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

文档序号:33569556发布日期:2023-03-24 15:12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

1.本技术涉及实验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


背景技术:

2.目前,在植物组织培养试验和生产过程中,在将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瓶高温高压灭菌后,需要人工将培养基在较短的时间内分装到无菌的培养皿中,否则培养基容易凝固。因为灭菌完的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瓶表面温度很高(80-95℃左右)无法用手直接拿取,生产上每天需要分装的培养基在200瓶左右,且培养瓶上没有可以抓拿的手柄,目前在实验中常用的方式是通过折纸包裹住培养瓶进行培养基的分装,但是这样长时间抓拿不但费力,而且会造成培养瓶从纸中脱落出来的风险,导致分装效率低下。
3.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对高温瓶体的夹取装置,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2121992785.7公开了一种用于具有防烫功能的奶瓶夹,包括第一夹体、第二夹体和连接件,第二夹体通过连接件转动安装于第一夹体上,第一夹体和第二夹体均包括夹持部、握持部和安装主体,夹持部设置于安装主体的一端,握持部设置于安装主体的另一端,夹持部和握持部均与安装主体之间可拆卸连接,握持部能够驱动安装主体转动,以使两个夹持部之间产生夹持力。该方案通过握持部在连接件的作用下使得夹持部能够夹取高温奶瓶,但该方案结构如果长时间夹持瓶体,则会造成手部乏累,尤其对于实验中培养瓶容量较大、质量较重而实验人员如果手部力量较小的情况下,长时间的夹持则会造成培养瓶跌落的风险;此外,实验人员需要夹持住培养瓶向培养皿中分装培养基,这就进一步需要夹持的稳定性,很显然该技术方案夹持瓶体进行分装作业时对操作人员的力量和熟练度要求比较高,否则会造成夹持不稳、瓶体脱落的风险,因此该方案存在缺陷。
4.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抓拿培养瓶的稳定性和降低分装培养基的出错率,需设计出一种可以快速固定住培养瓶的便捷装置,并且在分装完一瓶培养基后,可以快速的取出并固定到下一个培养瓶上进行培养基的分装,能够安全、重复使用,避免分装培养基过程中培养瓶脱落以及夹持不稳造成分装污染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培养瓶在抓拿过程中以及分装作业时的夹持稳定性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可以快速与培养瓶相固定或分离,操作过程安全省力、方便快捷、经济实用,可以有效避免操作过程中培养瓶跌落的风险,降低实验人员劳累度,提高作业效率。
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包括把手、卡环、束紧件。
7.所述卡环与培养瓶的瓶体相适配并在一侧开口的弧状结构,所述卡环在其外壁侧与把手相连接。
8.所述束紧件穿设于卡环开口侧两端所设置的导引部,对培养瓶进行夹紧。
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卡环在与培养瓶相接触的一侧设有防滑件。
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卡环的导引部为设置在卡环开口侧两端部向外的凸耳,所述凸耳设有供束紧件穿过的通孔。
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束紧件为沿延伸方向在一侧设有多个凹槽的槽带,所述卡环其中一端的凸耳与槽带起始端之间设有限位部以限制槽带起始端向卡环另一端凸耳移动,卡环的另一端凸耳设有向着槽带所设凹槽施加压力进行卡接止动的压爪,所述压爪端部设有用于抬升压爪的释力扳。
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束紧件为扎带,所述扎带穿过凸耳通孔并能够扎紧以实现对培养瓶的夹紧功能。
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把手至少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卡环及束紧件,以确保对培养瓶夹紧抓拿的稳定性。
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防滑件是与卡环形状相适配的通槽结构,在通槽结构两侧壁的顶部设有朝向通槽内腔的折边,以嵌接在卡环的外部。
1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卡环为金属材质的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防滑件为橡胶材质,束紧件为塑料材质。
16.本技术实施例的优点是:
17.1、培养瓶抓拿手柄通过易于操作的结构,可快速方便的与培养瓶相固定或分离,提高了抓拿及分装的作业效率和使用方便性。
18.2、培养瓶抓拿手柄设有防滑件,进一步提高了在抓拿及分装过程中培养瓶与抓拿手柄的结合稳固性,避免培养瓶脱落,提高作业过程的安全性。
19.3、培养瓶抓拿手柄的压爪与槽带结构,利用压爪结构的自有恢复力卡紧槽带来束紧固定培养瓶,便于抬升的释力扳使得压爪快速脱离槽带以实现与培养瓶之间的松弛脱离,安全实用,操作方便。
20.4、培养瓶抓拿手柄可重复灭菌使用,避免了传统的临时防烫物件对培养瓶带来的污染风险,从而减少分装培养基过程中发生污染的风险。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夹紧培养瓶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组件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侧后方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的局部示意图。
25.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26.1-把手;2-卡环;3-防滑件;4-槽带;5-凹槽;6-培养瓶;7-压爪;8-释力扳;9-凸耳。
具体实施方式
27.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解决培养瓶在抓拿过程中以及分装作业时的夹持稳定性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28.请参阅图1,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包括把手1、卡环2、束紧件。卡环2与培养瓶6的瓶体相适配并在一侧开口的弧状结构,卡环2在其外壁侧与把手1相连接;束紧件穿设于卡环2开口侧两端所设置的导引部,对培养瓶6进行夹紧。卡环2与把手1相连接并与培养瓶6的
形状相匹配,以便于对瓶体的接触和施力,束紧件可穿过卡环2的引导部并将瓶体与卡环2之间相夹紧,从而实现对培养瓶6的抓拿操作。
29.为了进一步确保卡环2与培养瓶6的充分接触及受力,同时为了避免抓拿过程中因摩擦对瓶身造成的划伤,请参阅图2,本例中在卡环2与培养瓶6相接触的一侧设有防滑件3,防滑件3可以有多种方式,采用软材质粘贴或固定在卡环2的内壁侧,优选地,防滑件3为耐高温的橡胶材质,其结构是与卡环2形状相适配的通槽,在通槽结构两侧壁的顶部设有朝向通槽内腔的折边,以嵌接在卡环2的外部,该防滑件3结构便于安装,同时橡胶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及摩擦力,可以使卡环2与培养瓶6之间的受力更均匀,避免在二者之间造成接触缝隙,提高受力均匀性及防滑性能,此外橡胶材质的隔热性能也可以避免高温培养瓶6对卡环2的热传导,降低手部接触高温部件的风险。进一步地,抓拿手柄的其它组件,包括把手、卡环、束紧件都采用耐高温材料制作,以保障对高温瓶体的接触及抓拿功能的实现。
30.卡环2与把手1之间可以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例如在把手1上以及卡环2外壁侧的对应位置分别开设通孔及螺纹孔,并用螺栓连接。为了确保对培养瓶6夹紧抓拿的稳定性,把手1两端分别安装有卡环2及束紧件,这样在抓拿操作过程中更方便、更安全。同时,卡环2的导引部具体可以采用设置在卡环2开口侧两端部向外的凸耳9结构,并在凸耳9上开设供束紧件穿过的通孔。
31.在束紧件穿设在凸耳9的通孔后,需要通过束紧件来实现对瓶体的夹紧目标。作为可选的简易方案,束紧件可采用塑料材质的扎带,扎带穿过凸耳9通孔并扎紧以实现对培养瓶6的夹紧功能。为了更便于操作,本技术对抓拿手柄的结构作进一步改进,请参阅图3,束紧件设计为沿延伸方向在一侧设有多个凹槽5的槽带4,卡环2其中一端的凸耳9与槽带4起始端之间设有限位部以限制槽带4起始端向卡环2另一端凸耳9移动,卡环2的另一端凸耳9设有向着槽带4所设凹槽5施加压力进行卡接止动的压爪7,压爪7端部设有用于抬升压爪7的释力扳8。凸耳9与槽带4起始端之间的限位部可以有多种结构方式,例如在槽带4起始端位于凸耳9的两侧的尺寸大于凸耳9通孔尺寸,以阻挡槽带4起始端在该凸耳9位置处的移动。卡环2另一端凸耳9可沿其结构材料的延伸方向设置压爪7,并将压爪7朝向槽带4,对槽带4的凹槽5施加压力进行卡接止动,请参阅图4,本例中卡环2可采用金属件一体成型结构,压爪7在加工时,其构造使得其本身可以产生结构应力,使其具有向着槽带4的压力,当槽带4从该侧凸耳9通孔中穿过并经过压爪7时,槽带4的凹槽5部位会推动压爪7抬起,使得槽带4能够顺利通过并拉紧以将培养瓶6与卡环2相固定。当槽带4设置在合适位置后,在其拉紧力的反作用下,槽带4有反向后退的趋势,此时由凸耳9斜向延伸至槽带4的压爪7会紧紧顶接凹槽5,限制槽带4反向移动,从而实现槽带4对瓶体的夹紧功能。当完成培养瓶6的分装作业需要拆卸抓拿手柄时,可通过抬起压爪7端部的释力扳8,压爪7脱离凹槽5,使得槽带4反向移动,释放对瓶体的夹紧力,操作人员可将抓拿手柄从该培养瓶6中取出,并开始对下一培养瓶6的抓取作业。
32.具体在使用时,可根据不同外径的培养瓶6,制得相应的直径稍大于培养瓶6外径的卡环2结构,以便于将培养瓶6预装在卡环2内,并与卡环2的弧形内壁更好的贴合。当将抓拿手柄的卡环2套设在培养瓶6后,由于槽带4的起始端被其所在位置的凸耳9所限位,依次将把手1两端卡环2上的槽带4穿过对侧凸耳9的通孔并拉紧,通过对侧凸耳9延伸端设置的压爪7对槽带4上的凹槽5进行卡接止动,实现对瓶体的夹紧,完成培养瓶6的移置及分装作
业后,可依次抬起把手1两端卡环2凸耳9上的释力扳8,使得压爪7与凹槽5相脱离,槽带4反向回位,其对培养瓶6的夹紧力被释放,从而取出瓶体,更换下一培养瓶6进行分装作业。在完成所有分装作业后,可对抓拿手柄进行高温消毒,以备下一次培养基的分装作业时使用,从而避免对培养瓶及培养基分装过程造成污染。
33.综上,本技术一种培养瓶抓拿手柄,可以快速与培养瓶相固定或分离,操作过程安全省力、方便快捷、经济实用,可以有效避免操作过程中培养瓶跌落的风险,降低实验人员劳累度,提高作业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传统的临时防烫物件对培养瓶带来的污染风险,减少分装培养基过程中发生污染的风险。
34.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