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覆模砂分料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77662发布日期:2023-01-12 19:32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覆模砂分料下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覆模砂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覆模砂分料下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工业化生产工件过程中,需要采用浇筑的方式将预先制备好的铁水浇筑到覆模砂内成型,成型后需要将覆模砂回收,回收过程中需要采用电磁振动筛将覆膜砂过筛后吸附铁屑等杂质。
3.过筛后的覆膜砂需要在分料下料到各个覆膜框内再次加工成砂膜。
4.然而在分料过程中,由于覆膜砂在料斗下料后分料,分料过程中,基于覆膜砂的流动性差经常导致分料过程中,覆膜砂容易堵塞在分料管中,分料管一旦堵塞后,无法继续下料。此时,需要操作人员辅助给予振动下料。
5.然而,现有技术公开的下料漏斗设备,不具有适配使用的振动辅助下料机构,因此,一旦堵塞后,覆膜砂需要操作人员手工撞击产生振动下料。然而上述方式的弊端在于:需要操作人员守候在下料设备附近,且无法及时判断堵塞管道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上述背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覆模砂分料下料装置。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覆模砂分料下料装置,包括分料漏斗,所述分料漏斗的底部连通有下料管,所述下料管的底部连通有分料料盘,所述分料料盘的底部连通有若干个分料小管;
9.所述分料料盘的顶部装配连接有辅助下料机构;
10.所述辅助下料机构包括环形座,所述环形座的顶部装配连接有若干个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装配连接有撞杆,所述撞杆的底部通过弹性部件装配连接有撞座,下料过程中,气缸驱动撞座撞击分料料盘辅助下料;
11.所述分料小管的出料端连通有朝外设置的导料出管;
12.所述覆模砂分料下料装置还包括装配连接在分料漏斗上的疏料下料机构。
13.优先地,所述分料漏斗的前后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螺纹连接有若干个安装螺栓。
14.优先地,所述安装板的横向截面形状为t形,所述安装板焊接在分料漏斗上。
15.优先地,所述撞杆滑动连接所述环形座;
16.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撞座顶部的弹簧杆,所述弹簧杆滑动连接在撞杆上;
17.所述弹簧杆上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撞座与撞杆之间。
18.优先地,所述环形座的内侧壁通过若干个连螺杆体固定装配连接在下料管上;
19.所述下料管上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板,所述连螺杆体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在环形座与固定环板之间。
20.优先地,所述疏料下料机构包括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疏料部件;
21.所述疏料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旋转电机输出轴上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瓦楞疏料板。
22.优先地,所述分料漏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顶板,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连接在上顶板上。
23.优先地,所述分料漏斗包括矩形部,一体成型在矩形部底部的锥形部,一体成型在锥形部底部的下管部,所述瓦楞疏料板与旋转轴等长设置,所述瓦楞疏料板的下端位于下管部内。
2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覆模砂分料下料装置,通过设计分料料盘的顶部装配连接有辅助下料机构;具体采用辅助下料机构包括环形座,所述环形座的顶部装配连接有若干个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装配连接有撞杆,所述撞杆的底部通过弹性部件装配连接有撞座,下料过程中,气缸驱动撞座撞击分料料盘辅助下料;分料小管的出料端连通有朝外设置的导料出管;实现利用气缸-撞杆-撞座等结构撞击辅助分料料盘将砂料下料。
26.采用上述装置部件设计不仅实现在覆模砂生产加工过程中,将覆模砂不断从分料漏斗、分料料盘、分料小管分流下料,且上述结构设计实现辅助下料,解决现有技术公开的下料方式存在流动性差的覆膜砂堵塞遇到孔径变窄的情况下,容易堵塞的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它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撞座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疏料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料漏斗连通分料小管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的前视图。
33.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6.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7.如图1-5所示,一种覆模砂分料下料装置,包括分料漏斗1,所述分料漏斗1的底部连通有下料管2,所述下料管2的底部连通有分料料盘3(分料料盘3的材质为钢制,内部具有空腔,其尺寸为半径1.5m,高度为80cm),所述分料料盘3的底部连通有若干个分料小管5。分料漏斗1下料到覆模砂从分料料盘3分流经过分料小管5下料。
38.上述分料料盘3的顶部装配连接有辅助下料机构;通过辅助下料机构辅助不断产生振动下料。
39.辅助下料机构的具体结构如下:
40.辅助下料机构包括环形座43(环形座43的内侧壁通过若干个连螺杆体固定装配连接在下料管2上;下料管2上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板,所述连螺杆体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在环形座43与固定环板之间,通过上述方式实现将环形座43套在下料管2外侧,并方便后续拆卸)。
41.上述环形座43的顶部装配连接有若干个气缸41(按照现有常规方式气缸41的缸筒固定装配在环形座43的顶部,活塞杆滑动连接环形座43的顶),所述气缸41的活塞杆装配连接有撞杆42,所述撞杆42的底部通过弹性部件装配连接有撞座44(优选采用橡胶材质的弹性),下料过程中,气缸41驱动撞座44撞击分料料盘3辅助下料。
42.具体而言,撞杆42滑动连接所述环形座43;弹性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撞座44顶部的弹簧杆,所述弹簧杆滑动连接在撞杆42(撞杆42上开设有滑动连接弹簧杆的杆腔)上;弹簧杆上套接有弹簧441,所述弹簧44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撞座44与撞杆42之间。撞座44、撞杆42、弹簧441设计实现撞击过程中,形成缓冲,避免撞力过大。
43.工作过程中,操作人员打开气缸41,气缸41驱动下,撞杆42不断撞击到分料料盘3的顶部并产生振动,位于分料料盘3内的砂受到振动不断从分料料盘3分流后,经过分料小管5快速流动下料。
44.采用上述结构设计,解决了覆模砂在遇到孔径变小的通道过程中,容易堵塞在分料小管5与分料料盘3的连通位置,导致覆模砂无法快速通过的技术缺陷。
45.上述结构设计,采用辅助振动方式实现无需操作人员守候,不但振动辅助下料,有效增加了下料覆模砂的高效性,避免堵塞的技术问题。
46.上述分料小管5的出料端连通有朝外设置的导料出管51;按照现有常规方式,导料出管51连通外接导料管,不断将覆膜砂导流输送到不同的模框内继续回收套用。
47.上述覆模砂分料下料装置还包括装配连接在分料漏斗1上的疏料下料机构6。设计疏料下料机构6同样为了解决大量上料到分料漏斗1内的覆模砂,因流动性差堵塞分料漏斗1出料端的技术缺陷。
48.具体而言,分料漏斗1包括矩形部,一体成型在矩形部底部的锥形部11,一体成型在锥形部底部的下管部,所述瓦楞疏料板与旋转轴等长设置,所述瓦楞疏料板的下端位于
下管部内。下管部的截面形状小,容易堵砂,通过上述疏料下料机构6不断疏通,增加下料覆膜砂的流动性。
49.具体而言,上述疏料下料机构6包括旋转电机61,所述旋转电机6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疏料部件;疏料部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旋转电机61输出轴上的旋转轴62,所述旋转轴62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瓦楞疏料板63(瓦楞疏料板63的横向截面形状为弧形,焊接在旋转轴62的外侧壁上)。分料漏斗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顶板,所述旋转电机61的输出轴转动连接在上顶板上。
50.在旋转电机61的驱动下,瓦楞疏料板63不断朝四周将下沉的覆膜砂进行朝外排散,在该过程中由于覆膜砂不断朝外排散,因此,能够形成瞬间空隙,方便砂料不端从分料漏斗1底部位置通过。增加覆膜砂下料的通畅度。
51.上述分料漏斗1的前后侧壁上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安装板12,所述安装板12上螺纹连接有若干个安装螺栓。安装板12的横向截面形状为t形,所述安装板12焊接在分料漏斗1上。
52.按照现有常规方式安装板12-安装螺栓结构固定装配在工作台上。
53.采用上述装置部件设计不仅实现在覆模砂生产加工过程中,将覆模砂不断从分料漏斗1、分料料盘3、分料小管5分流下料,且上述结构设计实现辅助下料,解决现有技术公开的下料方式存在流动性差的覆膜砂堵塞遇到孔径变窄的情况下,容易堵塞的技术缺陷。
54.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