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斗式提升机用的畚斗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98269阅读:来源:国知局
A,即畚斗长度。如图4所示,两个侧面板4的左右横向水平长度为B,即畚斗凸度。其中,畚斗长度A大于畚斗凸度B。后面板I顶面至底板9之间的纵向垂直高度为C,称为畚斗后背高度,前面板6顶面至底板9之间的纵向垂直高度为H,称为前口高度,需要满足B= (0.9?1.1)C,H = (0.63?0.74) B。
[0016]如图4所示,前面板6加上第三加强筋7后的总厚度为T,称为畚斗前口厚度,T=(0.03 ?0.05) B。
[0017]如图2所示,侧面板4加上第二加强筋3后与第二加强筋3的总厚度为Tl,Tl=(0.8 ?1.1) T0
[0018]如图4所示,后面板I加上第一加强筋2后与第一加强筋2的总厚度为T2,T2=(0.8 ?1.1) T0
[0019]前面板6以及底板9的厚度均为T3,T3= (0.4?0.6) T。
[0020]前面板6上的第三加强筋7的宽度为b,称为畚斗前口宽度,b= (0.125?0.25)B。
[0021]如图3所示,侧面板4上的第二加强筋3与后面板I交汇处的宽度为b2,侧面板4上的第二加强筋3与前面板6交汇处的宽度为b3。第二加强筋3上的第四加强筋5的长度为F,第四加强筋5与前面板6交汇处的宽度同为b3。如图4所示,第三加强筋7的顶面至第三加强筋7最前最厚点的宽度为bl,第三加强筋7的厚度为T4。bl= (0.6?0.8) b,b2= (0.15 ?0.3) B,b3= (0.3 ?0.6) B,T4= (1.2 ?1.5) T,F= (0.2-0.5) B。
[0022]如图4所示,底板9的底部圆弧半径为R,后面板I的厚度为了535=(0.7?0.9)T2。后面板I内壁上的第一加强筋2的宽度为D,第一加强筋2底面至后面板I和底板9过渡处的宽度为 E,D= (C-H) + (20 ?40mm),E= (3 ?5) T。
[0023]前面板6内壁与后面板I外壁之间的夹角α称抛料角α,α =20°?40°。
[0024]如图5所示,第二加强筋3的内侧面的宽度为b4,b4= (0.3-0.5) b3,第二加强筋3的外侧面与后面板I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为β,第二加强筋3的内侧面与外侧面平行,内侧面与后面板I的顶面之间的夹角也为β,β=86° -92°,第二加强筋3的外侧面的下面的有坡度斜面与后面板I的顶面之间夹角为β 1,β 1=70° -85°。侧面板4的内壁与后面板I的顶面之间所成的夹角为γ,称为套装角,γ=70°?85°。
[0025]如图6所示,第四加强筋5与侧面板4的总厚度为Τ6,Τ6= (1.1?1.3) Tl。
[0026]将本发明与现有的畚斗同时进行试验,试验时,将现有畚斗和本发明安装在相同的斗式提升机上,使现有畚斗和本发明工作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结果是:本发明的过载能力比现有畚斗大一倍,受力强度增加90%,受力变形量减小了 25%,现有畚斗工作2年后有破损现象,本发明工作近4年才有相同的破损现象,说明本发明使用寿命能提高1.8-2倍左右。
【主权项】
1.一种斗式提升机用的畚斗,由后面板、前面板、左右两个侧面板以及底板围成,其特征是:后面板的内壁的上部设置一个贯穿左右、横向水平的向内突出的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的纵截面是矩形,后面板的内壁与第一加强筋之间为坡度过渡连接;左右两个侧面板的外壁的顶部均设置贯穿前后、向外突出的横向水平的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的纵截面是三角形,两个侧面板的顶面均与第二加强筋的顶面相平齐,第二加强筋的底部与两个侧面板之间采用过渡坡度连接;第二加强筋外壁上且靠近畚斗前口端设置一个向外突出的横向水平的第四加强筋,第四加强筋的纵截面是V型,第四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之间采用过渡坡度连接,第四加强筋下部与侧面板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前面板的外壁的顶部设置贯穿左右、横向水平的向外突出的第三加强筋,第三加强筋的纵截面为三角形,第三加强筋的顶面与前面板的顶面相平齐,第三加强筋的底部与前面板之间以过渡支撑筋连接,第三加强筋与第四加强筋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斗式提升机用的畚斗,其特征是:前面板内壁与后面板外壁之间的夹角α=20°?40°,第二加强筋的内外侧面与后面板的顶面之间的夹角β=86° -92°,第二加强筋的外侧面的下部坡度斜面与后面板的顶面之间夹角β 1=70° -85°,侧面板的内壁与后面板的顶面之间所成的夹角γ=70°?85° ;前面板加上第三加强筋后的总厚度T= (0.03?0.05) B,B是两个侧面板之间的左右横向水平长度,侧面板加上第二加强筋后的总厚度Tl= (0.8?1.1)Τ,后面板加上第一加强筋后的总厚度Τ2= (0.8?1.1) Τ,前面板以及底板的厚度均为Τ3= (0.4?0.6) T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斗式提升机用的畚斗,其特征是:第三加强筋的宽度b=(0.125?0.25)B,第二加强筋与后面板交汇处的宽度b2= (0.15?0.3)B,第二加强筋、第四加强筋与前面板交汇处的宽度均为b3= (0.3?0.6)B,第四加强筋的长度F= (0.2-0.5)B,第三加强筋的顶面至第三加强筋最前最厚点的宽度bl= (0.6?0.8)b,第三加强筋的厚度T4= (1.2?1.5) T,后面板的厚度T5= (0.7?0.9) T2,第一加强筋的宽度D= (C-H) +(20?40mm),C是后面板顶面至底板之间的纵向垂直高度,H是前面板顶面至底板之间的纵向垂直高度,第一加强筋底面至后面板和底板过渡处的宽度E= (3?5)T,第二加强筋的内侧面的宽度b4= (0.3~0.5)b3,第四加强筋与侧面板的总厚度T6= (1.1?1.3)T1。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斗式提升机用的畚斗,由后面板、前面板、左右两个侧面板以及底板围成,后面板的内壁的上部设置一个贯穿左右、横向水平的向内突出的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的纵截面是矩形,左右两个侧面板的外壁的顶部均设置贯穿前后、向外突出的横向水平的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的纵截面是三角形,第二加强筋外壁上且靠近畚斗前口端设置一个向外突出的横向水平的第四加强筋,第四加强筋下部与侧面板之间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前面板的外壁的顶部设置贯穿左右、横向水平的向外突出的第三加强筋,第三加强筋的纵截面为三角形;在畚斗受冲击最大的前口、后背及侧面设置了全覆盖的加强筋,进一步延长了受力部位的磨损时间,提高了整个畚斗的使用寿命。
【IPC分类】B65G17/36
【公开号】CN105016018
【申请号】CN201510318357
【发明人】李光千
【申请人】镇江三维输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