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垃圾收集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3590发布日期:2023-03-29 17:48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垃圾收集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环卫设备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垃圾收集车。


背景技术:

2.绿化带中的垃圾作为环卫作业中最为普遍也是最难以作业的场景垃圾,其作业方式多由作业人员使用竹耙将垃圾从细密种植的灌木丛中搂出,然后使用簸箕收集、装袋;
3.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内采用了使用吹风机将绿化带中垃圾吹至路面的技术。在绿化带中的垃圾吹至路面后,第一种解决方案是传统的环卫工在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上使用扫把、撮箕进行收集、装袋。由于业内一线作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大部分在50周岁以上,采用传统扫把撮箕进行收集、装袋的方式效率底下,且绿化带的部署一般在人行道内侧、辅道与机动车道间、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等位置,这种解决方案会导致较多人员安全隐患。
4.第二种解决方案是待绿化带垃圾大量吹至机动车道后,采用道路清扫车在机动车道进行收边作业。但在该解决方案中,由于垃圾从绿化带转移至机动车道,随着车道上机动车的行驶,会将垃圾卷入道路中央,导致垃圾未完全收集,且采用大型扫车进行收集的成本较高。
5.以上两者收集方式必须等待绿化带垃圾由绿化带转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

进行收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安全隐患和资源的浪费,例如:
6.1、人员在车道上作业,产生了安全隐患;
7.2、扫车造价高,且不能及时将路面上的绿化带垃圾收集,会有遗漏;并且使用扫车进行作业成本较高,不划算;
8.3、现有集中技术都需要将垃圾从绿化带转移至地面,再由地面转移至收集容器中,从工序上来看,有一道非必须工序;从能量消耗来看,产生了非必要的能量消耗。
9.因此,有必要寻求其他更经济、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绿化带中垃圾收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旨在解决现有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劳动强度大、存在安全隐患、能耗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11.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2.一种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包括用于容纳垃圾的收集仓,所述收集仓的后侧设置有可开闭的后舱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可开闭的侧舱门,所述收集仓内设置有储水箱及水泵,所述收集仓的内壁设置有通过水管连接储水箱及水泵且水雾喷洒方朝向靠绿化带方向的喷水装置。
13.进一步地,所述后舱门和侧舱门设置均为弧面。
14.进一步地,所述收集仓的一侧设置有吹风筒挂仓及电池充电装置。
15.进一步地,还包括电控装置,所述吹风筒挂仓及电池充电装置中的电池充电装置通过电控装置与电源连接进行充电。
16.进一步地,还包括回流挡板,所述回流挡板沿收集仓长度方向居中设置在所述收集仓内腔中。
17.进一步地,所述回流挡板为多孔隙的金属长条结构,沿长度方向安装设置在所述收集仓内壁的顶部中线上。
18.进一步地,还包括气流导出装置,所述气流导出装置设置在所述收集仓的腔内顶部且位于回流挡板两侧。
19.进一步地,所述后舱门、侧舱门与收集仓的密合处均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后舱门、侧舱门上均设置有打开舱门后将后舱门、侧舱门撑开并维持的液压杆。
20.进一步地,所述侧舱门上设置有挡板,当所述侧舱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挡板将喷水装置的喷嘴遮盖并隐藏起来,当所述侧舱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挡板则移开暴露出喷水装置的喷嘴。
21.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垃圾收集车,包括行走底盘,所述行走底盘上可拆卸地设置有所述的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且所述垃圾收集上装的收集仓底板的离地高度与路沿石的高度相匹配。
22.进一步地,所述行走底盘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的收集仓底板的离地高度的升降装置。
23.进一步地,所述行走底盘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前端相连接的车架上液压杆。
24.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垃圾收集车,所述垃圾收集上装包括用于容纳垃圾的收集仓,所述收集仓的后侧设置有可开闭的后舱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可开闭的侧舱门,所述收集仓内设置有储水箱及水泵,所述收集仓的内壁设置有通过水管连接储水箱及水泵且水雾喷洒方朝向靠绿化带方向的喷水装置。本技术可直接收集垃圾,无需中转,减少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降低了扬尘等带来的呼吸道感染风险;消除了人员在车道上作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垃圾落地之前便及时将绿化带垃圾进行收集,不会有垃圾转移、遗漏;相比从路面将垃圾收集至收集容器,本技术拥有更低的耗能,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本技术通过取消垃圾从地面收集起来的步骤的形式减少了一项技术工序,提供了一种更加精简且能量消耗更低的解决方案。
26.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2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8.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仅后舱门打开时的整体结构
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在后舱门和侧舱门均打开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后舱门;2、侧舱门;3、吹风筒挂仓及电池充电装置;4、回流挡板;5、气流导出装置;6、隐藏式喷水装置;7、水管;8、储水箱及水泵;9、电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2.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包括用于容纳垃圾的收集仓,所述收集仓的后侧设置有可开闭的后舱门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可开闭的侧舱门2,所述收集仓内设置有储水箱及水泵8,所述收集仓的内壁设置有通过水管7连接储水箱及水泵8且水雾喷洒方朝向靠绿化带方向的喷水装置6。
33.本实施例可直接收集垃圾,无需中转,减少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本实施例的所述收集仓的内壁设置有通过水管7连接储水箱及水泵8且水雾喷洒方朝向靠绿化带方向的喷水装置6,从而降低了扬尘等带来的呼吸道感染风险,储水箱及水泵8有一控制开关,控制开关可位于行走底盘的驾驶舱,驾驶人可坐于驾驶位上选择打开本收集装置左侧和/或右侧的喷水装置6进行作业;本实施例直接将垃圾收集到收集仓内腔中,无需将垃圾吹扫到车道上再收集到其他垃圾车上进行转运,因此消除了人员在车道上作业的安全隐患;由于在垃圾落地之前便及时将绿化带垃圾进行收集,不会有垃圾转移、遗漏;相比从路面将垃圾收集至收集容器,本实施例拥有更低的耗能,运营成本大大降低;本实施例通过取消垃圾从地面收集起来的步骤的形式减少了一项技术工序,提供了一种更加精简且能量消耗更低的解决方案。
34.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收集仓的前侧设置有吹风筒挂仓及电池充电装置3,本实施例的吹风筒挂仓及电池充电装置3,位于行走底盘朝向驾驶室一方,吹风筒以及电池通过锁合卡扣固定于吹风筒挂仓及电池充电装置3的侧面,吹风筒与电池不重叠固定,可及时对吹风筒进行充电,解决了吹风筒技术中续航时间短的问题。
35.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还包括电控装置9,所述吹风筒挂仓及电池充电装置3中的电池充电装置通过电控装置9与电源连接进行充电,所述电控装置9设置有若干相应类型的接口,便于与相关电源,如行走底盘的电源相连接进行充电。
36.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还包括回流挡板4,所述回流挡板4沿收集仓长度方向居中设置在所述收集仓内腔中,优选地,所述回流挡板4为多孔隙的金属长条结构,沿长度方向安装设置在所述收集仓内壁的顶部中线上,所述回流挡板4可使风通过且消除风的风力,从而使垃圾随着回流挡板4挡住而落入所述收集仓内的收集仓中,同时,所述回流挡板4结合气流导出装置5可极大避免所述收集仓的腔体内产生涡旋导致垃圾飞扬乱窜。
37.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还包括气流导出装置5,所述气流导出装置5设置在所述收集仓的腔内顶部且位于回流挡板4两侧,所述气流导出装
置5的作用在于挡住垃圾以及消除风力,降低及消除所述收集仓的腔内的风力,避免进入腔内的垃圾出现乱窜。
38.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后舱门1和侧舱门2设置均为弧面,本实施例采用弧面的设计来反射风力,有利于垃圾向所述收集仓内的收集仓中部集中。
39.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后舱门1、侧舱门2与收集仓的密合处均设置有密封部件,所述后舱门1、侧舱门2上均设置有打开舱门后将后舱门1、侧舱门2撑开并维持的液压杆。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所述后舱门1为双开门结构,包括左开门和右开门,所述左开门与右开门吻合部开槽,槽内垫软橡胶,左开门与右开门通过液压杆与本装置顶部连接,后舱门1处于非工作状态时,液压杆回缩;侧舱门2为单开门结构,在本实施例左右侧各有一处侧舱门2,所述侧舱门2底部开槽,槽内垫软橡胶,舱门底部腔体下沿外安装一条可形变的软橡胶,后舱门1、侧舱门2闭合后,密封部件将腔体和外部有效隔离,避免垃圾泄露,防止二次污染。
40.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侧舱门2上设置有挡板,当所述侧舱门2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挡板将喷水装置6的喷嘴遮盖并隐藏起来,当所述侧舱门2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挡板则移开暴露出喷水装置6的喷嘴。本实施例的侧舱门2上安装的挡板在侧舱门2闭合时可挡住喷水装置6的喷嘴,避免收集腔内垃圾堵塞喷嘴影响喷水,同时,在所述侧舱门2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挡板则移开暴露出喷水装置6的喷嘴,保证喷水装置6的喷嘴顺利相外喷水避免灰尘四处扩散。
41.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垃圾收集车,包括行走底盘,所述行走底盘上可拆卸地设置有所述的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且所述垃圾收集上装的收集仓底板的离地高度与路沿石的高度相匹配。本实施例中收集仓底板的离地高度为150mm,用于对接绿化带周边的路沿石高度,侧舱门2底部外侧有安装可产生一定形变的软橡胶使其贴合路沿石,避免留缝导致垃圾泄露。
42.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行走底盘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的收集仓底板的离地高度的升降装置,本实施例通过升降可方便调节所述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的收集仓底板的离地高度,从而满足具有不同路沿高度的作业工况的需要。
43.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行走底盘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绿化带中的垃圾收集上装前端相连接的车架上液压杆,但需要卸载垃圾时,再=由驾驶人员开启车架上液压杆,通过车架上液压杆伸长工作,将垃圾收集上装靠驾驶舱一侧升高并固定,垃圾收集上装整体倾斜,完成垃圾卸料。
44.上述实施例的垃圾收集车的动作过程包括:
45.绿化带垃圾收集
46.驾驶员驾驶本垃圾收集车抵达绿化带右侧,首先打开左侧的侧舱门2,侧舱门2的液压杆伸长,将侧舱门2撑开并固定,随着侧舱门2的开启,暴露出喷水装置6的喷嘴,驾驶员通过电控装置9控制储水箱及水泵8,选择开启设备左侧喷水装置6,水流通过水管7导入相应喷水装置6,喷水装置6开始作业。然后作业人员前往驾驶舱侧面的吹风筒挂仓及电池充电装置3取得吹风筒,将备用电池从电池充电装置内取出安装在吹风筒内,原先的电池从吹风筒中取出,安装于电池充电装置内进行充电,接着走到绿化带左侧打开吹风筒,将绿化带
中垃圾往垃圾收集上装的收集仓内部吹。
47.吹风筒制造的风携着绿化带中垃圾(白飘、落叶、灰尘等)通过开启的侧舱门2往收集仓内部转移,此时喷水装置6喷出细腻的水雾,抑制随着风弥散的灰尘,不让其四处扩散;风裹挟垃圾进入收集仓内后触碰到收集仓内部右侧上,此时气流导出装置5将消除绝大部分风力,留下垃圾在收集仓内部,剩下的风力裹挟少部分垃圾碰到回流挡板4时风通过孔隙并消除风力,而垃圾则被回流挡板4拦下,落入收集仓内部进行收集。
48.装置内垃圾转移
49.当垃圾收集上装的收集仓内的垃圾收集到一定数量后,有两种垃圾转移方式;
50.第一种是临时性垃圾转移:作业人员打开后舱门1,后舱门1通过液压杆伸长工作,将后舱门1撑开并固定,再使用竹耙等工具将垃圾装至垃圾袋中;第二种是直接转移:驾驶员驾驶垃圾收集车抵达垃圾中转站,工作人员打开两扇后舱门1,后舱门1通过液压杆伸长工作,将后舱门1撑开并固定,再由驾驶人员开启车架上液压杆,通过车架上液压杆伸长工作,将垃圾收集上装靠驾驶舱一侧升高并固定,装置整体倾斜,完成垃圾卸料。
51.上述实施例中,除了使用吹风筒将垃圾吹入垃圾收集上装的收集仓内之外,还可以设置负压抽吸装置,使用负压抽吸的方式将绿化带垃圾收集至垃圾收集上装的收集仓内。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