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载高速环形RGV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66482发布日期:2024-01-23 10:54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载高速环形RGV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物流,尤其涉及一种重载高速环形rgv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时代的进步,自动化物流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物流自动化向物流智能化迈进了一大步。相应的,rgv(rai l guided vehicle)作为自动化物流设备中的一员,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创新。

2、在目前技术中,rgv主要由小车车体、驱动轮组、随动轮组以及设置在车体上的输送装置等组成,其中,作为rgv实现运行的驱动轮组和随动轮组是其较为关键的部分,而驱动轮组和随动轮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rgv运行的姿态和rgv的寿命。尤其是,rgv在往复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是环形轨道,当遇到圆弧形部分时,驱动轮组和随动轮组存在与轨道脱离而引起侧翻的风险。例如,中国专利cn218412944u,公开了一种用于防侵入检测的高速环形rgv装置,其驱动轮组中仅在一侧设置导轮的方式实现转向辅助,这种方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防侧翻效果,但在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导轮的磨损和轨道的变形,而这种情况会导致导轮与轨道之间的间隙增大,容易导致导轮的限位能力下降,侧翻风险增大。此外,其中导轮的安装位置固定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节,进一步增加了长时间运行后的侧翻风险。

3、此外,在现有的rgv中,不论是驱动轮组还是随动轮组,其位置相对小车车体均是固定的,这样导致在环形轨道的圆弧段由于方向的变化导致两侧轨道之间的间距相较于rgv的行进方向会出现较大的瞬时变化,若轮组出现转向不足的情况时极易引起轮组与轨道之间的冲击过载,导致轮组产生磨损甚至侧翻。尤其是在高速重载的情况下,发生这种风险的概率会被明显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载高速环形rgv设备。

2、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载高速环形rgv设备,包括:rgv小车和环形导轨装置;

3、所述rgv小车包括:车身主体、驱动轮组和随动轮组;

4、所述驱动轮组和所述随动轮组在所述车身主体的下侧设置;

5、所述驱动轮组和所述随动轮组分别采用线性导轨组件与所述车身主体相连接;其中,所述线性导轨组件的滑动方向与所述车身主体的宽度方向相一致的设置,且所述驱动轮组和所述随动轮组可分别独立的沿所述线性导轨组件自由往复滑动。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驱动轮组和所述随动轮组分别设置有两组;其中,沿所述车身主体的长度方向,两组所述驱动轮组前后间隔的布置在所述车身主体的一侧,两组所述随动轮组前后间隔的布置在所述车身主体另一侧。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驱动轮组包括:第一转动座,在所述第一转动座下侧连接的第一轮组支撑,与所述第一轮组支撑相连接的第一轮组、第一辅助限位轮组和驱动电机;

8、所述第一辅助限位轮组在所述第一轮组的下方设置,且所述第一辅助限位轮组在所述第一轮组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

9、所述第一轮组的轴向与所述第一辅助限位轮组的轴向相垂直的设置;

10、所述第一辅助限位轮组包括:第一偏心套,与所述第一偏心套相连接的第一转轴和第一辅助轮;

11、所述第一辅助限位轮组通过所述第一偏心套与所述第一轮组支撑相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轮组支撑包括:第一顶板,第一侧板和第一底端支撑件;

13、所述第一侧板位于所述第一底端支撑件的上方,且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底端支撑件相平行的设置;

14、所述第一侧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一底端支撑件,且沿所述第一顶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侧板相对的设置有两个;

15、所述第一底端支撑件固定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外侧,且向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方向延伸设置;

16、所述第一轮组与所述第一侧板相连接,且处于两个所述第一侧板之间;

17、所述第一辅助限位轮组与所述第一底端支撑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辅助轮处于所述第一底端支撑件的下方;

18、所述第一底端支撑件为与所述第一侧板一一对应的板状结构,或者,所述第一底端支撑件为与两个第一侧板同时连接的环状结构;

19、所述第一转动座包括:第一交叉滚子轴承,与所述第一交叉滚子轴承同轴连接的第一转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一固定连接件;

20、所述第一交叉滚子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一轮组支撑的第一顶板上侧;

21、沿所述第一顶板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顶板上侧与所述第一交叉滚子轴承相邻的设置有第一摆动限位结构;

22、沿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的下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摆动限位结构相对应的第二摆动限位结构。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随动轮组包括:第二转动座,在所述第二转动座下侧连接的第二轮组支撑,与所述第二轮组支撑相连接的第二轮组和第二辅助限位轮组;

24、所述第二辅助限位轮组在所述第二轮组的下方设置,且所述第二辅助限位轮组在所述第二轮组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

25、所述第二轮组的轴向与所述第二辅助限位轮组的轴向相垂直的设置;

26、所述第二辅助限位轮组包括:第二偏心套,与所述第二偏心套相连接的第二转轴和第二辅助轮;

27、所述第二辅助限位轮组通过所述第二偏心套与所述第二轮组支撑相连接。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轮组支撑包括:第二顶板,第二侧板和第二底端支撑件;

29、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第二底端支撑件的上方,且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底端支撑件相平行的设置;

30、所述第二侧板用于连接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二底端支撑件,且沿所述第二顶板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侧板相对的设置有两个;

31、所述第二底端支撑件固定在所述第二侧板的外侧,且向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方向延伸设置;

32、所述第二轮组与所述第二侧板相连接,且处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33、所述第二辅助限位轮组与所述第二底端支撑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二辅助轮处于所述第二底端支撑件的下方;

34、所述第二底端支撑件为与所述第二侧板一一对应的板状结构,或者,所述第二底端支撑件为与两个第二侧板同时连接的环状结构;

35、所述第二转动座包括:第二交叉滚子轴承,与所述第二交叉滚子轴承同轴连接的第二转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转动连接件相连接的第二固定连接件;

36、所述第二交叉滚子轴承支承在所述第二轮组支撑的第二顶板上侧;

37、沿所述第二顶板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二顶板上侧与所述第二交叉滚子轴承相邻的设置有第三摆动限位结构;

38、沿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件的下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三摆动限位结构相对应的第四摆动限位结构。

3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轮组包括:驱动轮,与所述驱动轮同轴连接的驱动轴和驱动轴转动支承;

40、所述驱动轴转动支承与所述第一侧板一一对应的设置,且所述驱动轴转动支承安装在所述第一侧板上;

41、所述驱动轴一端伸出与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

42、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设置有连接孔;

43、所述连接孔与所述驱动轴的伸出端相连接;

44、所述第二轮组包括:随动轮,与所述随动轮同轴连接的随动轴;

45、所述随动轮相对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侧板上;

46、所述随动轮与所述随动轴之间采用轴承相连接。

4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线性导轨组件在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的上侧设置,且沿所述第一固定连接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线性导轨组件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48、所述线性导轨组件在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件的上侧设置,且沿所述第二固定连接件的长度方向,所述线性导轨组件间隔的设置有多个。

4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车身主体包括:主体支架,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一端的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中间位置的传送装置,集电臂;

50、所述集电臂、所述驱动轮组和所述随动轮组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的下侧;

51、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电机驱动器、距离传感器、避障传感器和条码采集器;

52、所述电机驱动器与两个所述驱动轮组的驱动电机分别连接;

53、所述电机驱动器、所述距离传感器和所述避障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相连接;

54、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电机驱动器分别与所述集电臂相连接;

55、所述距离传感器在所述主体支架的前后侧分别设置;

56、所述避障传感器在所述主体支架分别设置;

57、所述条码采集器设置在所述主体支架的下侧。

5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环形导轨装置包括:多个可拆卸连接的轨道模块,沿所述轨道模块铺设的位置条码标识和导线;

59、所述条码采集器与所述位置条码标识相对的设置;

60、所述集电臂与所述导线滑动连接。

6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案,通过线性导轨组件将驱动轮组和随动轮组连接在车身主体上,可实现驱动轮组和随动轮组在行进过程中产生宽度方向的相对位移,以进一步适应环形导轨装置圆弧转弯或者安装精度差所导致的横移变距,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通过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6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案,通过在驱动轮组和随动轮组上设置线性导轨组件的方式,可有效的弥补转向不足的弊端,使得本实用新型在高速重载状态下均具有稳定可靠的运载能力。

6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案,驱动轮组和随动轮组在车身主体的下侧呈矩形分布,且通过将驱动轮组设置在同一侧的方式有效保证了本实用新型在前后方向上的动力输出处于同一侧的轨道上,保证了前后方向均具有动力输出,以保证本实用新型的驱动可靠性,有效的避免了两侧轨道出现高低不平时失去动力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