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分隔的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02672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分隔的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盛纳包装容器(例如安瓿与小玻璃瓶)的带分隔之包装箱。特别涉及到组装简易、能使盛纳的容器稳定、同时能对外侧来的冲击一类之力具有降护功能的带分隔之包装箱。
已提出过多种这样一类带分隔的包装箱,代表性的有实开昭55-90156号与实公昭56-47109号公报中所读到的。
在实开昭55-90156号中,提出了一种盛纳安瓿与小玻璃瓶的带分隔的容易组装的容器,它按以下方式组装成把与底板左、右相连设置的配备有安瓿和小玻璃瓶之嵌入孔的隔板,通过折向内侧的贴附片贴附于底板,于底板在右端形成四棱柱状的筒状分隔,再将设置于底板之上方侧的盖板插入片插入连接着底板之下方侧的正面板和两分隔之间即可。
在实开昭56-47109号中,涉及一种装盛两只安瓿的安瓿盛纳箱,它按以下方式组装成把与底端左右端相连设置且有安瓿基体插入部或首部装放孔的分隔之板,在底板之上与折向内侧的上、下增设板重合,在底板左、右端形成方形筒状分隔。再把同底板之上、下侧相连设置的上、下短面板插入两分隔的两侧即得。
在实开昭55-90156号的情形,形成于底部左、右端的四棱柱筒状的分隔虽因有盖板的折入部分而得到一定增强,但一旦从外侧受到冲击等力的作用,由于变形而有可能导致内盛之安瓿发生破损的事故。此外,在装入安瓿或小玻璃瓶之前部及底部的嵌入孔中,由于仅仅把首部一方的嵌入孔设置为一种插入机构,一旦容器发生振动,在容器之内当底部呈游晃状态而首部受力,结果可使首部机械强度弱的安瓿有极高的破损危险度。
在实开昭56-47109号的情形,为了组装此种盛纳箱,必须把形成分隔之板的上、下增设板于底板之上重合,故不能用自动装配机来组装而必须依靠手工作业,从而提高了盛纳盒的成本。此外,形成于底部两端的方形筒状分隔,在任何一侧也只不过是备有折入部分,即使是插入到上、下端部,也不能较明显地提高机械强度,一旦从外侧给两分隔以冲击等力,有可能与实开昭55-90156号情形中的分隔相同,因变形而发生安瓿破裂事故。另外,由于插入安瓿首部的装合孔也仅仅是一种插合机构,与实开昭55-90156号的情形相同,安瓿的破损程度的危险性很高。
本发明之目的即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它在提高于底板两端所形成之分隔的机械强度同时,于置放包装容器(例如安瓿与小玻璃瓶)之首部与底部的地位设置关联机构,借此来解决这类问题。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左固定板、左内侧板、左顶板、左外侧板、底板、右外侧板、右顶板、右侧板与右固定板,通过折线顺次地依一个方向相连设置;从左右内侧板至左右顶板按一定间隔并于规定部位上刻设形成狭窄部位的一批切口;并于此左、右的内侧板与外侧板中至少一方的上下端配置了内盖,而于该左侧开设装入孔并于该右侧可设装合孔;在该底板的上下端处,则将通过折线于外侧端两侧上配备有左右插片的上下盖板,相连接地设置于其上;然后将前述的左、右固定板装定于上述底板的中央附近,使于此底部的两端部上形成头部分隔与底部分隔,再将这两个分隔的上下开口端通过前述左右插片与所说上下盖板接合上,必要时再将其装入外装箱。
本发明的带分隔的包装箱具有以下的作用与效果。由于形成于底板两端部处的头部与底部分隔,是由于将上、下盖板重合到设于上下开口端处的内盖之上,并由插入到顶板与各内盖间隙中之插片固定,因而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因此,即令在外侧受到冲击等力的作用也不会发生变形,从而不会破损所盛纳的容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此外,由于在形成于底部两端上之头部、底部分隔中的装入孔与装合孔所在部位处,分别设有狭窄部来形成卡合机构,就能可靠与稳定地保持所纳置的容器,因而即使是在很强的振动下,也极少致其发生破损与飞溅等事故。
同时,在进行组装时,由于是把左、右固定板重合装定于底板之上,故能由自动组装机进行糊合装配。据此就能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以较廉的价格提供给用户。
再有,由于可根据需要在各个装入孔与装合孔上设置隔断片来起到缓冲壁的作用,就能具有免受外部冲击等影响的性能。这样,与前述卡合机构相结合,就能减少发生内盛容器破损等事故。
下面简述本发明的附图。


图1是示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带分隔之包装箱的展开图;
图2用来说明图1中之带分隔的包装箱之组装方法,是表明其组装过程的平面图;
图3是表明图2以后之组装过程的斜视图;
图4是带分隔之包装箱的斜视图;
图5是用于本发明之带分隔包装箱的外包装箱之展开图;
图6用来说明图5中之外包装箱的组合方法,是表明此组装过程的斜视图;
图7是外包装箱的斜视图;
图8是示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带分隔包装箱的展开图;
图9说明图8中之带分隔包装箱的组装方法,是表明此组装过程的平面图;
图10是表明图9以后之组装过程的斜视图;
图11是带分隔包装箱的斜视图;
图12是相应于图1所示之内盖改型例的展开图,而图13是图12之展开图中组装过程的斜视图。
下面先以图1至4所示实施例(盛纳了一对安瓿与小玻璃瓶之带分隔包装箱)来详述本发明。
在图1所示包装箱1的展开图中,通过从折线a、b…g、h顺次朝右相连地设置着左固定板2、左内侧板3、左顶板4、左外侧板5、底板6、右外侧板7、右顶板8、右内侧板9与右固定板10。
从左内侧板通至左顶板4开设有安瓿A之首部11侧的装入孔12与小玻璃瓶B之首部13侧的装入孔14。同时从右顶板8至右内侧板9则开设着安瓿A之底部11′侧的装合孔12′与小玻璃瓶B之底部13′侧的装合孔14′。
左、右内侧板3、9与左、右外侧板5、7具同一宽度,右顶板8是由较左顶板4稍窄的板形成。在装瓿A的装入孔12与装合孔12′处,于其一定部位上设有较上述首部11与底部11′之外径稍小的狭窄部15与15′,形成卡合机构。同时在小玻璃瓶B的装入孔14与装合孔14′处也与安瓿A的情形相同,于一定部位上设有狭窄部16与16′以形成卡合机构。
在左内与左外侧板3、5各自的上下端,通过横折线i,j;k与l,相连地设有左上、左下内盖17、18;17′、18′。而在右外、右内侧板7、9各自的上下端,则经横折线k,l;m,n相连地设置有右上、右下内盖19、20;19′、20′。
于底部6的上、下端,通过横折线k,l相连地设有上、下盖板21、22。而在此上、下盖板21、22的外侧端,通过与左外侧板5一侧邻近的横折线o,p相连地设置有与左顶板4同宽的上、下左插入片23、23′,并通过与左外侧板7一侧邻近的横折线o′,p′相连地设置与右顶板8同宽的上、下右插入片24、24′。在此上下邻接的插入片23与24以及23′与24′之间则设置有半圆形缺口的手指扣合部25、25′。
图中的26则是设在左、右固定板2、10之上的接合材料等的涂布部。
下面据图2至4说明包装箱的组装方法。
如图2所示,当于左、右固定板2、10之涂布部26上敷以适当的糊料之后,依纵折线c及f将左固定板2、左内侧板3、左顶板4与右顶板8、右内侧板9以及右固定板10分别折向内侧,使与左外侧板5、底板6与右外侧板7、底板重合,让左、右固定板2、10贴定于底板6的中央附近。
继如图3所示,将左、右外侧板5、7向内侧推压,同时将左内、左外侧部3、5与右内、右外侧9、7立起,在底板6的两端部处形成了由左外侧板5、左顶板4、左内侧板3以及右外侧板7、右顶板8、右内侧板9组成的方形筒状的头部分隔27与底部分隔28。
再如图4所示,分别将相对应的上下之左上、左下内盖17、17′;18、18′与右上、右下内盖19、19′;20、20′按各个横折线i,k;j,l与k,m;l,n向内侧弯折,令其彼此的顶端重合之后,依横折线k;l将上、下盖板21;22折向内侧,再将顺横折线o,p折向内侧的上、下左插入片23;23′分别插入头部分隔27之上下的开口端中,同时将顺横折线o′p′折向内侧的上、下右插入片24,24′分别插入底部分隔28的上下之开口端中。由此组装起包装箱1。
此包装箱1如图4以双点划线所示,在使用时,当首部11一侧已处在装入孔12一侧的安瓿A之后,将其首部11与底部11′推压入狭窄部15与15′,使相对的装入孔与装合孔配合上即可。同样,在使用时,在小玻璃瓶B的首部13一侧已置放于装入孔14一侧之后,可将其首部13与底部13′推押入狭窄部16与16′,使相对的装入孔14与装合孔14′配合上即可。必要时,此包装箱1在装入后述的外装箱30内之后使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包装箱1具有底板6两端处形成的方形筒状的头部分隔27与底部分隔28,它是以上下开口端处分别相对的内盖17与17′,18与18′以及19与19′,20与20′朝内侧弯折,令其彼此的顶端重合,再将上、下左插入片23、23′与上、下右插入片24、24′插入左顶板4与右顶板8和各个内盖的间隙中,以提高其机械强度。因而难以因来自外侧的冲击等力而变形,可减少安瓿A与小玻璃瓶B的破损一类事故。
包装箱1在安瓿A与小玻璃瓶B的装入孔12与14、装合孔12′与14′的一定部分上,分别设有狭窄部15、15′与16、16′,因此能牢靠和稳定地保持安瓿A与小玻璃瓶B,即使包装箱1受到振动也可减少破损之类事故。
包装箱1组装时是以左、右固定板2、10重合到底部6而接合起,因而能用自动组装机涂布糊料组合成,可以提高生产率而降低成本。
以下据图5至7来详述装入包装箱1的外装箱30。
在示明外装箱30的展开图的图5中,顺次地按横向经纵折线q,r,st设置着右侧板31、顶板32、左侧板34与贴付板35。
在上述右、左侧板31;33的各自上、下端处,经横折线u,v;w,x相连地设置着后、前内盖36、37;36′、37′。
在底板34的上、下端处,经横折线w;x分别设置着与通过横折线y;z与插入片38;39相邻设置的后、前盖40;41。
而在底板34的图中下方前盖41的一侧则刻设有横折线x与隔一定间隔的相平行之内折线x′,在纵折线s之上至内折线x′处则开设有切口42。
另外,贴附片35在前盖41侧的下端部是从内折线x′开设出。
下面据图6与7说明外包装箱30的组合方法。
如图6所示,由于各折线q,r~y,z已经受弯折,用适当的糊料涂布于贴附片35的内面,沿纵折线s将底板34与贴附片35一起折向内侧,在顶板32与左侧板33重合之后,使右侧板31沿纵折线q向内侧,重合到贴附片35上,将此两者贴接合便形成了箱体43。
继如图7所示,沿横折线u,w将后内盖36,36′向内侧弯折,再将沿横折线w折向内侧的后盖40重合于其上,于横折线y,插入折向内侧的插入片38而形成后盖部44。同样,沿横折线v,x使前内盖37、37′折向内侧,使沿横折线x折向内侧的前盖41重合于其上,于横折线z,插入折向内侧的插入片39而形成前盖部。
此外装箱30的使用方式是,打开前盖部45,把盛放有安瓿A与小玻璃瓶B的包装箱装入之后,再封闭上前盖部45。一旦将插装有包装箱1的外装箱30之前盖部45打开,前盖41即沿内折线x′使开口扩大,露出包装箱1的前面底部6,这样便很容易取出包装箱1。按此便将外装箱30组装好。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包装箱1来说,虽然并列地于头部分隔设有一对装入孔12、14而于底部分隔设有一对装合孔12′、14′,但根据包装箱的使用目的,也可对之分别设置多对这类的孔。但是,当并列设置的孔对过多,就会降低头部分隔27与底部分隔28的机械强度,减弱对外部冲击等力的抵抗本领,自然就会带来一定限制。此外,包装箱1根据使用目的也可如包装箱51那样,于装入孔12、14与装合孔12′、14′中设置适当的隔离片。
下面根据图8至11所述的第二实施例(装盛有2个小玻璃瓶)来详述本发明。
在图8所示之包装箱51的展开图中,通过纵折线a′、b′…g′.h′,顺次依朝右方向相连地设置着左固定板52、右内侧板53、左顶板54、右外侧板55、底板56、右外侧板57、右顶板58、右内侧板59、右固定板60。
从左内侧板53至左顶板54之间,按一定间隔设置两个保留下底部61的瓶状切口62,再对两个隔离片63于底部61和头部64附近之纵折线b′上刻画出纵折线i′与j′,并设置有小玻璃瓶B首部65一侧的装入孔66。
同时从右顶板58至右内侧板59之间,按一定间隔设置两个保留下底部68的瓶状切口62′,再对两个隔离片63′于底部61′和状部64′附近之纵折线y′上刻画出平行的纵折线i′与j′,并设置有小玻璃瓶B底部67一侧的装合孔68。
上述左、右内侧板53、59与左、右外侧板55、57具同一宽度,右顶板58较左顶板54稍窄。在装入孔66与装合孔68中,按一定部位设置较首部65与底部67之外径稍小的狭窄部69、69′,形成卡合机构。
在左内、左外侧板53、55的各自上下端,通过横折线k′,l′;m′,n′,相连地设置着使彼此顶端重合的左上、左下内盖70、71;70′、71′。
在右外、右内侧板57、59的各自上下端,通过横折线m′、n′;q′、r′,相连地设置着使彼此顶端重合的右上、右下内盖72、73;72′、73′。
在底板56的上、下端,通过横折线m′、n′相连地设置着上、下盖板74、75。
在上、下盖板74、75的外侧端,于左外侧板55一侧附近,通过横折线s′、t′相连地设置着与左顶板同宽的上、下左插入片76、76′,而于右外侧板57一侧附近,通过横折线u′、v′,相连地设置着与右顶板同宽的上、下右插入片77、77′。另外,在上下邻接的插入片76与77以及76′与77′之间设置有半圆形缺口的手指扣合部78与78′。
又,图中的26表示设于左、右固定板52;60之中的接合材料的涂布部。
下面按照图9至11说明包装箱51的组装方法。
如图9所示,在将适当的糊料涂布到左、右固定板52、60的涂布部26上之后,沿着纵折线c′与f′,使左固定板52、左内侧板53、左顶板54以及右顶板58、右内侧部59与右固定板60各个一起向内侧弯折,重合着左个侧板55、底板56与右外侧板57、底板56,令左、右固定板52;60贴定于底部56的中央附近。
再如图10所示,当将左、右外侧板55、57推压向内侧时,左内、左外侧板53、55与右外、右内侧板57、69即立起,在底板56的两端就形成了由左外侧板55、左顶板54、左内侧板53以有右外侧板57、右顶板58、右内侧板59组成的方形筒状之头部分隔79与底部分隔80,而隔离片63与63′则沿着纵折线i′,j′与i″,j″弯曲,进入头部分隔79与底部分隔80的内侧,形成缓冲壁。
进而如图11所示,将各自相对的上下之左上左下内盖70、70′;71、71′与右上、右下内盖72、72′;73、73′沿各个横折线k′、m′;l′、n′以及m′、q′、n′、r′向内侧弯折,于顶端附近重合,再使沿横折线m′、n′折向内侧的上、下盖板74、75重合之后,把沿横折线s′,t′弯向内侧的上、下左插入片76、76′分别插入头部分隔79的上、下开口端,而把沿横折线u′,v′弯向内侧的上、下右插入片77、77′分别插入底部分隔80的上下开口端。由此而组装好此包装箱51。
此包装箱51如图11的双点划线所示,使用时,在将小玻璃瓶B的首部65一侧放到装入孔66一侧之后时,一面将隔离片63与63′推向内侧一面将此首部65与底部67推入狭窄部69与69′,将相对的装入孔与装合孔配合,并按同样的手续将小玻璃瓶B装入邻接的装入孔与装合孔内。此包装箱51必要时可装入前述的外包装箱30之中使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包装箱51由于对于装配到装入孔66与装合孔68中的小玻璃瓶B,有设于两孔66、68中的隔离片63、63′起着缓冲壁的作用,故能对外部的冲击等影响具有保护功能。其它效果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
在此第二实施例中,包装箱51虽然是并列设置有两个相对的装入孔66与装合孔68,但也可根据使用目的并列地设置二个以上这类孔。但是并列设置得过多时,就会降低头部分隔79与底部分隔80的机械强度,减弱对外部冲击等力的抗抵作用,自然会带来一定限度。此外,包装箱51虽然是于装入孔66与装合孔68中设有隔离片63与63′,但也可视使用目的不设。
图12所示的展开图与图13所示的装配斜视图,是用来示明能同时适用于第一实施列与第二实施例之内盖的改型例。图12由于第一实施例之图相当,符号也全面采用图1中的,二者共同部分的详细说明予以省略。
在上述图中,在左外侧板的上下端,通过横折线i,j相连地设置左上、左下内盖17′、18′。而在右外侧部7的上下端,则通过横折线k,l相连地设有右上、下内盖19、20。此左上、左下内盖17′、18′与右上、右下内盖19、20,为了要堵塞头部分隔27与底部分隔28的上下开口端,要有充分的大小。这就是说,在第一实施例中,是把从左右折线i,j,h,l,m向中央拓延的各两块内盖,作为从一方的折线k,l向另一方拓延的一块内盖(参看图3与图B)。
采取以上结构,由于堵塞头部分隔27与底部分隔28的上下开口端之内盖分别是一块,故能简化装配作业,结果可取得易于机构化的特殊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带分隔的包装箱,特征在于,它具有下述结构通过一批折线(a-h;a′-h′)顺次地朝一个方向相连地设置有左固定板(2;52)、左内侧板(3;53)、左顶板(4;54)、左外侧板(5;55)、底板(6;56)、右外侧板(7;57)、右顶板(8;58)、右内侧板(9;59)、右固定板(10;60),分别从上述左、右内侧板(3,9;53,59)至左、右顶板(4,8,54,58),按一定间隔且于一定部位上刻设出多个构成狭窄部(15,15′,16,16′;69,69′)的切口。在左侧内板(3;59)、左顶板(4;54)中开设装入孔(12,14;66);并在右内侧板(9;59),右顶板(8;58)中开设装合孔(12′,14′;68);于左、右内侧板(3,9;53,59)、外侧板(5,7;55,57)中至少一方的上下端备有内盖;于底板(6;56)的上下端,在外侧端的两侧,通过折线(o,o′,p,p′;s′,t′,u′,r′),将备有左、右插入片(23,23′,24,24′;76;76′,77,77′)的上、下盖板(21,22;74,75)经由折线相连设置;将上述左、右固定板(2,10;52,60)固定到底板(6;56)的中央附近,使于此底板(96,56)之两端部形成头部分隔(27;79)与底部分隔(28,80),令此两分隔的上下开口端通过左、右插入片(23,23′,24,24′;76,76′,77,77′)接合到上、下盖板(21,22;74,75)之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箱,在头部分隔(27)与底部分隔(28)中,分别并设有一对安瓿、小玻璃瓶用的装入孔(12,14)与装合孔(12′,1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箱,在头部分隔(27)与底部分隔(28)中,分别并设有多对安瓿、小玻璃瓶用的装入孔(12,14)与装合孔(12′,1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箱,在头部分隔(27)与底部分隔(28)中,分别并设有至少两个以上安瓿用的装入孔(12)和装合孔(1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箱,在头部分隔(27)与底部分隔(28)中,分别并设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小玻璃瓶用的装入孔(14)与装合孔(14′)。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箱,在各装入孔(12,14)与装合孔(12′,14′)的各自预定部位处设有隔离片(63,63′)。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所述的包装箱,前述的内盖(17,17′,18,18′,19,19′,20,20′;70,70′,71,71′,72,72′,73,73′),使其顶端重合,通过各个折线(i,j,k,l,m,n;k′,l′,m′,n′,q′,r′)相连地设于左、右内侧板(3,9;53;59)与外侧板(5,7;55,57)之上、下端。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所述的包装箱,前述内盖(17′,18′,19,20,70′,71′,72,73),的大小能覆盖住头部分隔(27)与底部分隔(28),通过各折线(k,l;m′,n′)相连地设于左、右外侧板(5,7;55,57)之上下端。
9.能装入一外装箱(30)中的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之包装箱。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装箱,它的外装箱(30)的结构如下将右侧板(31)、顶板(32)、左侧板(33)、底板(34)、贴附板(35)通过折线(q,r,s,t)顺次地朝一个方向连接设置,在此左、右侧板(30,31)上分别经折线(u,v,w,x)相连地设置与其上下端相对的内盖(36,37,36′,37′),而在底板(34)上则通过折线(w,x)相连地设置着与后、前盖(40,41)相连设置的朝向外端的插入片(38,39),另外,还刻设有与前盖(41)一侧之折线(x)相平行的内折线x′;在将贴附板(35)结合到右侧板(31)而形成箱体的同时,可使前盖(41)能通过内折线(x′)扩大开口。
全文摘要
能稳地保持内盛物并抵御外部冲击有保护功能的置纳安瓿与小玻璃瓶的带分隔包装箱。它通过折线顺次设有左固定板、内侧板、左顶板、左外侧板、底板、右外侧板、右顶板,右内侧板、右固定板。分别从左、右内侧板相应的顶板之间按一定间隔并在一定部位上刻设构成狭窄部的切口,于左右分设装入与装合孔。于左右内外侧板至少一方的上下端设置内盖。底板的上下端接有上下盖板。左右固定板接于底板中央附近使底板两端部上形成头部与底部分隔。
文档编号B65D71/00GK1092733SQ9310306
公开日1994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1993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1992年8月12日
发明者德永健真, 村冈万巧, 上田厚 申请人: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 相互印刷纸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