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调平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13002发布日期:2023-03-25 00:34阅读:37来源:国知局
车体调平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调平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体调平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铁路技术发展,列车运行时速不断提高,对机车整体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轮缘偏磨和机车晃车对机车运行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造成轮缘偏磨及晃车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保证机车平衡是最为关键的一项技术,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均会影响机车行车的质量安全。
3.为了减少因车体平衡导致的车体质量问题,需要在车体检修和车体组装时进行车体的调平。相关技术中的车体调平系统主要包括多个调平设备,例如千斤顶,车体在进行检修或者组装等工序之前,均需要将车体吊装至千斤顶上,然后通过调节千斤来调节车体的高度,从而进行车体的调平。
4.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车体调平系统使用灵活性较差,稳定性相对较低,且影响车体的调平以及检修组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升降设备和车体调平系统,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的车体调平系统使用灵活性较差,稳定性相对较低,且影响车体的调平以及检修组装效率的技术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体调平系统,其包括移动平台和多个调平设备;
8.调平设备包括安装机构、升降机构以及支撑体,安装机构设置于移动平台,安装机构与升降机构移动连接,升降机构相对于安装机构在垂直于移动平台的方向上升降移动;
9.支撑体可拆卸连接于升降机构的一端,支撑体位于安装机构远离移动平台的一侧,升降机构带动支撑体升降移动,支撑体用于支撑车体;
10.多个调平设备共同用于调平位于调平设备上的车体。
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升降机构包括升降主体和调节件,升降主体活动设置于安装机构,升降主体在其轴向上相对于安装机构升降移动;调节件移动连接于升降主体,调节件相对于升降主体沿升降主体的轴向移动,调节件与安装机构可拆卸连接;
13.调节件脱离安装机构时,调节件沿升降主体的轴向移动,以调节调节件与支撑体之间的距离;
14.调节件抵接于安装机构时,调节件用于阻止升降主体下降,且调节件还用于将升降主体支撑在安装机构上。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安装机构包括两个支撑板、第一隔板和底座;
16.两个支撑板设置于底座上,两个支撑板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一隔板设置于两个支
撑板之间,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第一隔板的上表面和第一隔板的下表面;
17.调节件套设于升降主体的外周壁上,升降主体与调节件均穿设在第一通孔内,调节件与第一通孔可拆卸连接。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升降主体包括连接段,连接段的外周壁上开设有外螺纹,调节件的内周壁上开设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调节件沿连接段的轴向移动。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节件靠近支撑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缘,第一凸缘沿调节件的径向延伸;第一凸缘与第一隔板可拆卸连接,以使调节件与第一隔板可拆卸连接。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节件包括限定段;
21.限定段设置于调节件靠近支撑体的一端,限定段的外周壁与第一通孔的内周壁可拆卸连接,以使调节件与第一隔板可拆卸连接。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调节件还包括锥形段;
23.锥形段与限定段连接,锥形段设置于限定段远离支撑体的一端,锥形段的大径端连接限定段,锥形段的小径端远离限定段,大径端的外径小于或者等于限定段的外径。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安装机构还包括第二隔板;
25.第二隔板设置于两个支撑板之间,且第二隔板设置于第一隔板和支撑体之间;
26.第二隔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连通第二隔板的上表面和第二隔板的下表面;升降主体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并连接支撑体。
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安装机构还包括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衬套;
28.衬套穿设于第二通孔中,衬套上远离第一隔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缘,第二凸缘沿衬套的径向延伸,第二凸缘可拆卸连接于第二隔板;升降主体的一端穿过衬套并连接支撑体。
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向结构还包括无油轴承;
30.无油轴承的外周壁与衬套的内周壁连接,升降主体的一端穿过无油轴承并与支撑体连接。
3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体调平系统,该车体调平系统包括移动平台和多个调平设备,调平设备包括安装机构、升降机构以及支撑体,安装机构设置于移动平台,升降机构相对于安装机构在垂直于移动平台的方向上升降移动。通过使用多个调平设备对车体进行调平,能够实现对车体进行调平,而将多个调平设备设置在移动平台上,以通过移动平台来移动位于多个调平设备上的车体,避免在各工序之间进行车体的吊装,提高了车体调平以及车体检修组装的工作效率。通过将支撑体可拆卸连接于升降机构的一端,以使升降机构带动支撑体升降移动,从而能够根据车体类型进行支撑体的更换,从而提高了车体调平系统的使用灵活性。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体调平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图1中的车体调平系统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图1中调平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图3中的调平设备的主视图;
37.图5为图3中的调平设备的竖截面示意图;
38.图6为图3中的调平设备的调节件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00-移动平台;
41.110-调节机构;120-滚动机构;130-平台主体;
42.200-调平设备;
43.210-安装机构;
44.211-支撑板;212-第一隔板;213-底座;214-第二隔板;
45.215-导向结构;
46.2121-第一通孔;2141-第二通孔;2151-衬套;
47.2152-无油轴承;2153-第二凸缘;
48.220-升降机构;
49.221-升降主体;222-调节件;
50.2211-连接段;2221-第一凸缘;2222-限定段;2223-锥形段;
51.230-支撑体;
52.300-顶升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53.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在的车体检修组装过程主要包括检修工序、传动预装工序以及机车总组装等工序,而为了保证车体的平衡以及组装质量,在进行每一道工序之前都需要进行车体的调平。现有技术中主要是采用多个千斤顶来进行车体的调平工作。将多个千斤顶直接放置于地面上,采用吊装工具,将车体吊装至各千斤顶上,通过调节各千斤顶的高度来调节车体的平衡。然而,相关技术中的车体调平系统使用灵活性较差,稳定性相对较低,且影响车体的调平以及检修组装效率。
54.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由于千斤顶只是放置于地面上,所以当车体吊装至千斤顶上时,千斤顶容易发生歪斜,还需要保证千斤顶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车体的稳定性,并且影响调平的效率。再有,各道工序的车间相互隔离,且各千斤顶是独立放置于地面上的,所以每一工序所在的车间均需要单独设置一车体调平系统,且在进行下一工序之前时,还需要通过吊装工具将车体转移至下一工序所在车间的车体调平系统上,以此类推,每完成一道工序均需要进行一次车体吊装,并将车体放置于调平系统上。在车体的整个检修组装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使用频繁使用吊装工具,会降低操作的安全系数;另一方面,需要频繁的将车体放置于车体调平系统上,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由于每道工序都需要更换一次车体调平系统,由于个调平系统之间存在的误差,从而影响车体的调平精度,进而影响车体的质量。
5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体调平系统,该车体调平系统包括移动平台和多个调平设备,调平设备包括安装机构、升降机构以及支撑体,安装机构设置于移动平台,升降机构相对于安装机构在垂直于移动平台的方向上升降移动。通过使用多个调平设备对车体进行调平,能够实现对车体进行调平,而将多个调平设备设置在移动平台上,以通过移动平台来移动位于多个调平设备上的车体,避免在各工序之间进行车体的吊装,提高了车体调平以及车体检修组装的工作效率。通过将支撑体可拆卸连接于升降机构的一端,以使升降机构带动支撑体升降移动,从而能够根据车体类型进行支撑体的更换,从而提高了车体调平系统的使用灵活性。
5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7.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体调平系统,车体调平系统可以包括移动平台100和多个调平设备200。移动平台100可以包括平台主体130和滚动机构120。多个调平设备200均设置于平台主体130上,调平设备20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平台主体130。调平设备200还可以通过螺栓、螺钉、销轴等连接方式可拆卸连接于平台主体130上,从而提高了调平设备200与平台主体130之间的连接便利性以及便于调平设备200的检修和维护。
58.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一个平台主体130上可以设置至少两个调平设备200。若平台主体130上设置有两个调平设备200,该两个调平设备200相对设置且位于平台主体130上相对的两端,车体则被架设在两个调平设备200上。在具体实现时,车体调平系统还可以包括多个移动平台100,每个移动平台100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调平系统,以使多个移动平台100共同用于承载车体,并对调平设备200上的车体进行车体调平,从而能够提高车体在调平系统上的稳定性,且便于调平设备200对车体进行调平。再有,在对车体进行的每一道工序中,都需要先进行车体调平在进行该工序的操作,但是在车体调平之后,可以直接在车体调平系统上对车体进行该工序下的相关操作,从而提高了车体检修和组装工序的工作效率。
59.参考图1和图2,在具体实现时,移动平台100还可以包括多个调节机构110,调节机构110设置于平台主体130上,每一个调平机构连接一个调平设备200,调节机构110被配置为能够允许调平设备200相对于平台主体130进行移动,相对设置的两个调平设备200能够在调节机构110上相向移动或者相背移动,以调节两个调平设备200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宽度的车体,从而提高了车体调平系统的使用灵活性以及实用性。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调平设备200能够滑动设置于调节机构110上,以使调平设备200相对于调节机构110进行滑动。或者,调节机构110上间隔设置有多组安装孔,多组安装孔沿调平设备200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调平设备200能够通过与不同位置上的安装孔连接,以调节两个调平设备200之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宽度的车体。
60.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滚动机构120设置于平台主体130上远离调平设备200的一侧,滚动机构120被配置为能够通过与地面滚动接触使平台主体130移
动,以使平台主体130能够在地面上根据使用需求进行移动,从而提高了车体调平系统的移动便利性。
61.在一些实施例中,车体被放置在车体调平系统上,通过多个调平设备200对车体进行调平,之后进行车体的检修组装等工序,在各工序之间通过移动移动平台100将车体在各工序之间移动,各工序工作期间,无需将车体反复吊装在车体调平系统上,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且提高了车体调平的效率以及车体的检修组装效率。
62.参考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平设备200可以包括安装机构210、升降机构220以及支撑体230,安装机构210可以直接设置于移动平台100的平台主体130上或者通过调节机构110移动连接于平台主体130上。安装机构210与升降机构220移动连接,升降机构220相对于安装机构210在垂直于移动平台100的方向上升降移动。支撑体230可拆卸连接于升降机构220的一端,支撑体230位于安装机构210远离移动平台100的一侧,升降机构220带动支撑体230升降移动,支撑体230用于支撑车体。以图1中的车体调平系统的方位为依据,升降机构220能够相对于安装机构210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以调节支撑体230与平台主体130之间的距离,通过调节多个调平设备200上的支撑体230的高度,从而对车体进行调平。通过将支撑体230与升降机构220进行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根据不同的车体结构选择相适应的支撑体230进行车体支撑,从而提高了调平设备200的使用灵活性以及适应性,进而提高车体的支撑稳定性。
63.参考图3和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升降机构220可以包括升降主体221和调节件222,升降主体221活动设置于安装机构210,升降主体221在其轴向上相对于安装机构210升降移动,例如,升降主体221可以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安装机构210进行升降移动。升降主体221与安装机构210通过调节件222可拆卸连接,升降主体221还可以通过调节件222支撑在安装机构210上。调节件222移动连接于升降主体221,调节件222相对于升降主体221沿升降主体221的轴向移动,以使调节件222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于升降主体221进行移动,调节件222还与安装机构210可拆卸连接。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调节件222脱离安装机构210时,升降主体221与调节件222均与安装机构210分离,通过使调节件222沿升降主体221的轴向移动,能够调节调节件222与支撑体230之间的距离;当调节件222抵接于安装机构210时,调节件222用于阻止升降主体221下降,且调节件222还用于将升降主体221支撑在安装机构210上。通过设置调节件222以调节支撑体230与安装机构210之间的高度,进而调节支撑体230与平台主体130之间的距离,并通过调节件222对升降主体221和支撑体230进行支撑,能够提高升降主体221的调节便利性,并能够防止支撑体230与安装机构210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导致支撑失效,提高了调平设备200的使用稳定性以及车体支撑设备的支撑稳定性。
64.参考图1至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当需要对调平设备200上的车体进行调平时,需要调节调平设备200上的支撑体230与安装机构210之间的高度,从而调节支撑体230与平台主体130之间的高度。例如,当需要增加支撑体230与平台主体130之间的距离时,需要将升降主体221和调节件222抬升至与安装机构210脱离,进一步抬升升降主体221以使支撑体230达到目标高度,之后将调节件222朝远离支撑体230的方向进行移动,直至调节件222与安装机构210再次抵接,从而将升降主体221和支撑体230通过调节件222支撑在安装机构210上。采用上述调平设备200的调节方式逐一对车体调平系统上需要调节的调平设备200
进行高度调节,以完成车体的调平工作。
65.参考图2至图4,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车体调平系统还可以包括顶升装置300,该顶升装置300设置于升降主体221上远离支撑体230的一端,顶升装置300能够对升降主体221进行抬升,以使升降主体221和调节件222脱离安装机构210,并使升降主体221相对于安装机构210进行升降移动。该顶升装置300可以为薄型液压缸。顶升装置300能够与升降主体221远离支撑体230的一端抵接,每一个车体调平系统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顶升装置300。若具有一个顶升装置300,在对车体进行调平时,可以使用该顶升装置300逐一对需要调节高度的调平设备200中的升降主体221进行抬升。通过一个顶升装置300对多个调平设备200进行调节,从而能够降低车体调平系统的生产成本。
66.参考图3至图5,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体230与升降主体22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支撑体230与升降主体22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以便于支撑体230的更换,提高了调平设备200的使用灵活性和便利性。
67.参考图3至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安装机构210可以包括两个支撑板211、第一隔板212和底座213。两个支撑板211设置于底座213上,两个支撑板211间隔且相对设置,第一隔板212设置于两个支撑板211之间,第一隔板21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21,第一通孔2121连通第一隔板212的上表面和第一隔板212的下表面。调节件222套设于升降主体221的外周壁上,升降主体221与调节件222均穿设在第一通孔2121内,调节件222与第一通孔2121可拆卸连接。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需要抬升支撑体230时,则需要将升降主体221和调节件222向上抬升,以使调节件222与第一通孔2121脱离,进一步将升降主体221抬升至目标高度,并将调节件222沿升降主体221的轴向向下移动至与第一通孔2121连接,从而将支撑体230和升降主体221通过调节件222支撑在安装机构210上,完成调平设备200的调节。
68.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板211可以竖直设置于底座213上,且两个支撑板211与底座213之间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两个支撑板211与底座213之间还可以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从而能够提高支撑板211与安装座的拆装便利性,以及调平设备200的维修便利性。第一隔板212与两个支撑板211之间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从而能够增加第一隔板212与支撑板2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69.参考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升降主体221可以包括连接段2211,连接段2211的外周壁上开设有外螺纹,调节件222的内周壁上开设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调节件222沿连接段2211的轴向移动。通过将调节件222与连接段2211通过螺纹连接,以使调节件222沿连接段2211的轴向进行移动,能够提高升降主体221的升降调节精度,从而提高调平设备200的调节精度。再有,当调节件222旋转至与第一通孔2121抵接时,能够通过车体以及升降主体221的重力作用,使调节件222与连接段2211之间通过机械自锁的方式,将升降主体221固定在一定高度不变,从而避免升降主体221发生下沉,导致支撑失效,提高了调平设备200的支撑稳定性。
70.参考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件222可以为螺纹套,该螺纹套套设在连接段2211上,且调节件222能够穿设在第一通孔2121中,调节件222与第一通孔2121可拆卸连接,当螺纹套脱离第一通孔2121时,能够通过旋转螺纹套调节螺纹套与支撑体230之间的距离。
71.参考图5和图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调节件222靠近支撑体230的一端设置有
第一凸缘2221,第一凸缘2221沿调节件222的径向延伸。第一凸缘2221与第一隔板212可拆卸连接,以使调节件222与第一隔板212可拆卸连接。第一凸缘2221可以与第一隔板212的上表面抵接和分离,以实现调节件222与第一隔板21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若第一凸缘2221抵接在第一隔板212的上表面,则调节件222与第一隔板212连接,从而能够将支撑主体和支撑体230通过调节件222支撑在安装架构上。
72.参考图5和图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调节件222可以包括限定段2222,限定段2222设置于调节件222靠近支撑体230的一端,限定段2222的外周壁与第一通孔2121的内周壁可拆卸连接,以使调节件222与第一隔板212可拆卸连接。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调节件222的限定段2222与第一通孔2121的内周壁可以通过过盈配合进行连接。通过设置限定段2222以实现调节件222与第一通孔2121的可拆卸连接,能够提高调节件222的拆卸便利性,有利于提高调平设备200的升降调节效率,进而提高车体调平系统的调平效率。
73.参考图5,在具体实现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调节件222与第一隔板212的实际连接需求,在调节件222上同时设置第一凸缘2221和限定段2222,该限定段2222可以位于第一凸缘2221远离支撑体230的一侧,当第一调节件222与第一隔板212连接时,第一凸缘2221抵接在第一隔板212的上表面,且限定段2222的外周壁与第一通孔2121的内周壁抵接,从而能够提高调节件222与第一隔板21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调平设备200的升降调节稳定性。
74.继续参考图5和图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调节件222还可以包括锥形段2223。锥形段2223与限定段2222连接,锥形段2223设置于限定段2222远离支撑体230的一端,锥形段2223的大径端连接限定段2222,锥形段2223的小径端远离限定段2222,大径端的外径小于或者等于限定段2222的外径。通过在调节件222上远离支撑体230的一侧设置锥形段2223,使锥形段2223与第一通孔2121的内周壁之间为存在间隙,能够降低调节件222与第一通孔2121的内周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调节件222更容易与第一通孔2121分离,且便于调节件222在升降主体221上进行移动调节。
75.参考图3至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安装机构210还可以包括第二隔板214,第二隔板214设置于两个支撑板211之间。第二隔板214与两个支撑板211的顶部连接,且第二隔板214设置于第一隔板212和支撑体230之间。第二隔板214上开设有第二通孔2141,第二通孔2141连通第二隔板214的上表面和第二隔板214的下表面,升降主体221朝上的一端一次穿过第一通孔2121和第二通孔2141并连接支撑体230。升降主体221与第二通孔2141之间为间隙配合,以使升降主体221能够相对于第二通孔2141进行升降移动。通过设置第二隔板214,以及使升降主体221的一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121和第二通孔2141,并与支撑体230可拆卸连接,能够降低升降主体221发生摇晃的几率,从而提高提调平设备200的支撑稳定性。
76.参考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安装机构210还可以包括导向结构215,导向结构215可以包括衬套2151,衬套2151穿设于第二通孔2141中,衬套2151上远离第一隔板2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凸缘2153,第二凸缘2153沿衬套2151的径向延伸,第二凸缘2153可拆卸连接于第二隔板214,升降主体221的一端穿过衬套2151并连接支撑体230。衬套2151穿设在第二通孔2141内,且衬套2151的长度大于第二通孔2141的长度。通过在第二通孔2141内设置衬套2151,能够避免升降主体221与第二通孔2141的内周壁之间发生偏磨,提高了调平设备200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设置衬套2151,能够进一步提高升降主体221的升降稳定性,以
及调平设备200的使用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凸缘2153与第二隔板214的上表面通过螺栓连接,以将第二凸缘2153固定在第二隔板214上,提高了衬套2151与第二隔板214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77.参考图5和图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导向结构215还可以包括无油轴承2152,无油轴承2152的外周壁与衬套2151的内周壁连接,升降主体221的一端穿过无油轴承2152并与支撑体230连接。无油轴承2152与衬套2151的内周壁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还可以通过限位装置进行限位连接。无油轴承2152是一种兼有金属轴承特点和无油润滑轴承特点的新型润滑轴承,由金属基体承受载荷,固体润滑材料进行润滑。无油轴承2152具有承载能力高,耐冲击,耐高温,自润滑能力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重载,低速,往复或摆动等难以润滑和形成油膜的场合,也不怕水冲和其它酸液的浸蚀和冲刷。通过使用无油轴承2152能够减少升降主体221的磨损,提高了调平设备200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稳定性。
78.本说明书中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79.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80.一般而言,应当至少部分地由语境下的使用来理解术语。例如,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文中使用的术语“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于描述单数的意义的任何特征、结构或特性,或者可以用于描述复数的意义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的组合。类似地,至少部分地根据语境,还可以将诸如“一”或“所述”的术语理解为传达单数用法或者传达复数用法。
81.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
……
上”、“在
……
以上”和“在
……
之上”,以使得“在
……
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
……
以上”或者“在
……
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82.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8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