降杆51带动第二校正块52升降,第二校正块52至少设置有两个,至少两个第二校正块52沿x方向间隔设置,且位于同一直线上,两个第二校正块52推动lcm模组100沿y方向移动。
50.示例性地,第二校正块52设置有两个,升降杆51通过电动推杆等直线驱动件驱动以实现升降,升降高度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第二校正块52也通过电动推杆等直线驱动件实现沿y方向移动。移动距离通过控制单元控制。
51.控制单元内存储有预设升降高度和预设移动距离,当控制单元接收到第一检测件6的感应信号后,控制单元控制升降杆51上升预设升降高度,然后再控制第二校正块52移动预设移动距离。
52.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校正机构还包括第二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检测件7,至少两个第二检测件7均设置于传送机构1的另一侧,且与至少两个第二校正块52一一对应设置,当第二校正块52推动lcm模组100移动到位时,第二检测件7被配置为未检测到lcm模组100。
53.第二检测件7的数量与第二校正块52的数量相同。第二检测件7的位置根据矩形的lcm模组100与第一校正块4抵接的侧边的长度和预设移动距离设定,使得当第二校正块52推动lcm模组100移动到位后,两个第二检测件7均检测不到lcm模组100,若检测到lcm模组100,则说明lcm模组100偏移,第二检测件7发送信号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报警器报警。利用单侧校正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双侧夹紧的校正方式造成的将lcm模组100夹紧损坏。
54.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杆51设置有两个,两个升降杆51以设定间距间隔设置,两个升降杆51沿x方向间隔设置,且每个升降杆51的两端分别伸出传送机构1的两侧,其中一端用
于固定第二校正块52,另一端用于固定第二检测件7。升降杆51通过一个电动推杆驱动升降,第二校正块52滑设于升降杆51上,另一个电动推杆用于驱动第二校正块52在升降杆51上沿y方向移动,以推动lcm模组100。
55.在其他实施例中,升降杆51可设置于传送机构1平行于传送机构1的传送方向的一侧,两个第二检测件7通过另外设置的支撑杆固定于传送机构1的另一侧。两个第二校正块52根据设定间距固定于升降杆51上,电动推杆设置有两个,一个电动推杆用于驱动升降杆51升降,另一个电动推杆用于驱动第二校正块52沿y方向移动,以使两个第二校正块52推动lcm模组100。
56.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传送机构1包括主动机构11和从动机构12,第二校正组件5和第二检测组件均设置于主动机构11和从动机构12之间。为避免升降杆51在升降过程中以及第二校正块52在沿y向移动过程中与支撑带产生干涉造成第二校正块52推动lcm模组100受阻,因此将传送机构1设置为主动机构11和从动机构12,将第二校正组件5和第二检测组件均设置于主动机构11和从动机构12之间。
57.具体地,通过传送带13连接主动机构11和从动机构12;从动轴包括第一从动轴112、第二从动轴121和第三从动轴122,主动轴111和第一从动轴112设置于主动机构11,第二从动轴121和第三从动轴122设置于从动机构12,传送带13连接对接带轮2、主动轴111、第一从动轴112、第二从动轴121和第三从动轴122。支撑带包括第一支撑带114和第二支撑带123,第一支撑带114连接于主动轴111和第一从动轴112;第二支撑带123连接于第二从动轴121和第三从动轴122。
58.主动机构11和从动机构12之间留有间隙,用于布置两个升降杆51。在该间隙内沿x方向仅设置有用于连接主动机构11和从动机构12的传送带13,以传送lcm模组100。因此,升降杆51在升降过程中以及第二校正块52在沿y方向移动过程中均不会与支撑带产生干涉,从而不会造成第二校正块52推动lcm模组100受阻,有利于lcm模组100的位置校正。
59.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轴111和第一从动轴112之间还设置有第四从动轴113,以防止主动机构11上的传送带13过长导致中间的传送带13下凹传送带13无法张紧影响lcm模组100的传送。
60.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轴111、第一从动轴112、第二从动轴121、第三从动轴122和第四从动轴113均通过支撑柱14支撑。
61.作为lcm模组的自动送料校正装置的一个可选方案,主动轮在主动轴111上的位置可调,从动轮在从动轴上的位置可调。通过调节主动轴111上相邻两个主动轮之间的间距和从动轴上相邻两个从动轮之间的间距,对接带轮2的位置随与其对应的主动轮或从动轮的位置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规格的lcm模组100的传送,以及与相邻传送机构1的穿插对接。
62.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