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件捆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6109发布日期:2023-01-25 11:43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件捆扎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状件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件捆扎设备。


背景技术:

2.管状件在运输前为了便于运输,都会对钢管进行码垛和捆扎,实现便于存放和运输的目的。
3.现有技术中,通常是使用定制的支架,支架两侧设有挡板,将钢管放入支架,当钢管堆积到
‑‑
定数量时,用捆扎带将钢管捆紧,然后通过吊车或其他起重设备将捆扎好的钢管装载到车辆上,由于钢管只是依靠自身重量堆叠在一起,存在较多的空隙,运输过程中的震动会导致钢管空隙集中,使得钢管在路上散开或在卸料时散落,容易造成事故。
4.现有的捆扎设备有对包装箱进行自动捆扎的,但不能直接应用于管状件的捆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制一种管件捆扎设备,该捆扎设备能够极大的消除钢管间的空隙,能够降低震动对钢管的影响,降低了钢管运输和转移过程中散落导致的事故危害。
6.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件捆扎设备,包括绳卷、缠绕机构、机架,绳卷包括一环形圈,捆扎绳缠绕在环形圈上;绳卷安装在缠绕机构上,缠绕机构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管件捆扎设备还包括紧实机构,紧实机构在机架的前后各设置一组,紧实机构包括支架、直线推杆、夹板,直线推杆安装在支架上,夹板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块,夹板为弧形,两夹板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直线推杆的伸缩杆通过转轴连接其中一夹板的底部,支架位于夹板两侧的位置设置有导向板,导向板由下至上向支架中心倾斜。
7.作为优化,所述支架的顶部设置开口,左右两导向板的顶部无遮挡。
8.作为优化,所述紧实机构还包括弹簧、导杆,导杆竖直设置在夹板的下方,导杆的顶部通过转轴连接夹板,支架上设置有与导杆对应的导向孔,导杆插入导向孔中,导向孔与夹板之间的导杆上设置有弹簧。
9.作为优化,所述缠绕机构包括一个输出轮、四个星轮、两个中间轮、一个动力轮、缠绕马达、固定杆、安装板a、安装板b,机架为龙门形,安装板a与安装板b平行安装在机架上,中间轮、星轮通过转轴安装在安装板b和安装板a之间,动力轮转轴的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安装板b上的安装孔中、另一端连接缠绕马达的输出轴,缠绕马达安装在安装板a上,输出轮、星轮、动力轮、中间轮、输出轮为齿轮,输出轮为开口环形,一个动力轮与两个中间轮啮合、一个中间轮与两个星轮啮合,四个星轮与输出轮啮合,输出轮与星轮的啮合区域大于输出轮的开口尺寸,固定杆安装在输出轮上,绳卷安装在固定杆上。
10.作为优化,所述缠绕机构还包括导轨,导轨为开口环形,输出轮上设置有与导轨对应的环形导向槽,导轨设置在安装板a上,导轨卡入输出轮上的环形导向槽中,导轨的尺寸
大于输出轮的开口尺寸。
11.作为优化,所述固定杆包括主杆、端盖,端盖设置在主杆的末端,绳卷的环形圈套在主杆上。
12.作为优化,所述绳卷的环形圈与主杆之间为过盈配合。
13.作为优化,所述主杆与端盖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主杆为空心管,端盖插入主杆的内管腔。
14.

技术实现要素:
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实用新型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5.1.通过夹板夹持管件,能够极大的消除钢管间的空隙,能够降低震动对钢管的影响,降低了钢管运输和转移过程中散落导致的事故危害。
16.2.通过设置支架的顶部设置开口,左右两导向板的顶部无遮挡,方便了取出捆扎好的管件。
17.3.通过设置弹簧、导杆可对管件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减小了对直线推杆的要求。
18.4.通过设置输出轮为开口环形,管件不需要插入的形式放置,可先放置到紧实机构上,然后水平推入,方便了捆扎工作的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19.5.通过设置导轨,且导轨的尺寸大于输出轮的开口尺寸,输出轮始终卡入导轨不会脱落,输出轮受到导轨的限制只能转动,在星轮的带动下可实现旋转运动,从而带动绳卷旋转完成自动捆扎动作。
20.6.通过设置绳卷的环形圈与主杆之间为过盈配合,绳卷不能自由转动,捆扎过程中捆扎绳能够保持拉紧状态,保障了捆扎的紧实。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右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总体结构图。
24.图4、图5为紧实机构一种实施例的总体结构图。
25.图6为缠绕机构一种实施例隐藏安装板b后的主视图。
26.图7、图8为缠绕机构一种实施例隐藏安装板b后的总体结构图。
27.图9为缠绕机构一种实施例隐藏安装板b、输出轮后的总体结构图。
28.图10为固定杆一种实施例的总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应当注意,在附图中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发明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发明。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0.图1至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如图3所示,一种管件捆扎设备,包括绳卷1、缠绕机构2、机架4,绳卷1包括一环形圈,捆扎绳缠绕在环形圈上;绳卷1安装在缠绕机构2上,缠绕机构2安装在机架4上,所述管件捆扎设备还包括紧实机构3,紧实机构3在机架4的前后各设置一组,如图4、图5所示,紧实机构3包括支架31、直线推杆32、夹板33,直线推杆32安装在支架31上,夹板33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块,夹板33为弧形,两夹板33的底部通过转轴连接,直线推杆32的伸缩杆通过转轴连接其中一夹板33的底部,支架31位于夹板33两侧的位置设置有导向板311,导向板311由下至上向支架31中心倾斜。所述支架31的顶部设置开口,左右两导向板311的顶部无遮挡。通过设置支架31的顶部设置开口,左右两导向板311的顶部无遮挡,方便了取出捆扎好的管件。所述紧实机构3还包括弹簧34、导杆35,导杆35竖直设置在夹板33的下方,导杆35的顶部通过转轴连接夹板33,支架31上设置有与导杆35对应的导向孔,导杆35插入导向孔中,导向孔与夹板33之间的导杆35上设置有弹簧34。通过设置弹簧34、导杆35可对管件提供一定的支撑力,减小了对直线推杆32的要求。
31.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缠绕机构2包括一个输出轮21、四个星轮22、两个中间轮23、一个动力轮24、缠绕马达25、固定杆26、安装板a29、安装板b28,机架4为龙门形,安装板a29与安装板b28平行安装在机架4上,中间轮23、星轮22通过转轴安装在安装板b28和安装板a29之间,动力轮24转轴的一端通过轴承安装在安装板b28上的安装孔中、另一端连接缠绕马达25的输出轴,缠绕马达25安装在安装板a29上,输出轮21、星轮22、动力轮24、中间轮23、输出轮21为齿轮,输出轮21为开口环形,一个动力轮24与两个中间轮23啮合、一个中间轮23与两个星轮22啮合,四个星轮22与输出轮21啮合,输出轮21与星轮22的啮合区域大于输出轮21的开口尺寸,固定杆26安装在输出轮21上,绳卷1安装在固定杆26上。通过设置输出轮21为开口环形,管件不需要插入的形式放置,可先放置到紧实机构3上,然后水平推入,方便了捆扎工作的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32.如图9所示,所述缠绕机构2还包括导轨27,导轨27为开口环形,输出轮21上设置有与导轨27对应的环形导向槽,导轨27设置在安装板a29上,导轨27卡入输出轮21上的环形导向槽中,导轨27的尺寸大于输出轮21的开口尺寸。通过设置导轨27,且导轨27的尺寸大于输出轮21的开口尺寸,输出轮21始终卡入导轨27不会脱落,输出轮21受到导轨27的限制只能转动,在星轮22的带动下可实现旋转运动,从而带动绳卷1旋转完成自动捆扎动作。
33.如图10所示,所述固定杆26包括主杆261、端盖262,端盖262设置在主杆261的末端,绳卷1的环形圈套在主杆261上。所述绳卷1的环形圈与主杆261之间为过盈配合。通过设置绳卷1的环形圈与主杆261之间为过盈配合,绳卷1不能自由转动,捆扎过程中捆扎绳能够保持拉紧状态,保障了捆扎的紧实。所述主杆261与端盖26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主杆261为空心管,端盖262插入主杆261的内管腔。
34.使用时将管件放置在两紧实机构3上、左右夹板33之间,管件下压夹板33令夹板33的外侧与导向板311贴合,启动直线推杆32,提升管件的同时,左右夹板33在导向板311的挤压下开始夹持管件,直线推杆32无法继续伸出时,将绳卷1上的捆扎绳缠绕在管件上,然后
启动缠绕机构2完成自动捆扎,人工将捆扎绳扎死并切断,然后通过起重设备将捆扎好的管件转移出去即可。管件放置过程中还可在管件之间填充秸秆、泡沫杆等廉价却有一定弹性的物体,令管件被夹紧后之间存在排斥力,提高管件之间的紧密度。直线推杆32无法继续伸出时,还可以控制直线推杆32多次伸缩,令管件震动,进一步减小管件之间的空隙。通过夹板33夹持管件,能够极大的消除钢管间的空隙,能够降低震动对钢管的影响,降低了钢管运输和转移过程中散落导致的事故危害。
35.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