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棉载具和包棉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11005发布日期:2023-01-13 04:14阅读:24来源:国知局
包棉载具和包棉传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雾化芯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棉载具和包棉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水平不断进步,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几乎全部的自动化设备都需要使用到载具,将产品零件在自动化设备的不同工位之间进行运输,而目前的载具功能较为单一,只起到运输产品的功能。
3.因此,如何提高载具的实用性,并且减小设备的占地面积,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棉载具和包棉传输装置,提高包棉载具的实用性,并且减小设备的占地面积。
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包棉载具,用于放置并成型包棉组件,所述包棉组件包括吸油棉、发热组件和辅助棒,所述包棉载具包括设置在主体板两端的固定结构和成型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放置辅助棒、处于展开状态的吸油棉和发热组件,所述固定结构和所述成型结构之间由镂空的通道连通,所述吸油棉的长度和所述发热组件的长度均大于所述通道的宽度,且所述吸油棉和所述发热组件与所述通道垂直设置,所述辅助棒带动所述处于展开状态的吸油棉和发热组件从固定结构通过通道移动至成型结构,使处于展开状态的吸油棉包裹发热组件和辅助棒成型。
6.可选的,所述成型结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的一端分别可旋转连接于所述主体板上,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的另一端可以打开和闭合为开合端;所述成型结构还包括成型通孔,所述成型通孔由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相贴面内凹共同形成;当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的开合端打开,所述辅助棒带动所述处于展开状态的吸油棉和发热组件从固定结构移动至成型结构中的成型通孔中;当所述开合端闭合,所述吸油棉包裹发热组件和辅助棒完成成型。
7.可选的,所述包棉载具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的开合端闭合。
8.可选的,所述第一夹爪上远离所述固定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夹爪上远离所述固定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通过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同步相对运动。
9.可选的,沿着所述固定结构至所述成型结构的方向上,所述固定结构包括依次连通的辅助棒固定孔、发热组件固定孔、吸油棉固定孔,所述辅助棒固定孔用于放置辅助棒,所述发热组件固定孔用于放置所述发热组件,所述吸油棉固定孔用于放置所述吸油棉;所述辅助棒固定孔竖直贯穿所述固定结构,且截面为圆形,所述发热组件固定孔竖直贯穿所述固定结构,且截面为环状的跑道形,所述吸油棉固定孔包括竖直贯穿所述固定结构的竖
直孔,和水平贯穿所述固定结构的水平槽,所述竖直孔远离所述主体板的一端与所述水平槽连通,所述吸油棉放置在所述水平槽内;所述吸油棉固定孔和所述成型通孔之间连通形成所述通道。
10.可选的,所述发热组件固定孔包括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主体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和所述发热组件的宽度均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内。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夹爪上靠近所述固定结构的一端设置第一刀口,所述第二夹爪上靠近所述固定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刀口;所述辅助棒带动所述处于展开状态的吸油棉和发热组件从固定结构移动至成型结构中的成型通孔中,所述开合端闭合,所述开合端闭合时所述第一刀口和所述第二刀口抵接,对多余的吸油棉进行裁切。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均包括主体部和耗损部,所述耗损部与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固定结构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刀口和所述第二刀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爪和所述第二夹爪的所述耗损部上;所述成型通孔由所述第一夹爪上的所述耗损部和所述第二夹爪上的所述耗损部相贴面内凹共同形成。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夹爪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夹爪上设置有第四通孔,外设气缸通过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控制所述开合端打开,且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位于所述弹簧靠近所述开合端的一侧。
1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棉传输装置,所述包棉传输装置包括载体板和多个如上述所述的包棉载具,多个所述包棉载具设置在所述载载体板上,所述载体板固定在传送带上,所述传送带将所述载体板上的多个所述包棉载具在不同工位之间进行传输。
15.相对于以往的只具备固定功能的载具,本技术通过将固定结构和成型结构设置在主体板上,并且固定结构和成型结构之间设置有通道,包棉组件可从固定结构的移动到成型结构后成型,使得包棉载具同时具备了固定包棉组件和使得包棉组件成型的两个功能,提高了包棉载具的实用性,以及减少了一个成型机台的工位,缩小了整个发热芯组装设备的占地面积,减小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6.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7.图1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包棉传输装置的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包棉载具的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包棉载具上设置有包棉组件的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21.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闭合状态的示意图。
22.其中,10、包棉传输装置;11、载体板;12、传送带;20、包棉载具;21、主体板;30、弹簧;40、通道;50、包棉组件;51、吸油棉;52、发热组件;53、辅助棒;60、固定结构;610、辅助棒固定孔;620、发热组件固定孔;621、第一通孔;622、第二通孔;630、吸油棉固定孔;631、竖直
孔;632、水平槽;70、成型结构;710、第一夹爪;720、第二夹爪;731、主体部;732、耗损部;740、开合端;750、成型通孔;761、第三通孔;762、第四通孔;771、第一齿轮;772、第二齿轮;781、第一刀口;782、第二刀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25.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6.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7.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包棉传输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包棉传输装置10,包棉传输装置10包括载体板11和多个包棉载具20,多个所述包棉载具20设置在所述载体板11上,所述载体板11固定在传送带12上,所述传送带12将所述载体板11上的多个所述包棉载具20在不同工位之间进行传输。
29.其中,包棉传输装置10是应用于一种发热芯的组装设备中,发热芯一般包括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发热组件52一般由发热丝焊接发热网组成;发热芯的组装设备至少包括吸油棉51上料机台、发热组件52焊接机台,将吸油棉51包裹住发热组件52的包棉机台等。
30.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棉载具20,可用于如上所述的包棉传输装置10,对于所述包棉载具20,本技术提供了如下设计:
31.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包棉载具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包棉载具上设置有包棉组件的示意图,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包棉载具20,用于放置并成型包棉组件50,所述包棉组件50包括吸油棉51、发热组件52和辅助棒53,所述包棉载具20包括设置在主体板21两端的固定结构60和成型结构70,主体板21的中间部分是镂空的。
32.所述固定结构60用于放置辅助棒53、处于展开状态的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展开状态的吸油棉51为长条形的结构,发热组件52内的发热网成片状结构,且发热网和吸油棉51相贴。
33.所述固定结构60和所述成型结构70之间由镂空的通道40连通,所述吸油棉51的长
度和所述发热组件52的长度均大于所述通道40的宽度,且所述吸油棉51的长度方向和所述发热组件5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通道40垂直设置。
34.在所述辅助棒53带动所述处于展开状态的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从固定结构60通过通道40移动至成型结构70的过程中,由于所述吸油棉51的长度和所述发热组件52的长度均大于所述通道40的宽度,使得通道40的内壁对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的两端进行挤压,从而导致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的两端朝向辅助棒53弯曲,使处于展开状态的吸油棉51包裹发热组件52包裹所述辅助棒53成型。
35.相对于以往的只具备固定功能的载具,本技术通过将固定结构60和成型结构70设置在主体板21上,固定结构60和成型结构70之间设置有通道40,并且通道40的宽度小于吸油棉51的长度和发热组件52的长度,包棉组件50可从固定结构60的移动到成型结构70后成型,使得包棉载具20同时具备了固定包棉组件50和使得包棉组件50成型的两个功能,提高了包棉载具20的实用性,以及使得热芯组装设备减少了一个成型机台的工位,缩小了整个发热芯组装设备的占地面积,减小生产成本。
36.具体的,所述成型结构70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夹爪710和第二夹爪720,所述第一夹爪710和所述第二夹爪720的一端分别可旋转连接于所述主体板21上,所述第一夹爪710和所述第二夹爪720的另一端可以打开和闭合为开合端740;所述第一夹爪710和所述第二夹爪720形成类似于剪刀的形状。
37.所述成型结构70还包括成型通孔750,所述成型通孔750由所述第一夹爪710和所述第二夹爪720相贴面内凹共同形成,所述成型通孔750用于使得包棉组件50成型。
38.当所述第一夹爪710和所述第二夹爪720的开合端740打开,所述辅助棒53带动所述处于展开状态的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从固定结构60移动至成型结构70中的成型通孔750中,在移动的过程中,通道40的内壁会挤压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使得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朝向辅助棒53弯曲。
39.在包棉组件50移动至成型通孔750后,所述开合端740闭合,所述吸油棉51包裹发热组件52和辅助棒53,从而完成包棉组件50的成型。
40.如图2所示,沿着所述固定结构60至所述成型结构70的方向上,所述固定结构60包括依次连通的辅助棒固定孔610、发热组件固定孔620、吸油棉固定孔630,所述辅助棒固定孔610用于放置辅助棒53,所述发热组件固定孔620用于放置所述发热组件52,所述吸油棉固定孔630用于放置所述吸油棉51,所述吸油棉固定孔630和所述成型通孔750之间连通形成所述通道40,以使得所述辅助棒53从所述辅助棒固定孔610朝向成型通孔750运动时,可以带动发热组件52和吸油棉51一起运动,并使得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包裹住辅助棒53。
41.所述辅助棒固定孔610竖直贯穿所述固定结构60,且截面为圆形,所述发热组件固定孔620竖直贯穿所述固定结构60,且截面为环状的跑道形,所述吸油棉固定孔630包括竖直贯穿所述固定结构60的竖直孔631,和水平贯穿所述固定结构60的水平槽632,所述竖直孔631远离所述主体板21的一端与所述水平槽632连通,所述吸油棉51放置在所述水平槽632内,不需要采用额外的结构来固定吸油棉51。
42.所述发热组件固定孔620包括连通的第一通孔621和第二通孔622,所述第二通孔622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621靠近所述主体板21的一侧,所述第一通孔621的直径和所述发热组件52的宽度均大于所述第二通孔622的直径,所述发热组件52中的发热网设置在所述
第一通孔621内,从而固定住发热组件52,不需要采用额外的结构来固定发热组件52。
43.结合图3至图5,下面具体讲述本技术的第一夹爪710和第二夹爪720是如何运动从而配合包棉组件50成型的:
44.如图3所示,本技术的开合端740通过弹簧30进行闭合,具体的,所述包棉载具20还包括弹簧30,所述弹簧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爪710和所述第二夹爪720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夹爪710和所述第二夹爪720的开合端740闭合。初始状态的时候,通过弹簧30的弹力将第一夹爪710和第二夹爪720的开合端740闭合在一起,而包棉组件50则是固定在固定结构60上。
45.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通过外置的气缸控制第一夹爪710和第二夹爪720打开,具体的如下:
46.所述第一夹爪710上设置有第三通孔761,所述第二夹爪720上设置有第四通孔762,外设气缸通过所述第三通孔761和所述第四通孔762控制所述开合端740打开,且所述第三通孔761和所述第四通孔762位于所述弹簧30靠近所述开合端740的一侧。
47.其中,所述第三通孔761和第四通孔762可以是联通的也可以不是联通的在此不做限定,外设的气缸至少包括两个,一个控制第一夹爪710朝向远离第二夹爪720的方向运动,另一个控制第二夹爪720朝向远离第一夹爪710的方向运动,使得开合端740打开,之后所述辅助棒53便朝向成型通孔750的方向运动。
48.而本技术为了保证第一夹爪710和第二夹爪720可以同步相对运动,在所述第一夹爪710上远离所述固定结构6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齿轮711,所述第二夹爪720上远离所述固定结构6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齿轮772,所述第一齿轮711和所述第二齿轮772啮合,所述第一夹爪710和所述第二夹爪720通过所述第一齿轮711和所述第二齿轮772啮合同步相对运动。
49.进一步的,第一齿轮711和第一夹爪710为一体成型,第二齿轮772和第二夹爪720一体成型,减少了零件数量,防止包棉载具20长期使用导致的第一齿轮711和第一夹爪710,第二齿轮772和第二夹爪720之间打滑,造成第一夹爪710和第二夹爪720运动不同步。
50.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夹爪和第二夹爪闭合状态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所述辅助棒53带动所述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到达成型通孔750之后,控制第一夹爪710和第二夹爪720开合端740打开的气缸归位,在弹簧30的作用下,第一夹爪710和第二夹爪720的开合端740组件闭合,以使得吸油棉51和发热组件52完全包裹住辅助棒53。
51.并且,所述第一夹爪710上靠近所述固定结构60的一端设置第一刀口781,所述第二夹爪720上靠近所述固定结构6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刀口782,在所述闭开合端740闭合之后所述第一刀口781和所述第二刀口782抵接,对多余的吸油棉51进行裁切,从而完成包棉组件50的整个包棉成型动作。
52.进一步的,本技术为了适配更多不在型号的包棉组件50,对包棉载具20做了进一步的升级,具体如下:
53.所述第一夹爪710和所述第二夹爪720均包括主体部731和耗损部732,所述耗损部732与所述主体部731靠近所述固定结构60的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刀口781和所述第二刀口78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夹爪710和所述第二夹爪720的所述耗损部732上;
54.所述成型通孔750由所述第一夹爪710上的所述耗损部732和所述第二夹爪720上的所述耗损部732相贴面内凹共同形成。
55.其一,在包棉载具20使用久了之后第一刀口781和第二刀口782会变得不那么锋利,会降低生产效率,和使得产品的良率也降低。此时便可以通过更换耗损部732来解决上述问题。
56.其二,不同型号的包棉组件50要求的成型通孔750的大小不同,将成型通孔750设置在耗损部732上,面对不同型号的包棉组件50,便可以适配不同成型通孔750大小的耗损部732,从而提高包棉载具20的适用性,避免频繁更换载具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5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58.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