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容器用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66967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式容器用袋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携带便携式热水瓶、水壶等设有手把等的便携式容器的袋子,特别是提高了其耐用性及携带时的稳定性的袋子。
本说明书参照日本的特许申请(特願平10-52529号),该日本特许申请所载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而引入本说明书。
过去,使用装便携式容器的袋子,其目的在于保护便携式热水瓶、水壶等便携式容器,并通过覆盖便携式容器的外表面而达到一种追求装饰性的目的。


图10A~图10C所示为传统袋子的一个例子。
图10A所示袋子设有覆盖整个便携式容器1的圆筒形袋子主体51以及出入口53。其中,出入口53位于从袋子主体51的上面到侧面的位置,并利用拉链、扣子、粘扣等开闭件设计成可自由开闭的形式,使便携式容器1可以取放。
并且,为了便于携带,在袋子主体51上设有环状带子55A。
图10B所示的例子,则用绳状带子55B取代上述环状带子55A。该绳状带子55B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带子安装件54、54上,而带子安装件54、54分别设在袋子主体51的侧面上部和侧面下部。
另外,也有如图10C所示那样沿袋子主体61的侧面外周设计出入口63、并设计有U字形带子65的例子。
图11A、图11B所示是传统袋子的其它例子。
图11A所示袋子,是在设有上面开口部71a的水桶形袋子主体71上沿上述上面开口部71a的外周穿设细绳72而构成。细绳72的一部分引到袋子主体71的外面。
将便携式容器1的主体1a装在袋子主体71内,而使其上部的盖子1b露出。通过拉伸细绳72的露在袋子主体71外面的一部分而将上述上面开口部71a收紧,可使袋子主体71固定在便携式容器1上。
而且,可将露在袋子主体71外面的那部分细绳72当作带子用于手提。也有或者在袋子主体71上设计细绳72以外的带子的例子。
并且,也有图11B所示那样在袋子主体71的上面开口部71a上再设置带状扣带件73的例子。
该扣带件73,其一端固定在上面开口部71a的外周上,并越过盖子1b的上面使另一端可自由取下或扣上地配置在上面开口部71a的外周上。
但是,在上述传统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上,为了提高其可携带性而在袋子主体上设有带子或细绳。因此,袋子自身受到负荷的作用,袋子必须具有强度。袋子主体与带子的结合面、以及袋子主体11的底面的局部容易受到负荷的作用,所以必须特别提高这些部位的强度。为此,袋子的材质、缝制方法等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并且也成为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
另外,为了在注入茶、水等内装物时能保证安全,有时在便携式容器的主体上设计手把。且还有在设计手把的同时设计带子的形式。但是,在上述的例子中,至少便携式容器的主体被袋子主体包住,所以,不能利用设在便携式容器上的手把和带子进行携带。因此,成为上述在袋子主体上设计带子的结构,这将导致袋子的零件数量增加。
另外,在便携式容器的主体上设计有手把和带子的情况下,由于便携式容器的侧面有凹凸,所以,要将袋子主体侧面外周的尺寸设计得比便携式容器的主体侧面外周大很多。因此成本上升,并且还存在便携式容器的主体在袋子主体内晃动,从而导致携带时稳定性降低的问题。
另外,如图11A、图11B所示,将盖子露出地放入袋子内的形式,不能保护整个便携式容器。并且在使用过盖子之后的携带过程中,附着在盖子上的水滴会流到便携式容器的外部,这时,由于水滴不能留在袋子内,所以,有将周围物品弄湿的可能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作出,目的在于解决下面课题中的至少任何一个即,提供一种在携带时袋子不易受到负荷作用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提供一种在袋子的材质以及缝制方法上比传统形式有更大选择自由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提供一种可利用设在便携式容器自身上的手把和带子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提供一种不必在袋子上设带子从而可减少零件数量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提供一种便携式容器不会在带子内晃动的可稳定携带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提供一种可装下整个便携式容器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
并为此提出了以下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发明是一种便携式容器用袋子。其特征在于在装便携式容器的袋子主体上设有出入口和开口部,其中出入口用于取放上述便携式容器,而开口部使设在上述便携式容器上的手把和带子的其中之一或两者都露在上述袋子主体的外部。
第2发明是一种如第1发明所述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其特征在于上述出入口与上述开口部连接。
第3发明是一种如第1发明或第2发明所述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其特征在于设有连接上述开口部的辅助出入口和扣住上述开口部的扣带件的其中之一,或两者都有。
第4发明是一种如第1~第3发明其中之一所述的任意一种便携式容器用袋子。其特征在于设有藏纳部,以藏纳上述便携式容器的可自由拆装的构件。
本发明可获得以下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1发明中,可手持设在便携式容器上的手把和带子的两者或其中之一进行携带。因此,袋子不受负荷作用,提高了携带时的稳定性,可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且,与传统形式相比,可扩大袋子材质以及缝制方法的选择范围,从而可望降低成本。
另外,由于袋子上没有设计带子,所以减少了零件数量,可使成本降低。
袋子主体的尺寸可设计得与便携式容器主体的尺寸一致,所以使成本下降。并且,由于袋子主体与便携式容器之间没有多余的空间,所以,可抑制便携式容器在袋子主体内晃动,增加了携带时的稳定性。
并且,由于袋子主体还可覆盖便携式容器大部分的表面,所以,可充分保护便携式容器。
在第2发明中,由于开口部与出入口连接,可使开口部与出入口同时打开,所以,方便了便携式容器的取放。并且,由于可缩短出入口的长度,所以可使成本下降。另外,可只露出便携式容器的上部,所以,即使不将便携式容器从袋子主体中完全取出,也可将便携式容器内的东西倒出或将东西装入便携式容器内。
在第3发明中,设有辅助出入口,辅助出入口可与出入口以及开口部一起打开,因此,方便了便携式容器的取放。另外,可利用辅助出入口,调节此时的打开范围。
另外,可利用扣带件调节开口部的打开范围,并利用该扣带件进一步抑制便携式容器在袋子主体内晃动,增加了携带时的稳定性。
在第4发明中,可将全部构件集中携带,从而获得带子等附件不易丢失的效果。
图1中图1A~图1D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附图。其中,图1A~图1C是设有折叠式手把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D是设计折叠式手把的同时还设有盖子捏手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2中图2A、图2B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中图3A、图3B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3A是设有U字形手把的同时还设有带子安装件和绳状带子的例子的立体图;图3B是设有折叠式手把的同时还设有盖子捏手、带子安装件以及绳状带子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4中图4A、图4B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4A是显示在袋子主体中放入便携式容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B是只显示袋子的立体图。
图5中图5A、图5B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5A是显示在袋子主体中放入便携式容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B是只显示袋子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中图10A~图10C是传统袋子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1中图11A~图11C是传统袋子的其它例子的示意图。
图1A~图1D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示意图,显示了便携式容器装在袋子中的状态。
如图1A所示,便携式容器1为圆筒形,大致由主体1a和盖子1b构成,其中盖子1b盖住主体1a的上部,盖子1b与主体1a为一体。并且,在上述主体1a的侧面设计折叠式手把2。
该折叠式手把2,是将上部2a和下部2b在结合部2c处以铰链连接成一体且可自由转动的形式。折叠时,如图1A所示那样,上部2a与下部2b成一条直线,并靠近主体1a的侧面;使用时,如图1C所示那样,从主体1a的侧面突出成“ㄑ”字形。另外,还有如图1D所示那样在盖子1b上设盖子捏手3的例子。
另一方面,在如图1A所示形式中,袋子是在几乎覆盖整个便携式容器1的圆筒形袋子主体11上设计开口部12和出入口13而构成。该袋子主体11用天然纤维、合成纤维等制成的无纺织物、织物,或者合成树脂的透明薄片、防水布等制作。
上述开口部12设在袋子主体11的侧面,是与上述折叠式手把2外周的形状和尺寸对应的形式。在便携式容器1放入袋子主体11的同时,使上述折叠式手把2从该开口部12露在袋子主体11的外面。
上述出入口13为直线形,利用拉链、扣子、粘扣、按扣、“velcro”粘扣等开闭件设计成可自由开闭的形式,使便携式容器1可从该处取放。
该出入口13,设在上述开口部12对面的位置上,即,其一边的终端13a位于开口部12的上部且与开口部12的上部有一定间隔,并从该终端13a起,经过袋子主体11的上面,如图1B所示那样延伸到与开口部12相对的后侧侧面,使另一边的终端13b位于该侧面的下部附近。
如图1D所示,在盖子1b上设计有盖子捏手3的时候,将开口部12的尺寸设计得大些,使盖子捏手3与折叠式手把2一起露出。
在该第1实施例中,可手持设在便携式容器1上的折叠式手把2进行携带。因此,可使袋子不受负荷作用,增加携带时的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且,与传统形式相比,可扩大袋子材质以及缝制方法的选择范围,从而可降低成本。
另外,由于袋子上没有设计带子,所以可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成本。
并由于袋子主体11覆盖了便携式容器1的大部分表面,所以,可充分保护便携式容器1。
又由于袋子主体11的尺寸可设计得与主体1a和盖子1b的尺寸一致,所以可使成本下降。并且,由于袋子主体11与便携式容器1之间没有多余的空间,所以,可抑制便携式容器1在袋子主体11内晃动,增加携带时的稳定性。
图2A、图2B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该例中,在便携式容器1的主体1a侧面设计有L形手把2A。而且,设在袋子主体11上的开口部12,其形状与便携式容器1的主体1a和L字形手把2A的结合面外周的形状与尺寸对应,使L字形手把2A从该开口部12露在袋子主体11的外面。
该第2实施例,可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图3A、图3B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该例中,如图3A所示,在便携式容器1的主体1a侧面设计有U字形手把2B。而且,在该U字形手把2B的上下设计带子安装件4、4,绳状带子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该带子安装件4、4上。
而且,设在袋子主体11上的开口部12,其形状与U字形手把2B和包括带子安装件4、4在内的整体外周的形状尺寸对应,使U字形手把2B、带子安装件4、4以及绳状带子5从该开口部12露在袋子主体11的外面。
在图3B所示形式中,设计折叠式手把2取代U字形手把2B。而且,在该折叠式手把2的上下设计带子安装件4、4,绳状带子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这些带子安装件4、4上。
并且,在盖子1b上设计有盖子捏手3。
而且,设在袋子主体11上的开口部12,其形状与包括折叠式手把2、盖子捏手3、以及带子安装件4、4在内的整体外周的形状尺寸对应,使折叠式手把2、盖子捏手3、带子安装件4、4以及绳状带子5从该开口部12露在袋子主体11的外面。
在图3A、图3B所示形式中,也有将带子安装件4、4和绳状带子5设计成可以自由拆装的形式。
该第3实施例,可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并且,可以利用设在便携式容器1上的带子5进行携带,从而可减少零件数量,同时也可提高其可携带性。
图4A、图4B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4A是在袋子中放入便携式容器后的状态示意图,图4B是只显示袋子的示意图。
在该例中,便携式容器1与图3B所示形式相同,设计了折叠式手把2、盖子捏手3、带子安装件4、4以及绳状带子5。
另一方面,设在袋子主体11上的出入口14,其一边的终端14a与开口部12的上部连接。并且,该出入口14经过袋子主体11的上面,如图4B所示那样,一直伸到与开口部12相对的后侧侧面,使另一边的终端14b位于该侧面的下部附近。
并且,在开口部12的中央附近,带状扣带件15沿袋子主体11的侧面外周方向横跨开口部12,将该开口部12扣住。
该扣带件15的一边端部固定在开口部12的外周上,另一边的端部15a则利用扣子、按扣等设计成可自由打开和扣上的形式。
该第4实施例,可得到与上述第3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并且,开口部12与出入口14连接,可使开口部12与出入口14同时打开,以从此处取放便携式容器1。所以,方便了便携式容器1的取放。并且,还可缩短出入口14的长度,因而可使成本下降。
另外,可使出入口14从其终端14a开到与开口部12相对的、后侧的袋子主体11的侧面中间部位,从而只露出便携式容器1的上部。这样,即使不将便携式容器1从袋子主体11中完全取出,也可将便携式容器1内的东西倒出或将东西装入便携式容器1内。
这时,可以通过设置的扣带件15,调节开口部12的打开范围。即,开口部12的位于扣带件15下侧的部分不会打开,所以,便携式容器1下部与袋子主体11下部的位置关系不会改变。
并且,利用扣带件15,可进一步抑制便携式容器1在袋子主体11内晃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携带时的稳定性。
图5A、图5B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图5A是在袋子中放入便携式容器后的状态示意图;图5B是只显示袋子的示意图。
在该例中,在便携式容器1主体1a的侧面设计L字形手把2A。并且,在该L字形手把2A上设计带子安装件4A,在该带子安装件4A上固定环状带子5A。
而且,使L字形手把2A、带子安装件4A、环状带子5A从设在袋子主体11上的开口部12露在袋子主体11的外面。
并且,在该例中,在设计有出入口14的同时还设计了辅助出入口16。该出入口14一边的终端14a与开口部12的上部连接;该辅助出入口16的一边终端16b与该开口部12的下部连接,另一边的终端16a配置在袋子主体11侧面的下部附近。该辅助出入口16与出入口14同样设有开闭件,可自由开闭。
该第5实施例,可得到与上述第3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并且,开口部12与出入口14和辅助出入口16连接可使出入口14和辅助出入口16可与开口部12一起打开,因此,方便了便携式容器1的取放。
另外,通过使出入口14从其终端14a一直打开到与开口部12相对的袋子主体11的后侧侧面中间部位,并与开口部12一起打开,可做到只露出便携式容器1的上部。这样,即使不将便携式容器1从袋子主体11中完全取出,也可将便携式容器1内的东西倒出或将东西装入便携式容器1内。
这时,利用辅助出入口16,可以调节开口部12的打开范围。即,通过关闭出入口16,可获得使便携式容器1下部与袋子主体11下部的位置关系不改变的效果。
图6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示意图。该实施例6与图4A、图4B所示第4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是在袋子主体11的侧面设有袋状带子收藏部17。在该带子收藏部17上设计有盖17a,在该盖17a上设计有扣子、按扣、粘扣等扣件17b。
另外,在带子安装件4、4上分别设计孔4a、4a;在绳状带子5的两端部上分别设计安装件5a、5a。通过将上述安装件5a、5a插在上述孔4a、4a中使绳状带子5可在带子安装件4上自由拆装。
而且,从带子安装件4、4上取下的绳状带子5,可收放在带子收藏部17内。
该第6实施例,可得到与上述第4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并且,由于在需要时取下的绳状带子5可收放在带子收藏部17内,所以,可使所有零件集中存放,从而得到绳状带子5不易丢失的效果。
图7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的示意图。
该袋子设有水桶形的袋子主体21,该袋子主体21的上面开口部21a是用于取放便携式容器1的出入口。而且,在该袋子主体21内可放入便携式容器1的主体1a并使盖子1b从该上面开口部21a露出。
这时,设有沿该上面开口部21a的外周通过的细绳,通过拉动该细绳将上述上面开口部21a收紧,也可将便携式容器1与袋子主体21固定在一起。
另外,在该袋子主体21的侧面设计有侧面开口部22。并且,有带状扣带件25横跨在该侧面开口部22上而将该侧面开口部22扣住。该扣带件25的一端固定在侧面开口部22的外周上,另一端25a设计成利用扣子、按扣、粘扣等可自由打开和扣上的形式。
另一方面,在便携式容器1上设有折叠式手把2和设在该折叠式手把2上下的带子安装件4、4,使绳状带子5可根据需要在该带子安装件4、4上拆装。
而且,可使上述折叠式手把2和带子安装件4、4从上述侧面开口部22露出。
在该第7实施例中,由于盖子1b露出,故与上述第1~第6实施例相比,对便携式容器1的保护效果较差,但除此之外则可获得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效果。而且,具有在不作任何操作的情况下也可将便携式容器1中的东西倒出和向便携式容器1内装入东西的优点。并且,利用扣带件25,可进一步抑制便携式容器1的晃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携带时的稳定性。
图8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覆盖整个便携式容器1的圆筒形袋子主体31的侧面设计开口部32,并且,沿着袋子主体31的侧面外周设计可自由开闭的出入口33,该出入口33的一边终端33a与该开口部32的外周连接。
另外,带状扣带件35横跨该侧面开口部32而将该侧面开口部32扣住。该扣带件35的一端固定在侧面开口部32的外周上,另一端35a利用扣子、按扣、粘扣等设计成可自由打开和扣上的形式。
另一方面,便携式容器1具有与图7所示同样的构成。
而且,可使折叠式手把2和带子安装件4、4从上述开口部32露出。另外,使绳状带子根据需要可在带子安装件4、4上拆装。
该第8实施例,与上述第4实施例一样,开口部32与出入口33连接,使出入口33与开口部32可同时打开,从此处取放便携式容器1,因此,方便了便携式容器1的取放。
并且,由于出入口33沿袋子主体31的侧面外周设置,所以,通过打开出入口33,可只露出便携式容器1的上部。这样,即使不将便携式容器1从袋子主体11中完全取出,也可将便携式容器1内的东西倒出或将东西装入便携式容器1内。
另外,利用扣带件35,可进一步抑制便携式容器1的晃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携带时的稳定性。并且,利用扣带件35,可以调节开口部32打开的范围。
图9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该例中,在便携式容器1A上,设计有U字形手把2B。该U字形手把2B在携带时向该便携式容器1A的上方突出。
另一方面,袋子由水桶形袋子主体41a和盖41b构成,该袋子主体41a的上面开口部构成便携式容器1A出入的出入口43。而且,上述盖41b盖住该出入口43,并可以用扣子、按扣、粘扣等扣件41c与袋子主体41a连成一体。
并且,可使便携式容器1A的U字形手把2B从开口部42、42露出,而该开口部42、42由上述袋子主体41a的上面开口部的外缘的一部分和盖41b的外缘的一部分形成。
在第9实施例中,可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式容器用袋子,其特征在于在装便携式容器的袋子的主体上,设有取放上述便携式容器的出入口、以及用来使设在上述便携式容器上的手把和带子的两方或其中一方露在上述袋子主体外面的开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其特征在于上述出入口与上述开口部二者相连接。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容器用袋子,其特征在于设有与上述开口部连接的辅助出入口和扣住上述开口部的扣带件中的任何一方,或两者都有。
4.一种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其中之一所述的任何一种便携式容器用袋子,其特征在于设有藏纳部,以藏纳上述便携式容器上可自由拆装的构件。
全文摘要
通过在装便携式容器的袋子主体上设计用于取放上述便携式容器的出入口、以及可使设在上述便携式容器上的手把和带子的两方或其中一方露在上述袋子主体外面的开口部,从而使袋子不受负荷作用,提高了携带时的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可降低成本。并且,可抑制便携式容器在袋子主体内晃动,进一步增加了携带时的稳定性。另外,由于还可使袋子主体覆盖便携式容器大部分的表面,所以,可充分保护便携式容器。
文档编号B65D30/10GK1227817SQ9811561
公开日1999年9月8日 申请日期1998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1998年3月4日
发明者加藤力也, 后藤亨 申请人:日本酸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