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式双支撑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33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置式双支撑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曳引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带动电梯上下运行的内置式双支撑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的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结构是由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转子、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亦称盘车轮)等构成。工作时,定子通电产生磁场,使转子带动转轴绕定子转动,同时带动设于转子输出端上的曳引轮转动,使绕设于曳引轮上的曳引绳拉动电梯上下移动。该装置存在的缺点如下一是在设计时,为了最大化的减小机体的厚度,机壳内仅在曳引轮后侧设有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使得对曳引轮的支撑为悬臂式单头支撑,因而在曳引轮带动电梯工作时,由于受力不均衡,容易产生振动,使工作不平稳、且噪声大;二是用于对转子进行制动的制动臂同样采用悬臂单头支撑,因而在制动过程中,由于力臂挠度的原因,使设于制动臂内侧的摩擦片在抱紧转子刹车制动时,无法保证全面均衡的与转子外径接触,造成刹车时整机的振动,不仅降低了乘客乘坐的舒适度,而且噪声大;三是曳引轮的传动面采用V形凹槽作为绕卷曳引绳的配合面,虽然加大了曳引轮与曳引绳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打滑的可能性,但是它的工作状态以曳引绳楔入V形槽来加大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是以牺牲曳引轮及曳引绳的工作寿命来达到的,这样不仅曳引绳的损坏大大加快,而且V形槽磨损后容易出现受力不平衡、整机振动、电梯乘坐舒适性变差等问题。
另现有的电梯曳引机上所配用的用于准确识别楼层用途的编码器直接安装在转子转轴的后端部,一般需要使用分解度在7048P/R的编码器,这样的编码器其价位很高,达2200~3000元人民币,使安装制造成本加大。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置式双支撑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该装置有利于解决曳引轮和转子制动臂在工作时受力不均衡的问题,从而减轻振动,提高工作稳定性以及延长工作寿命。
本发明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仍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转子、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位于曳引轮后侧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前侧联接有位于曳引轮前侧的前端盖,并直接在前端盖的中部设有用以支撑位于曳引轮前侧的转轴前端部的另一轴承座,使得曳引机的转动件(传动件)全部内置,且全部转动件的支撑均为双向支撑(双头支撑)。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说明如下当定子通电产生磁场时,转子在磁场作用下带动转轴及曳引轮绕定子旋转,从而通过卷绕于曳引轮上的曳引绳的正反向绕卷动作带动电梯上下运行。较之已有技术而言,本发明由于在曳引轮的前侧增设了另一用以支撑转轴前端部的轴承座,使对曳引轮的支撑力从原先的悬臂式单头支撑改为两头双向支撑,因而曳引轮在工作时受力均衡、振动小、噪声降低;此外,使用前端盖不但可以做为双向支撑的另一支点,还可将所有转动件内置于机壳内,使整机更加安全、美观。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外视图(图中增加了制动臂等制动装置)。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已有的永磁无齿轮曳引机的曳引轮表面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曳引轮表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包括机壳1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2、转子3、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4、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5,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位于曳引轮后侧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6,在机壳上铰接有一对转子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前侧联接有位于曳引轮前侧的前端盖7,所述前端盖的中部设有用以支撑位于曳引轮前侧的转轴前端部的另一轴承座8,使包括曳引轮在内的转动件全部内置,且全部转动件均成为双向支撑。
参照附图可知,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还可进一步具体为a、为了进一步减轻振动、增强工作稳定性,上述的机壳上还铰接有一对扣置于转子外围的拱形制动臂19用以在工作时对转子进行制动,所述制动臂经穿设于其下端铰接孔内的铰接轴20与机壳底座21相铰接,所述机壳的上侧设有位于制动臂上端内侧的电磁顶推装置22用以在通电时推动制动臂上端部向外摆动从而松开对转子的束缚、以及位于制动臂上端外侧部的复位压簧装置用以在断电时推动制动臂上端部自动向内复位从而抱紧转子使其制动(如图2所示);b、所述机壳的底座上设有用以分别支撑制动臂的支撑用铰接轴伸出铰接孔两侧端部的轴承座23、24(如图2所示)。工作过程中,当电磁顶推装置通电时,可推动制动臂的上端向外摆动,使转子能自由转动;当电磁顶推装置断电时,制动臂即在复位压簧装置的压力作用下自动回位抱紧转子,使转子停止转动(制动);由于机壳的底座上设有用以分别支撑铰接轴伸出铰接孔两侧端部的轴承座,因此将制动臂从传统的悬臂单头支撑改为双头支撑结构,使得制动臂受力更加均衡,力学分布更加合理,制动臂内的摩擦片与转子外径接触均衡,从而提高制动刹车时的安全性和平稳性。
为了便于减少曳引轮与曳引绳的磨损,上述曳引轮外周部具有的作为绕卷曳引绳的配合面的凹槽设计成弧形凹槽25的结构(如可以采用半圆形凹槽的结构等),这样不仅增加曳引轮与曳引绳26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更增大摩擦力,而且曳引轮与曳引绳之间的配合面受力均衡,从而确保整机运转平稳,有利于提高电梯乘坐的舒适度。具体安装时,还可通过在曳引轮旁侧增设辅助轮(图略),将曳引绳在曳引轮和辅助轮之间复绕的方式来确保达到提高整机寿命所需的张紧力。
所述的转子是采用高磁场强度的(高磁通量的)钕铁硼稀土材料制成的永磁转子。
本发明还将曳引机上所配置的编码器9安装在曳引轮(盘车轮)前端的辅助小转轴10上(位于或靠近曳引机的前端盖上),小转轴上具有小齿轮11与装在转子转轴上的大齿轮12啮合。由于一般曳引机的编码器直接安装在转子转轴的后端,其常用的分解度在2048P/R的编码器的价位在2000~3000元,。本发明将编码器安装在曳引轮前端的辅助小转轴上,安装在转子转轴上的大齿轮与小转轴上的小齿轮啮合。大小齿轮的齿数比设为141∶11。只要通过大速比的大、小齿轮的传动和提高曳引轮的安装精度就可以大幅度降低编码器的分解度。例如通过大小齿轮增速(速比为12.8∶1)就可采用分解度为300~600P/R的编码器(其经齿轮增速放大后的分解度可以达到3840~7680P/R)。而分解度为300-600P/R的编码器的价位在600-1000元,采用这种编码器可极大降低曳引机的成本,且安装简单。
本发明不仅结构紧凑、设计合理,而且振动小、工作平稳、噪声低、工作寿命长,其推广应用将大大推动电梯曳引技术的发展,成为电梯技术的又一项重大技术进步。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置式双支撑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转子、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位于曳引轮后侧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在机壳上铰接有一对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前侧联接有位于曳引轮前侧的前端盖,在该前端盖的中部设有用以支撑位于曳引轮前侧的转轴前端部的另一轴承座,使得曳引机的转动件全部内置,全部传动件的支撑均为双向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内置式双支撑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其特征在于a、所述的机壳上还铰接有一对扣置于转子外围的拱形制动臂用以在工作时对转子进行制动,所述制动臂经穿设于其下端铰接孔内的铰接轴与机壳底座相铰接,所述机壳的上侧设有位于制动臂上端内侧部的电磁顶推装置,该电磁顶推装置在通电时能推动制动臂上端部向外摆动并松开对转子的束缚、以及设有位于制动臂上端外侧部的复位压簧装置用以在断电时推动制动臂上端部自动向内复位从而抱紧转子使其制动;b、所述机壳的底座上设有用以分别支撑制动臂的支撑用铰接轴伸出铰接孔两侧端部的轴承座,使得制动臂所受的支撑为双向支撑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内置式双支撑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外周部具有的作为绕卷曳引绳的配合面的凹槽设计成弧形凹槽的结构,或制成半圆形凹槽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内置式双支撑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是采用高磁场强度的钕铁硼稀土材料制成的永磁转子。
5.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内置式双支撑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其特征在于曳引机上所配置的编码器是安装在曳引轮前端的辅助小转轴上,该小转轴上具有小齿轮与装在转子转轴上的大齿轮啮合。
专利摘要
一种内置式双支撑永磁无齿轮电梯曳引机,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定子、转子、设于转子中部且与其联动的转轴、以及设于转子输出端外围且与其联动的曳引轮,所述的机壳内还设有位于曳引轮后侧用以支撑转轴后端部的轴承座,在机壳上铰接有一对制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的前侧联接有位于曳引轮前侧的前端盖,在该前端盖的中部设有用以支撑位于曳引轮前侧的转轴前端部的另一轴承座,使得曳引机的转动件全部内置,全部传动件的支撑均为双向支撑,本发明还将制动臂改为双头支撑结构,使其力学分布更合理,将曳引轮外周部设计成半圆形凹槽结构与曳引绳配合,以及将编码器安装在辅助小转轴上。与已有技术比较,本发明可解决曳引轮在工作时受力不均衡的问题,制动臂受力更加均衡,振动小,噪音低,整机运转更平稳,工作寿命长。
文档编号B66D5/02GK1990376SQ200510104642
公开日2007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6日
发明者郭自刚 申请人:郭自刚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