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井井孔内的垂直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6234发布日期:2023-03-29 18:51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井井孔内的垂直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沉井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沉井井孔内的垂直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2.沉井是井筒状的结构物,它是以井内挖土,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壁摩阻力后下沉到设计标高,然后经过混凝土封底并填塞井孔,使其成为桥梁墩台或其它结构物的基础,现有中为了提高沉井井孔内部的施工效率,通常需要在沉井中设置垂直升降机构,从而便于对工作人员以及物品的垂直输送。
3.经检索公开(公告)号:cn213449427u中公开了用于沉井井孔内的垂直升降结构,支撑梁架,其设置在多孔沉井井壁的顶端,支撑梁架包括一对水平设置且与沉井井壁垂直的主梁,每个主梁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位于沉井井壁两侧的两个沉井井孔上方,每个主梁的下端对称设置有一对竖梁且一对竖梁的间距与沉井井壁的厚度一致等;该申请中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沉井井孔内的垂直升降结构在不规则的沉井井壁结构下无法使用的技术问题,然而该申请中利用垂直升降结构对工作人员进行井孔下行时,通过行走面板进入到吊篮中,但是利用行走面板进入吊篮过程中还需要经由爬梯进行下爬工作,从而导致整体对工作人员垂直下行工作带来不便的同时,提高了下行过程中的意外安全风险。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沉井井孔内的垂直升降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井井孔内的垂直升降机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沉井井孔内的垂直升降机构,包括地基,所述地基上设有沉井孔,所述沉井孔内部的一侧设有两组主梁,两组所述主梁的底部与沉井孔底端的内壁相接触,且两组主梁的顶端延伸出沉井孔的顶部,两组所述主梁顶端的之间位置设有站板,所述站板的顶部与地基的顶部相齐平,且站板的两端面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滑块,两组所述滑块的外侧均设有活动槽,两侧所述活动槽分别开设于两组主梁相对一端面的内腔,两组所述主梁相背离的一侧底端均设有卷扬机,所述卷扬机上绕设有钢丝绳,所述钢丝绳远离卷扬机的一端贯穿主梁顶端一侧的内腔,且钢丝绳远离卷扬机的一端与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滑块一侧的内腔活动套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固定安装于活动槽的内壁,且限位杆位于钢丝绳一端的侧边。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站板,实现对工作人员垂直上下行过程中的站立作用。
8.进一步的,两组所述钢丝绳顶端转角处的外壁均活动套接有套管件,所述套管件呈倒置“l”形管体结构,且套管件固定安装于主梁背离站板的一端面。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套管件,实现对钢丝绳顶端转角处的滑动限位工作。
10.进一步的,所述站板顶部的两侧均设有扶手机构,所述扶手机构包括柱筒,所述柱筒固定安装于站板的顶部,且柱筒中心的内腔套接有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外壁设有螺纹槽,且延伸杆的外壁通过螺纹槽与柱筒内壁的外螺纹相螺接,所述延伸杆顶端外壁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拉环,所述拉环位于螺纹槽的上方。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扶手机构,能够当工作人员在站板顶部站立时,提高工作人员的手扶安全系数。
12.进一步的,两组所述主梁面向沉井孔一侧内壁的一端面均设置有三组安装机构,六组所述安装机构在两组主梁与沉井孔内壁一侧的连接处呈矩形分布。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安装机构,实现主梁整体在沉井孔一侧内壁的固定安装工作。
14.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横板,所述横板固定安装于主梁面向沉井孔一侧内壁的一端面,且横板背离主梁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接触板,所述接触板两侧的内腔均螺接有膨胀螺栓,所述膨胀螺栓的一端与沉井孔一侧的内壁相螺接。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横板,有利于延伸主梁一端面安装位置的同时,得以预留主梁与沉井孔内壁之间的距离。
16.进一步的,两组所述卷扬机的底部均通过支撑板与两组主梁相背离的底端一侧面固定连接,两组所述主梁相对一侧的底端连接处固定安装有加固条,所述加固条位于活动槽底部的侧边。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支撑板,实现对卷扬机在所需工作位置的定位装配效果。
18.进一步的,所述站板的一侧边设有铺设板,所述铺设板固定安装于地基一侧的顶部,且铺设板的顶部与站板的顶部相齐平,所述铺设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护栏。
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铺设板,实现地基与站板顶部之间的连接桥梁作用。
2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1.通过在沉井孔内部设置的两组主梁,能够在沉井孔内壁一侧固定安装的同时,起到对其上所设结构的主体承接作用,通过在两组主梁之间设置的站板以及两组滑块、活动槽、卷扬机、钢丝绳、限位杆、套管件,使得配合站板顶部所设两组扶手机构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整体垂直升降机构对工作人员在沉井孔上下两端的良好输送效果,从而解决现有中带来垂直上下行不便的同时,得以有效降低垂直上下行过程中的意外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的主梁侧端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的主梁顶端局部侧剖图;
25.图4为本技术的扶手机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技术的安装机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标号说明:
28.1、地基;2、沉井孔;3、主梁;4、站板;5、滑块;6、活动槽;7、卷扬机;8、钢丝绳;9、限
位杆;10、套管件;11、扶手机构;12、柱筒;13、延伸杆;14、螺纹槽;15、拉环;16、安装机构;17、横板;18、接触板;19、膨胀螺栓;20、加固条;21、铺设板;22、护栏。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实施例: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沉井井孔内的垂直升降机构,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包括地基1,地基1上设有沉井孔2,沉井孔2内部的一侧设有两组主梁3,两组主梁3的底部与沉井孔2底端的内壁相接触,且两组主梁3的顶端延伸出沉井孔2的顶部,两组主梁3顶端的之间位置设有站板4,站板4的顶部与地基1的顶部相齐平,且站板4的两端面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滑块5,两组滑块5的外侧均设有活动槽6,两侧活动槽6分别开设于两组主梁3相对一端面的内腔,两组主梁3相背离的一侧底端均设有卷扬机7,卷扬机7上绕设有钢丝绳8,钢丝绳8远离卷扬机7的一端贯穿主梁3顶端一侧的内腔,且钢丝绳8远离卷扬机7的一端与滑块5的顶部固定连接,滑块5一侧的内腔活动套接有限位杆9,限位杆9固定安装于活动槽6的内壁,且限位杆9位于钢丝绳8一端的侧边,两组钢丝绳8顶端转角处的外壁均活动套接有套管件10,套管件10呈倒置“l”形管体结构,且套管件10固定安装于主梁3背离站板4的一端面,所设的套管件10,其本体为钢铁金属质体材料,且其内壁涂设有润滑油剂。
34.请参阅图2和图4,站板4顶部的两侧均设有扶手机构11,扶手机构11包括柱筒12,柱筒12固定安装于站板4的顶部,且柱筒12中心的内腔套接有延伸杆13,延伸杆13的外壁设有螺纹槽14,且延伸杆13的外壁通过螺纹槽14与柱筒12内壁的外螺纹相螺接,延伸杆13顶端外壁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拉环15,拉环15位于螺纹槽14的上方。
35.其中,所设的两组扶手机构11,能够利用其内部所设柱筒12、延伸杆13、螺纹槽14以及拉环15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在站板4顶部进行固定装配下,实现工作人员在站板4顶部站立时的有效手扶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上下行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且柱筒12与延伸杆13之间的螺接配合作用下,能够对拉环15高度进行有效调节的同时,得以便于对不同身高工作人员的手扶作用,进而提高整体的使用效果。
36.请参阅图2和图5,两组主梁3面向沉井孔2一侧内壁的一端面均设置有三组安装机构16,六组安装机构16在两组主梁3与沉井孔2内壁一侧的连接处呈矩形分布,安装机构16包括横板17,横板17固定安装于主梁3面向沉井孔2一侧内壁的一端面,且横板17背离主梁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接触板18,接触板18两侧的内腔均螺接有膨胀螺栓19,膨胀螺栓19的一端与沉井孔2一侧的内壁相螺接。
37.请参阅图1和图2,两组卷扬机7的底部均通过支撑板与两组主梁3相背离的底端一侧面固定连接,两组主梁3相对一侧的底端连接处固定安装有加固条20,加固条20位于活动槽6底部的侧边,站板4的一侧边设有铺设板21,铺设板21固定安装于地基1一侧的顶部,且铺设板21的顶部与站板4的顶部相齐平,铺设板2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护栏22。
38.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整体在地基1上沉井孔2的一侧端处于如图1所示的完整装配状态,当工作人员需要向沉井孔2内部进行下行时,可经由铺设板21走至站板4顶部的同时,将手部分别抓持两组延伸杆13顶端的拉环15即可,而后控制两组卷扬机7进行同步启动的同时,使得两组卷扬机7分别对两组钢丝绳8进行放线工作,进而使得站板4在两组主梁3之间进行垂直下降的同时,实现工作人员向沉井孔2内部的下行工作,且站板4垂直下降过程中,两组滑块5分别在两组活动槽6内部进行垂直滑动的同时,得以分别在两组限位杆9的外壁进行滑动;
39.且当工作人员在沉井孔2内部向地基1顶部进行上行时,可站立于站板4顶部的同时,利用两组卷扬机7分别对两组钢丝绳8的同步收线作用下,得以实现站板4以及工作人员的垂直上行作用,并且钢丝绳8被动收放过程中,其本体的局部外壁在套管件10的内壁进行滑动限位配合工作。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