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车用承载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20191发布日期:2023-10-02 08:29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车用承载板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吊装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吊车用承载板。


背景技术:

1、吊车是起重机的俗称,起重机是起重机械的一种,是一种作循环、间歇运动的机械。吊车在施工地作业时,施工地面往往无法保证平整,存在泥泞湿滑路段的可能性,吊车在这种路面进行作业时,吊车上的固定架接触湿滑地面或吊车吊起货物时,均存在打滑的可能性,容易发生车辆受损或工作人员受伤的现象,故需要一种增加吊车与地面接触面积的承载装置,以减小吊车打滑的现象发生。

2、公告号为cn21482831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吊车的稳定承载装置,其包括主体框架、固定于主体框架顶面的上支撑板以及固定于主体框架底面的下支撑板,下支撑板支撑于地面。本申请能够使吊车不易于内陷于底面,以使工人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将吊车从凹陷坑中拉出。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技术中工作人员利用下支撑板、主体框架和上支撑板的组合置于吊车与地面之间,以增加吊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起到了减少吊车打滑的效果,然而下支撑板、主体框架和上支撑板之间均是固定连接,导致三者为一整体,其占用面积较大,在吊车作业完后不方便运输和收纳,降低了承载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承载装置的实用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吊车用承载板。

2、本申请提供一种吊车用承载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吊车用承载板,包括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之间连接有将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锁紧在一起的卡接组件,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上均连接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拼装位置的定位件,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上均连接有限制吊车移动的限制组件。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利用定位件限制了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的安装位置,并利用卡接组件锁紧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实现了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的拼装,收纳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时,将第二承载板组堆叠至第一承载板组上即可,限制组件减少了吊车在作业时,在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上发生移动的可能性。工作人员利用卡接组件和定位件实现了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的拼装,增加了吊车下方与地面的受力点,减小了吊车在地面上打滑的可能性,收纳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操作方便,并减小了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的占用面积,提高了承载装置的实用性。

5、可选的,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定位件为定位柱,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边连接若干个,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开有与所述定位件插接配合的定位孔,所述第二承载板组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承载板组的结构一致,拼装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时,所述定位件插接配合在所述定位孔内。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拼装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时,工作人员将第一承载板组的定位件插接配合至第二承载板组的定位孔内,一边提高了第一承载板组与第二承载板组的拼装精度,同样的方法也用于第二承载板组的定位件,一边提高了第一承载板组与第二承载板组的连接强度,减小了第一承载板组与第二承载板组之间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7、可选的,所述定位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连接有若干加强筋,所述第二支撑板对应所述加强筋的位置处开有与所述加强筋插接配合的避让槽。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一边用于加强定位件与第一支撑板的连接强度,一边提高了定位件的结构强度。

9、可选的,所述卡接组件在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上均设置一组,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转动杆和卡接柱,所述卡接柱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边上,所述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边上,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开有与所述卡接柱卡接配合的卡接槽,当需要锁紧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时,所述转动杆通过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卡接柱卡接配合。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锁紧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时,工作人员翻转第一承载板组的转动杆,使卡接槽与第二承载板组的卡接柱卡接配合,同样的方法也用于第二承载板组的转动杆,实现了锁紧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的效果。

11、可选的,所述限制组件包括限制块和锁紧螺栓,所述限制块在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均滑动配合一块,所述限制块上连接有锁紧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沿着所述限制块的滑动方向上均开有若干锁紧孔,所述锁紧螺栓穿过锁紧板和锁紧孔,且与所述锁紧孔螺纹配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限制吊车移动时,工作人员推动限制块,使限制块抵住吊车的轮胎,随后转动锁紧螺栓,直至锁紧螺栓抵紧锁紧板,以锁紧限制块,实现了限制吊车移动的效果。

13、可选的,所述限制块的底壁上连接有滑动块,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均开有滑动槽,所述滑动块滑动配合在所述滑动槽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利用滑动槽与滑动块的配合,减小了限制块发生转动的可能性,且提高了限制块限制吊车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壁上嵌设有永磁铁,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侧壁上嵌设有与所述永磁铁吸引的金属块,收纳第一承载板组时,所述金属块与所述永磁铁贴合,收纳第二承载板组的方法与收纳第一承载板组的方法一致。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收纳第一承载板组时,工作人员翻转第二支撑板,使金属块贴合永磁铁,以此,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保持贴合状态,为工作人员收纳第一承载板组提供了方便,同样的方法适用于第二承载板组。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顶壁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顶壁上均连接有若干限制凸缘,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底壁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壁上开有与所述限制凸缘外形匹配的限制凹槽,当需要收纳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时,所述限制凹槽套设在所述限制凸缘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制凸缘用于限制第一承载板组与第二承载板组的相对位置,减小了第二承载板组在第一承载板组上发生偏移的可能性,为工作人员收纳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提供了方便。

19、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0、1.工作人员利用定位件限制了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的安装位置,并利用卡接组件锁紧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实现了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的拼装,收纳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时,将第二承载板组堆叠至第一承载板组上即可,限制组件减少了吊车在作业时,在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上发生移动的可能性。工作人员利用卡接组件和定位件实现了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的拼装,增加了吊车下方与地面的受力点,减小了吊车在地面上打滑的可能性,收纳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操作方便,并减小了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的占用面积,提高了承载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吊车用承载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载板组(1)和第二承载板组(2),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2)之间连接有将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2)锁紧在一起的卡接组件(4),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2)上均连接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2)拼装位置的定位件(122),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2)上均连接有限制吊车移动的限制组件(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车用承载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包括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2),所述第一支撑板(1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2),所述定位件(122)为定位柱,所述定位件(122)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一侧边连接若干个,所述第二支撑板(12)上开有与所述定位件(122)插接配合的定位孔(114),所述第二承载板组(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的结构一致,拼装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2)时,所述定位件(122)插接配合在所述定位孔(114)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吊车用承载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12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1)之间连接有若干加强筋(123),所述第二支撑板(12)对应所述加强筋(123)的位置处开有与所述加强筋(123)插接配合的避让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吊车用承载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组件(4)在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2)上均设置一组,所述卡接组件(4)包括转动杆(41)和卡接柱(42),所述卡接柱(42)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一侧边上,所述转动杆(4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12)的一侧边上,所述转动杆(41)的另一端开有与所述卡接柱(42)卡接配合的卡接槽(411),当需要锁紧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2)时,所述转动杆(41)通过所述卡接槽(411)与所述卡接柱(42)卡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吊车用承载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组件(5)包括限制块(51)和锁紧螺栓(52),所述限制块(51)在所述第一支撑板(1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2)上均滑动配合一块,所述限制块(51)上连接有锁紧板(512),所述第一支撑板(1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2)沿着所述限制块(51)的滑动方向上均开有若干锁紧孔,所述锁紧螺栓(52)穿过锁紧板(512)和锁紧孔,且与所述锁紧孔螺纹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吊车用承载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块(51)的底壁上连接有滑动块(511),所述第一支撑板(1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2)上均开有滑动槽(115),所述滑动块(511)滑动配合在所述滑动槽(115)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吊车用承载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一侧壁上嵌设有永磁铁(111),所述第二支撑板(12)的一侧壁上嵌设有与所述永磁铁(111)吸引的金属块(121),收纳第一承载板组(1)时,所述金属块(121)与所述永磁铁(111)贴合,收纳第二承载板组(2)的方法与收纳第一承载板组(1)的方法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吊车用承载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顶壁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2)的顶壁上均连接有若干限制凸缘(112),所述第一支撑板(11)的底壁和所述第二支撑板(12)的底壁上开有与所述限制凸缘(112)外形匹配的限制凹槽(113),当需要收纳所述第一承载板组(1)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2)时,所述限制凹槽(113)套设在所述限制凸缘(112)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吊车用承载板,其包括第一承载板组和第二承载板组,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之间连接有将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锁紧在一起的卡接组件,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上均连接有用于定位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拼装位置的定位件,所述第一承载板组和所述第二承载板组上均连接有限制吊车移动的限制组件。本技术具有提高承载装置实用性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保祥,杜宝龙,杨树俊,刘德国,马景秋,翟记岗,康振华,雷江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津新亚太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0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