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顶、车辆及千斤顶顶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07831发布日期:2023-10-29 06:02阅读:40来源:国知局
千斤顶、车辆及千斤顶顶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千斤顶、车辆及千斤顶顶起系统。


背景技术:

1、当车辆在沙地、雪地、泥路等上行驶时,有时由于车轮的空转而不能行驶。另外,也有因车轮陷落而车辆不能行驶的情况。希望车辆能够迅速且容易地从这样车辆不能行驶的所谓“陷住状态”脱离。因此,以往,提出了将辅助从陷住状态的脱离的装置搭载于车辆的技术。

2、在下述日本特开2007-038918中,公开了一种陷住脱离辅助装置,其在车辆陷入陷住状态时,使用减震单元使车高上下变化,辅助从陷住状态的脱离。在该陷住脱离辅助装置中,通过减震单元降低车高,由此由车体底部支承车辆,车轮从沙地路被提起。接着,通过车轮相对于沙地路被压下,车体底部从沙地路离开。这样,下述日本特开2007-038918的陷住脱离辅助装置构成为,通过改变车轮与沙地路的接触状态,改变车轮相对于沙地路的抓地性,辅助陷住状态的脱离。因此,该陷住脱离辅助装置在车辆陷入陷住状态时,能够省去将千斤顶等装置配置于车体下及撤去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2、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2007-038918中记载的陷住脱离辅助装置中,由于是使用减震单元而使车高上下变化的结构,因此难以应对车轮较深地进入路面的情况、车轮陷落的情况等若不将车体较高地顶起就难以从陷住状态脱离的情况,存在改善的余地。

3、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迅速且容易地辅助车辆从陷住状态的脱离的千斤顶及千斤顶顶起系统以及能够迅速且容易地从陷住状态脱离的车辆。

4、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5、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千斤顶具有:

6、上侧支承部,固定于车体下部;及

7、气囊,设置于所述上侧支承部的下侧,通过气体的供给而膨胀展开。

8、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通过气体的供给,气囊在车体下膨胀展开。然后,若在与地面接触的状态下进一步向气囊供给气体,则固定于上侧支承部的车体被抬起。

9、通过这样抬起车体,车轮与地面的接触状态发生变化,车辆成为能够从陷住状态脱离的状态。因此,不需要乘员另外将一般的千斤顶设置于车体下的麻烦,车辆能够迅速且容易地从陷住状态脱离。其中,这里所说的陷住状态包括在沙地、雪地,泥路等路面上车轮空转而不能行驶及因车轮陷落而不能行驶的任一种情况。作为车轮与地面的接触状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可举出砂进入被抬起的车轮下的情况、陷入侧沟的车轮脱出的情况等。另外,这里所说的地面不限于地球的地表面,也包括火星等其他行星、月面等卫星的地表面。

10、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千斤顶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还具有:

11、下侧支承部,设置于所述气囊的下侧;及

12、施力部,将所述上侧支承部和所述下侧支承部连结,并且对所述下侧支承部向所述上侧支承部侧施力,

13、所述气囊通过所述气体的排气而收缩。

14、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当从气囊排出气体时,气囊收缩。在此,下侧支承部以被施力部向上侧支承部侧施力的状态与上侧支承部连结。因此,下侧支承部随着气囊的收缩而被向上侧支承部侧拉近。这样,通过气体的排出,气囊收缩,并且下侧支承部被向上侧支承部侧拉近,千斤顶自动收纳。

15、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千斤顶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所述施力部以比在所述气囊膨胀展开时对所述下侧支承部向远离所述上侧支承部的方向作用的力小的力对所述下侧支承部向所述上侧支承部侧施力。

16、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在气囊膨胀展开时,下侧支承部以比由施力部向上侧支承部侧拉近的力大的力被向下按压。由此,气囊在不受施力部的作用力妨碍的情况下展开。

17、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千斤顶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所述施力部构成为包括以恒定的力对所述下侧支承部向所述上侧支承部侧施力的恒定负载弹簧。

18、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下侧支承部被恒定负载弹簧以恒定的力向上侧支承部侧施力。在气囊未膨胀展开时,下侧支承部被包括恒定负载弹簧的施力部向上侧支承部侧拉近。而且,当向气囊供给气体时,通过向远离上侧支承部的方向作用比包括恒定负载弹簧的施力部的输出大的力,使气囊展开。另一方面,当气囊收缩时,通过包括恒定负载弹簧的施力部的输出,下侧支承部再次向上侧支承部侧被拉近。

19、在此,在使用一般的线弹簧对下侧支承部向上侧支承部侧施力的情况下,随着气囊膨胀而上侧支承部与下侧支承部的间隔变宽,作用力变大。因此,为了使用线弹簧而相对于需要的行程不妨碍气囊的膨胀展开地施力,需要具有低的弹簧常数的长且重的线弹簧。若将具备这样长且重的线弹簧的千斤顶固定于车体下部,则存在由于车辆重量化且车体的离地高度变低,因此妨碍行驶等问题。

20、相对于此,在使用恒定负载弹簧对下侧支承部向上侧支承部侧施力的情况下,即使上侧支承部与下侧支承部的间隔随着气囊的膨胀及收缩而变化,下侧支承部也会被恒定负载弹簧以恒定的力施力。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随着气囊的收缩而收纳千斤顶。

21、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千斤顶在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所述下侧支承部设为在仰视下覆盖膨胀展开的所述气囊的大小。

22、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由于利用下侧支承部覆盖气囊的底面侧,因此能够抑制膨胀展开的气囊与地面接触而损伤。

23、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车辆具有:

24、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千斤顶;

25、能够向所述气囊供给所述气体的供气部;

26、能够将所述气体从所述气囊排出的排气部;及

27、能够切换为至少两个方向的阀,所述至少两个方向包括打开连通所述供气部和所述气囊的供气流路的供气方向、及打开连通所述排气部和所述气囊的排气流路的排气方向。

28、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当阀向供气方向切换时,供气流路被打开,供气部与气囊被连通。若在该状态下从供气部向气囊供给气体,则千斤顶展开。因此,乘员不用另外准备压缩机等供气装置或用管道连接消声器和气囊而利用废气,仅切换阀就能够顶起车体。

29、另外,当阀向排气方向切换时,排气流路被打开,排气部与气囊被连通。由此,从气囊排出气体而收纳千斤顶。即,仅切换阀就能够收纳千斤顶。

30、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千斤顶顶起系统具有:

31、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千斤顶;

32、能够向所述气囊供给所述气体的供气部;

33、能够将所述气体从所述气囊排出的排气部;

34、能够切换为至少两个方向的阀,所述至少两个方向包括打开连通所述供气部和所述气囊的供气流路的供气方向、及打开连通所述排气部和所述气囊的排气流路的排气方向;及

35、控制装置,在车辆陷入陷住状态时将所述阀切换为所述供气方向,在所述气囊展开完成后将所述阀切换为所述排气方向。

36、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当在车辆陷入陷住状态时通过控制装置使阀向供气方向切换时,打开供气流路而使供气部和气囊连通。若在该状态下从供气部向气囊供给气体,则千斤顶展开。另外,当通过控制装置使阀从供气方向向排气方向切换时,打开排气流路,使排气部和气囊连通。由此,从气囊排出气体而收纳千斤顶。即,千斤顶自动地展开及收纳,因此乘员无需在车外进行作业。

37、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千斤顶顶起系统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中,所述控制装置在月面上使用的车辆着陆月面前将所述阀切换为所述供气方向,在车辆着陆月面后将所述阀切换为所述排气方向。

38、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本发明,在车辆着陆月面时,通过气囊吸收着陆的冲击。

39、发明效果

40、如上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千斤顶具有能够迅速且容易地辅助车辆从陷住状态脱离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41、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千斤顶具有能够省去使用后乘员回收千斤顶的麻烦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42、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千斤顶具有能够可靠地展开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43、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千斤顶具有能够以轻量且紧凑的结构辅助从陷住状态的脱离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44、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千斤顶具有能够提高气囊的耐久性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45、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具有仅切换阀就能够展开并收纳千斤顶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46、技术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千斤顶顶起系统具有乘员不用外出到车外就能够顶起车体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47、技术方案8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千斤顶顶起系统具有能够迅速且容易地辅助从陷住状态的脱离并且抑制着陆月面时对乘员的冲击及车辆的损伤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