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置移载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00313发布日期:2023-02-28 22:3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静置移载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上下料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静置移载机构。


背景技术:

2.在加工组装过程中,大部分产品和零件都是以托盘为载体来实现存放与周转,然而托盘在使用过后,需要集中存放,以便静置修整再利用,为了减少存放空间,托盘通常采用纵向堆垛存放,市面上的静置移载机构大多为单边上下料,移动耗时较长,堆垛过程中通过气缸进行拆盘或支持,若干托盘上下顶压堆垛,容易发生托盘崩盘现象,如公开号为cn212197462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托盘上下料装置,当托盘投入后,气缸三、气缸四同时动作伸出,承接住待上料托盘底部。此时,气缸一动作伸出,脱离托盘。气缸四动作压缩移动一个托盘的厚度,气缸一动作压缩夹持住托盘,气缸三动作压缩使待上料托盘与托盘存料区分离,到上料位。气缸五动作横向推动托盘到产品抓取位,气缸五返回。待产品抓取完了,气缸二伸出,吹气板通过电磁阀控制吹气,使托盘排出的指定区域。然而其在堆垛过程中对气缸的动作一致性的要求较高,上下托盘容易出现错位,难以保证稳固性,同时其仅能单边上下料,工作效率不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能够实现双边上下料的静置移载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工作效率高、能够实现双边上下料的静置移载机构。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两组升降模组,两组所述升降模组并排平行设置,两组所述升降模组的动作端均设置有料笼,所述静置移载机构还包括横移模组、接驳输送线、接料模组、上料输送线以及下料输送线,所述横移模组设置在所述料笼的开口侧,所述上料输送线和所述下料输送线分别正对着两组所述料笼的料口,所述接料模组设置在所述接驳输送线的内侧,完成所述料笼的上下料,在所述横移模组的移动下,所述接驳输送线的一端与两组所述料笼的料口对接配合,另一端与所述上料输送线、所述下料输送线对接配合。
5.由上述方案可见,两组料笼并排平行设置,分别通过所述升降模组进行独立升降动作,所述上料输送线作为所述静置移载机构的入料端,所述下料输送线作为所述静置移载机构的出料端,所述横移模组用于驱动所述接驳输送线进行横向移动,使得所述接驳输送线的一端对接于两组所述料笼的料口,所述接驳输送线的另一端对接于所述上料输送线或所述下料输送线,所述接料模组用于将所述料笼内的托盘转运到所述接驳输送线上,或者将所述接驳输送线上的的托盘转运到所述料笼内,两组所述料笼用于缓存静置托盘。所述静置移载机构能够独立进行上下料,上下料的形成路径互不干扰,有利于提高工作下料,能够实现双边上下料。
6.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接料模组包括u形座、第一丝杆模组、第一直线导轨、第一滑
块、驱动气缸以及定位板,所述接驳输送线设置在所述u形座的上端,所述第一丝杆模组和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平行设置所述u形座的凹处,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接驳输送线的输送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上,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丝杆模组的动作端连接,所述驱动气缸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上,所述定位板设置在所述驱动气缸的动作端上。
7.由上述方案可见,所述定位板用于定位托盘,所述u形座用于安装所述接驳输送线,所述第一丝杆模组和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平行设置所述u形座的凹处,所述第一丝杆模组通过步进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滑块进行移动,带动所述定位板在所述接驳输送线与所述料笼之间进行移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对所述第一滑块的移动起到了导向支撑作用,所述驱动气缸驱动所述定位板进行升降,使得托盘脱离或放置在所述接驳输送线上或所述料笼内。
8.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接料模组还包括第一感应片和两组第一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一感应片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两组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的首尾侧,所述第一感应片与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电信号配合。
9.由上述方案可见,两组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的首尾侧,两组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分别作为托盘在所述接驳输送线的第一到位传感器、托盘在所述料笼的第二到位传感器。
10.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横移模组包括安装板、第二直线导轨、第一伺服电机、螺杆以及第二滑块,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升降模组的一侧,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与所述螺杆平行设置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螺纹配合在所述螺杆上,所述u形座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上,所述u形座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
11.由上述方案可见,所述第一伺服电机驱动所述螺杆转动,所述螺杆将回旋运动转化为所述第二滑块的直线运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对所述u形座的滑动起到了导向支撑作用。
12.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横移模组还包括第二感应片和两组第二光电传感器,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两组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的首尾侧,所述第二感应片与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电信号配合。
13.由上述方案可见,两组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的首尾侧,两组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分别作为托盘移动到所述接驳输送线的第一到位传感器、托盘移动到所述料笼的第二到位传感器。
14.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升降模组包括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丝杆模组以及l形块,所述第二丝杆模组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丝杆模组传动连接,所述l形块的侧板与所述第二丝杆模组的滑块连接,所述l形块的底板与所述料笼的底端连接。
15.由上述方案可见,所述第二伺服电机驱动所述第二丝杆模组转动,带动所述l形块进行升降,使得所述料笼的料口位正对着所述接驳输送线。
16.一个优选方案是,所述料笼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若干层通槽,所述通槽与产品托盘想适配,所述通槽的开口处为外宽内窄结构。
17.由上述方案可见,所述料笼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若干层所述通槽,每一层所述
通槽能够放置一个托盘,避免上下托盘在堆叠过程中出现错位。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所述横移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所述升降模组和所述料笼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所述接料模组和所述接驳输送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两组升降模组1,两组所述升降模组1并排平行设置,两组所述升降模组1的动作端均设置有料笼2,所述静置移载机构还包括横移模组3、接驳输送线4、接料模组5、上料输送线6以及下料输送线7,所述横移模组3设置在所述料笼2的开口侧,所述上料输送线6和所述下料输送线7分别正对着两组所述料笼2的料口,所述接料模组5设置在所述接驳输送线4的内侧,完成所述料笼2的上下料,在所述横移模组3的移动下,所述接驳输送线4的一端与两组所述料笼2的料口对接配合,另一端与所述上料输送线6、所述下料输送线7对接配合。
23.托盘通过人工或机械手放置在所述上料输送线6上,所述上料输送线6与所述接驳输送线4对接配合,所述接料模组5将托盘放置在所述料笼2内进行缓存静置,缓存静置完成后,所述接料模组5将所述料笼2内的托盘放置在所述接驳输送线4上,所述接驳输送线4与所述下料输送线7对接配合,完成托盘的下料。
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料模组5包括u形座51、第一丝杆模组52、第一直线导轨53、第一滑块54、驱动气缸55以及定位板56,所述接驳输送线4设置在所述u形座51的上端,所述第一丝杆模组52和所述第一直线导轨53平行设置所述u形座51的凹处,所述第一直线导轨53的滑动方向与所述接驳输送线4的输送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滑块54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53上,所述第一滑块54与所述第一丝杆模组52的动作端连接,所述驱动气缸55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54上,所述定位板56设置在所述驱动气缸55的动作端上。所述定位板56用于定位托盘,所述第一丝杆模组52驱动所述定位板56在所述料笼2与所述接驳输送线4进行来回运动,所述驱动气缸55驱动所述定位板56升降,使得托盘脱离或放置在所述料笼2内与所述接驳输送线4上。
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料模组5还包括第一感应片57和两组第一光电传感器58,所述第一感应片57与所述第一滑块54连接,两组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58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直线导轨53的首尾侧,所述第一感应片57与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58电信号配合。当所述第一感应片57进入到所述第一光电传感器58的感应范围内时,所述第一丝杆模组52停止继续驱动,保证所述定位板56的定位较为精准。
2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移模组3包括安装板31、第二直线导轨32、第一伺服电机33、螺杆34以及第二滑块35,所述安装板31设置在所述升降模组1的一侧,所述第二直线导轨32与所述螺杆34平行设置所述安装板31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33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杆34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35螺纹配合在所述螺杆34上,所述u形座51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32上,所述u形座51与所述第二滑块35连接。所述横移模组3驱动所述接驳输送线4进行横
向移动,实现托盘的转运。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横移模组3还包括第二感应片36和两组第二光电传感器37,所述第二感应片36与所述第二滑块35连接,两组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37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直线导轨32的首尾侧,所述第二感应片36与所述第二光电传感器37电信号配合。当所述第二感应片367进入到所述二光电传感器37的感应范围内时,所述第一伺服电机33停止继续驱动,保证所述接驳输送线4的定位较为精准。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模组1包括第二伺服电机11、第二丝杆模组12以及l形块13,所述第二丝杆模组12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伺服电机11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丝杆模组12传动连接,所述l形块13的侧板与所述第二丝杆模组12的滑块连接,所述l形块13的底板与所述料笼2的底端连接。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料笼2的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若干层通槽21,所述通槽21与产品托盘想适配,所述通槽21的开口处为外宽内窄结构。外宽内窄结构能够避免托盘在入料过程中与所述通槽21的边角处发生硬性碰撞。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板56上靠近所述料笼2的一端设置有挡块,所述挡块能够保证托盘在拖出所述料笼2或伸进所述料笼2时,托盘稳固落在落在所述定位板56上。
3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人工或机械手将托盘放置在所述上料输送线6上,所述横移模组3驱动所述接驳输送线4对接于所述上料输送线6,托盘落在所述接驳输送线4上,所述接料模组5将托盘逐层放置在所述通槽21内,当所对接的所述料笼2装满时,所述横移模组3驱动所述接驳输送线4对接于另外一个所述料笼2,所述接料模组5将托盘逐层放料,当托盘缓存静置完成后,所述接料模组5将所述料笼2内的托盘转运到所述接驳输送线4上,所述横移模组3驱动所述接驳输送线4对接于所述下料输送线7,托盘由此流入到所述下料输送线7上,从而完成托盘的下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