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筒升降机钢丝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41862发布日期:2023-12-30 00:56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筒升降机钢丝绳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升降机,尤其是涉及一种塔筒升降机钢丝绳结构。


背景技术:

1、塔筒升降机是风机中的重要组成设备。随着目前风机塔筒的高度越来越高,升降机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

2、塔筒升降机包括轿厢,以及沿塔筒方向固定的安全钢丝绳和工作钢丝绳。其中,安全钢丝绳和工作钢丝绳分别沿塔筒的高度方向固定设置,其中一端设置在塔筒顶部的横梁上,另一端设置在塔筒的底部并固定在初始平台上。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可能会由于钢丝绳的伸长而导致钢丝绳发生松弛,从而出现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塔筒升降机钢丝绳结构,其能够减少钢丝绳发生松弛的情况。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塔筒升降机钢丝绳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塔筒升降机钢丝绳结构,包括安全绳和工作绳,所述工作绳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配重块,所述安全绳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配重块;

4、所述第一配重块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配重块均连接在工作绳上,两个所述第一配重块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配重块的高度;

5、所述第二配重块的高度在100mm~200mm之间,所述第一配重块与所述第二配重块重量均在10kg~15kg之间。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实现对工作绳和安全绳的持续拉紧,从而减少工作绳和安全绳因为伸长而产生的松弛。且在塔筒中空间位置较小,通过将第一配重块设置在第二配重块的上方,实现第一配重块与第二配重块的相互交错设置,减少了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所占据的横向空间,方便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的安装;

7、将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重量设置在10kg~15kg之间,且第一配重块设置两个,进而安全绳的受力区间在10kg~15kg之间,安全绳平常状态下基本不受轿厢移动的影响,进而对安全绳的绷紧程度要求不高,在10kg~15kg之间的重量范围内,安全绳绷直程度较好,减少了因为第二配重块过轻而导致安全绳发生松弛,且被减少了安全绳被第二配重块拉长的情况,减少了因为第二配重块过重,而导致安全绳被第二配重块过度拉长,而导致安全绳寿命收到较大影响;

8、且第二配重块高度在100mm~200mm之间,再配合第二配重块重量在10kg~15kg之间,此时的第二配重块的宽度适中,方便在塔筒内安装,适应塔筒内宽度小的空间。

9、可选的,所述第一配重块有若干个,若干所述第一配重块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工作绳上,若干所述第一配重块的总重量在20kg~30kg之间。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工作绳的受力区间在20kg~30kg之间,轿厢的稳定运行收到工作绳的极大影响,进而工作绳的绷紧程度需要较高,因此在20kg~30kg之间的重量范围内,工作绳的绷紧程度满足轿厢的移动需求且第一配重块对工作绳的拉长效果不显著,对工作绳的寿命影响不高。

11、可选的,所述工作绳能够穿过初始平台并与所述第一配重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重块与初始平台的高度在300mm~400mm之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定第一配重块与初始平台之间的距离,方便站在初始平台上的工作人员对第一配重块进行安装,减少了安装第一配重块的难度。

13、可选的,当塔筒升降机运行高度不高于100m时,所述第一配重块与所述第二配重块之间的距离在250mm~350mm之间;

14、当塔筒升降机运行高度大于100m且不高于150m时,所述第一配重块与所述第二配重块之间的距离在450mm~550mm之间。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塔筒升降机运行高度不高于100m时,工作绳和安全绳的长度均不长,从而工作绳和安全绳可以产生拉伸的距离也不长,将第一配重块与第二配重块之间的距离设置在250mm~350mm之间,减少了因为工作绳的拉伸,而导致第一配重块与第二配重块相互抵接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了第一配重块对工作绳的拉伸作用减弱的情况产生;

16、当塔筒升降机运行高度大于100m且不高于150m时,工作绳和安全绳长度较长,工作绳和安全绳可以发生拉伸的距离也较长,进而将第一配重块与第二配重块之间的距离设在450mm~550mm之间,块对工作绳的拉伸作用减弱的情况产生。减少了因为工作绳的拉伸,而导致第一配重块与第二配重块相互抵接的情况发生,进而减少了第一配重

17、可选的,所述第二配重块距离地面的距离在300mm~400mm之间。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定第二配重块到地面之间的距离,方便站在地面上的工作人员对第二配重块进行安装,减少了安装第二配重块时的安装难度。

19、可选的,所述工作绳上设置有卷筒,所述卷筒能够转动连接在塔筒侧壁上,所述卷筒内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能够带动所述卷筒转动并使所述工作绳卷在所述卷筒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扭簧带动卷筒转动,从而实现卷筒将工作绳卷在卷筒上,从而进一步将工作绳进行绷紧,进一步减少了工作绳发生松弛的可能性。

21、可选的,所述卷筒包括外套和内套,所述外套套设所述内套上,所述扭簧设置在所述外套与所述内套之间上,所述扭簧一端与所述内套固定连接,所述扭簧另一端与所述外套固定连接,所述内套能够固定连接在所述塔筒内壁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外套和内套的设置,可以将内套直接固定在塔筒内壁上,而减少了需要将整个卷筒全部转动连接在塔筒内壁上的过程,方便对内套的安装。

23、可选的,所述内套上固定连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上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能够固定连接在塔筒内壁上;

24、所述套筒内设置有圆槽和棱形槽,所述圆槽与所述棱形槽相互连通;

25、所述驱动杆包括转轴和锁定杆,所述锁定杆一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锁定杆另一端与所述内套固定连接;

26、所述锁定杆呈棱形与所述棱形槽适配,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圆槽内且能够滑动至所述棱形槽内,所述锁定杆滑动设置在所述棱形槽内。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驱动杆,从而在需要转动扭簧时,可以将锁定杆抽出棱形槽,此时转轴在棱形槽内转动,此时可以转动锁定杆,从而带动内套转动,使扭簧重新被压缩,进而继续对工作绳进行绷紧。方便对扭簧重新压缩,方便使用。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 通过设置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实现对工作绳和安全绳的持续拉紧,从而减少工作绳和安全绳因为伸长而产生的松弛。且在塔筒中空间位置较小,通过将第一配重块设置在第二配重块的上方,实现第一配重块与第二配重块的相互交错设置,减少了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所占据的横向空间,方便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的安装;

30、将第一配重块和第二配重块重量设置在10kg~15kg之间,且第一配重块设置两个,进而安全绳的受力区间在10kg~15kg之间,安全绳平常状态下基本不受轿厢移动的影响,进而对安全绳的绷紧程度要求不高,在10kg~15kg之间的重量范围内,安全绳绷直程度较好,减少了因为第二配重块过轻而导致安全绳发生松弛,且被第二配重块拉长的影响较小,减少了因为第二配重块过重,而导致安全绳被第二配重块过度拉长,而导致安全绳寿命收到较大影响;

31、且第二配重块高度在100mm~200mm之间,再配合第二配重块重量在10kg~15kg之间,此时的第二配重块的宽度适中,方便在塔筒内安装,适应塔筒内宽度小的空间;

32、2. 使工作绳的受力区间在20kg~30kg之间,轿厢的稳定运行收到工作绳的极大影响,进而工作绳的绷紧程度需要较高,因此在20kg~30kg之间的重量范围内,工作绳的绷紧程度满足轿厢的移动需求且第一配重块对工作绳的拉长效果不显著,对工作绳的寿命影响不高;

33、3. 通过限定第一配重块与初始平台之间的距离,方便站在初始平台上的工作人员对第一配重块进行安装,减少了安装第一配重块的难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