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橡胶垫轴向脱模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0634发布日期:2019-08-20 23:43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橡胶垫轴向脱模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装脱模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橡胶垫轴向脱模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铁路货车设备中,橡胶产品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通常脱模机采用夹拔板脱模,夹拔板上设置有众多排列成矩阵的夹拔套,通过夹拔、换位、顶出的动作程序完成胶囊脱模的全过程,在硫化产品后,脱模一直沿用人工用锤砸卸模,但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在硫化成型后拆模时,工人劳动强度较大,过去的作业的方法是,用撬棍拆开3层模具。然后用手锤、铜棒逐一将中模内的产品砸下,产品为9件轴向橡胶垫,拆除一套模具用时在20min以上,而且由于硫化后模具温度在140℃以上,很容易造成烫伤或砸伤,职工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手工作业时由于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废品。

申请号为CN201010591498.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往复一次倒顶式胶囊脱模机,包括机体、升降盖、夹拔板、顶管板、顶杆板、风箱、风口、斜滑斗、顶管板往复机构、顶杆板往复机构、活塞往复机构、动力传动机构、电气控制系统。

申请号为CN200910129647.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斜移换位顶出式胶囊脱模机包括机身、夹拔系统、防顶机构、斜移机构、动力传动系统、电控系统、收集盘,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夹拔板矩阵布列的每四只相邻夹拔器的孔距连线交叉点处设置顶杆暂容孔,在每轮夹拔完毕后,夹拔板只需沿45°角斜线斜移换位约0.71个孔距。

虽然上述现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脱模的技术方案,但依然无法完全解决在使用中遇到的硫化产品温度过高,在人工脱模中容易造成烫伤或砸伤,职工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手工作业时由于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废品,同时需要人工效率低,单位时间内量产小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橡胶垫的轴向脱模装置,将硫化后的产品通过拆分和顶出工序,实现产品脱模的快速完成,同时避免了在脱模的过程中,人工被高温硫化产品烫伤的可能性,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产量的同时,降低了风险,缩小了安全隐患。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用于橡胶垫轴向脱模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用于橡胶垫轴向脱模的装置,包括

架体,以及设置于架体顶部的台面;

在台面上设置有拆分组件和顶出组件;

拆分组件配置为,拆分模具组件中的上模;

顶出组件配置为,将嵌入在模具组件中的中模内的产品顶出。

其中,所述拆分组件包括

设置于台面上的第一拆分单元,配置为,对模具组件垂直于台面方向上的自由度进行限制,具体来说,主要限制的是模具组件脱模轴向方向的自由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拆分单元至少两个相对设置于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

第一拆分单元与台面配合,形成一个与模具组件中的下模配合的第一凹槽;

两个相对的第一凹槽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下模的外形尺寸;

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具组件自台面的一端,向另一端滑入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拆分单元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具组件中的下模滑入第一拆分单元与台面形成的第一凹槽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拆分组件还包括

垂直于台面设置、能够往复运动的第二拆分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拆分单元为,垂直于台面设置的柱状结构。

还进一步地,还包括

驱动第二拆分单元在垂直于台面的方向上往复运动,达到将模具组件与其上模实现拆分的第三拆分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拆分单元为,设置于台面底部,与架体固定连接的千斤顶。

此外,所述顶出组件包括

设置于台面上的第一顶出单元,配置为,对模具组件中的中模垂直于台面方向上的自由度进行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顶出单元包括转动单元,转动单元形成的转动平面与台面平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顶出单元至少两个相对设置于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

转动单元与台面配合,形成一个与模具组件中的中模配合的第二凹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凹槽的开口方向,随转动单元的转动而动态变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开口方向转动至相对的方向时,相对的两个第二凹槽之间的距离最小,此时两个相对的第二凹槽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中模的外形尺寸。

更进一步地,所述顶出组件还包括

垂直于台面设置能够往复运动的第二顶出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顶出单元为,垂直于台面设置的柱状结构。

还进一步地,所述顶出组件还包括

确定顶出组件与中模的相对位置,将第二顶出单元与中模内的产品相对应的定位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位单元为设置于中模的定位柱,对应定位单元在台面上设置有定位孔。

再进一步地,还包括

驱动第二顶出单元在垂直于台面的方向上往复运动,达到中模内的产品顶出的第三顶出单元;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顶出单元为,设置于台面底部,与架体固定连接的千斤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硫化后的产品脱模工序分成拆分和顶出两道工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避免了人工手动参与脱模带来的容易造成烫伤或砸伤,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垂直于台面方向上设置限定模具组件的方法,实现了模具组件中产品的分离,避免了人工捶打的方法,提升了产品的成品率,同时也提升了单位时间内的产量;

3、通过千斤顶将模具组件中的上模和模具组件中模内的产品顶出,节省了操作者的体力,进一步实现了机械化的作业。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橡胶垫轴向脱模装置第一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橡胶垫轴向脱模装置第二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橡胶垫轴向脱模装置第三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模具组件爆炸示意图。

图中:1、架体;2、台面;3、拆分组件;301、第一拆分单元;302、第一凹槽;303、第二拆分单元;304、第三拆分单元;4、顶出组件;401、第一顶出单元;402、转动单元;403、第二凹槽;404、第二顶出单元;405、定位单元;406、第三顶出单元;5、模具组件;501、上模;502、中模;503、下模;504、产品;6、定位孔;7、车轮。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现有的铁路货车设备中,橡胶产品504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通常脱模机采用夹拔板脱模,夹拔板上设置有众多排列成矩阵的夹拔套,通过夹拔、换位、顶出的动作程序完成胶囊脱模的全过程,在硫化产品504后,脱模一直沿用人工用锤砸卸模,但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在硫化成型后拆模时,工人劳动强度较大,过去的作业的方法是,用撬棍拆开3层模具。然后用手锤、铜棒逐一将中模502内的产品504砸下,产品504为9件轴向橡胶垫,拆除一套模具用时在20min以上,而且由于硫化后模具温度在140℃以上,很容易造成烫伤或砸伤,职工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手工作业时由于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废品,为了解决上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图1为橡胶垫轴向脱模装置第一示意图,主要展示脱模装置与模具组件5的装配关系,以及模具组件5在脱模装置中的位置关系,以及脱模装置的工作原理,图1中所示,脱模装置分为拆分组件3和顶出组件4,操作者通过使用拆分组件3将模具组件5中的上模501拆分分离,人工手动将中模502放置到顶出组件4内,操作者通过操纵顶出组件4,将中模502内的产品504顶出,实现机械化的操作。

图2橡胶垫轴向脱模装置第二示意图,主要从仰视的视角展示了脱模装置底部的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到第三拆分单元304和第三顶出单元406的结构,第三拆分单元304和第三顶出单元406分别设置于台面2底部,包括千斤顶、连杆、手柄和支撑轴承座等,千斤顶的顶部与第二拆分单元303和第二顶出单元404连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转接或者固定连接的方式实现,例如通过一块转接件分别焊接第二拆分单元303和第二顶出单元404并分别对应相应的千斤顶,进而实现操作者手动操作千斤顶时,带动第二拆分单元303和第二顶出单元404实现拆分和顶出。

图3橡胶垫轴向脱模装置第三示意图,主要展示脱模装置架体1与台面2的相对位置关系,从图3中可以看出,架体1的底部设置有车轮7,操作者可以通过车轮7实现脱模装置的移动,实现脱模装置对各种工况的适应,而在台面2上,第一顶出单元401和第一拆分单元301清晰可见,分别形成一个限制模具或产品504在垂直于台面2方向上的自由度来实现拆分和顶出,其中第一顶出单元401设置有可旋转的转动单元402,提升了装置的适应性。

图4模具组件5爆炸示意图,主要展示模具组件5的位置关系,在模具组件5中,还设置有把手,为了附图4的清晰,未将把手制作出来,操作者可通过把手实现中模502的翻转等操作,避免了手动触碰模具带来烫伤的危险。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橡胶垫轴向脱模的装置,包括架体1,以及设置于架体1顶部的台面2;在台面2上设置有拆分组件3和顶出组件4;拆分组件3配置为,拆分模具组件5中的上模501;顶出组件4配置为,将嵌入在模具组件5中的中模502内的产品504顶出,具体来说,附图1中可以看出拆分组件3和顶出组件4分别水平设置于台面2上,其中,拆分组件3包括与下模503配合的第一拆分单元301,第一拆分单元301可以是块状的单体类结构,亦可以是通过条形结构件连接的连体结构,第一拆分单元301与台面2形成第一凹槽302,下模503置于第一凹槽302内,实现在垂直于台面2的方向上,对模具组件5自由度的限制,至于顶出组件4,在台面2上设置有与中模502配合的第一顶出单元401,进一步地,第一顶出单元401包括可转动的转动单元402,转动单元402与台面2形成一个第二凹槽403,第二凹槽403与中模502配合,进而限制中模502在垂直于台面2方向上的自由度,第二顶出单元404通过第三顶出单元406的作用,将中模502内的产品504顶出。

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硫化后的产品504脱模工序分成拆分和顶出两道工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避免了人工手动参与脱模带来的容易造成烫伤或砸伤,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问题,应用到具体的实施例中,如下所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橡胶垫轴向脱模的装置,包括架体1,以及设置于架体1顶部的台面2;在台面2上设置有拆分组件3和顶出组件4;拆分组件3配置为,拆分模具组件5中的上模501;顶出组件4配置为,将嵌入在模具组件5中的中模502内的产品504顶出,具体来说,附图1中可以看出拆分组件3和顶出组件4分别水平设置于台面2上,其中,拆分组件3包括与下模503配合的第一拆分单元301,第一拆分单元301可以是块状的单体类结构,亦可以是通过条形结构件连接的连体结构,第一拆分单元301与台面2形成第一凹槽302,下模503置于第一凹槽302内,实现在垂直于台面2的方向上,对模具组件5自由度的限制,至于顶出组件4,在台面2上设置有与中模502配合的第一顶出单元401,进一步地,第一顶出单元401包括可转动的转动单元402,转动单元402与台面2形成一个第二凹槽403,第二凹槽403与中模502配合,进而限制中模502在垂直于台面2方向上的自由度,第二顶出单元404通过第三顶出单元406的作用,将中模502内的产品504顶出。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用于橡胶垫轴向脱模的装置,其中所述的拆分组件3包括设置于台面2上的第一拆分单元301,配置为,对模具组件5的自由度进行限制,具体来说,主要限制的是模具组件5脱模轴向方向的自由度,进一步地,第一拆分单元301至少两个相对设置于台面2上,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拆分单元301与台面2配合,形成一个与模具组件5中的下模503配合的第一凹槽302;两个相对的第一凹槽302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下模503的外形尺寸。

在具体的使用中,模具组件5自台面2的一端,向另一端滑入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拆分单元301之间,模具组件5中的下模503滑入第一拆分单元301与台面2形成的第一凹槽302内,在平行于台面2的平面内,模具组件5还具有移动的自由度,但在垂直于台面2的方向上,模具组件5的自由度被限制。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拆分组件3还包括垂直于台面2设置、能够往复运动的第二拆分单元303,第二拆分单元303为,垂直于台面2设置的柱状结构,进一步地,还包括驱动第二拆分单元303在垂直于台面2的方向上往复运动,达到将模具组件5与其上模501实现拆分的第三拆分单元304,操作者通过操作第三拆分单元304,使得第二拆分单元303沿垂直于台面2的方向上运动,进而实现上模501与模具组件5的拆分。

实施例四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的顶出组件4包括设置于台面2上的第一顶出单元401,配置为,对模具组件5中的中模502的自由度进行限制,第一顶出单元401包括转动单元402,转动单元402形成的转动平面与台面2平行,第一顶出单元401至少两个相对设置于台面2上。

实施例五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四的进一步限定,本实施例所述转动单元402与台面2配合,形成一个与模具组件5中的中模502配合的第二凹槽403,所述第二凹槽403的开口方向,随转动单元402的转动而动态变化,转动单元402的设置是为了中模502能够顺利放入相对设置的第一拆分组件3之中,由于中模502经过硫化后温度较高,人工通过把手或者用手拖住中模502进行移动时,较高的温度会造成移动不稳,无法像拆分组件3中,将模具组件5直接滑入即可,因此,需要设置转动单元402。

实施例六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四或实施例五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当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凹槽403开口方向转动至相对的方向时,相对的两个第二凹槽403之间的距离最小,此时两个相对的第二凹槽40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中模502的外形尺寸。

实施例七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顶出组件4还包括垂直于台面2设置能够往复运动的第二顶出单元404,第二顶出单元404为,垂直于台面2设置的柱状结构,在附图1中可以看出,在台面2上中模502与台面2之间还设置有一凸台,凸台的作用是为了加长第二顶出单元404的行程,具体使用中,可以设置凸台这一结构,亦可以将其省略,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现。

实施例八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七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顶出组件4还包括确定顶出组件4与中模502的相对位置,将第二顶出单元404与中模502内的产品504相对应的定位单元405,定位单元405为设置于中模502的定位柱,对应定位单元405在台面2上设置有定位孔6,通过定位单元405与定位孔6的配合,实现中模502内的产品504与第二顶出单元404的对位。

进一步地,驱动第二顶出单元404在垂直于台面2的方向上往复运动,达到中模502内的产品504顶出的第三顶出单元406。

实施例九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八任一所述实施例的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三拆分单元304和第三顶出单元406为,设置于台面2底部,与架体1连接的千斤顶,操作者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千斤顶,进而实现第三拆分单元304和第三顶出单元406的往复运动。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实用新型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实用新型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单独实施例。

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