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链输送机防堵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4732发布日期:2023-03-14 23:20阅读:33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堵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管链输送机防堵料装置。


背景技术:

2.管链输送机是一种输送粉料、小颗粒状以及小块状等散状物料的连续输送设备,可以水平、倾斜和垂直组合输送,在一般情况下都能较好的实现物料的顺畅输送。但是在输送物料的含水量较高,以及物料的流动性极差时,常规的管链输送机就容易出现堵塞,进而影响使用。
3.公开号为cn213294101u,专利名称为一种防堵管链输送机,为解决管链输送机的堵塞问题,利用往复运动的链条,带动拨动件,使得物料得到疏松,从而保证物料不会积压在进料口。但是,该防堵疏松装置仅依赖于往复运动的拨动件将料口处的物料送至输送管机本体内,而位于进料口处的物料得不到疏松,容易在进料口堆积,且在与输送管机本体连通处形成“空鼓”,进而使得堵塞问题依然存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防堵疏松装置在疏松过程中容易存在空鼓,进而导致堵塞依然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管链输送机防堵料装置,该装置堵塞疏松效果好的优点。
5.一种管链输送机防堵料装置,包括进料端口,所述进料端口内部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防堵疏松装置,且所述防堵疏松装置的顶端伸至所述进料端口的内侧上部的储料部,底端位于所述进料端口的出料端处,所述防堵疏松装置通过带轮传动机构与外部的驱动装置连接,以实现所述防堵疏松装置在所述进料端口内动作。
6.优选地,所述防堵疏松装置从下到上依次包括位于所述进料端口的出料端处的第一疏松部、传动件、第二疏松部和顶端伸直所述储料部的第三疏松部,且所述第一疏松部、传动件、第二疏松部以及第三疏松部依次连接。
7.优选地,所述第一疏松部包括多个呈环形部分布的第一扰动板,所述第一扰动板位于中部位置均向所述进料端口内侧凸起,构成一个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扰动板的底端均与第一限位环顶面连接,顶端均与所述传动件的底面连接。
8.优选地,所述传动件为环形板体,其上下面均与所述进料端口转动连接,位于所述进料端口内侧的面体上呈环形分布有多个排料孔,其外侧边沿伸至所述进料端口的外侧并于带轮连接。
9.优选地,所述第二疏松部包括多个呈环形部分布的第二扰动板,所述第二扰动板位于中部位置均向所述进料端口内侧凸起,构成一个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扰动板的底端均与所述传动件顶面连接,顶端均与第二限位环底面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第三疏松部包括多个呈环形设置的第三扰动板,所述第三扰动板的底端均与所述第二限位环顶面转动连接。
11.优选地,所述第三扰动板的上部弯折,与下部构成一定夹角。
12.优选地,相邻所述第三扰动板上部的弯折方向相反。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4.在本技术中,将防堵疏松装置的顶端伸至进料端口的内侧上部的储料部,底端位于进料端口的出料端处,当防堵疏松装置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动作时,会将位于储料部内的物料向进料端口的出料端处输送,防堵疏松装置在转动过程中不断的对物料进行扰动,使其难以保持稳定的堆积状态,并使“空鼓”扩大到难以支撑堆积的物料的重量,从而崩塌,再由防堵疏松装置转动稳定输送物料。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一种管链输送机防堵料装置的正视图;
16.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一种管链输送机防堵料装置的仰视图;
18.图4为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19.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一种管链输送机防堵料装置中的防堵疏松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一种管链输送机防堵料装置的侧视图。
21.图中:1、进料端口;2、防堵疏松装置;21、第一疏松部;211、第一扰动板;212、第一凸出部;213、第一限位环;22、传动件;23、第二疏松部;231、第二扰动板;232、第二凸出部;233、第二限位环;24、第三疏松部;241、第三扰动板;25、排料孔;26、带轮;3、储料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3.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4.结合附图,在本技术方案中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一种管链输送机防堵料装置,可以包括:进料端口1、防堵疏松装置2以及储料部3。其中,进料端口1内部设有与其转动连接的防堵疏松装置2,且防堵疏松装置2的顶端伸至进料端口1的内侧上部的储料部3,底端位于进料端口1的出料端处,防堵疏松装置2通过带轮传动机构与外部的驱动装置连接,以实现防堵疏松装置2在进料端口1内动作。具体的,物料首先进入储料部3中,再由进料端口1向输送机内部送料,而含水量较高的物料在输送过程中可能会在储料部3中就出现堆积,为此,本技术中,将防堵疏松装置2的顶端伸至进料端口1的内侧上部的储料部3,底端位于进料端口1的出料端处,当防堵疏松装置2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动作时,会将位于储料部3内的物料向进料端口1的出料端处输送,防堵疏松装置2在转动过程中不断的对物料进行扰动,使其难以保持稳定的堆积状态,并使“空鼓”扩大到难以支撑堆积的物料的重量,从而崩塌,再由防堵疏松装置2转动稳定输送物料。
25.为了进一步说明防堵疏松装置2的结构,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实施方式中,防堵疏松装置2从下到上依次包括位于进料端口1的出料端处的第一疏松部21、传动件22、第二疏松部23和顶端伸直储料部3的第三疏松部24,且第一疏松部21、传动件22、第二疏松部23以及第三疏松部24依次连接。具体的,第一疏松部21和第二疏松部23主要对进料端口1内部的物料进行扰动,且与进料端口1的内壁保持一定间距,以便发生干涉。第三疏松部24对进料端口1与储料部3的连接位置处的物料进行扰动,使得物料更易进入进料端口1内,此外第三疏松部24还可以使“空鼓”扩大到难以支撑堆积的物料的重量,从而崩塌,避免物料堆积在防堵疏松装置2不能落下。传动件22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用于带动第一疏松部21、第二疏松部23以及第三疏松部24动作,以便扰动物料。
2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使第一疏松部21能够更好的对进料端口1的出料端处物料进行扰动,故第一疏松部21包括多个呈环形部分布的第一扰动板211,第一扰动板211位于中部位置均向进料端口1内侧凸起,构成一个第一凸出部212,第一扰动板211的底端均与第一限位环213顶面连接,顶端均与传动件22的底面连接。具体的,传动件22带动第一扰动板211转动,位于其中部位置的第一凸出部212在转动时会扫过一个较大的截面,从而扰动较多的物料,为使物料更好的向下移动。优选地,第一扰动板211倾斜设置,以便推动物料向下流动。第一限位环213的设置是为了稳定第一扰动板211的姿态,并增强第一疏松部21的整体结构强度,以便稳定推送物料。
27.在本实施方式中,传动件22采用环形板体,其上下面均与进料端口1转动连接,位于其上方的进料端口1采用额外的支撑架固定,位于进料端口1内侧的面体上呈环形分布有多个排料孔25,其外侧边沿伸至进料端口1的外侧并于带轮26连接。传动件22与进料端口1转动连接,故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可实现第一疏松部21、第二疏松部23以及第三疏松部24的同步动作。而排料孔25的设置是为了避免物料受到传动件22的拦截。带轮26是为了方便传动件22与驱动装置传动连接。
2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疏松部23包括多个呈环形部分布的第二扰动板231,第二扰动板231位于中部位置均向进料端口1内侧凸起,构成一个第二凸出部232,第二扰动板231的底端均与传动件22顶面连接,顶端均与第二限位环233底面连接。具体的,传动件22带动第二扰动板231转动,位于其中部位置的第二凸出部232在转动时会扫过一个较大的截面,从而扰动较多的物料,为使物料更好的向下移动。优选地,第二凸出部232倾斜设置,以便推动物料向下流动。第二限位环233的设置是为了稳定第二扰动板231的姿态,并增强第二疏松部23的整体结构强度,以便稳定推送物料。
29.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疏松部24包括多个呈环形设置的第三扰动板241,第三扰动板241的底端均与第二限位环233顶面转动连。具体的,当传动件22带动第三扰动板241转动时,第三扰动板241会对进料端口1与储料部3的连接位置处的物料进行扰动,使得物料更易进入进料端口1中。优选地,第三扰动板241的上部弯折,与下部构成一定夹角。由于储料部3的内径大于进料端口1内部的内径,为使位于储料部3中的第三扰动板241能够更好的扰动物料,故将其上部弯折,且弯折部分与储料部3和进料端口1的连接过渡位置平行。进一步的,为了增加第三扰动板241的扰动范围,优选地,相邻第三扰动板241上部的弯折方向相反。
30.本技术地技术方案,将防堵疏松装置2的顶端伸至进料端口1的内侧上部的储料部
3,底端位于进料端口1的出料端处,当防堵疏松装置2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动作时,会将位于储料部3内的物料向进料端口1的出料端处输送,防堵疏松装置2在转动过程中不断的对物料进行扰动,使其难以保持稳定的堆积状态,并使“空鼓”扩大到难以支撑堆积的物料的重量,从而崩塌,再由防堵疏松装置2转动稳定输送物料。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