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58642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3D打印领域,具体说是一种3D打印方法。



背景技术:

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与普通打印机基本相同,是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模型变成实物,这是一项颠覆传统制造工艺的技术革命。

现有的3D打印机,其打印过程是导入模型—打印模型—卸下成型平台—取下打印件,其中在打印模型时,只能是实现单版打印,即打印完该版的打印件后,需要将成型平台卸下来并取下打印件后,再将成型平台装上,才能进行下一轮的打印,操作比较麻烦,无法实现无人看管;而且目前的3D打印机的成型平台在拆卸时比较麻烦,需要拧开螺丝后才能卸下,故大大降低了打印的进程,也影响打印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高速大批量打印且精度高的3D打印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3D打印方法,其特点是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a)导入模型——将3D建模软件建好的模型导入3D打印机,并对模型进行摆放;

步骤b)选择模式——根据情况选择单版打印模式或多版打印模式,系统根据所选模式自动生成支撑架构,确认后生成切片图片及代码;

步骤c)打印模型——光机和成型平台启动工作,3D打印机开始逐层打印;

步骤d)卸打印件——打印完成后取下成型平台,铲下打印件,打印成功。

优选地,所述步骤a)包括有以下子步骤:

步骤a1)利用数据线或网络传输的方式将模型导入3D打印机的上位机中;

步骤a2)利用上位机对该模型进行摆放,使模型上方没有悬挂结构;

步骤a3)在打印区域内对模型进行排布,实现单版打印多个模型。

优选地,在步骤a2)中,当模型摆放无法避免悬挂结构时,上位机的系统自动生成直径为0.5mm-2mm的圆柱对其进行支撑,两根圆柱支撑间的间隔距离不能超过2mm-4mm。

优选地,所述步骤b)包括有以下子步骤:

步骤b1)当选择单版打印模式时,无需生成支撑架构,打印完成后铲下打印件后再开始下一轮打印,适合有人值守的情况;

步骤b2)当选择多版打印模式时,系统自动生成支撑架构,实现多版模型打印,适合无人值守的情况;

步骤b3)确认模式后上位机进行切片生成图片以及G代码。

优选地,所述步骤c)包括有以下子步骤:

步骤c1)成型平台下移使自动锁死机制锁紧平台,力反馈系统控制成型平台自动找底;

步骤c2)成型平台找底后光机启动开始曝光,逐层打印开始;

步骤c3)打印完成后成型平台上升,自动锁死机制解锁,触碰限位开关后停止上升。

优选地,所述步骤c2)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c21)当选择单版打印模式时,成型平台找底后直接开始对模型进行逐层打印,直至模型打印完成;

步骤c22)当选择多版打印模式时,成型平台找底后直接开始对首版模型进行打印,首版模型打印完成后,接着打印支撑架构的第一层底板,所述第一层底板与首版模型的底部相连接,然后一边打印支撑架构的周边支撑柱一边打印第二版的模型,第二版模型打印完后打印支撑架构的第二层底板,如此类推,直至全部打印完毕。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构的底板厚度为0.5mm-1.5mm。

优选地,所述支撑柱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其边长为1mm-3mm。

优选地,所述相邻两根支撑柱之间设有拱形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由于可选择单版或多版的打印模式,故可以进行持续长时间的多版打印,故短时间内无需工作人员值守,特别适合夜间打印,有效提高打印的速度,实现最大化量产,特别适合体积较小的物件的批量打印;

(2)本发明在打印结束后,成型平台会在自动锁死机制的带动下自动解锁,无需人工进行拧螺丝操作,故方便取下成型平台进行打印件的卸载,而且装回成型平台后,还是通过自动锁死机制实现自锁,同样无需人为操作,故不仅可提高打印的效率,而且还能保证成型平台连接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打印件打印的精度和质量;

(3)本发明在多版打印时上位机会根据打印件打印的量和打印件的高度,自动生成支撑架构,故可提高多版打印的成功率,使3D打印机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3D打印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3D打印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a)导入模型——将3D建模软件建好的模型导入3D打印机,并对模型进行摆放;

步骤b)选择模式——根据情况选择单版打印模式或多版打印模式,系统根据所选模式自动生成支撑架构,确认后生成切片图片及代码;

步骤c)打印模型——光机和成型平台启动工作,3D打印机开始逐层打印;

步骤d)卸打印件——打印完成后取下成型平台,铲下打印件,打印成功。

其中,本发明的步骤a)中,模型的导入可以采用数据线或网络传输的方式导入3D打印机的上位机中,该实施例的上位机为平板电脑,该平板电脑与3D打印机之间通过数据线连接,该平板电脑安装在3D打印机的控制平台上;之后利用该平板电脑上的软件对该模型进行摆放,放置模型使模型上方尽量没有悬挂结构(即模型与底面平行但是中间没有支撑的结构),若无法避免悬挂结构,则使用直径为1.5mm的圆柱结构对其进行支撑,两根圆柱支撑间的间隔距离不能超过3mm;当所打印的打印件体积较小(远小于成型平台)时,还可在打印区域内对模型进行排布,以实现单版打印多个模型。

本发明的步骤b)中,当选择单版打印模式时,无需生成支撑架构,打印完成后工作人员可立刻铲下打印件,将成型平台放回机器后方可开始下一轮打印,适合有人值守的情况,如白天;当选择多版打印模式时,系统自动生成支撑架构,实现多版模型打印,适合无人值守的情况,如晚上,采用多版打印时间较长,机器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选择好打印模式后,会在上位机的屏幕上显示效果预览图,上位机根据所生成的效果预览图进行切片生成图片以及G代码,并传送给3D打印机的下位机。

采用多版打印模式时,系统会根据单个打印件的高度决定最终打印层厚。该支撑架构为四层结构的框架,每一层底板厚度为1.0mm,每一根长方体立柱的横截面正方形边长为2.0mm,相邻的两根立柱之间有拱形结构保证上层底板的平整,利用该四层结构的框架可一次性打印出四版耳机打印件。此结构的生成使用的是瑞典Cyfex软件,此软件可以专门对耳部穿戴设备进行编辑与排布。

本发明在打印模型的过程中,即步骤c)还包括有以下子步骤:

步骤c1)成型平台下移使自动锁死机制锁紧平台,力反馈系统控制成型平台自动找底;

步骤c2)成型平台找底后光机启动开始曝光,逐层打印开始;

步骤c3)打印完成后成型平台上升,自动锁死机制解锁,触碰限位开关后停止上升。

其中步骤c2)中,当选择单版打印模式时,成型平台找底后直接开始对模型进行逐层打印,直至模型打印完成;当选择多版打印模式时,成型平台找底后直接开始对首版模型进行打印,首版模型打印完成后,接着打印支撑架构的第一层底板,所述第一层底板与首版模型的底部相连接,然后一边打印支撑架构的周边支撑柱一边打印第二版的模型,第二版模型打印完后打印支撑架构的第二层底板,如此类推,直至全部打印完毕。

实施例一:

该实施例提供一种3D打印方法,适用于有人值守状况下的打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导入模型——将3D建模软件建好的耳机模型通过数据线或网络传输的方式导入3D打印机的上位机,利用该平板电脑上的软件对该耳机模型进行摆放,放置模型使模型上方尽量没有悬挂结构,然后在打印区域内对耳机模型进行排布,以实现单版打印多个耳机模型;

步骤b)选择模式——选择单版打印模式,不会生成支撑架构,上位机显示出效果预览图,确认无误后上位机进行切片生成图片以及G代码,并传送给3D打印机的下位机;

步骤c)打印模型——光机微调实现自动对焦,成型平台下移使自动锁死机制锁紧平台,力反馈系统控制成型平台自动找底,找底后光机启动开始曝光,逐层打印开始,每层曝光结束后,成型平台在力反馈系统的控制下实现剥离,成功剥离后继续进行下一层的打印;打印完成后成型平台上升,自动锁死机制解锁,触碰限位开关后停止上升。

步骤d)卸打印件——打印完成后,员工徒手可将成型平台取下,然后铲下打印件,打印成功,最后将成型平台装回到3D打印机上,继续下一轮的打印,不断重复步骤b)至步骤d),直至全部打印完成。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提供一种3D打印方法,适用于无人值守状况下的打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导入模型——将3D建模软件建好的耳机模型通过数据线或网络传输的方式导入3D打印机的上位机,利用该平板电脑上的软件对该耳机模型进行摆放,放置模型使模型上方尽量没有悬挂结构,然后在打印区域内对耳机模型进行排布,以实现单版打印多个耳机模型;

步骤b)选择模式——选择多版打印模式,系统自动生成支撑架构,员工可对该支撑架构的底板和支撑柱的相关数据进行编辑修改,上位机显示出效果预览图,确认无误后上位机进行切片生成图片以及G代码,并传送给3D打印机的下位机;

步骤c)打印模型——光机微调实现自动对焦,成型平台下移使自动锁死机制锁紧平台,力反馈系统控制成型平台自动找底,找底后光机启动开始曝光,直接开始对首版模型进行打印,首版模型打印完成后,接着打印支撑架构的第一层底板,第一层底板与首版模型的底部相连接,然后一边打印支撑架构的周边支撑柱一边打印第二版的模型,第二版模型打印完后打印支撑架构的第二层底板,如此类推,直至全部打印完毕;打印完成后成型平台上升,自动锁死机制解锁,触碰限位开关后停止上升。

步骤d)卸打印件——打印完成后,员工徒手可将成型平台取下,然后铲下打印件,再将支撑架构拆掉,打印成功,最后将成型平台装回到3D打印机上,继续下一轮的打印,不断重复步骤b)至步骤d),直至全部打印完成。

尽管本发明是参照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构成限制。参照本发明的描述,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都是可以预料的,这种的变化应属于所属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