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安全防护缓冲装置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66810发布日期:2023-01-25 09:29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安全防护缓冲装置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安全防护缓冲装置的电梯。


背景技术:

2.电梯的缓冲器根据作用原理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蓄能型缓冲器又称为弹簧式缓冲器,另一种是耗能型缓冲器又称为油压式缓冲器或液压缓冲器。其中,弹簧式缓冲器主要由缓冲器、缓冲座、压缩弹簧和弹簧座等组成,当弹簧式缓冲器受到轿厢或对重装置的冲击时,依靠弹簧的变形来吸收轿厢或对重的动能,可以减缓冲击作用,但是,弹簧压缩吸收能量后有一个能量释放过程,使弹簧式缓冲器在完成缓冲后其反作用力又使轿厢回弹,反复多次能量才能耗尽,轿厢才能平稳地落在弹簧式缓冲器上,轿厢回弹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这一弱点,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3.耗能型缓冲器主要以油为缓冲介质,当轿厢或对重装置失控下降,撞击油压式缓冲器的橡胶缓冲垫时柱塞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向下运行,油缸内的缓冲器油被压缩,经节流孔迅速流向柱塞腔内,由于节流孔的面积突然缩小,使油流经节流孔时形成涡流,将冲击力转化为热量而散发掉,从而消耗了电梯轿厢或对重装置施加的能量,使轿厢或对重装置停止下来,当轿厢或对重装置离开缓冲器时,柱塞由于复位弹簧的作用得以上升复位,油又重新流回油缸内。由于油压式缓冲器的缓冲过程呈连续均匀状态且无反弹作用,缓冲平稳,因而广泛应用于低速电梯、高速电梯。
4.但是,油压式缓冲器的油在挤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油这种介质易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会影响油的粘稠度,直接导致缓冲能力发生变化,造成缓冲过程不稳定,油温温度升高也会直接导致缓冲器温度升高,所以在撞击后需要留有时间间隔来散热,目前的油压式缓冲器普遍采用设置具有外螺纹的缸体以增大了散热面积,这种散热方式在频繁受到撞击时,就缺乏散快速降温能力,导致安全性下降。因此,现有的电梯上,无论是弹簧式缓冲器还是油压式缓冲器的安全防护效果均欠佳,亟待一种带有安全防护缓冲装置的电梯。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安全防护缓冲装置的电梯。
6.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安全防护缓冲装置的电梯,包括电梯本体,电梯本体下方的地坑内设有安全防护缓冲装置,安全防护缓冲装置由缸体组件和风冷组件组成;
7.缸体组件包括了外缸,外缸的上开口处设有一衬套,外缸内设有与其轴向一致的内缸,衬套内活动插入有活塞杆,外缸的下开口处设有一端盖,端盖的内部中空形成缓冲腔体,端盖的中部形成一嵌槽,内缸的下部嵌入嵌槽内,内缸嵌入嵌槽内的壁体上开设有一圈环状节流孔,环状节流孔与端盖的缓冲腔体相连通,端盖的缓冲腔体内被两个隔断组分割出换热流道;
8.风冷组件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风扇连接在端盖的下端面上。
9.进一步地,衬套通过其下部的外圈与外缸上开口处的内圈相抵接,内缸的上部外圈与伸入到外缸内部的衬套相抵接,端盖通过其上部的外圈与外缸下开口处的内圈相抵接。
10.进一步地,活塞杆的一端延伸至内缸中,活塞杆位于内缸的端部上具有活塞,活塞杆的另一端向衬套外延伸,并在端部上连接有撞击板,撞击板的上端面铺设有一层缓冲垫。
11.进一步地,活塞杆上套置有弹簧,弹簧的一端抵在撞击板上,弹簧的另一端抵在衬套上。
12.进一步地,两个隔断组左右对称,每个隔断组由若干个弧形隔断(组成,越靠近端盖的圆心弧形隔断(的弧长越小。
13.进一步地,电梯本体包括了曳引机、钢丝绳、轿厢、变频器以及对重,曳引机位于轿厢的上方且拖动着钢丝绳,钢丝绳一端连着轿箱,变频器连接曳引机并对曳引机的电机进行控制,对重被曳引绳的另一端连接。
1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安全防护缓冲装置的电梯,采用油压式缓冲器的缓冲过程,实现缓冲平稳,在撞击时和撞击后通过机械上的风扇旋转产生的风力进行冷却降温,配合特殊设计的端盖增大换热面积,可以大范围且快速地进行冷却处理,防止液压油在流通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提升电梯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安全防护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电梯本体;1a、曳引机;1b、钢丝绳;1c、轿厢;1d、变频器;1e、对重;2、安全防护缓冲装置;21、缸体组件;22、风冷组件;22a、散热风扇;211、外缸;212、衬套;213、内缸;213a、环状节流孔;214、活塞杆;215、活塞;216、撞击板;217、缓冲垫;218、弹簧;219、端盖; 219a、换热流道;219b、弧形隔断。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0.如图1所示的带有安全防护缓冲装置的电梯,包括电梯本体1,电梯本体1 包括了曳引机1a、钢丝绳1b、轿厢1c、变频器1d以及对重1e,电梯本体1的轿厢1c下方的地坑内设有安全防护缓冲装置2。
21.具体的,曳引机1a位于轿厢1c的上方且拖动着钢丝绳1b,钢丝绳1b一端连着轿箱,曳引机1a依靠n极s极的转换来进行转动,通过钢丝绳1b的牵引达到让轿厢1c上下的目的。曳引机1a采用永磁无齿轮曳引机1a,曳引机1a上的电机通电后带着钢丝绳1b上下运动,通过变频器1d对电机进行控制,该控制是s型曲线控制,即启动和停止加速度都比较缓和,而中间过程加速度比较快,既为了乘坐舒适,也为了实现节能。对重1e被曳引绳的另一端连接,对重1e的作用是平衡轿厢1c的重量,曳引机1a只需要带动轿厢1c与对重1e重量之差,即可使轿厢1c上下运动。
22.为了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关键点是设置了安全防护缓冲装置2,如图2所示的安全防护缓冲装置2由缸体组件21和风冷组件22组成,缸体组件21包括了外缸211,外缸211的上开口处设有一衬套212,衬套212通过其下部的外圈与外缸211上开口处的内圈相抵接,外缸211内设有与其轴向一致的内缸213,内缸213的上部外圈与伸入到外缸211内部的衬套212相抵接;衬套212 内活动插入有活塞杆214,活塞杆214的一端延伸至内缸213中,活塞杆214位于内缸213的端部上具有活塞215,活塞杆214的另一端向衬套212外延伸,并在端部上连接有撞击板216,撞击板216的上端面铺设有一层缓冲垫217,在衬套212 外延伸的活塞杆214上套置有弹簧218,弹簧218的一端抵在撞击板216上,弹簧 218的另一端抵在衬套212上。外缸211的下开口处设有一端盖219,端盖219通过其上部的外圈与外缸211下开口处的内圈相抵接,端盖219的内部中空形成缓冲腔体,端盖219的中部形成一嵌槽,内缸213的下部嵌入嵌槽内,内缸213嵌入嵌槽内的壁体上开设有一圈环状节流孔213a,环状节流孔213a与端盖219的缓冲腔体相连通,如图3所示的端盖219的缓冲腔体内被两个隔断组分割出换热流道219a,两个隔断组左右对称,每个隔断组由若干个弧形隔断219b组成,越靠近端盖219的圆心弧形隔断219b的弧长越小。
23.风冷组件22包括散热风扇22a和风扇驱动电路,散热风扇22a连接在端盖 219的下端面上,端盖219的下端面为平面,散热风扇22a上的叶轮旋转产生的风力对端盖219进行冷却降温,散热风扇22a使用空气作为热交换的介质和端盖 219进行热量交换,这种方式能够大程度的降低端盖219的温度。风扇驱动电路包括热敏电阻,热敏电阻与端盖219的下端面相接触感测端盖219的温度,然后通过运算放大器输出电压变化,再通过a/d转换芯片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单片机,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以软件编程的方式进行温度判断,并在对应接口输出控制信号,接口输出控制信号用于调节变压器,变压器采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将220v电压通过线圈降压到不同的电压,控制散热风扇22a的电机接到不同电压值的线圈上可控制散热风扇22a的电机的转速,从而实现控制散热风扇22a风力的大小。上述a/d转换芯片采用的型号是adc0809,单片机采用的型号是at89s52,但不限于上述方式。
24.当撞击板216受到轿箱或者对重1e产生的外力撞击时,活塞杆214推动活塞 215下移,挤压内缸213中的液压油,液压油受压后由内缸213上的环状节流孔 213a扩散流入端盖219的缓冲腔体内,产生阻尼效果,穿过环状节流孔213a时冲击力使液压油温度迅速升高,液压油在隔断组逐渐填满分割出的流道,流道将液压油分流同时增加了换热面积,使端盖219加速与液压油进行换热,配合风冷组件22对端盖219同时降温,达到快速降温的效果。当外力移除后,利用压力差,弹簧218推动活塞杆214复归至原位,油又重新吸回内缸213内。风冷组件22继续为端盖219进行持续降温,直至端盖219温度降至目标温度,这个过程中端盖219也在不断与内缸213进行热量交换,在撞击过程中和撞击过程后快速带走液压油的余热,避免了传统电梯缺乏散快速降温能力,导致安全性下降。
2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采用油压式缓冲器的缓冲过程,实现缓冲平稳,在撞击时和撞击后通过机械上的风扇旋转产生的风力进行冷却降温,配合特殊设计的端盖增大换热面积,可以大范围且快速地进行冷却处理,防止液压油在流通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提升电梯的安全性能。
26.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
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