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封口的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00193发布日期:2023-01-03 23:26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自动封口的垃圾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收集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垃圾桶,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封口的垃圾桶。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医用垃圾桶,在装满垃圾之后,需要人工进行绑口后进行处理,这样就需要将装满垃圾的袋子提出后才能进行扎绑,从而容易导致细菌通过气溶胶传播感染;另一方面,人工进行绑口通常不能很好的使垃圾袋得到密封,绑得也不够紧密,导致在运输过程中绑口打开,造成垃圾掉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设计一种能够自动封口的垃圾桶对于医疗领域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自动封口的垃圾桶,通过设置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并在内桶和外桶底部侧壁之间设置升降装置,实现了垃圾桶自动封口及弹出的功能。
4.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自动封口的垃圾桶,包括设有开口的内桶和外桶,外桶上端后侧转动连接有用于密封外桶开口的电动桶盖;所述内桶高度小于外桶高度,内桶与外桶侧壁之间形成间隔腔,内桶和外桶底部侧壁之间设置有升降装置;
6.所述外桶与内桶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隔腔内对称设有竖向的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第一旋转杆的一端与第一旋转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旋转杆的一端与第二旋转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旋转电机、第二旋转电机固设在外桶底部内侧壁上;
7.所述第一旋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弧形杆连接,第二旋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杆连接,第一弧形杆和第二弧形杆为均半圆弧形,且第一弧形杆和第二弧形杆的凹口朝向相对;第一弧形杆和第二弧形杆的半径相等且大于内桶半径;
8.所述第一弧形杆和第二弧形杆位于内桶开口上方且低于外桶开口,且第二弧形杆的位置高于第一弧形杆;第一弧形杆和第二弧形杆设有相互接触的第一位置与分离的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弧形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旋转杆的下表面相互接触;第一弧形杆和第二弧形杆的外表面上均设有电热片;
9.所述电动桶盖内侧壁上设有超声波传感器,外桶外侧壁上设有人体感应传感器,外桶底部内侧壁上固设有控制器、第一计时器、第二计时器、无线通讯模块和电源;
10.所述电动桶盖、升降装置、第一旋转电机、第二旋转电机、超声波传感器、人体感应传感器、电热片、第一计时器、第二计时器、无线通讯模块均与控制器连接,电源用于电动桶盖、升降装置、为第一旋转电机、第二旋转电机、第三旋转电机、超声波传感器、人体感应传感器、电热片、第一计时器、第二计时器、无线通讯模块与控制器供电。
11.作为限定,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外桶底部内侧壁中心处设置的液压缸,液压缸的伸
出端与内桶的底部连接;所述液压缸与控制器连接。
12.作为第二种限定,所述电动桶盖包括经转轴连接在外桶上端后侧的外盖,转轴的一端与固定在外桶外侧壁上端的第三旋转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皮带连接,所述超声波传感器设置在外盖内侧壁上,第三旋转电机与控制器连接。
13.作为第三种限定,所述外盖内侧壁上还安装有紫外线灯,紫外线灯与控制器连接。
14.作为第四种限定,所述外桶的底部外侧安装有万向轮,万向轮上设有脚刹。
15.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弧形杆、第二弧形杆对垃圾袋袋口进行收拢,并利用第一弧形杆、第二弧形杆上的电热片对垃圾袋袋口进行封口,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封口效果好,方便卫生;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桶和外桶底部侧壁之间设置升降装置,在垃圾桶满后可以自动弹出;
18.(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动桶盖内侧壁上设有超声波传感器,能够检测垃圾桶是否装满,避免垃圾的过度堆积;
19.(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外盖内侧壁上安装有紫外线灯,可以对垃圾桶内部进行消毒;
20.(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人体感应传感器,当有人靠近垃圾桶时,可以自动将将外盖打开,方便人们可以直接将垃圾丢进垃圾袋中。
21.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收集设备技术领域,用于对垃圾桶自动进行封口。
附图说明
22.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桶盖的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外桶;2、内桶;3、外盖;4、间隔腔;5、第一旋转杆;6、第二旋转杆;7、第一旋转电机;8、第二旋转电机;9、第一弧形杆;10、第二弧形杆;11、液压缸;12、紫外线灯;13、超声波传感器;14、第一计时器;15、第二计时器;16、第三旋转电机;17、转轴;18、皮带;19、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26.实施例 一种自动封口的垃圾桶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设有开口的内桶2和外桶1,外桶1上端后侧转动连接有用于密封外桶1开口的电动桶盖;内桶2高度小于外桶1高度,内桶2与外桶1侧壁之间形成间隔腔4,内桶2和外桶1底部侧壁之间设置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位于内桶2和外桶1的中心位置,外桶1的底部外侧安装有万向轮,万向轮上设有脚刹。
28.其中,如图2所示,电动桶盖包括经转轴17连接在外桶1上端后侧的外盖3,转轴17的一端与固定在外桶1外侧壁上端的第三旋转电机16的输出轴通过皮带18连接。升降装置
包括外桶1底部内侧壁中心处设置的液压缸11,液压缸11的伸出端与内桶2的底部连接。
29.本实施例中,外桶1与内桶2侧壁之间形成的间隔腔4内对称设有竖向的第一旋转杆5、第二旋转杆6,第一旋转杆5的一端与第一旋转电机7的输出轴连接,第二旋转杆6的一端与第二旋转电机8的输出轴连接,第一旋转电机7、第二旋转电机8固设在外桶1底部内侧壁上。第一旋转杆5的另一端与第一弧形杆9连接,第二旋转杆6的另一端与第二弧形杆10连接,第一弧形杆9和第二弧形杆10为均半圆弧形,且第一弧形杆9和第二弧形杆10的凹口朝向相对;第一弧形杆9和第二弧形杆10的半径相等且大于内桶2半径,小于外桶1半径。
30.第一弧形杆9和第二弧形杆10位于内桶2开口上方且低于外桶1开口,且第二弧形杆10的位置高于第一弧形杆9;第一弧形杆9和第二弧形杆10设有相互接触的第一位置与分离的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弧形杆9的上表面与第二旋转杆6的下表面相互接触;第一弧形杆9和第二弧形杆10的外表面上均设有电热片,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弧形杆9和第二旋转杆6凹口朝向正相对,形成一个圆。
31.本实施例中,外盖3内侧壁上设有超声波传感器13、紫外线灯12,外桶1外侧壁上设有人体感应传感器,外桶1底部内侧壁上固设有控制器19、第一计时器14、第二计时器15、无线通讯模块和电源。其中第一旋转电机7、第二旋转电机8、第三旋转电机16、超声波传感器13、人体感应传感器、电热片、第一计时器14、第二计时器15、无线通讯模块、液压缸11、紫外线灯12均与控制器19,电源用于为第一旋转电机7、第二旋转电机8、第三旋转电机16、超声波传感器13、人体感应传感器、电热片、第一计时器14、第二计时器15、无线通讯模块、液压缸11、紫外线灯12与控制器19供电。
32.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为:首先将垃圾袋放入内桶2中,并将垃圾袋袋口翻折在外桶1外;当有人靠近垃圾桶时,人体感应传感器会感应到有人靠近并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器19,控制器19收到信号后通过第三旋转电机16将外盖3打开,方便人们可以直接将垃圾丢进垃圾袋中,扔完垃圾离开后,控制器19控制第三旋转电机16将外盖3关闭,外盖3关闭后,控制器19控制紫外线灯12对垃圾桶内部进行消毒。
33.当超声波传感器13检测到发出和接收到超声波的时间差小于设定值,垃圾桶容量达到2/3时,表明垃圾桶已满,超声波传感器13将垃圾桶已满的信号传给控制器19。然后控制器19控制第一旋转电机7、第二旋转电机8同方向旋转,使第一弧形杆9、第二弧形杆10从分离的第二位置旋转至相互接触的第一位置,将垃圾袋袋口束紧;然后通过控制器19控制电热片进行加热对垃圾袋进行热封,在加热过程中,第一计时器14用于对加热时间进行记录,通过设置加热时间,可在加热工作结束后,通过控制器19控制电热片停止加热。
34.完成热封后,控制器19控制第一旋转电机7、第二旋转电机8,使第一弧形杆9、第二弧形杆10复位,然后控制器19控制第三旋转电机16将外盖3打开并,控制液压缸11将内桶2的高度升高,并将垃圾桶已满的信号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发送至远程计算机或移动终端,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对垃圾桶进行清空。
35.若垃圾袋放入内桶2中满24小时后,超声波传感器13检测的容量还没有到2/3,则第二计时器15将满24小时的信号传给控制器19,第二计时器15用于对垃圾存放时间进行记录,然后控制器19控制第一旋转电机7、第二旋转电机8同方向旋转,使第一弧形杆9、第二弧形杆10对垃圾袋进行热封,与上述热封相同。完成热封后,控制器19控制第一旋转电机7、第二旋转电机8,使第一弧形杆9、第二弧形杆10复位,然后控制器19控制第三旋转电机16将外
盖3打开后,控制液压缸11将内桶2的高度升高,并将垃圾满24小时的信号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发送至远程计算机或移动终端,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对垃圾桶进行清空。
36.当工作人员收取垃圾后,超声波传感器13发出声波,通过接收到返回波的时间长短确定垃圾桶为空后,超声波传感器13将垃圾桶为空的信号传给控制器19,控制器19控制液压缸11,将内桶2收回至原处,此时保洁人员可以更换新的垃圾袋,更换垃圾袋后,控制器19控制第二计时器15重新计时。
37.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