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8479发布日期:2018-10-30 23:17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3D打印笔。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3D打印技术对广大公众来说已不再是陌生的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3D打印笔则是其中一个很好的应用例子,目前市场上常见的3D打印笔通常为塑料热熔型3D打印笔,其工作原理是基于3D打印,挤出热融的塑料,然后在空气中迅速冷却,最后固化成稳定的状态,改变笔头的运动路径就可以完成3D产品的打印。

我国专利CN 204773647 U公开了一种可更换笔头的3D打印笔,包括通过螺纹连接安装在打印笔壳体前端的打印笔头,打印笔壳体前端的内部安装有连接器插座,打印笔头的尾部设置有与连接器插座配合的连接器,喷嘴自打印笔头内部至顶部穿出,且喷嘴的尾部经过连接器与送料管连接。

上述专利虽然解决了原有3D打印笔的笔头难拆卸的问题,却仍然存在以下缺陷:塑料熔体是从送料管通过连接器流至喷嘴处,由喷嘴喷出的,而塑料熔体在笔头内的连接器至喷嘴的这段距离中,由于连接器及喷嘴的孔径较大且距离较长,因此,塑料熔体的流速较慢易被冷却凝固,造成喷嘴堵塞;并且由于连接器及喷嘴的设计方式,使得上述笔头所谓的多样化,只适用于圆形或扁圆形的喷嘴,且孔径的尺寸变化较小,不能较好的实现多样化,满足不同的打印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3D 打印笔,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通过避免塑料熔体在笔头内冷却堵塞喷嘴,提高塑料熔体流动的流畅性,改善本3D打印笔的使用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3D打印笔,所述打印笔包括笔身、笔头和笔壳,所述笔身与笔头相连接,所述笔壳套设于笔头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笔身与笔头之间具有供塑料熔体通过的主通道,所述笔头开设有与所述主通道相连通的支通道,所述笔壳具有与所述支通道相连通的间隙,所述笔壳的端部具有与间隙相连通的喷嘴,所述间隙和支通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主通道的截面面积。

其工作原理如下:本打印笔在使用时,塑料被熔化成为熔体后,可依次通过主通道、支通道、间隙,最后从喷嘴中流出凝固完成绘制。由于间隙和支通道的截面面积均小于主通道的截面面积,使得塑料熔体从主通道流往喷嘴的这段过程中流速较快不易凝固,保证塑料熔体能够快速到达喷嘴出流出,提高塑料熔体流动的流畅性,有效改善本3D打印笔的使用稳定性。背景技术所引用的专利文件中提及的3D打印笔,虽然笔头可拆卸从而可用于不同尺寸的圆形喷嘴,但是由于塑料熔体易凝固的问题,当圆形喷嘴的尺寸越大,相应的送料管尺寸也要跟着增大,塑料熔体则越发容易凝固,更不用说将喷嘴设计成裱花形等其它各类形状。而本设计中,塑料熔体在主通道到喷嘴这段过程中,选择截面面积较小的支通道和间隙,有效避免熔体凝固,塑料熔体最终又可顺畅地流至喷嘴处,因此,该设计可用于各类形状、尺寸的喷嘴。

在上述的一种3D打印笔中,所述笔头内设置有加热装置。将笔头设计为可加热的,可进一步保证塑料熔体在支通道以及间隙中流动时不会被冷却凝固,避免造成堵塞;具体的加热装置可参考专利CN 106273517A中公开的加热头、专利CN 203994724U中的加热铜管即可,该部分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加以赘述。

在上述的一种3D打印笔中,所述笔壳呈筒状,且包括连为一体的连接部、本体和开口部;所述连接部与笔头的内端相连接,所述本体与笔头的外侧壁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的间隙,所述开口部与笔头的外端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的喷嘴。将笔壳设计为筒状,则使得间隙与喷嘴都是笔壳与笔头相组合形成的,在安装笔壳时,无需进行特别的对位即可使得间隙与支通道是相连通的,安装快捷方便,如像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对比文件一样,安装则较为麻烦,而如果将间隙设计为单独开设于笔壳内,则在安装时,即需要考虑安装完毕后间隙刚好是对准支通道的,使用较为麻烦。

在上述的一种3D打印笔中,所述笔壳的开口部呈裱花形或圆形,所述笔头的外端部与笔壳的开口部同轴设置且形状相同。笔壳的开口部可设计为裱花形或者圆形,则使得本3D打印笔可绘制的对象更加多样化,而将笔头的外端部与笔壳的开口部同轴设置且形状相同,即有效保证两者之间是高度平行的,这样打印笔的喷嘴喷出来的塑料则呈花线形,具体花线的类型,则由喷嘴的形状所决定。

在上述的一种3D打印笔中,所述笔壳采用隔热材料制成。笔壳采用隔热材料制成,可有效地避免使用者被烫伤,提高使用者的体验感;隔热材料可选用陶瓷等市面上通用的材料,在此不加以赘述。

在上述的一种3D打印笔中,所述笔头呈锥形,所述笔头内端的直径大于其外端的直径,所述笔头的内端与笔身相连接,所述笔壳的连接部与笔头的内端可拆卸连接。笔壳的连接部与笔头的内端可拆卸连接,方便根据不同的需要,更换喷嘴形状不一的笔壳,具体的拆卸连接方式,可采用螺纹连接、卡接等。

在上述的一种3D打印笔中,所述支通道至少有两条,且各支通道以所述笔头的中心线为基准均匀分布。设计有多条支通道,可保证喷嘴单位时间内能够流出足够的塑料熔体。

在上述的一种3D打印笔中,所述支通道的内端靠近所述笔头的内端部,且与所述主通道相连通;所述支通道的外端靠近所述笔头的外端部,且与所述间隙相连通。支通道如上设计,可避免塑料熔体流经过多的转角及路程,防止被冷却凝固。

在上述的一种3D打印笔中,所述间隙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支通道的截面面积,所述支通道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主通道的截面面积。如上设计,可进一步避免塑料熔体被冷却凝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打印笔可提高塑料熔体流动的流畅性,有效改善本3D 打印笔的使用稳定性;

2、本打印笔的塑料熔体在主通道到喷嘴这段过程中,选择截面面积较小的支通道和间隙,有效避免熔体凝固,塑料熔体最终又可顺畅地流至喷嘴处,因此,该设计可用于各类形状、尺寸的喷嘴;

3、笔壳的开口部可设计为裱花形或者圆形,则使得本3D打印笔可绘制的对象更加多样化,而将笔头的外端部与笔壳的开口部同轴设置且形状相同,即有效保证两者之间是高度平行的,这样打印笔的喷嘴喷出来的塑料则呈花线形,具体花线的类型,则由喷嘴的形状所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3D打印笔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笔身;2、笔头;21、支通道;3、笔壳;31、连接部;32、本体;33、开口部;4、主通道;5、间隙;6、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打印笔包括笔身1、笔头2和笔壳3,笔身1 与笔头2相连接,笔壳3套设于笔头2上。笔身1与笔头2之间具有供塑料熔体通过的主通道4,笔头2开设有与主通道4相连通的支通道21,笔壳3具有与支通道21相连通的间隙5,笔壳3 的端部具有与间隙5相连通的喷嘴6。具体来讲,支通道21至少有两条,且各支通道21以笔头2的中心线为基准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则优选为3条。作为优选,支通道21的内端靠近笔头2 的内端部,且与主通道4相连通;支通道21的外端靠近笔头2 的外端部,且与间隙5相连通。

其中,间隙5和支通道21的截面面积均小于主通道4的截面面积。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间隙5的截面面积小于支通道21 的截面面积,支通道21的截面面积小于主通道4的截面面积。

如图1所示,具体来讲,笔壳3呈筒状且采用隔热材料制成,包括连为一体的连接部31、本体32和开口部33。其中,连接部 31与笔头2的内端相连接,本体32与笔头2的外侧壁间隔设置形成的间隙5,开口部33与笔头2的外端间隔设置形成的喷嘴6。笔壳3的开口部33呈裱花形或圆形,笔头2的外端部与笔壳3 的开口部33同轴设置且形状相同。

如图1所示,具体来讲,笔头2呈锥形且设置有加热装置,笔头2内端的直径大于其外端的直径,笔头2的内端与笔身1相连接,笔壳3的连接部31与笔头2的内端可拆卸连接,具体可为螺纹连接或卡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本打印笔在使用时,塑料被熔化成为熔体后,可依次通过主通道、支通道、间隙,最后从喷嘴中流出凝固完成绘制。塑料熔体从主通道流往喷嘴的这段过程中选择截面面积较小的支通道和间隙,有效避免熔体凝固,塑料熔体最终又可顺畅地流至喷嘴处,使得本打印笔使用稳定性好,且可用各类形状、尺寸的喷嘴。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