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千斤顶

文档序号:36433082发布日期:2023-12-21 08:44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千斤顶

本技术涉及千斤顶,尤其涉及一种千斤顶。


背景技术:

1、千斤顶是指用刚性顶举件作为工作装置,通过顶部托座或底部托爪的小行程内顶开重物的轻小起重设备。千斤顶主要用于厂矿、交通运输等部门作为车辆修理及其它起重、支撑等工作。其结构轻巧坚固、灵活可靠,一人即可携带和操作。千斤顶作为一种使用范围广泛的工具,一般在对汽车的轮毂或底盘维修时需要用到千斤顶将汽车支撑抬升,汽车的重量通常为上吨重,在支撑时需要保证千斤顶的结构强度以及支撑稳定性。目前普遍所用千斤顶在其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上存在较大的不足,无法保证被支撑物的稳定性,给维修人员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2、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3130144a,公开日2013年6月5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组合支撑臂的千斤顶,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组合支撑臂的千斤顶,包括第一支撑臂1、第二支撑臂2、第三支撑臂3、第四支撑臂4,所述第一支撑臂1与第三支撑臂3由第一活动连接部17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2与第四支撑臂4由第二活动连接部18活动连接,第一活动连接部17与第二活动连接部18均被一螺杆17穿过,所述第一支撑臂1与第二支撑臂2支撑连接处设置有底座5,所述第三支撑臂3与第四支撑臂4连接处设置有托盘6。其不足之处是在长时间使用后,支撑臂受力过大容易,缺乏对支撑座的有效支撑以及螺纹丝杆的保护,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上存在较大的不足,无法保证被支撑物的稳定性,给维修人员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千斤顶,增强千斤顶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满足操作所需。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千斤顶,包括:底座和支撑座,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一对下支撑臂,所述支撑座的下端面设置有一对上支撑臂,同侧的所述上支撑臂与所述下支撑臂对应连接;

3、贯穿所述上支撑臂与所述下支撑臂的连接处设置有螺纹丝杆,所述螺纹丝杆上设置有贯穿设置在所述螺纹丝杆上的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的另一端向背离所述支撑座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底座,用于支撑所述螺纹丝杆。

4、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直接应用于所需顶升的操作环境中,同时为了避免本装置在对汽车长时间支撑时,螺纹丝杆处于悬空状态容易折断,通过保护装置的设置,对螺纹丝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千斤顶的结构强度,保证了本装置对所支撑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旋动螺纹丝杆可调整上支撑臂与下支撑臂的一对连接端的距离,实现对千斤顶高度的调整,满足不同操作环境所需,适配性更高。

5、进一步,所述上支撑臂与所述下支撑臂连接处各设置有一滑块;所述上支撑臂与所述下支撑臂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铰接轴贯穿所述上支撑臂、所述下支撑臂和叔叔铰接轴设置。

6、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铰接的方式连接更加稳固,增强了本装置的稳定性。

7、进一步,所述螺纹丝杆贯穿所述滑块设置,所述螺纹丝杆伸出所述滑块的至少一端设置有转动杆;

8、所述转动杆背离所述滑块的一端设置有转动环。

9、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转动杆的一端设置转动环,由于转动杆便于施加力的作用,同时转动杆还起到安装和连接转动环的作用,配合转动环施加外力,可轻易带动转动杆发生旋转,从而带动螺纹丝杆的旋转进而带动滑块发生移动,从而实现对千斤顶高度的调整。

10、进一步,还包括:与转动环配合设置的加长臂杆,所述加长臂杆的一端设置有挂钩,所述加长臂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把杆;

11、所述加长臂杆通过所述挂钩与所述转动环挂接。

12、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加长臂杆的设置,解决了现有操作环境中需要采用扳手等工具对旋转杆施力的情况,在使用时可将加长臂杆的挂钩转动环,再握住把杆,利用挂钩带动转动杆转动即可,利用加长臂杆将力矩延长后,用于旋转转动杆施加的力也会更加轻松。

13、进一步,所述把杆外套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上设置有防滑纹。

14、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把套外套设橡胶套,配合橡胶套上防滑纹的设置,可以增加把杆的防滑性,使得向把杆上施力更加轻松。

15、进一步,所述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块、第二支撑块、辅助块和辅助杆,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竖直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端面;

16、所述辅助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块的内部,所述辅助杆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内部。

17、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保护装置的设置,起到了对螺纹丝杆的支撑和保护作用。

18、进一步,所述辅助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上的第一插槽内;所述辅助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块上的第二插槽内;

19、所述辅助块背离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一端被所述螺纹丝杆贯穿;所述辅助杆背离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支撑座的下端面。

20、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辅助杆背离第二支撑块的一端延伸至支撑座的下端面,起到了对支撑座的竖向支撑,进一步保证了本装置的稳定性;同时辅助块的设置,对螺纹丝杆起到了保护作用,防止在支撑过程中,螺纹丝杆发生断裂。

21、进一步,所述辅助块和所述辅助杆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齿牙;

22、贯通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一侧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杆,贯通所述第二支撑块的一侧侧壁设置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旋入所述第一支撑块内的所述辅助块的相邻齿条之间,所述第二限位杆旋入所述第二支撑块内的所述辅助杆的相邻齿条之间。

23、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辅助块以及辅助杆随螺纹丝杆以及支撑座移动到合适位置后,通过旋紧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起到定位的作用。

24、进一步,所述第二插槽垂直所述第二限位杆方向的两侧各设置有滑槽,用于限定所述辅助杆的运动路径;

25、所述辅助杆通过设置在所述辅助杆两侧的滑杆与所述滑槽滑动连接。

26、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滑槽的设定来限定辅助杆的运动路径,配合滑杆与滑槽滑动连接,保证了辅助杆与第二插槽的适配性,使辅助杆在第二插槽内伸缩时能够保证竖直。

27、进一步,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夹板,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设置有防滑纹。

28、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夹板以及防滑纹的设置,使得当支撑座对汽车底部的支撑梁支撑时,利用夹板夹住上述支撑梁的两侧,防止支撑座发生倾斜。



技术特征:

1.一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支撑座,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一对下支撑臂,所述支撑座的下端面设置有一对上支撑臂,同侧的所述上支撑臂与所述下支撑臂对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臂与所述下支撑臂连接处各设置有一滑块;所述上支撑臂与所述下支撑臂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铰接轴贯穿所述上支撑臂、所述下支撑臂和所述滑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丝杆贯穿所述滑块设置,所述螺纹丝杆伸出所述滑块的至少一端设置有转动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转动环配合设置的加长臂杆,所述加长臂杆的一端设置有挂钩,所述加长臂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把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杆外套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上设置有防滑纹。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一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块、第二支撑块、辅助块和辅助杆,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竖直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上的第一插槽内;所述辅助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块上的第二插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块和所述辅助杆的一侧均设置有若干齿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槽垂直所述第二限位杆方向的两侧各设置有滑槽,用于限定所述辅助杆的运动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夹板,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设置有防滑纹。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千斤顶,包括:底座和支撑座,所述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一对下支撑臂,所述支撑座的下端面设置有一对上支撑臂,同侧的所述上支撑臂与所述下支撑臂对应连接;贯穿所述上支撑臂与所述下支撑臂的连接处设置有螺纹丝杆,所述螺纹丝杆上设置有贯穿设置在所述螺纹丝杆上的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的另一端向背离所述支撑座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底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直接应用于所需顶升的操作环境中,同时为了避免本装置在对汽车长时间支撑时,螺纹丝杆处于悬空状态容易折断,通过保护装置的设置,对螺纹丝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也保证了本装置对所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宇树,盘宗敏,徐柳婷,王正旭,符强,林坚樟,饶星,曾祥豪,李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
技术研发日:20230410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