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96600发布日期:2023-02-01 00:02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物流处理中心,散件流包裹分流成单件流的处理工艺只能应对包裹流量较小的输送线。当包裹流量较大时,物流处理系统难以应对,会出现包裹堵塞、挤压的问题,无法满足大型、超大型物流处理中心输送线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包括输送线、单件分离系统、识别系统,所述输送线包括第一输送单元、第二输送单元、第三输送单元、回流输送单元,所述第一输送单元、所述第二输送单元、所述第三输送单元并列设置,所述第一输送单元位于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与所述第三输送单元之间,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连接,所述第三输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送单元连接,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回流输送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回流输送单元连接,所述第三输送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回流输送单元连接,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回流输送单元连接;所述单件分离系统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输送单元上设置有单件分离系统,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上设置有单件分离系统,所述第三输送单元上设置有单件分离系统,所述单件分离系统用于将散件流状态的包裹处理为单件流状态;所述识别系统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输送单元上设置有识别系统,所述第二输送单元上设置有识别系统,所述第三输送单元上设置有识别系统,各所述识别系统分别位于各所述单件分离系统的末端,所述识别系统用于识别包裹输出状态。
5.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送单元上设置有第一换向结构,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弯转部,所述第一弯转部与所述第一换向结构连接,所述第三输送单元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弯转部,所述第二弯转部与所述第一换向结构连接。
6.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流输送单元的第二端设置有多个回流输送支路,所述第一输送单元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换向结构,所述第二输送单元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三换向结构,所述第三输送单元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换向结构,所述第二换向结构、所述第三换向结构、所述第四换向结构分别与所述回流输送支路连接。
7.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单件分离系统包括输送组件、第一支架、第一视觉相机,所述第一视觉相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视觉相机处于所述输送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视觉相机用于捕捉所述输送组件上的包裹状态。
8.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组件包括疏散部、分离部、过渡部、居中部,所述疏散部与所述分离部一端连接,所述分离部另一端与所述过渡部一端连接,所述过渡
部另一端与所述居中部连接,所述疏散部用于使集中的包裹分散分布,所述分离部用于将包裹逐个输送至所述过渡部,所述居中部用于将包裹居中输送。
9.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疏散部包括多个输送带,各所述输送带呈散射状设置,相邻所述输送带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所述输送带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10.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分离部包括多个分离输送模组,各所述分离输送模组呈矩形阵列,各所述分离输送模组相对独立工作。
11.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采用辊子输送机构。
12.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居中部设置有多个旋转部,各所述旋转部并列设置,所述旋转部包括两个辊筒,两个所述辊筒的第一端连接,两个所述辊筒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居中部的两侧,所述辊筒第一端与所述过渡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辊筒第二端与所述过渡部之间的距离。
13.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识别系统包括第二支架、第二视觉相机、工控设备,所述第二视觉相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工控设备与所述第二视觉相机电连接,所述工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视觉相机采集到的图片作出识别,所述工控设备能够反馈包裹信息到 plc系统,由plc系统控制所述第二换向结构、所述第三换向结构或所述第四换向结构。
1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包裹首先进入第一输送单元,当包裹量较大时,包裹分流到第二输送单元与第三输送单元,包裹在输送过程中经过单件分离系统,单件分离系统将密集分布的包裹疏散开,并控制众多的包裹依次进行输送,在进一步输送过程中,单件分离系统使单件包裹居中输送,避免包裹位置偏移。包裹经过识别系统时,识别系统判断包裹的状态,不符合输送规则的包裹通过回流输送单元输送到第一输送单元中,重新进行输送,适应于大量包裹输送的情形,避免包裹堵塞、挤压。
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的俯视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中单件分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中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
21.101.第一输送单元;102.第二输送单元;103.第三输送单元;104.回流输送单元;105. 第一换向结构;106.第一弯转部;107.第二弯转部;108.回流输送支路;109.第二换向结构; 110.第三换向结构;111.第四换向结构;
22.201.第一支架;202.第一视觉相机;203.疏散部;204.分离部;205.过渡部;206.居中部;
23.301.第二支架;302.第二视觉相机;303.工控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部分将结合图1至图3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中部”、“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是用于区分特征名称,而非具有特殊含义,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包括输送线、单件分离系统、识别系统。
28.如图1所示,输送线包括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一输送单元101包括输送机构,第一输送单元101的输送机构将包裹从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的入口输送到分拣系统,当只存在第一输送单元101时,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能够满足数量较小的包裹输送工作。为保证输送线能够适应于数量较大的包裹输送工作,输送线还包括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具体地,设置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的输送线能够适应包裹流量每小时5000件以上的大流量情况。进一步地,为减小包裹在第二输送单元102与第三输送单元103的输送路径长度,第二输送单元102与第一输送单元101并列设置,第三输送单元103与第一输送单元101并列设置,即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二输送单元102均与第一输送单元101的输送路径近似平行。
29.第二输送单元102包括输送机构,输送机构将第二输送单元102上的包裹输送到分拣系统中;第三输送单元103包括输送机构,输送机构将第三输送单元103上的包裹输送到分拣系统中。为达到包裹分流的效果,使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分担第一输送单元101的包裹数量,第二输送单元102的第一端与第一输送单元101连接,第三输送单元103 的第一端与第一输送单元101连接,包裹能够从第一输送单元101传递到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具体地,由于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的入口处于第一输送单元101 上,为保证包裹分流的效率,同时保证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处理的包裹数量均匀,第一输送单元101位于第二输送单元102与第三输送单元103 之间。
30.输送线还包括回流输送单元104,回流输送单元104用于处理不符合输送规则的包
裹,由于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上都可能会存在不符合输送规则的包裹,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均与回流输送单元 104进行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不符合输送规则的包裹需要在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内全部处理完毕,因此,第一输送单元101的第二端与回流输送单元104连接,第二输送单元102的第二端与回流输送单元104连接,第三输送单元103的第二端与回流输送单元104 连接。回流输送单元104需要将包裹输送回入口位置,不符合输送规则的包裹再次通过输送,经过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二输送单元102或第三输送单元103传输至分拣系统,可以理解的是,回流输送单元104与第一输送单元101的第一端连接。
31.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输送单元101上设置有第一换向结构105,当包裹经过第一换向结构105时,包裹的行进方向由第一换向结构105控制,包裹在第一换向结构105的调节下,继续在第一输送单元101上传输。或者,输送到第二输送单元102上,并在第二输送单元102 上进行传输。抑或,输送到第三输送单元103上,并在第三输送单元103上进行传输。
32.具体地,由于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并列设置,为使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能够连接到第一输送单元101上,第二输送单元102 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弯转部106,第一弯转部106与第一换向结构105连接,便于包裹分流到第二输送单元102上。第三输送单元103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弯转部107,第二弯转部107 与第一换向结构105连接,便于包裹分流到第三输送单元103上。
33.在一些示例中,回流输送单元104的第二端设置有多个回流输送支路108,保证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末端不符合输送规则的包裹都能够通过回流支路传输到回流输送单元104上。具体地,回流输送支路108设置有两个,一个回流输送支路108处于第一输送单元101与第二输送单元102之间,另一个回流输送支路108处于第一输送单元101与第三输送单元103之间。在保证包裹回流效果的同时,充分利用空间,减小包裹分流的高效物流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进一步地,第一输送单元101与第二输送单元102上的包裹能够传输到第一输送单元101与第二输送单元102之间的回流输送支路108,通过回流输送支路108进入回流输送单元104;第三输送单元103上的包裹能够传输到第一输送单元101与第三输送单元103之间的回流输送支路108,通过回流输送支路108进入回流输送单元104。
3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上的包裹需要动力脱离相应的输送单元,并进入回流输送支路108。因此,第一输送单元101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换向结构109,第二输送单元102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三换向结构110,第三输送单元103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换向结构111,第一输送单元101与第二输送单元102之间的回流输送支路108连接第二换向结构109和第三换向结构110,第一输送单元101与第三输送单元103之间的回流输送支路108连接第四换向结构111。
35.具体地,第一换向结构105、第二换向结构109、第三换向结构110、第四换向结构111 均包括多个摆轮,各摆轮能够在换向结构上进行角度变换,且摆轮能够进行旋转,当包裹需要进行分流时,各摆轮的角度调整到相应位置,通过旋转将包裹分流到第二输送单元102或第三输送单元103。
36.在一些示例中,经过分流处于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 的包裹处于散件流状态,此时包裹的密集程度较高,同时,包裹在输送机构上的位置各
异,不利于分拣,而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上的包裹均存在此种情况。因此,在第一输送单元101、第二输送单元102、第三输送单元103上均设置有单件分离系统,单件分离系统用于将散件流状态的包裹处理成单件流状态。
37.如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单件分离系统包括输送组件、第一支架201、第一视觉相机202,第一支架201上设置有第一视觉相机202,第一视觉相机202用于捕捉下方的包裹状态。具体地,第一支架201上设置有控制器,第一视觉相机202将拍摄到的图像传递至控制器,由控制器分析当前包裹的分布情形,控制器通过控制输送组件的运动方式,改变包裹的分布状态,进而将众多的包裹转化为单件流状态。
38.在一些示例中,输送组件包括疏散部203、分离部204、过渡部205、居中部206,为便于将包裹进行单件输出,疏散部203首先将集中分布的包裹分散分布,分散后的包裹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有利于驱动单件包裹而不影响其他包裹的位置。疏散部203与分离部204一端连接,分离部204另一端与过渡部205一端连接,分离部204能够将特定的包裹进行输送,使包裹逐个输送至过渡部205。过渡部205另一端与居中部206连接,居中部206进一步改善包裹的位置,使包裹处于通道中部,避免包裹掉落,也便于后续的分拣工作。
39.在一些示例中,疏散部203包括多个输送带,各输送带同步运转,将包裹导入输送组件的同时,使包裹分散。因此,各输送带呈散射状设置,包裹从各输送带的第一端进入输送组件,具体地,相邻输送带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输送带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即在输送方向上各输送带逐渐向通道的两侧斜向延伸。
40.在一些示例中,分离部204包括多个分离输送模组,各分离输送模组呈矩形阵列,每个分离输送模组包括一个面积较小的传输机构,每个传输机构能够驱动传输机构上的包裹前进,而不影响其他包裹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每个分离输送模组能够相对独立的工作。进一步地,控制器与每个分离输送模组分别电连接,控制器分析当前包裹的位置图像,从而针对性地控制单个包裹下方的分离输送模组,从而驱动单个包裹运动至后续结构中,循环进行此过程,使各包裹逐个输送至后续结构。
41.在一些示例中,过渡部205采用辊子输送机构,过渡部205继续将经过分离部204的包裹输送至后续结构,过渡部205能够延长分离部204的输送路径,从而保证单件流状态下的包裹之间存在一定的操作距离,便于后续的分拣。
42.在一些示例中,居中部206设置有多个旋转部,每个旋转部均能驱动上方的包裹前进,为使包裹能够在相对平整的环境下进行输送,避免包裹产生较大的晃动,各旋转部并列设置。居中部206用于调整包裹的位置使包裹居中输送,因此,旋转部包括两个辊筒,两个辊筒之间成角度。具体地,两个辊筒的第一端连接,两个辊筒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于居中部206的两侧,且辊筒第一端与过渡部205之间的距离小于辊筒第二端与过渡部205之间的距离。当包裹处于居中部206上时,位于边缘的包裹在辊筒的驱动下,以倾斜的路径前进,当包裹运动到居中部206的中间位置时,由于居中部206两侧的辊筒近似对称,使包裹稳定在居中部206 的中间位置进一步前进。
43.如图3所示,包裹经过单件分离系统后,大部分的包裹间距能够符合输送规则,即包裹的间距适宜工作人员进行分拣,但是,仍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包裹不符合输送规则,此时,识别系统能够识别出包裹的输出状态,并驱动换向结构将不符合输送规则的包裹传送到回流输送单元104。
4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输送单元101上设置有识别系统,第二输送单元102上设置有识别系统,第三输送单元103上设置有识别系统,各识别系统分别位于各单件分离系统的末端。
45.在一些示例中,识别系统包括第二支架301、第二视觉相机302、工控设备303,第二支架301用于设置第二视觉相机302与工控设备303,工控设备303与第二视觉相机302电连接,且工控设备303与对应输送单元上的第二换向结构109、第三换向结构110或第四换向结构111电连接。第二视觉相机302采集当前的包裹图片,包裹图片传送至工控设备303中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到不符合输送规则的包裹,再将包裹信息反馈到plc系统中,当不符合输送规则的包裹到达相应的换向结构处时,plc系统调整换向结构的角度,将不符合输送规则的包裹输送到回流输送支路108,重新进行输送过程。
46.在一些示例中,输送线上设置有积放皮带机,积放皮带机能够使上方的包裹暂时停止前进,从而控制输送线上包裹的数量,并保证包裹之间的距离。具体地,第一换向结构105靠近系统入口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积放皮带机,各单件分离系统靠近系统入口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积放皮带机,同时,第二换向结构109、第三换向结构110、第四换向结构111靠近系统入口的一侧均设置有一个积放皮带机。
4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8.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