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59510发布日期:2019-09-24 23:3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配件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其设计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且原料损耗大,生产成本高。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采用两点进浇,且非平衡布置,生产效率高、节约原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浇口套、母模板、母模仁、公模仁、公模板、顶杆、顶套、模脚、上顶针板、下顶针板和下模板;所述、浇口套、母模板、母模仁、公模仁、公模板、模脚和下模板从上到下顺序相接;母模板固定在上模板上,浇口套被压在上模板与母模板之间;母模仁镶嵌在母模板上;模脚沿下模板周边设置,公模板固定在模脚上,公模仁镶嵌在公模板上;合模时,母模仁和公模仁相互匹配,形成注塑型腔,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位于模脚内、并且上下相接,下顶针板通过垃圾钉与下模板相接,顶杆和顶套的运动部分的底部设在上顶针板上,顶套的非运动部分底部固定在下模板上;顶套的头部穿过公模板和公模仁、但不进入注塑型腔;母模板上设有浇口套,母模板和母模仁设有分流道,分流道一端与浇口套相通、另一端通过浇口与九个注塑型腔相通;下模板上设有通向下顶针板的顶棍孔,主流道设置在上模板、母模板、母模仁内,顶出限位块设置在上顶针板上,顶料杆设置在下顶针板上且一端一侧贯穿顶出限位块,顶板导柱的两端分别与上顶针板、公模板连接,导柱设置在模脚上且一端与上模板连接,回程杆设置在下顶针板上且一端与母模板连接,回程弹簧孔设置在公模板内。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九个注塑型腔所成型件为一组。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母模仁上的分流道采用了非平衡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结构合理,采用两点进浇,且非平衡布置,生产效率高、节约原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的公模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的公模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序号标注如下:1-上模板、2-母模板、3-母模仁、4-公模仁、 5-公模板、6-顶杆、7-顶套、8-模脚、9-浇口套、10-上顶针板、11-下顶针板、 12-下模板、13-主流道、14-分流道、15-垃圾钉、16-顶出限位块、17-顶料杆、 18-顶棍孔、19-顶板导柱、20-导柱、21-回程杆、22-回程弹簧孔、23-注塑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板1、浇口套9、母模板2、母模仁3、公模仁4、公模板5、顶杆6、顶套7、模脚8、上顶针板10、下顶针板11和下模板12;所述1、浇口套9、母模板2、母模仁3、公模仁4、公模板5、模脚8和下模板12从上到下顺序相接;母模板2固定在上模板1上,浇口套9被压在上模板1与母模板2之间;母模仁3镶嵌在母模板2上;模脚8沿下模板12周边设置,公模板5固定在模脚上,公模仁4镶嵌在公模板5上;合模时,母模仁3和公模仁4相互匹配,形成注塑型腔23,上顶针板10和下顶针板11位于模脚内、并且上下相接,下顶针板11通过垃圾钉15与下模板12相接,顶杆6和顶套7的运动部分的底部设在上顶针板10上,顶套7的非运动部分底部固定在下模板12上;顶套7的头部穿过公模板5和公模仁4、但不进入注塑型腔23;母模板2上设有浇口套 9,母模板2和母模仁3设有分流道14,分流道14一端与浇口套9相通、另一端通过浇口与九个注塑型腔23相通;下模板12上设有通向下顶针板11的顶棍孔18,主流道13设置在上模板1、母模板2、母模仁3内,顶出限位块16设置在上顶针板10上,顶料杆17设置在下顶针板11上且一端一侧贯穿顶出限位块16,顶板导柱19的两端分别与上顶针板10、公模板5连接,导柱20设置在模脚8上且一端与上模板1连接,回程杆21设置在下顶针板11上且一端与母模板2连接,回程弹簧孔22设置在公模板5内。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九个注塑型腔所成型件为一组;所述母模仁3上的分流道14采用了非平衡布置。

本结构的用于医疗器械控制面板按键制备的注塑模具,其设计结构合理,采用两点进浇,且非平衡布置,生产效率高、节约原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