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粉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1856发布日期:2018-07-27 19:19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回收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塑料粉碎机。



背景技术:

塑料粉碎机指粉碎各种塑性塑料和橡胶的机械设备。

公开号为CN20608540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塑料粉碎机,其技术要点是:包括进料口、碎料仓、底座和出料口,碎料仓设在底座上,出料口设置在碎料仓的底面,碎料仓位于出料口处设有插槽,插槽内设有可封闭出料口的插板,碎料仓下方设有收集容器,碎料仓上设有驱动插板关闭出料口的驱动件。

上述方案通过插板封闭出料口,从而将产生的塑料粉末短暂封存于粉碎机内,进而避免在切换收集容器的过程中发生物料遗漏的问题,但是碎料仓在工作工程中势必产生剧烈的震动,而质量较轻的塑料粉末可能因震动由进料口掉出粉碎机,导致物料遗漏的问题发生;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粉碎机,通过设置一个倒扣的上料斗添加块状塑料,从而在碎料仓工作过程中由上料斗封闭进料口,进而避免塑料粉末由进料口掉出粉碎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塑料粉碎机,包括机架、固定安装于机架上的碎料仓、设置于碎料仓侧壁顶部的进料口以及设置于碎料仓底部的出料口,所述碎料仓侧壁于进料口边沿处设置有呈上开口结构的接料斗,所述接料斗远离碎料仓侧铰接有上料斗,所述上料斗开口边沿与接料斗上开口边沿吻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上料时向外转动上料斗,当上料斗的开口处于向上状态时,将大块塑料放入上料斗的内腔内,向上转动上料斗至倒扣于接料斗之上,与此同时大块塑料受重力作用掉入接料斗内,并穿过进料口进入碎料仓内,当碎料仓内的粉碎刀组与大块塑料接触时,上料斗盖合住接料斗从而封闭进料口,进而达到避免塑料粉末由进料口掉出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碎料仓外壁固定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端部与上料斗邻近碎料仓的外壁面抵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支撑柱支撑于碎料仓外壁,从而确保上料斗向外转动后处于开口向上状态;若不设置支撑柱支撑上料斗,则需要工人对上料斗活动端施加上拉力,存在浪费工人劳动力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柱与上料斗贴合端固定设置有橡胶缓冲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橡胶缓冲套的弹性形变能力降低支撑柱与上料斗底面的冲击力,一方面减少噪音的产生,另一方面有效防止支撑柱或者上料斗因撞击而发生损坏;若不设置橡胶缓冲套,工人在向外转动上料斗时要缓慢引导上料斗贴合支撑柱端部后再放开上料斗,无法提前释放上料斗,存在一定的不便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料斗开口边沿固定设置有橡胶密封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料斗开口与接料斗开口吻合时,橡胶密封条填充于两者开口的交界处,从而有效提供了上料斗与接料斗的密封性;同时利用橡胶密封条的弹性形变能力,有效降低上料斗与接料斗的碰撞力,进而达到提高上料斗与接料斗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橡胶密封条上表面开设有与上料斗开口边沿嵌合的嵌合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料斗朝向接料斗转动的过程中,上料斗的外壁首先与嵌合槽的内壁接触,从而利用两者的摩擦力逐步抵消上料斗的运动势能,有效提高橡胶密封条的缓冲功能;同时橡胶密封条呈U形夹口夹持上料斗的边沿,进一步提高了橡胶密封条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口上边沿固定设置有多个柔性挡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块状塑料在穿过进料口的过程中,利用自身重力推动柔性挡条发生弯曲变形,从而不影响块状塑料穿过进料口;当块状塑料穿过进料口之后,柔性挡条由于重力作用复位至竖直状态,从而封闭进料口,达到进一步避免塑料粉末掉出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料斗外壁固定设置有拉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把手提供一个向外转动上料斗的施力点,进而为向外转动上料斗提供便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料斗底部开设有可视窗,所述可视窗内固定设置有钢化玻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可视窗观察接料斗中的物料是否完全进入碎料仓内,以便于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操作;同时在可视窗内固定钢化玻璃,从而避免因可视窗而影响对于进料口的封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将上料斗倒扣于接料斗之上,从而在完成块状塑料的上料后,分别接料斗的上端开口,进而避免塑料粉末掉出粉碎机;通过支撑柱支撑上料斗,确保上料斗向外转动后处于开口朝上状态;通过设置橡胶缓冲套,降低支撑柱与上料斗的冲击;通过设置橡胶密封条,一方面提高上料斗与接料斗的密封性,另一方面降低上料斗与接料斗的碰撞力;通过设置柔性挡条,进一步避免塑料粉末掉出塑料粉碎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料斗倒扣于接料斗之上时的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该附图进行有剖视和截断处理。

图中:1、机架;11、碎料仓;111、出料口;12、进料口;13、接料斗;131、可视窗;132、钢化玻璃;133、底板;134、侧挡板;14、上料斗;15、支撑柱;151、抵接板;16、橡胶缓冲套;17、橡胶密封条;171、嵌合槽;18、柔性挡条;19、拉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塑料粉碎机,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固定安装于机架1上的碎料仓11、开设于碎料仓11侧壁顶部的进料口12以及设置于碎料仓11底部的出料口111;块状待回收塑料由进料口12进入碎料仓11之内,经碎料仓11粉碎为塑料粉末后由出料口111掉出。

以上为现有技术中塑料粉碎机的工作过程,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发现,碎料仓11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塑料粉末的重量过轻,其可能会因震动、气压等因素由进料口12掉出塑料粉碎机,为此如图1、图2所示,碎料仓11侧壁于进料口12边沿处焊接固定有呈上开口结构的接料斗13,接料斗13侧视呈直角三角形,其包括呈倾斜设置的底板133以及分别焊接固定于底板133上表面两侧的侧挡板134,底板133远离碎料仓11侧合页铰接有上料斗14,当上料斗14转动至开口向下状态时,上料斗14的开口边沿与接料斗13的上开口边沿贴合。

在需要上料时向外转动上料斗14至开口朝上状态,将块状塑料由上而下放入上料斗14的内腔,向上转动上料斗14至倒扣于接料斗13之上,与此同时大块塑料受重力作用掉入接料斗13内,并沿底板133滑动穿过进料口12后进入碎料仓11内,当碎料仓11内的粉碎刀组与大块塑料接触时,上料斗14盖合住接料斗13从而封闭进料口12,进而达到避免塑料粉末由进料口12掉出的技术效果。

为确保上料斗14转动至放料状态时,其开口处于朝上状态,如图1所示,碎料仓11外壁焊接固定有支撑柱15,支撑柱15端部与上料斗14邻近碎料仓11的外壁面抵接配合,从而由支撑柱15支撑于上料斗14底面,避免其继续转动,进而确保上料斗14在放料过程中其开口处于朝上状态。

为降低上料斗14向外转动过程中与支撑柱15产生的撞击力,如图2、图4所示,支撑柱15与上料斗14贴合端焊接固定有抵接板151,抵接板151套接固定有橡胶缓冲套16,从而利用抵接板151增大上料斗14与支撑柱15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受力面积,有效降低单位面积内所受的压力,防止因压力过大而损坏上料斗14,同时利用橡胶缓冲套16的弹性形变能力降低支撑柱15与上料斗14底面的冲击力,一方面减少噪音的产生,另一方面进一步防止支撑柱15或者上料斗14因撞击而发生损坏。

为降低上料斗14向内转动过程中与接料斗13产生的撞击力,如图2、图3所示,接料斗13开口边沿螺栓固定有橡胶密封条17,从而利用橡胶密封条17的弹性形变能力,有效降低上料斗14与接料斗13的冲击力,同时由于橡胶密封条17的存在,有效提高了上料斗14与接料斗13的密封性。

为提高橡胶密封条17的功效,如图2、图3所示,橡胶密封条17上表面开设有与上料斗14开口边沿嵌合的嵌合槽171,当上料斗14朝向接料斗13转动的过程中,上料斗14的外壁首先与嵌合槽171的内壁接触,从而利用两者的摩擦力逐步抵消上料斗14的运动势能,有效提高橡胶密封条17的缓冲功能;同时橡胶密封条17呈U形夹口夹持上料斗14的边沿,进一步提高了橡胶密封条17的密封性。

在实际运用中发现,碎料仓11内不可避免地会滞留塑料粉末,因此在上料斗14向外转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塑料粉末掉出的问题,为此如图3所示,进料口12上边沿螺栓固定有多个柔性挡条18,块状塑料在穿过进料口12的过程中,利用自身重力推动柔性挡条18发生弯曲变形,从而不影响块状塑料穿过进料口12;当块状塑料穿过进料口12之后,柔性挡条18由于重力作用复位至竖直状态,从而封闭进料口12,达到进一步避免塑料粉末掉出的技术效果。

由于柔性挡条18的设置,块状塑料可能因柔性挡条18的阻力而无法穿过进料口12,为此如图2、图3所示,接料斗13底部开设有可视窗131,可视窗131内固定设置有钢化玻璃132,从而工人可以通过可视窗131观察块状塑料是否全部滑入碎料仓11,若存在块状塑料无法穿过进料口12,则可以通过拍打接料斗13外壁的方式产生震动,进而促使块状塑料进入碎料仓11。

为便于向外转动上料斗14,如图2所示,上料斗14外壁焊接固定有拉把19,从而由拉把19提供一个拉动上料斗14向外转动的施力点,进而为向外转动上料斗14提供便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