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塔吊走行小车的布缆导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87804发布日期:2022-12-10 01:4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塔吊走行小车的布缆导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塔吊配件,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塔吊走行小车的布缆导向装置。


背景技术:

2.塔吊是建筑工地上最常用的一种起重设备,通常由塔身,设置在塔身中上部的回转支座、设置在回转支座上的横臂(a)构成,其中回转支座上用于带动横臂(a)以塔身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
3.其中横臂(a)包括两根平行且设置的横梁(01),两个横梁(01)之间设置有若干个间隔梁(02),多个间隔梁(02)平行设置在两个横梁(01)之间,相邻的间隔梁(02)之间设置有加强梁(03),加强梁(03)与隔梁以及横梁(01)构成三角形,以保证横臂(a)的强度。在横臂(a)上设置有走行小车,走行小车上设置有吊钩等工具,走行小车可以沿着横梁(01)的长度方向进行往复移动,以吊起不同位置的物品。
4.出于安全考虑,现有的塔吊都安装有视频及安全监控系统,视频及安全监控系统通常包括设置在操作室内的显示屏及操作部件以及设置在横臂(a)前端的各种传感器,如高度传感器、摄像头等。现有的视频及安全监控系统大多采用无线网桥或者无线视频传输器去传输视频信号,但塔吊通常是野外作业或者高空作业,存在较多干扰,如(1)施工现场对讲机、电焊机等的使用,信号受干扰的可能比较大;(2)随着楼层高度变化或者现场建筑物对信号的遮挡,现场有可能出现信号不良的情况;(3)易受天气环境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摄像系统信号的传输精度及实时性,因此,很多厂家采用有线传输的方式进行信号传递,但是由于走行小车在横臂(a)上不断运动,导致进行有线传输的电缆(b)会过长或者过短,当电缆(b)过长时,电缆(b)会下垂晃动,加快电缆(b)的磨损,当电缆(b)过短时,则限制了走行小车的行动距离。
5.另外,走行小车空间比较狭小,需要依照工况在横臂(a)上来回移动,导致布线杂乱且麻烦。
6.因此,市面上缺少一种应用于塔吊走行小车的布缆导向装置,合理的利用走行小车的空间,实现控制收放线的长度及走向。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塔吊走行小车的布缆导向装置,适用于有线传输,可以合理利用走行小车的空间进行收纳和收放,避免电缆过长或者过短造成的弊端。
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塔吊走行小车的布缆导向装置,包括:
9.底框,两侧设置延长支柱,每个延长支柱的顶端分别设置有从动走行轮,所述从动走行轮用以与横梁接触并带动所述底框沿横梁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
10.用以缠绕电缆的滚筒,固定在底框上,所述滚筒的转动轴与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11.转向轮,设置在所述滚筒的正前方,且所述转向轮的转动轴与所述滚筒的转动轴在地面的投影相互垂直,所述转向轮用以将电缆转向90
°

12.布线轮,设置在所述转向轮的一侧,所述布线轮的转动轴与地面构成锐角夹角以使得布线轮的前端低于后端;
13.若干线缆托,依次设置在间隔梁上,所述线缆托呈l型,电缆经过布线轮后落入线缆托中。
14.优选的,底框至少包括一个中间梁,所述滚筒设置在所述中间梁与底框之间。
15.优选的,应用于塔吊走行小车的布缆导向装置还包括压轮,所述压轮与所述转向轮在进线的一侧外切,在所述压轮与所述转向轮的相切处形成供电缆通过的通道。
16.优选的,所述布线轮与所述转向轮之间设置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用以拉紧电缆。
17.优选的,所述布线轮远离转向轮的一侧设置有压线柱,所述压线柱与所述布线轮接触设置以将电缆限制在布线轮的凹槽内。
18.优选的,所述滚筒为涡卷弹簧驱动的电缆卷筒。
19.优选的,所述线缆托包括长臂、短臂以及连接长臂和短臂的连接臂,所述长臂的顶端固定连接在间隔梁上,所述长臂与所述短臂平行设置,所述线缆托形成用于电缆落入的豁口。
20.优选的,
21.所述连接臂的上方设置有横辊柱,所述横辊柱与所述连接臂平行,所述横辊柱的两端设置有转接部,两个转接部固定设置在所述长臂和短臂上,所述横辊柱可以相对转接部进行转动,靠近长臂一端的转接部上设置有长辊柱,所述长辊柱与所述长臂平行,所述长辊柱转动设置在所述转接部上,靠近短臂一端的转接部上设置有短辊柱,所述短辊柱与所述短臂平行,所述短辊柱转动设置在所述转接部上。
2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23.在本技术中,通过转向轮和布线轮改变电缆的方向,并且最终通过布线轮向线缆托中布线,使得电缆可以落入线缆托中。进一步的,通过倾斜布置布线轮,在底框向前运动时,电缆经过布线轮的向上的引导,可以从线缆托这种倾斜向上收起;当底框向后运动时,电缆经过布线轮的向下引导,将电缆引导至线缆托中,保证电缆可以充分、完全的落入到线缆托中,避免电缆脱出线缆托。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在横臂上的安装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电缆在本技术中的走线示意图;
27.图4是线缆托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线缆托的剖视图;
29.图6是转向轮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a-横臂、01-横梁、02-间隔梁、03-加强梁、b-电缆。
32.1-底框、11-延长支柱、12-从动走行轮、13-中间梁、14-吊轮、2-滚筒、3-转向轮、
31-线槽、4-布线轮、5-线缆托、51-长臂、52-短臂、53-连接臂、54-横辊柱、55-转接部、56-长辊柱、57-短辊柱、6-压轮、7-张紧轮、8-压线柱。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4.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塔吊走行小车的布缆导向装置,包括底框1,底框1的两侧设置延长支柱11,延长支柱11的顶端分别设置有从动走行轮12,从动走行轮12与横臂a的横梁01上表面接触,并且带动底框1在横梁01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底框1、延长支柱11和从动走行轮12构成了最基本的走行小车。进一步的,底框1移动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即通过两根设置在横臂a两端的钢索进行拉动,实现前进或者后退,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技术中将横梁01远离回转支座的一端定义为向前运动的方向,将横梁01靠近回转支座的一端定义为向后运动的方向。
35.前述的底框1为一矩形框体,底框1中设置有至少一个中间梁,在本实施例中,在底框1的中部设置有两个平行的中间梁13,两个中间梁13间隔设置,中间梁13的长度方向与横梁01的长度方向一致,两个横梁01之间设置有两个吊轮14,吊轮14用于安装吊钩,并且通过吊轮14的转动实现吊钩的升降。由于本技术不涉及吊钩升降部分的改动,因此,此部分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实现。
36.在底框1与中间梁13之间设置有滚筒2,滚筒2可缠绕电缆b,用于收放电缆b。优选的滚筒2为涡卷弹簧驱动的电缆卷筒,即在走行小车向后移动时,电缆随小车的移动而拉出,起到放线的效果,当走行小车向前移动时,电缆随小车的回移,涡卷弹簧驱动滚筒2收卷线缆,起到收线的效果。
37.需要强调的是,本技术的电缆包括但不限于信号电缆、电源电缆、电源-信号线缆。
38.进一步的,在中间梁13上设置有支架,支架上设置有转向轮3,转向轮3位于滚筒2的正前方,转向轮3用于将电缆b第一次转向,优选的转向角度为90
°
。具体来说,转向轮3的转动轴与横梁01的长度方向一致,转向轮3位于滚筒2的斜上方,转向轮3的转动轴与滚筒2的转动轴在地面的投影相互垂直。在支架上还设置有压轮6,压轮6与转向轮3外切,在压轮6与转向轮3外切处形成有供电缆b通过的通道。压轮6可以防止电缆b在经过转向轮3时发生偏移,避免因电缆b缠绕在转向轮3的转动轴上,出现卡死、拉断电缆b等情况。
39.在支架的另一侧设置有布线轮4,布线轮4与与压轮6分别位于转向轮3的两侧,布线轮4的转动轴与底面构成锐角夹角,使得布线轮4的前端低于后端。布线轮4对电缆b进行第二次转向,优选的第二转向角度为90
°

40.应用于塔吊走行小车的布缆导向装置还包括线缆托5,线缆托5依次设置在前述的间隔梁02上,若干的线缆托5呈直线固定在间隔梁02上,线缆托5呈j型。
41.应用于塔吊走行小车的布缆导向装置还包括张紧轮7,张紧轮7设置在布线轮4和转向轮3之间。在本技术中,电缆b经过滚筒2放线后,依次经过转向轮3、张紧轮7和布线轮4后,电缆b经过两次转向后,电缆b的长度方向与横梁01长度方向平行,即电缆b与布线轮4的最右端相切(见图3),此时若干线缆托5所在的直线与电缆b共线,保证电缆b可以落入线缆托5内并搭挂在线缆托5上,防止电缆b过程造成的下垂、晃动,磨损电缆b。
42.配合上底框1的走行及滚筒2的收放线,在底框1向前行走时,在布线轮4的引导下,电缆b沿倾斜向上的方向运动,滚筒2进行收线,可以减小电缆b的过度弯折,造成线芯的断裂;当底框1向后运动时,配合滚筒2放线,电缆b通过布线轮4的引导逐渐降低最终落入在线缆托5中。滚筒2的使用可以将电缆b进行收纳,合理的利用底框1空间,还能保证底框1能够移动到横梁01的前端或末端时,电缆b不会过长或者过短,造成下垂晃动或者是限制底框1的行动距离。
43.优选的,在布线轮4出线的一侧设置有压线柱8,压线柱8与布线轮4接触用于将电缆b限制在布线轮4的凹槽中。
44.优选的,在本技术中,压轮6、转向轮3、张紧轮7和布线轮4采用同样的结构,以转向轮3为例,转向轮3包括轮本体及设置在轮本体中心的转动轴,轮本体的侧面设置有向轮本体中心凹陷的线槽31,转向轮3通过设置线槽31,一方面可以限制电缆b在转向轮3上移动,另一方面,当转向轮3与压轮6相切、布线轮4与压线柱8贴合是可以形成供线缆通过的通道,防止线缆受到转向轮3或者压轮6的挤压,对电缆b造成损坏。
45.本技术还对线缆托5进行了改善。具体来说,线缆托5包括长臂51、短臂52以及连接长臂51及短臂52的连接臂53,长臂51的顶端与间隔梁02固定连接,防止移动,长臂51与短臂52平行设置,并且长臂51的底端和短臂52的底端分别与连接臂53连接,长臂51、短臂52和连接臂53连接形成用于供电缆b落入的豁口。优选的,长臂51、短臂52和连接臂53一体制成。
46.进一步的,连接臂53的上方设置有横辊柱54,横辊柱54与连接臂53平行,横辊柱54的两端分别设置转接部55,横辊柱54可以相对两个转接部55进行转动。两个转接部55分别设置在长臂51和短臂52上,靠近长臂51的一端的转接部55上设置有长辊柱56,长辊柱56与长臂51平行,长辊柱56转动设置在该转接部55上,靠近短臂52一端的转接部55上设置有短辊柱57,短棍柱与短臂52平行,短辊柱57转动设置在该转接部55上,短辊柱57和长辊柱56可以相对转接进行转动。
47.具体来说,连接臂53的上方设置有横轴,横辊柱54套设在横轴上,横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前述的转接部55,转接部55通过螺栓固定在长臂51和短臂52上。在转接臂上分别设置有竖轴,竖轴设置在转接部55的径向方向,长辊柱56和短辊柱57分别套设在相对应的竖轴上。
48.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在长辊柱56、短辊柱57和横辊柱54,可以将电缆b与线缆托5的滑动摩擦变为电缆b与各个辊柱的转动摩擦,减小了摩擦力对电缆b的损耗,延长了电缆b的使用寿命,并且,短辊柱57及长辊柱56的设置可以有效的防止电缆b从线缆托5中滑出,具有适应大风天气的优势。
49.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