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成型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4055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胎成型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在外表面上卷绕用于形成轮胎的片状体来形成轮胎构成部件的 轮胎成型鼓。
背景技术
在生胎的制造工序中,例如在形成内衬胶、胎体帘布层等轮胎构成部件时,在轮胎 成型鼓的外表面上沿周向卷绕用于形成上述轮胎构成部件的片状体来形成圆筒状。在该轮胎成型鼓中,为了将被卷绕的圆筒状的轮胎构成部件拆下需要进行缩径, 因此如图7所示在以往的构成中是由在周向上被分割的多个组合模b构成轮胎成型鼓a的 鼓部,并且利用扩缩单元使各组合模b能够向径向内外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组合模b由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的第一、第二两种组合模bl、b2构成,第一组合 模周向宽度大,并且在周向两侧端设有朝向径向内侧并向减小周向宽度的方向倾斜的内倾 斜端面el。另外,第二组合模周向宽度小,并且在周向两侧端设有朝向径向内侧并向增大周 向宽度的方向倾斜的外倾斜端面e2。而且,在缩径状态Yr中,第二组合模b2通过后退到第一组合模bl的径向内侧从 而能够缩径。另外,在扩径状态Ye中,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bl、b2沿周向并排排列且周 向两侧端面el、e2相互抵接,从而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bl、b2的各外表面形成实质上连 续的一个圆筒面S。因此,能够在外表面上将片状体卷绕成精度较高的圆筒状。另外,如图8所示,在扩缩单元f中,在鼓支承轴g上设置有能够向轴心方向移动 的滑动筒h,并且分别通过长度不同的第一连杆体、第二连杆体il、i2将该滑动筒与上述各 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bl、b2连结。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0-296563号公报。然而,该构造是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bl、b2同时移动,因此第一组合模、第二 组合模bl、b2的侧端面el、e2彼此摩擦而产生磨损。其结果是,存在第一组合模bl的周向 宽度减少等降低鼓的圆度,从而有损形成的轮胎的品质这样的问题。另外,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bl、b2同时移动,因此为了不使组合模bl、b2相互 干扰,需要在周向侧缘部形成形状复杂的缺口 j,该缺口 j的形成(加工)需要时间和劳动 力等,从而导致鼓的形成效率降低。另外,由于上述缺口 j必然减小上述第一组合模bl的 周向侧缘部的厚度和侧端面el的宽度,因此导致进一步加快上述侧缘部磨损这样的结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轮胎成型鼓,其能够抑制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 模的侧端面间的磨损,能够抑制鼓的圆度的降低,进而抑制形成的轮胎的品质降低,并且在 组合模的周向侧缘部无需形成复杂的缺口就能够可靠地防止组合模间的干扰,从而能够提 高鼓的形成效率。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中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轮胎成型鼓,其具有由多
3个组合模构成的组合模组,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组合模在周向上分割并且通过利用扩缩 单元向径向内外移动能够在外表面缩径的缩径状态和外表面扩径的扩径状态之间移动,并 且该轮胎成型鼓在上述扩径状态下,通过在上述外表面上沿周向卷绕用于形成轮胎的1以 上的片状体而形成轮胎构成部件,并且在上述缩径状态下能够拆下该轮胎构成部件,上述组合模组包括周向宽度大的第一组合模,其在周向两侧端具有向朝向径向内侧减小周向宽度的 方向倾斜的支承面;周向宽度小的第二组合模,其与该第一组合模交替地配置在周向上,而且在上述 缩径状态下位于上述第一组合模的径向内侧,并且在周向两侧端具有向朝向径向内侧增大 周向宽度的方向倾斜且在上述扩径状态下与上述支承面相接的抵接面,而且上述扩缩单元具备鼓支承轴部件,其具有向径向内外延伸的引导部;圆锥状的滑动体,其被该鼓支承轴部件引导而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并且在 轴心方向内端部具有朝向轴心方向外侧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引导面部;多个径向移动片,其被上述引导部引导能够而向径向内外移动,并且在径向内端 部具有与上述引导面部卡合的卡合部,从而能够通过上述滑动体向轴心方向内侧的移动而 向径向外侧移动,并且上述径向移动片包括在径向外端部安装了上述第一组合模的第一移动片、 和安装了上述第二组合模的第二移动片,上述引导面部包括能够与上述第一移动片的卡合部卡合的第一倾斜面部、和与 该第一倾斜面部的倾斜不同并且能够与上述第二移动片的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倾斜面部,从 而在扩径时使第一组合模比第二组合模先到达扩径位置,并且在缩径时使第一组合模比第 二组合模晚开始从扩径位置向径向内侧移动。在另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倾斜面部由从上述引导面部 的轴心方向内端以与该轴心方向成θ 1的角度缓倾斜的一定坡度的单倾斜面构成,并且上 述第一倾斜面部具有轴心方向内侧的陡倾斜面部,其从上述引导面部的轴心方向内端以 与轴心方向成大于上述角度Θ1的角度Θ 2陡倾斜;轴心方向外侧的平坦面部,其以与轴心 方向的角度形成0°,并且上述第一移动片在扩径状态下与上述平坦面部卡合。这里,上述扩径位置是指扩径状态下的径向的位置。本发明如上所述,作为扩缩单元是用圆锥状的滑动体和多个径向移动片来构成扩 缩单元,其中圆锥状的滑动体,具有向朝向轴心方向外侧径向外侧倾斜的引导面部;多个 径向移动片,具有与上述引导面部卡合的卡合部来通过上述滑动体向轴心方向内侧移动而 能够使径向移动片向径向外侧移动。这里,径向移动片由支承第一组合模的第一移动片和 支承第二组合模的第二移动片构成,并且上述引导面部包括能够与第一移动片卡合的第 一倾斜面部、和与该第一倾斜面部的倾斜不同并且能够与第二移动片卡合的第二倾斜面 部。由此,通过上述滑动体向一个径向移动就能够使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以在径 向上相互不同的时刻和速度移动,在本发明中,在扩径时第一组合模比第二组合模先到达 扩径位置,并且在缩径时使第一组合模比第二组合模晚开始从扩径位置向径向内侧移动。
因此,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的侧端面间彼此不摩擦从而能够抑制磨损的发生。 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鼓的圆度的降低,防止形成的轮胎的品质降低。另外,由于能够使第一 组合模、第二组合模在径向上一边分离一边移动,因而组合模间不产生干扰。因此不需要复 杂的缺口能够简化侧端部的形状,因而能够提高鼓的形成效率和设计效率。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成型鼓的一个实施例的轴心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该组合模组的与轴心方向成直角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放大表示扩缩单元的与轴心方向成直角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从轴心方向内侧观察滑动体的简略侧视图。图5是说明本申请的作用的简略图。图6是表示引导面部的另一实施例的轴心方向的剖视图。图7是说明以往技术的轮胎成型鼓的剖视图。图8是说明该扩缩单元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2...组合模;2A...第一组合模;2B...第二组合模;2G...组 合模组;3...扩缩单元;5...支承面;6...抵接面;10...引导部;11...鼓支承轴部件; 12...滑动体;14...卡合部;15...径向移动片;15A...第一移动片;15B...第二移动片; 20...引导面部;20A...第一倾斜面部;20B...第二倾斜面部;21...单倾斜面;22a...陡 倾斜面部;22b...平坦面部;Pe...扩径位置;S...外表面;Yr...缩径状态;Ye...扩径状 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轮胎成型鼓的主要部 的轴心方向的剖视图。这里为了便于说明,图1中在鼓支承轴9的轴心i的上方侧表示扩 径状态Ye的轮胎成型鼓1,并且在下方侧表示缩径状态Yr的轮胎成型鼓1。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鼓1具有由在周向上被分割的多个组合 模2构成的组合模组2G、和使各组合模2向径向内外移动的扩缩单元3,借助该扩缩单元3, 上述组合模2在外表面S缩径的缩径状态Yr和外表面S扩径的扩径状态Ye之间移动。另 外,在上述扩径状态Ye下,在上述外表面S上沿周向卷绕用于形成轮胎的1个以上的片状 体(未图示),从而能够将轮胎构成部件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上述缩径状态Yr下,能够将 形成的轮胎构成部件从轮胎成型鼓1上拆下。接着,如上述图2所示,上述组合模组2G由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的第一组合模、第 二组合模2A、2B构成。上述第一组合模2A其周向宽度大于第二组合模2B,并且在其周向两 侧端具有向朝向径向内侧减小周向宽度的方向倾斜的内倾斜的支承面5。另外,第二组合 模2B其周向宽度小于第一组合模2A,并且在其周向两侧端具有向朝向径向内侧增大周向 宽度的方向倾斜的外倾斜的抵接面6。该轮胎成型鼓1在扩径状态Ye下,上述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2A、2B在周向上 并排排列,作为周向两侧端面的上述支承面5和抵接面6相互抵接,并且上述第一组合模、 第二组合模2A、2B的各外表面S协动形成实质上连续的一个圆筒面SO。另外,在缩径状态
5Yr下,第二组合模2B后退到比第一组合模2A更靠近径向内侧,由此轮胎成型鼓1能够缩径。另外,上述扩缩单元3具有鼓支承轴部件11,其具有向径向内外延伸的引导部 10 ;滑动体12,其被该鼓支承轴部件11引导而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多个径向移动片 15,其被上述引导部10引导而能够向径向内外移动,并且具有与上述滑动体12的引导面部 13卡合的卡合部14。如图1、3所示,本例中上述鼓支承轴部件11具有同心地外插于鼓支承轴9的圆筒 状的套筒主体部11a,和从该套筒主体部Ila的轴心方向内端向径向外侧竖起的大致圆盘 状的侧板lib。本例中上述套筒主体部Ila能够与鼓支承轴9 一体旋转,并且能够沿轴心方 向相对移动地被上述鼓支承轴9支承。另外,在上述侧板lib上配置有安装在其轴心方向 外侧面的例如块状的引导部10。该引导部10具备能够将上述各径向移动片15的一侧端缘 向径向内外引导的条状的引导轨道10a。这里,作为引导部10设置向径向内外延伸的引导 槽,并在径向移动片15的一侧端缘设置在该引导槽内引导的引导轨道等,作为上述引导部 10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另外,如图3、4所示,上述滑动体12是顶端细的圆锥状的块体,能够与上述套筒主 体部Ila—体旋转,并且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滑动地支承于上述套筒主体部11a。这里,滑 动体12通过密封部件16而与上述套筒主体部Ila的外周面气密性接触,并且在该滑动体 12的内部且在比上述密封部件16靠近轴心方向后方侧形成同心的内孔12a,该内孔12a在 轴心方向后端开口并且在与上述套筒主体部Ila的外周面之间能够形成空气室H。上述空 气室H的轴心方向后端被从上述套筒主体部Ila的外周面竖起的圆盘状的帽部Ilc密封。 这里,例如将高压空气从设置在上述帽部Ilc的吸排口(未图示)向上述空气室H进行吸 气/排气,由此能够使上述滑动体12沿轴心方向滑动。另外,上述滑动体12在其轴心方向内端部具有朝向轴心方向外侧向径向外侧倾 斜的引导面部20。该引导面部20由相互倾斜不同且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的第一倾斜面部、 第二倾斜面部20A、20B构成,本例中上述第二倾斜面部20B形成为,从上述引导面部20的 轴心方向内端20el以与该轴心方向为θ 1的角度缓倾斜的一定坡度的单倾斜面21。另外,上述第一倾斜面部20Α形成为由轴心方向内侧的陡倾斜面部22a和轴心方 向外侧的平坦面部22b构成的弯曲面22,其中该陡倾斜面部22a从上述内端20el以与轴心 方向为大于上述角度θ 1的角度θ 2陡倾斜延伸;该平坦面部22b与该陡倾斜面部22a连 接并且以与轴心方向为0°的角度延伸。这里,陡倾斜面部22a和平坦面部22b通过圆弧部 而平滑地连结。另外,上述径向移动片15由在其径向外端部安装了上述第一组合模2A的第一移 动片15A、和安装了第二组合模2B的第二移动片15B构成。上述第一移动片、第二移动片 15AU5B实质上是相同构成,本例中具有矩形板状的主体部15a,并且在其轴心方向内侧端 具有被上述引导轨道IOa引导的引导槽15al,因此能够向径向内外移动。另外,在上述第一移动片、第二移动片15A、15B的径向内端部具备分别与上述引 导面部20卡合的卡合部14。上述卡合部14在本例中由轴式固定于上述主体部15a的径向 内端部的辊30构成,由此即使与作为弯曲面22的上述第一倾斜面部20A也能够实现顺利 的卡合。这里,图2中的符号31是连结在相邻的移动片15A、15B之间向径向内侧施力的弹
6簧体,在缩径时能够使辊30可靠地与引导面部20接触。图5表示以滑动体12为基准的辊30的相对的移动。上述第一移动片15A的辊30A 一边与第一倾斜面部20A接触一边滚动,并伴随上述滑动体12向轴心方向内侧的移动使第 一组合模2A向径向外侧移动。另外,第二移动片15B的辊30B—边与第二倾斜面部20B接 触一边滚动,并伴随上述滑动体12向轴心方向内侧的移动能够使第二组合模2B向径向外 侧移动。此时,上述第二倾斜面部20B形成倾斜角度θ 1的单倾斜面21,因此辊30Β在缩 径状态Yr和扩径状态Ye之间以一定速度向径向内外移动。即,第二组合模2Β在缩径状态 Yr和扩径状态Ye之间以一定速度向径向内外移动。与此相对,上述第一倾斜面部20Α由轴心方向内侧的陡倾斜面部22a和外侧的平 坦面部22b构成,而且上述陡倾斜面部22a的倾斜角度θ 2设定为大于上述单倾斜面21的 倾斜角度θ 1。因此,在扩径时辊30Α与辊30Β相比快速向径向外侧移动,因而能够比辊30Β 先到达扩径位置Pe。详细而言,因上述倾斜角度之差(θ 1-θ 2),辊30A—边向径向外侧慢 慢增大距离辊30Β的分离距离K 一边向径向外侧移动。另外,在辊30Α到达平坦面部22b 的状态Yl下分离距离K为最大Kmax,并且在该到达状态Yl下,第一组合模2A能够到达扩 径位置Pe。即,在扩径时,第一组合模2A与第二组合模2B相比快速向径向外侧移动,因而 能够比第二组合模2B先到达扩径位置Pe。这里,在图5中将扩径位置Pe、缩径位置Pr替 换图示为辊30A、30B的扩径位置Pe、缩径位置Pr。另外,在缩径时,由于上述陡倾斜面部22a具有角度0°的平坦面部22b,因此辊 30A能够比辊30B晚开始从扩径位置Pe向径向内侧移动。即,第一组合模2A能够比第二组 合模2B晚开始从扩径位置Pe向径向内侧移动。这样,能够使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2A、 2B以相互不同的时刻和速度移动,因此在移动时能够在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2A、2B的 侧端面5、6之间形成间隔,从而能够抑制侧端面5、6间磨损的发生。接下来,在上述图6中表示上述引导面部20的另一实施例。图6中第一倾斜面部 20A形成为由轴心方向内侧的倾斜面部22c和轴心方向外侧的平坦面部22b构成的弯曲面 22,其中该倾斜面部22c从引导面部20的轴心方向内端20el以与轴心方向为倾斜角度θ 3 延伸;该平坦面部22b与该倾斜面部22c连接并且以与轴心方向为0°的角度延伸。另外, 第二倾斜面部20B形成为由轴心方向内侧的平坦面部23b和轴心方向外侧的倾斜面部23a 构成的弯曲面23,其中该平坦面部23b从上述内端20el以与轴心方向为0°的角度延伸; 该倾斜面部23a与该平坦面部23b连接并且以与轴心方向为倾斜角度θ 4延伸。这里,上 述倾斜角度θ 4在本例中表示了与上述倾斜角度θ 3相等的情况,然而也可以不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扩径时,第二组合模2Β比第一组合模2Α晚开始从缩径位置Pr向 径向外侧移动,并且比第一组合模2Α晚到达扩径位置Pe。即,能够使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 模2A、2B在相互不同的时刻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移动时侧端面5、6间的磨损的发生。这里,上述倾斜角度θ 1 θ 4未特殊限制,然而为了顺利地进行扩径动作,优选 为45° 士 10°左右,另外,差(Θ2-Θ 1)优选为1 10°的范围。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 施方式,还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
权利要求
一种轮胎成型鼓,其特征在于,其具备由多个组合模构成的组合模组,所述多个组合模在周向上分割并且通过利用扩缩单元向径向内外移动能够在外表面缩径的缩径状态和外表面扩径的扩径状态之间移动,并且在所述扩径状态下能够通过在所述外表面上沿周向卷绕用于形成轮胎的1个以上的片状体来形成轮胎构成部件,并且在所述缩径状态下能够拆下该轮胎构成部件,所述组合模组包括周向宽度大的第一组合模,其在周向两侧端具有向朝向径向内侧减小周向宽度的方向倾斜的支承面;周向宽度小的第二组合模,其与该第一组合模交替地配置在周向上,而且在所述缩径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组合模的径向内侧,并且在周向两侧端具有向朝向径向内侧增大周向宽度的方向倾斜且在所述扩径状态下与所述支承面相接的抵接面,而且所述扩缩单元具备鼓支承轴部件,其具有向径向内外延伸的引导部;圆锥状的滑动体,其被该鼓支承轴部件引导而能够向轴心方向内外移动,并且在轴心方向内端部具有朝向轴心方向外侧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引导面部;多个径向移动片,其被所述引导部引导而能够向径向内外移动,并且在径向内端部具有与所述引导面部卡合的卡合部,从而能够通过所述滑动体向轴心方向内侧的移动而向径向外侧移动,并且所述径向移动片包括在径向外端部安装了所述第一组合模的第一移动片、和安装了所述第二组合模的第二移动片,所述引导面部包括能够与所述第一移动片的卡合部卡合的第一倾斜面部、和与该第一倾斜面部的倾斜不同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二移动片的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倾斜面部,从而在扩径时使第一组合模比第二组合模先到达扩径位置,并且在缩径时使第一组合模比第二组合模晚开始从扩径位置向径向内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成型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倾斜面部由从所述引导面部的轴心方向内端以与该轴心方向成θ 1的角度 缓倾斜的一定坡度的单倾斜面构成,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面部具有轴心方向内侧的陡倾斜 面部,其从所述引导面部的轴心方向内端以与轴心方向成大于所述角度Θ1的角度Θ2陡 倾斜;轴心方向外侧的平坦面部,其与轴心方向的角度形成0°,并且所述第一移动片在扩 径状态下与所述平坦面部卡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成型鼓,其能够抑制组合模的侧端面间的磨损。具备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并且借助扩径单元能够在缩径状态和扩径状态之间移动的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扩径单元具备圆锥状的滑动体,其能够在轴心方向上移动地被引导,并且在轴心方向内端部具有引导面部;第一移动片、第二移动片,其能够向径向内外移动地被引导并且在径向外端部安装了第一组合模、第二组合模。引导面部的构成包括能够与第一移动片卡合的第一倾斜面部、和与其倾斜不同并且能够与第二移动片卡合的第二倾斜面部,由此在扩径时第一组合模比第二组合模先到达扩径位置,并且在缩径时使第一组合模比第二组合模晚开始从扩径位置向径向内侧移动。
文档编号B29D30/24GK101920568SQ20101013963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0日
发明者长治雅伦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