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饲料安全性的成品散粮储存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40957发布日期:2023-03-04 02:24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提高饲料安全性的成品散粮储存仓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饲料储存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提高饲料安全性的成品散粮储存仓。


背景技术:

2.饲料是指用于喂养动物的食物,一般都是指包括有大豆、豆粕、玉米、鱼粉、氨基酸等成分的植物饲料,饲料的品种又分为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合饲料、功能性饲料等,饲料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或畜牧业饲养的动物的成长速度和品质口感。
3.饲料的加工过程包括原料接收清理、饲料的粉碎、配料与混合、制粒、运输等阶段,饲料的运输常通过专用运输车将饲料统一运输至养殖场,而将饲料转移至运输车的过程通常需要人工进行操作,饲料和人体发生接触容易受到污染导致饲料的安全性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饲料和人体的接触,提高饲料的安全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可提高饲料安全性的成品散粮储存仓。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提高饲料安全性的成品散粮储存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可提高饲料安全性的成品散粮储存仓,包括机架,所述机架连接有仓体,所述仓体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连通有进料管道,所述仓体的下端设置有下料斗,所述下料斗连通有输送管道,所述仓体设置有输送成品散粮至所述输送管道的输送组件。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饲料经过生产工序制成成品散粮,经过进料管道的运输经过进料口直接进入储存仓仓体内部进行储存,当需要运输装车时,仓体内的成品散粮通过下料口和输送管道进入运输车内,实现饲料的自动装车,减少饲料和人的接触,提高饲料的安全性。
8.进一步的,所述下料斗连通有下料管,所述下料管设置有阻料板,所述下料管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阻料板,所述气缸推动所述阻料板遮挡所述下料斗。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阻料板用于遮挡下料斗,组织储存仓内饲料的下落,当饲料需要运输装车时,气缸缩回带动阻料板回缩,饲料通过下料口流送至下料管,进而流送至输送管道。
10.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皮带、主皮带轮和从主带轮,所述第一电机连接于所述机架,所述主皮带轮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皮带的两端分别套设于所述主皮带轮和所述从皮带轮,所述运输管道可转动式连接有绞龙,所述绞龙连接于所述从皮带轮。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机驱动主皮带轮转动,带动皮带连通从皮带轮转动,进而带动绞龙旋转,通过输送管道内绞龙的转动将饲料沿着输送管道输送。
12.进一步的,所述机架设置有重量传感器和称重显示器,所述重量传感器电性控制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于所述气缸和所述称重显示器。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机架、仓体共同承载在重量传感器的台面上,重量传感器感应到重力作用,将质量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称重显示器显示重量数据,从而方便操作人员更直观的了解储存仓内的饲料质量,并且当运输固定质量的饲料时,控制器控制气缸的伸缩从而控制饲料运输的质量。
14.进一步的,所述下料管连接有缓冲袋,所述缓冲袋连通有输料管,所述输料管连通于所述输送管道。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缓冲袋用于将输料管与下料管的连接变为柔性连接,从而使得输料管的重量由地面进行承担,重量传感器测量的质量为仓体连同内部物料和下料管的质量,使得重量传感器测量物料的质量更加准确。
16.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道远离所述下料管的一端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连接有布袋,所述布袋通向运输车的开盖。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布袋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去调整管口对准的方向,从而使得饲料装入运输车更加方便。
18.进一步的,所述出料管连接有接头,所述出料管和所述接头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置有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之间固定设置有螺栓,所述接头远离所述出料管的一端连接有挂钩,所述布袋开设有开孔,所述挂钩通过所述开孔连接于所述布袋。
19.通过以上技术方案,通过接头实现出料管和布袋的可拆卸连接,增强出料管和布袋连接的紧密性。
20.进一步的,所述仓体外部设置有检修梯,所述检修梯的顶端连接至所述进料口,所述仓体靠近所述检修梯的一侧设置有防护网。
21.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检修梯和防护网的设置方便操作人员对储存仓装置进行检修。
22.进一步的,所述仓体的顶端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置于所述仓体内部,所述搅拌轴对称连接有若干搅拌片。
23.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搅拌片用来搅拌饲料,避免储存仓内的饲料结块堵塞,加快饲料的下落速度。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1.饲料经过生产工序制成成品,经过进料管道的运输经过进料口直接进入储存仓仓体内部进行储存,当需要运输装车时,仓体内的成品散粮通过下料口和输送管道进入运输车内,实现饲料的自动装车,减少饲料和人的接触,提高饲料的安全性。
26.2.机架、仓体共同承载在重量传感器的台面上,重量传感器感应到重力作用,将质量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称重显示器显示重量数据,从而方便操作人员更直观的了解储存仓内的饲料质量,并且当运输固定质量的饲料时,控制器控制气缸的伸缩从而控制饲料运输的数量。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11、重量传感器;2、仓体;21、进料口;22、下料斗;23、搅拌
轴;24、搅拌片;25、第二电机;3、下料管;31、气缸;32、阻料板;4、缓冲袋;41、输料管;5、输送管道;51、绞龙;52、第一电机;53、主皮带轮;54、从皮带轮;55、皮带;6、出料管;61、布袋;62、接头;63、法兰盘;64、挂钩;7、检修梯;71、防护网。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可提高饲料安全性的成品散粮储存仓。参照图1,一种可提高饲料安全性的成品散粮储存仓包括机架1,机架1包括均匀分布的若干支撑腿和连接支撑腿的底盘,若干支撑腿共同连接有仓体2,仓体2设置有进料口21和下料斗22,进料口21连通有进料管道,下料斗22连接有输送管道5,输送管道5连接到运输车的开盖。饲料制备完成后从进料管道通过进料口21进入仓体2内部,当饲料需要从储存仓输送至运输车时,仓体2内的饲料通过下料斗22进入输送管道5进行传送,最后进入运输车内。从而实现饲料的自动入仓和自动装车,减少饲料和人体的接触,使得饲料的安全性更高。
32.机架1设置有重量传感器11,重量传感器11设置于底盘的下端,仓体2设置有称重显示器,重量传感器11电性连接于控制器,控制器电性连接于称重显示器。通过重量传感器11和称重显示器的设置,可以检测并显示仓体2内饲料的余量。
33.仓体2外部固定连接有检修梯7,检修梯7顶端连通至进料口21,仓体2靠近检修梯7的一侧连接有防护网71,检修梯7方便操作人员攀爬对储存仓进行维修,防护网71用来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34.参照图1和图2,仓体2顶端设置有第二电机25,仓体2内部设置有搅拌轴23,搅拌轴23竖直设置,搅拌轴23的顶端连接于第二电机25的输出端,搅拌轴23沿高度方向对称设置有搅拌片24,第二电机25驱动搅拌轴23连通搅拌片24转动,对仓体2内的饲料进行搅拌,加快饲料的下落速度。
35.下料斗22设置成锥形,下料斗22连通有下料管3,下料管3的长度宽于下料斗22的长度,下料管3内安装有阻料板32,下料管3连接有气缸31,阻料板32连接于气缸31的输出端,控制器电性连接于气缸31,阻料板32用来遮挡下料斗22的开口,阻止仓体2内饲料的下落,使得饲料被储存在仓体2内。当饲料运输装车时,气缸31缩回带动阻料板32移动,饲料可由下料口流至下料管3,重量传感器11检测饲料传送到相应质量后,传递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气缸31伸出使阻料板32遮挡下料斗22。
36.下料管3连通有缓冲袋4,缓冲袋4连通有输料管41,输料管41连通于输送管道5,缓冲袋4将输料管41和下料管3柔性连接,从而输料管41的质量由地面承担,而下料管3连同仓体2的质量则由重量传感器11进行检测,从而提高了重量传感器11的精确性。
37.输送管道5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输送管道5内部设置有绞龙51,绞龙51设置有螺旋叶片,机架1设置有将饲料有下料管3输送至输送管道5的输送组件,输送组件包括第一电机52、主皮带轮53、从皮带轮54和皮带55,第一电机52连接于机架1,主皮带轮53连接于第一电机52的输出端,主皮带轮53和从皮带轮54分别套设于皮带55的两端,绞龙51穿设于从皮带轮54。通过输送组件的设置,第一电机52带动绞龙51转动将饲料沿着输送管道5进行运输。
38.输送管道5远离下料管3的一端连接有出料管6,出料管6连接有接头62,接头62靠
近出料管6的一端和出料管6靠近接头62的一端均设置有法兰盘63,法兰盘63之间穿设有螺栓,通过法兰盘63和螺栓实现出料管6和接头62的连接,接头62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64,接头62通过挂钩64连接有布袋61,布袋61的末端通向运输车的开盖,布袋61的下端可以调节方向,方便对准运输车并且使得饲料装入运输车更加平稳。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提高饲料安全性的成品散粮储存仓的实施原理为:成品饲料通过进料管道的输送由进料口21进入仓体2内部储存,当需要将饲料装送到运输车时,气缸31缩回带动阻料板32远离下料斗22,饲料经过搅拌轴23和搅拌片24的搅拌落到下料斗22,随后传送到缓冲袋4和下料管3,经过绞龙51的螺旋送料到达输送管道5,经过出料管6的传送到达运输车,实现饲料的自动装车。
40.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