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缆管加工用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90926发布日期:2018-12-18 20:3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缆管加工用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电缆管生产用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电缆管的成型工艺通常包括挤出成型、降温冷却、传送、切割、扩口等,电缆管经挤出机挤出后,处于高温状态且管体较软易变形,需通过冷却系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冷却成型。

现有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箱、连通于冷却箱一端的供水管道以及连通于冷却箱另一端的排水管道,冷却箱的一端面开设有冷却入口,另一端面开设有冷却出口,由挤出机挤出的电缆管从冷却入口伸入,并在挤出机的推送下从冷却出口伸出。

由于电缆管经挤出机挤出后,处于高温状态且管体较软易变形,当电缆管从冷却入口伸入后,电缆管可能会受到水的浮力向上浮动,导致冷却成型后电缆管呈弯曲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缆管加工用冷却系统,其优点是可以防止电缆管在冷却成型时,受水的浮力向上浮动而弯曲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缆管加工用冷却系统,包括冷却箱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却箱上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冷却箱上表面且部分伸入所述冷却箱内部通过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以对电缆管上侧壁进行限位的竖直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冷却箱上表面且部分伸入所述冷却箱内部通过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以对电缆管两侧壁进行限位的水平限位部以及固定所述冷却箱内部且对电缆管下侧壁进行支撑的承托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竖直限位部通过上下移动,从而对电缆管的上侧壁进行限位;水平限位部伸入冷却箱内部的部分分别位于电缆管的两侧壁,其通过左右移动对电缆管的两侧壁进行限位,承托部对电缆管的下侧壁进行支撑,限位组件的设置,用于对电缆管上下左右进行限位,防止电缆管在进入冷却箱中后,由于水的浮力向上浮动,导致冷却成型后电缆管呈弯曲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直限位部包括分别固接在所述冷却箱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两端的支架,所述支架上分别固定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下端分别固接有竖直向下的连杆,所述连杆的下端伸入所述冷却箱内部,两连杆之间固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下端沿其长度方向垂直固接有若干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动辊通过驱动件的驱动,在冷却箱内部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直到第一转动辊与电缆管抵触,从而对电缆管的上侧壁进行限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件设置为液压缸,液压缸的缸体固定在支架上,所述驱动件的活塞杆的下端与所述连杆固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限位部包括分别固接在所述冷却箱上表面沿其宽度方向两端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之间转动连接有与所述冷却箱长度方向相垂直的螺杆,所述螺杆上设有反向螺纹,所述螺杆上螺纹连接有一对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下端分别固接有竖直杆,所述竖直杆的端部分别穿过所述冷却箱至其内部并且位于电缆管的两侧,所述冷却箱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供所述竖直杆沿所述螺杆长度方向滑动的滑槽,两竖直杆的下端分别垂直固接有与电缆管相平行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下端沿其长度方向固接有若干竖直向下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转动螺杆,使移动块之间朝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辊移动,对电缆管的两侧壁进行限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托部包括若干沿所述冷却箱长度方向且垂直固接于所述冷却箱内部底面上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固接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承托部的设置,用于对电缆管的下侧壁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转动辊、所述第二转动辊和所述第三转动辊的结构相同,且其直径均由两端至中部逐渐变小,使其柱面形成与电缆管外壁相适配的弧形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对电缆管进行限位时,第一转动辊、第二转动辊和第三转动辊的弧形面均与电缆管的柱面贴合,并且与电缆管之间滚动连接,减小与电缆管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杆的一端设置有手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手轮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转动螺杆,从而对水平限位部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直杆的两侧与所述水平杆之间分别设有一对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水平杆固接,另一端与所述竖直杆固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杆的设置,用于增强水平杆和竖直杆之间的连接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限位组件的设置,用于对电缆管上下左右进行限位,防止电缆管在进入冷却箱中后,由于水的浮力向上浮动,导致冷却成型后电缆管呈弯曲状态;

2、手轮的设置,便于工作人员转动螺杆,从而对水平限位部进行调节;

3、加强杆的设置,用于增强水平杆和竖直杆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体现水位感应器的位置示意图;

图3是体现收集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体现竖直限位部和水平限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体现承托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冷却箱;11、管状模具;12、顶盖;13、支脚;14、滑槽;15、弹性密封垫;16、挂环;2、供水箱;21、注水管;3、水位感应器;4、限位组件;41、竖直限位部;411、支架;412、驱动件;413、连杆;414、固定杆;415、第一固定架;416、第一转动辊; 42、水平限位部;421、固定座;422、螺杆;423、移动块;424、手轮;425、竖直杆;426、水平杆;427、连接杆;428、第二转动辊;429、加强杆;43、承托部;431、支撑杆;432、第二固定架;433、第三转动辊;5、循环冷却泵;51、进水管;52、出水管;6、电缆管;7、过滤器;8、收集组件;81、导流板;82、收集箱;83、挂钩;84、把手;85、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 “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电缆管加工用冷却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冷却箱1、供水箱2、水位感应器3、限位组件4和循环冷却泵5,水位感应器3安装在冷却箱1的内壁上,限位组件4设置在供水箱2的内部,用于对电缆管6进行限位,防止电缆管6由于冷却水的浮力向上浮动,导致冷却成型后电缆管6呈弯曲状态。供水箱2和冷却箱1之间通过注水管21连通,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冷却箱1内的水位低于电缆管6,不足以对电缆管6进行冷却时,水位感应器3感应到水位的变化,将信号传输至供水箱2,使供水箱2对冷却箱1进行供水。

循环冷却泵5设置在冷却箱1的下方,其进水口处通过进水管51连通于冷却箱1的底部,出水口处通过出水管52连通于冷却箱1的底部,循环冷却泵5作业时,将冷却箱1内的冷却水沿进水管51抽至循环冷却泵5中,经冷却后,将冷却水沿出水管52输入冷却箱1中,保证了冷却箱1内部的冷却水始终处于冷却状态,提高了电缆管6冷却成型的效率。相比于现有的冷却系统上述冷却系统可以对冷却箱1内的水进行循环利用,减小了对于水资源的浪费。

如图1所示,冷却系统还包括串设在进水管51上的过滤器7,当冷却水由冷却箱1中抽出后,依次沿进水管51、过滤器7进入循环冷却泵5中,过滤器7的设置,用于对冷却水进行过滤,防止冷却箱1中的杂质沿进水管51进入循环冷却泵5将其堵住。

如图1所示,冷却箱1呈矩形且内部中空,冷却箱1的一端面开设有冷却入口,另一端面开设有冷却出口,冷却入口处固接有管状模具11,管状模具11的一端伸入冷却箱1内部,另一端伸出至冷却箱1外部,用于与配套使用的挤出机(图中未画出)对接,电缆管6挤出成型后沿模具伸入冷却箱1中并从冷却出口伸出,通过冷却箱1内部的冷却水进行冷却成型,冷却箱1的上表面设有观察口,观察口处设置有顶盖12,当工作人员对正在冷却的电缆管6进行观察时,将顶盖12开启,观察完毕后将顶盖12关闭,防止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落入冷却箱1中,对其内部的冷却水造成污染,冷却箱1下表面的四角处分别固接有支脚13,用于对冷却箱1进行支撑。

如图2所示,冷却箱1的冷却出口处设有弹性密封垫15,当电缆管6(见图1)从冷却出口伸出时,弹性密封垫15挤压在冷却入口或冷却出口和电缆管6之间,弹性密封垫15的设置,用于减小了冷却水从冷却出口与电缆管6抵触的位置流出的可能性。弹性密封垫15的材质为橡胶,橡胶的质地较为柔软且耐磨性性较高,使其在提供良好密封的同时,可以对电缆管6进行保护。

如图1所示,冷却出口的正下方设有收集组件8,收集组件8包括固接于冷却箱1上且位于冷却出口正下方的导流板81以及设置在导流板81正下方的收集箱82,如图3所示,收集箱82靠近冷却箱1的一面固接有挂钩83,如图2和图3所示,冷却箱1上对应挂钩83的位置固接有挂环16,收集箱82通过挂钩83和挂环16钩挂在冷却箱1上,便于工作人员拆卸,收集箱82的两侧设有把手84,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移动。

如图1所示,由于电缆管6与弹性密封垫15之间长期处于挤压和相互摩擦状态,因此冷却出口处可能会出现密封不严的情况,此时,少量冷却水会沿电缆管6与弹性密封垫15之间的缝隙流出,沿导流板81流入其下端的收集部中被收集起来。收集组件8的设置,用于对冷却水进行收集,防止其直接流至地面上,对工作人员造成不便。导流板81的两侧分别固接有沿竖直向上延伸的挡板85,用于对流出的冷却水起到限流的作用。

如图2和图4所示,限位组件4包括竖直限位部41、水平限位部 42和承托部43,竖直限位部41设置在冷却箱1的上表面并且部分伸入冷却箱1内部,其伸入冷却箱1内部的部分通过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从而对电缆管6(见图1)的上侧壁进行限位,水平限位部 42也设置在冷却箱1上表面并且部分伸入冷却箱1内部,其伸入冷却箱1内部的部分通过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从而对电缆管6两侧壁进行限位,承托部43设置在冷却箱1的内部且位于电缆管6的下方,用于对电缆管6下侧壁进行支撑。

如图4所示,竖直限位部41包括分别固接在冷却箱1上表面沿其长度方向两端的支架411,支架411上固定有驱动件412,驱动件412设置为液压缸,其缸体固定在支架411上,活塞杆的端部固接有竖直向下的连杆413,连杆413的下端伸入冷却箱1内部,并且两连杆413之间固接有固定杆414,固定杆414的下端沿其长度方向垂直固接有若干第一固定架415,每个第一固定架415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辊416,第一转动辊416可以通过驱动件412在冷却箱1内部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从而对电缆管6(见图1)的上侧壁进行限位,第一转动辊416由两端至中部直径逐渐变小,使其柱面形成的弧形面刚好能够与电缆管6贴合。

如图4所示,水平限位部 42包括分别固接在冷却箱1上表面沿其宽度方向两端的固定座421,两固定座421之间转动连接有螺杆422,螺杆422上设有反向螺纹,螺杆422上螺纹连接有一对移动块423,螺杆422的一端固接有手轮424,当工作人员转动手轮424时,两移动块423同时朝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两移动块423的下端分别固接有竖直杆425,冷却箱1的上表面对应竖直杆425滑动的方向分别开设有供竖直杆425滑动的滑槽14,两竖直杆425的端部分别穿过冷却箱1至其内部并且位于电缆管6(见图1)的两侧,两竖直杆425的下端分别垂直固接有沿冷却箱1长度方向延伸的水平杆426,水平杆426的下端沿其长度方向等距固接有若干竖直向下的连接杆427,每个连接杆427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辊428,第二转动辊428的结构与第一转动辊416相同。

工作人员通过转动手轮424,使移动块423之间朝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辊428移动,对电缆管6的两侧壁进行限位,每对竖直杆425和水平杆426之间分别设有一对加强杆429,加强杆429的一端与水平杆426固接,另一端与竖直杆425固接,三者呈三角结构,用于增强水平杆426和竖直杆425之间的连接强度。

如图2和图5所示,承托部43包括若干沿冷却箱1长度方向且垂直固接于冷却箱1内部底面上的支撑杆431,支撑杆431上固接有第二固定架432,第二固定架432上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辊433,其与第一转动辊416(见图4)和第二转动辊428的结构相同,用于对电缆管6(见图1)的下侧壁起支撑的作用。

如图1和图4所示,当电缆管6沿模具伸入冷却箱1中后,启动驱动件412,使其带动第一转动辊416向下运动,直至第一转动辊416的弧形面与电缆管6抵触,同时工作人员转动手轮424,使移动块423之间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二转动辊428与电缆管6的两侧抵触,第一转动辊416、第二转动辊428和第三转动辊433均与电缆管6滚动连接的设置,减小了电缆管6在传送的过程中与辊轴间的摩擦力,随着电缆管6的不断伸入,最终从冷却出口伸出,进入下一道工序。

工作过程:对电缆管6进行冷却时,将电缆管6沿模具伸入冷却箱1中,启动驱动件412,使其带动第一转动辊416向下运动,直至第一转动辊416的弧形面与电缆管6的上侧壁抵触,同时工作人员转动手轮424,使移动块423之间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直至与电缆管6的两侧壁抵触,并且与电缆管6滚动连接;

电缆管6伸入冷却箱1后,循环冷却泵5开始作业,将冷却箱1内的冷却水沿进水管51抽至循环冷却泵5中,经冷却后,将冷却水沿出水管52输入冷却箱1中,保证冷却箱1内部的冷却水始终处于冷却状态,随着电缆管6的不断伸入,最终从冷却出口伸出,进入下一道工序。

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冷却箱1内的水位低于电缆管6,不足以对电缆管6进行冷却时,水位感应器3感应到水位的变化,将信号传输至供水箱2,使供水箱2对冷却箱1进行供水。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