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危险废物暂存的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85246发布日期:2023-03-24 19:14阅读:54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危险废物暂存的设施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危废处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应用于危险废物暂存的设施。


背景技术:

2.危险废物是指对人体或环境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的固体废物和液态废物。危险废物处理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国内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是刚起步,同时随着国家对危险废物污染控制的重视,危险废物处理行业的发展潜力将逐渐释放。其中加油、加气、加氢站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危险废物,例如废油、含油浮渣及含油污泥;废弃润滑油、润滑油脂及包装物等;加油机滤芯等;油抹布、油手套;废弃有机溶剂;废弃试剂瓶;沾染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废物(含油消防沙及吸油毡等),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上述固体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则需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交由资质单位处置。
3.但是上述危险废物产生后往往无法立即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因此需对其进行暂存。目前,上述危险废物采用普通铝制危废暂存设施等进行暂存,没有专用于暂存上述危险废弃物的设施,同时现有的暂存设施,自身结构大多不具备较好的防泄漏性能,使得危险废物在其内部的暂存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对于泄漏后的危险废物未能进行妥善的处理,进而又增加了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应用于危险废物暂存的设施,以解决现有的存放设施不具备较好的防泄漏性能以及分区规范贮存危险废物。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如下:应用于危险废物暂存的设施,包括设施本体,设施本体上设有多功能门,设施本体底部设有脚座,设施本体内设有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且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二支撑板上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均设有若干收集桶和废物收集平台,第一支撑板沿其周向设有第一收集沟,第一收集沟上设有若干第一导排管,第二支撑板沿其周向设有网盖板,网盖板底部设有第二收集沟,第二收集沟一侧设有第二导排管,第二支撑板底部设有收集池,第一收集沟通过第一导排管和第二导排管与收集池连通,收集池一侧设有第三导排管。
6.基础方案的原理:操作时,将需存放的各类危险废物放入至不同的收集桶内,当第一支撑板上的危险废物发生意外泄漏时,危险废物将会在第一收集沟的导向下流动到第一导排管处,进而危险废物将会随着第一导排管流动至网盖板处,然后危险废物将会流入至第二收集沟内,当流入第二收集沟后,危险废物将会随着第二导排管流动至收集池内,当需排出收集池内的危险废物时,可通过第三导排管排出,当第二支撑板上的危险废物发生泄漏时,危险废物将会在第一收集沟的导向下,流动至网盖板处,进而通过第二收集沟流动至收集池内,最后可通过第三导排管排出。
7.基础方案的优点:当意外发生危险废物泄漏后,可在第一收集沟的导向下,使危险废物被导向流动至收集池内,进而可及时的将泄漏的危险废物排出危险废物暂存区,避免
危险废物长期的停留在支撑板上,进而对支撑板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同时当危险废物都流动至收集池内时,可更加便利的将泄漏危险废物排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对于防泄漏功能的不足之处,同时不同的收集桶可便于针对不同的危险废物进行收集和处理,一定程度上便于放置危险废物和对危险废物的分区储存。
8.进一步,第三导排管上设有阀门。
9.基础方案的原理:阀门的设计,可控制危险废物的排出。
10.基础方案的优点:在阀门的控制下,可控制所排出的危险废物量,并且可更加便利的控制危险废物的排出情况。
11.进一步,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均设有防溅沙。
12.基础方案的原理:当危险废物发生意外泄露,且掉落至防溅沙上时,防溅沙可避免危险废物在惯性的作用下往四处溅出,进而避免危险废物在该装置内部四处流动。
13.基础方案的优点:防溅沙的设计一定程度可避免意外泄露的危险废物四处溅出。
14.进一步,若干收集桶之间设有第一分隔板,若干收集桶与废物收集平台之间设有第二分隔板,且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为双层防腐防渗板。
15.基础方案的原理: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的设计,可将收集桶之间和收集桶与废物收集平台之间分隔开。
16.基础方案的优点:分隔板的设计,一方面可将若干收集桶和废物收集平台分区管理,进而可分区放入不同的危险废物,另一方面当危险废物发生泄漏时,也可避免危险废物四处流动,进而影响各收集桶的正常使用。
17.进一步,若干收集桶上均设有标签。
18.基础方案的原理:存放不同的危险废物时,不同的危险废物贮存容器上应规范设置危废识别标签,危废识别标签上应记录危废的数量、物理形态、主要危害成分等,以便于区分不同废物。
19.基础方案的优点:标签的设计,一方面可将所存放危险废物的信息进行标识,以进行区分,另一方面需取出不同的危险废物时,可更加便利的寻找到并取出。
20.进一步,多功能门上设有观察口,观察口由高分子透明有机玻璃制成。
21.基础方案的原理:通过观察口可及时观察设施本体内危险废物的存放情况。
22.基础方案的优点:观察口的设计,可及时观察设施本体内的危险废物存放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23.进一步,多功能门顶部设有通风口,通风口内铰接有百叶窗,百叶窗内连接有可拆卸的活性炭滤芯。
24.基础方案的原理:通风口的设计,可使设施本体的空气流通,并且流动出来的空气在经过活性炭滤芯的过滤后,可避免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情况。
25.基础方案的优点:在活性炭滤芯的作用下,所流动出的气体,将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26.进一步,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均喷刷有环氧树脂沥青漆及丙烯酸防水涂料,第一收集沟内及设施本体壁均喷刷有防腐和防渗漆。
27.基础方案的原理:防腐涂料的喷刷使得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收集沟和整个设施具有一定的防渗功能。
28.基础方案的优点:当收集桶发生一定的泄漏时,其危险废物流动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处,在防渗防腐涂料的作用下,可减少对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损坏。
29.进一步,收集平台为含油消防沙及吸油毡等废物收集平台,第一支撑板上的若干收集桶分别为加油机滤芯收集桶,废弃润滑油、润滑油脂及包装物收集桶,废弃试剂瓶收集桶,油抹布、油手套收集桶,第二支撑板上的若干收集桶分别为废油、含油浮渣及含油污泥收集桶,废弃有机溶剂收集桶。
30.基础方案的原理:收集桶主要都是针对加油、加气、加氢站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设计,由此可规范暂存存加油、加气、加氢站产生的危险废物,并满足了加油、加气、加氢站的实际使用需求。
31.基础方案的优点:将若干收集桶进行分类,可较为便利的将不同类型的危险废物放入至不同的收集桶内,同时针对加油、加气、加氢站产生危险废物进行更为精准的存放环境的设计,由此更贴合实际需求。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应用于危险废物暂存的设施的剖视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应用于危险废物暂存的设施的设施门正视图。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应用于危险废物暂存的设施的第一支撑板俯视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应用于危险废物暂存的设施的第二支撑板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37.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多功能门1、观察口2、通风口3、百叶窗4、设施本体5、收集桶6、标签7、第一分隔板8、第一支撑板9、第一导排管10、防溅沙11、网盖板12、第二收集沟13、第二导排管14、收集池15、第三导排管16、阀门17、脚座18、废物收集平台19、第二支撑板20、第二分隔板21、第一收集沟22。
38.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应用于危险废物暂存的设施,包括设施本体5,设施本体5上设有多功能门1,多功能门1上设有观察口2,观察口2由高分子透明有机玻璃制成,多功能门1底部设有通风口3,通风口3内铰接有百叶窗4,百叶窗4内连接有可拆卸的活性炭滤芯,设施本体5底部设有脚座18。
39.设施本体5内设有第一支撑板9和第二支撑板20且第一支撑板9位于第二支撑板20上方,第一支撑板9和第二支撑板20上喷刷环氧树脂沥青漆及丙烯酸防水涂料防渗漆,喷刷厚度>2mm。第一支撑板9和第二支撑板20顶部均设有防溅沙11、若干收集桶6和废物收集平台19,若干收集桶6和废物收集平台19位于防溅沙11顶部,若干收集桶6上均设有标签7,若干收集桶6之间设有第一分隔板8,若干收集桶6与废物收集平台19之间设有第二分隔板21,其中废物收集平台19为含油消防沙及吸油毡等废物收集平台,第一支撑板9上的若干收集桶6分别为加油机滤芯收集桶,废弃润滑油、润滑油脂及包装物收集桶,废弃试剂瓶收集桶,油抹布、油手套收集桶,第二支撑板20上的若干收集桶6分别为废油、含油浮渣及含油污泥收集桶,废弃有机溶剂收集桶。
40.第一支撑板9沿其周向设有第一收集沟22,第一收集沟22上设有若干第一导排管
10,第二支撑板20沿其周向设有网盖板12,网盖板12底部设有第二收集沟13,若干第一导排管10与第二收集沟13连通,第二收集沟13一侧设有第二导排管14,第二支撑板20底部设有收集池15,第一收集沟22通过第一导排管10和第二导排管14与收集池15连通,收集池15一侧设有第三导排管16,第三导排管16上设有阀门17,具体的:第三导排管16口根据现场条件安装pvc蝶/球阀。本实施例中,若干收集桶6采用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桶及铝制桶,单桶容量分别12l-50l,设施本体5材质为201不锈钢,双层防腐,第一收集沟22和设施本体壁均喷刷有防腐和防渗漆。
41.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操作时,将需存放的危险废物放入至收集桶6内,当第一支撑板9上的危险废物发生意外泄漏时,危险废物将会在第一收集沟22的导向下流动到第一导排管10处,进而废物将会随着第一导排管10流动至网盖板12处,然后危险废物将会流入至第二收集沟13内,当流入第二收集沟13后,危险废物将会随着第二导排管14流动至收集池15内,当需排出收集池15内的危险废物时,可通过导排管16排出,当第二支撑板20上的危险废物发生泄漏时,危险废物将会在第一收集沟22的导向下,流动至网盖板12处,进而通过收集沟13流动至收集池15内,最后可通过第三导排管16排出,同时在第三导排管16上阀门17的作用下,可控制所排出的危险废物量,并且可更加便利的控制危险废物的排出情况,其中当意外泄漏的危险废物流动至第一支撑板9和第二支撑板20上时,当易燃危险废物接触到防溅沙11之后,将会被防溅沙11吸纳,一定程度可避免意外泄露的危险废物四处溅出。
42.且在第一分隔板8和第二分隔板21的作用下,一方面可对危险废物进行分区贮存以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可避免泄漏的危险废物相互流动,进而影响各收集桶6的正常使用,因此当意外发生危险废物泄漏后,可在第一收集沟22的导向下,使危险废物被导向流动至收集池15内,进而可及时的将泄漏的危险废物排出收集废物区,避免危险废物长期的停留在支撑板上,进而对支撑板产生一定的腐蚀作用,同时收集桶6主要都是针对加油、加气、加氢站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设计,由此可规范暂存存加油、加气、加氢站产生的危险废物,并满足了加油、加气、加氢站的实际使用需求。
43.同时当危险废物都流动至收集池15内时,可更加便利的将危险废物排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对于防泄漏功能的不足之处,最后可通过观察口2及时观察设施本体5内的危险废物存放是否出现异常情况,并且通风口3的设计,可使设施本体5的空气流通,流动出来的空气在经过活性炭滤芯的过滤后,可避免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情况。
44.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