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书本装订用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11523发布日期:2023-03-01 01:06阅读:30来源:国知局
一种书本装订用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书本装订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书本装订用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2.书本装订指从印张加工成册工艺的总称。装订是书籍从配页到上封成型的整体作业过程,包括把印好的书页按先后顺序整理、连接、缝合、装背、上封面等加工程序。
3.现有的书本在生产过程中,首先对每页的纸张进行印刷,印刷完成后的纸制品一张张成摞堆叠传送带上,当传送带带动堆叠而成的纸张合适位置时,通过传送组件把封面传送到堆叠而成的纸张最上面,通过传送带把带有封面的纸张运送到折页装置上,在折页之前需要人工对堆叠而成的纸张进行反面,使封面位于纸张的最下面,最后通过折页装置对堆叠而成的纸张进行对折,使折页完成的封面处于书本的外侧。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对堆叠而成的印刷品进行折页时,需要人工进行翻面,造成人工的工作强度增大,折页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书本的折页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书本装订用输送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书本装订用输送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书本装订用输送装置,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翻折机构,所述翻折机构用于对堆叠而成的纸张进行翻面,所述翻折机构包括两组相同结构的输送组件,两组所述输送组件之间设置有供堆叠而成的纸张通过的通道,每组所述输送组件均包括两个相同结构的驱动辊和绕设在两个驱动辊上的传送带,两个所述驱动辊的轴线平行设置,且均转动连接在机架上,两个所述驱动辊相同一端分别位于机架的相对两侧。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封面堆放在纸张上后,进入到两个输送组件之间的通道内,使两个传送带夹持纸张和封面,由于两个驱动辊的相同一端设置在机架不同侧,使传送带在机架上出现扭转,从而可以对纸张和封面在两个传送带之间进行传送,还可以进行自动翻面,在使用时可以代替人工翻面,从而提高生产加工效率。
9.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推动传送带表面与堆叠纸张表面抵接的支撑辊,所述支撑辊设置在两个驱动辊之间,所述支撑辊的轴线和驱动辊的轴线成角度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支撑辊表面抵接在两个传送带相互靠近的一侧,从而可以使两个两个传送带能更好的夹持纸张和封面传送,防止在传送过程中出现掉落的情况。
11.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支撑辊的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安装座和转动在安装座上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在安装座上沿驱动轴轴线的长度方向转动,所述支撑辊和转动轴同轴设置,且转动连接在转动轴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组件的作用下,通过移动安装座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两个传送带之间通道的大小,通过转动转动轴,还可以调节支撑辊与驱动辊之间
的角度,使支撑辊可以位于机架的任何位置,从而提高支撑辊的利用效率。
13.可选的,所述安装座上转动连接有安装轴,所述转动轴远离压紧辊的一端固定在安装轴上,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于对安装轴位置进行固定的固定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辊的位置调节完成后,通过固定件对支撑辊进行固定,在使用时,防止压紧辊转动,从而在使用时更加稳固。
15.可选的,所述安装轴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固定件设置为固定杆,所述固定杆滑动连接在安装槽内,且固定杆的一端设置伸出,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杆移动到固定槽时,所述安装轴位置被固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辊的位置调节完成后,通过推动固定杆伸出安装槽的一端,使固定杆另一端移动到安装座上的固定槽内,使安装轴固定在安装座上,从而方便对支撑辊的位置进行固定。
17.可选的,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对安装座位置进行固定的锁紧件,所述安装座通过锁紧件可拆卸连接在机架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锁紧件的作用下,可以方便更换和移动支撑辊在机架上的位置。
19.可选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转动辊,所述转动辊轴线和驱动辊轴线平行设置,所述转动辊设置在驱动辊和机架之间,所述转动辊表面与传送带靠近机架的内侧面抵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辊的作用下,使转动辊和驱动辊之间的传送带倾斜,从而两个传送带端面处的通道变大,从而方便纸张和封面进入到两个传送带之间。
21.可选的,所述传送带与驱动辊抵接的侧面设置有限位条,所述驱动辊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条卡接在限位槽内。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限位条的作用下,可以防止传送带沿驱动辊轴线的长度方向移动,防止两个传送带出现错位,从而在使用时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
25.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组件和支撑辊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图4中a处放大图。
2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辊和转动辊以及传送带连接示意图。
29.图7是图2中c处的放大图。
30.附图标记:01、倾斜部;02、水平部;03、扭转部;04、限位条;05、限位槽;07、安装轴;08、安装槽;09、固定槽;1、机架;11、通道;12、安装架;13、固定轴一;14、固定轴二;15、滑动座;16、移动槽;17、支撑辊;18、锁紧件;19、让位槽;2、输送组件;21、驱动辊;22、传送带;3、调节组件;31、调节螺杆;311、抵接弹簧;32、转动螺母;4、驱动组件;41、齿轮;42、齿条;5、安装组件;51、安装座;52、转动轴;6、固定件;61、固定杆;7、转动辊;71、转轴;72、扭簧;73、定位槽;74、滑槽;75、滑块;8、定位件;81、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书本装订用输送装置。参照图1,一种书本装订用输送装置包括机架1和翻折机构,翻折机构设置在机架1上,且翻折机构用于对堆叠而成的纸张进行翻面,翻折机构包括两组输送组件2,两组输送组件2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沿相反的方向转动,两组输送组件2之间设置有供纸张进行通过的通道11,堆叠而成的纸张经过通道11,可以对纸张进行传送,同时还可以进行自动翻面,使设置在纸张上面的封面翻转到纸张下面,从而在使用时可以代替人工翻面,从而提高书本装订的生产加工效率。
33.参照图1,机架1上设置有安装架12,输送组件2设置在安装架12上,本实施例中,安装架12设置为两个,且两个安装架12分别设置在输送组件2的两端;由于两组输送组件2结构和形状均相同,本实施例中,仅对一组输送组件2的结构位置进行详细描述。每组输送组件2均包括两个驱动辊21和传送带22,传送带22绕设在两个驱动辊21上,传送带22的一端与上料台抵接,另一端与折页装置连接,堆叠完成的纸张经过传送带22运送到折页装置上。
34.参照图2和图3,驱动辊21的轴线水平设置,两个驱动辊21的轴线平行设置,本实施例中,每个驱动辊21的两端分被焊接有固定轴一13和固定轴二14,且固定轴一13和固定轴二14上均设置有滑动座15,固定轴一13和固定轴二14分别转动连接在滑动座15上,滑动座15竖直滑动在安装架12上,安装架12竖直设置,且安装架12焊接在移动板上,移动板设置在机架上,沿安装架12长度方向开设有移动槽16,滑动座15滑动连接在移动槽16内,滑动座15上通过螺栓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固定轴一13连接,电机转动带动驱动辊21转动,从而带动传送带22转动。
35.参照图1和图2,为了可以对堆叠而成的纸张进行翻面,同时为了方便描述两个输送组件2的位置关系,对两个输送组件2分别命名,两个输送组件2分别为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第一输送组件一端的驱动辊21在第二输送组件驱动辊21的上方,第一输送组件一端的驱动辊21在第二输送组件驱动辊21的下方;同一个输送组件2上的两个驱动辊21相同一端位于机架1的相对两侧,即一个驱动辊21上的固定杆61一和另一个驱动辊21上的固定杆61二在机架1的相同一侧,从而使绕设在驱动辊21上的传送带22发生扭转,对从而传送的纸张进行翻面,代替传统人工翻面的方式,提高加工生产效率。
36.参照图2和图3,在安装架12上还设置有调节组件3,调节组件3用于对调节滑动座15的位置,从而调节两个输送组件2之间的通道11,使输送组件2对不同厚度的书本进行输送和翻面;在机架1上还设置有驱动组件4,驱动组件4设置为一组,驱动组件4用于驱动靠近折页装置一侧的安装架12在水平方向移动,从而可以调节传送带22的张紧度,提高传送和翻面效果;另外每个驱动辊21上设置两组调节组件3,且设置在驱动辊21的两端,从而可以在调节驱动辊21位置时更加高效。
37.参照图1和图4,传送带2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辊17,支撑辊17的轴线和驱动辊21轴线成角度设置,支撑辊17设置在两个驱动辊21之间,支撑辊17表面与传送带22靠近另一个输送组件2的内侧面抵接,通过支撑辊17的设置,可以使两个传送带22相对的外表面更好的抵接在纸张的表面,从而在输送时,防止纸张掉落。
38.参照图1和图4,在机架1上设置有安装组件5,结合图5,安装组件5包括安装座51和转动轴52,安装座51上设置有锁紧件18,通过锁紧件18可拆卸连接在机架1上,本实施例中,
锁紧件18设置为锁紧螺栓,锁紧螺栓锁紧连接在机架1上;安装座51上开设有让位槽19,转动轴52的一端焊接有安装轴07,安装轴07的水平设置,且安装轴07的轴线和驱动辊21的轴线垂直设置,安装轴07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让位槽19侧壁上,另一端穿过让位槽19侧壁,且转动连接在安装座51上,支撑辊17转动连接在转动轴52远离安装座51的一端,通过安装轴07可以改变支撑辊17的角度,从而方便安装在扭转的传送带22不同位置。
39.参照图4和图5,为了方便对转动后的安装轴07进行固定,在安装轴07上开设有安装槽08,安装槽08沿安装轴07的长度方向开设,且贯穿安装轴07,安装槽08内设置有固定件6,本实施例中,固定件6设置为固定杆61,且安装轴07在转动时,固定杆61和安装轴07同时转动,且固定杆61一端设置在安装槽08内,另一端伸出安装轴07穿过让位槽19侧壁的一端;在安装座51上开设有固定槽09,固定槽09与安装轴07上的安装槽08连通,且本实施例中,固定槽09和固定杆61的截面设置为八边形,当需要对支撑辊17位置进行固定时,推动固定杆61,使固定杆61一端伸入到固定槽09内,从而方便对安装轴07进行固定。
40.图1和图6,在机架1上设置有转动辊7,转动辊7的轴线水平设置,且转动辊7设置在传送带22中间,转动辊7设置在驱动辊21下方,且位于驱动辊21和机架1之间,通过转动辊7的设置,可以使传送带22形成倾斜部01,方便堆叠而成的纸张进入到两个传送带22之间的通道11内;可以使传送带22沿转动的方向依次形成一个倾斜部01、水平部02、扭转部03和水平部02,需要翻面的纸张从上料台上依次经过倾斜部01倾斜部01、水平部02、扭转部03和水平部02,最终到达折页装置。为了在调节两个传送带22之间距离时,转动辊7也能转动,在转动辊7上设置有调节组件3,转动辊7上的调节组件3和驱动辊21上调节组件3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中,对转动辊7上的调节组件3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41.参照图1和图2,在传送带22的内侧一体设置有限位条04,限位条04呈环形状,在驱动辊21表面开设有限位槽05,限位槽05沿驱动辊21的轴线开设一周,限位条04卡接在限位槽05内,在转动时,可以防止传送带22和驱动辊21出现错位,从而在工作时更加稳定。
42.参照图1和图2,固定轴一13和固定轴二14的结构和形状均相同,且固定轴一13和固定轴二14上均设置有调节组件3,本实施例中,仅针对固定轴一13处的调节组件3进行详细描述;结合图3,调节组件3包括调节螺杆31和转动螺母32,调节螺杆31的轴线竖直设置,调节螺杆31的一端固定在滑动座15上,另一端伸出移动槽16侧壁且滑动在安装架12上,调节螺杆31伸出安装架12的一端穿过转动螺母32且与转动螺母32螺纹连接,转动螺母32靠近驱动辊21的端面抵接在安装架12上,通过转动转动螺母32,可以带动调节螺杆31移动,从而使驱动辊21向远离或靠近另一个输送组件2的方向移动,一方面在调节两个传送带22之间通道11时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可以对不同厚度的书本进行翻面。
43.参照图2和图3,在调节螺杆31上套设有抵接弹簧311,抵接弹簧311的一端与滑动座15焊接,另一端与移动槽16的内壁焊接,抵接弹簧311在调节螺杆31上一直处于压缩状态,从而可以增大转动螺母32与调节螺杆31在竖直方向的摩擦力,防止转动螺母32出现自转,从而在使用时更加稳定。
44.参照图2和图7,驱动组件4包括齿轮41和齿条42,齿轮41和齿条42啮合,齿轮41转动连接在机架1上,齿条42焊接在安装架12上,通过转动齿轮41可以带动齿条42和焊接在齿条42上的安装架12移动,从而带动驱动辊21向远离或靠近另一安装架12的方向移动,方便对传送带22的张紧度进行调节。
45.参照图2和图7,为了防止移动后的移动板和安装架12出现移动,在移动板上设置有定位件8,本实施例中,定位件8设置为定位杆81,本实施例中,定位杆81设置为弧形杆,定位杆81的一端焊接有转轴71,转轴71转动连接在安装架12上;在机架1上开设有多个定位槽73,定位槽73沿机架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当定位杆81远离转轴71的一端转动到定位槽73内,从而对安装架12的位置进行固定,防止在使用时安装架12出现移动。
46.参照图2和图7,为了方便定位杆81转动到定位槽73内,在转轴71上套设有扭簧72,扭簧72的一端与安装架12焊接,另一端与转轴71焊接,在扭簧72的作用下,一方面可以推动定位杆81牢牢抵接在定位槽73内,另一方面,使用人员松开定位杆81时,可以自动转动到定位槽73内,从而在使用时更加方便。在机架1上开设有滑槽74,滑槽74沿机架1的长度方向开设,在滑槽74内卡接有滑块75,滑块75焊接在移动板上,通过滑块75和滑槽74的设置,可以使安装架12在移动时更加稳定。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书本装订用输送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书本装订之前使用人员首先根据生产书本的厚度,通过调节组件3调节两个传送带22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需要调节设置在机架1压紧辊的位置,使压紧辊抵接在传送带22靠近两仪传送带22的内侧面,带有封面的纸张,通过传送带22的倾斜部01进入到水平部02内,然后通过扭转部03进行翻面,翻面180度后,最后从水平部02穿出,进入到这也装置上,从而代替了传统人工翻面的防止,提高书本装订加工生产效率。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