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更换模具的保温板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0009发布日期:2020-07-14 17:0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更换模具的保温板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保温板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更换模具的保温板成型机。



背景技术:

保温板说的通俗易懂就是给楼房保温用的板子,保温板是以聚苯乙烯树脂为原料加上其他的原辅料与聚含物,通过加热混合同时注入催化剂,然后挤塑压出成型而制造的硬质泡沫塑料板,具有防潮、防水性能,可使减少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厚度,从而增加室内使用面积,因此,在保温板的加工过程中,保温板成型加工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现有的保温板成型机一般靠驱动上模具,对下模具中的保温材料进行挤压成型,一些客户会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厂家需要以此来进行保温板的定制生产,但现有保温板成型机的上模座通常直接与液压缸相连,一种上模座只能对应一种塑料板的挤压型态,这样就不能做到同一台设备生产多种个性化塑料板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于更换模具的保温板成型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更换模具的保温板成型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下模座,且底座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架,两个所述支架位于下模座的两侧对称设置,且两个支架远离底座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端侧壁固定连接有液压缸,且液压缸远离支撑板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为中空结构,且固定块的一侧内壁通过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有横向设置的蜗杆,所述蜗杆远离第一转动件的一端贯穿固定块的侧壁并向外延伸设置,所述固定块的上端内壁通过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螺纹杆,且螺纹杆上套设并固定连接有与蜗杆啮合连接的蜗轮,所述螺纹杆远离第二转动件的一端套设并螺纹连接有螺母柱,且螺母柱呈矩形设置,所述固定块远离液压缸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安装管,且螺母柱远离螺纹杆的一端贯穿固定块的侧壁并延伸至安装管中设置,位于安装管中的所述螺母柱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双面齿条,所述安装管的内壁通过两个转轴分别转动连接有两个与双面齿条啮合连接的齿轮,且两个齿轮分别位于双面齿条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所述转轴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摆杆,且摆杆远离转轴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抵块,所述下模座的正上方设置有上模座,且上模座上端侧壁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上端侧壁中心处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管插设于安装槽中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与两个抵块匹配的抵紧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位于固定块外侧的所述蜗杆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摇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螺纹杆的外侧壁与蜗轮的贯穿孔内壁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位于固定块中的所述螺母柱的两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挡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安装管呈圆筒型设置,且安装管的口径与安装槽相匹配设置。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转动摇把,可带动双面齿条上移,可带动两个齿轮相对转动,可带动与齿轮固定的转轴转动,从而实现与转轴固定的摆杆摆动,将抵块与抵紧槽完全分离,安装座失去限制,即可取下上模座,更换新的上模座后,将安装管插入安装槽中,同理,反转摇把,双面齿条下降促使两个固定连接在摆杆上的抵块抵进抵紧槽中,这样安准钢管与安装座的连接被限定住,完成了新的上模座的更换工作,操作方便,节省人力,通过实现上模座的可拆卸连接,可满足同一台保温板成型机加工处不同的个性化保温板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更换模具的保温板成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底座;2、下模座;3、支架;4、支撑板;5、液压缸;6、固定块;7、蜗杆;8、螺纹杆;9、蜗轮;10、螺母柱;11、安装管;12、双面齿条;13、转轴;14、齿轮;15、摆杆;16、抵块;17、上模座;18、安装座;19、安装槽;20、抵紧槽;21、摇把;22、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便于更换模具的保温板成型机,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下模座2,且底座1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竖直设置的支架3,两个支架3位于下模座2的两侧对称设置,且两个支架3远离底座1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4,支撑板4的下端侧壁固定连接有液压缸5,且液压缸5远离支撑板4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固定块6,固定块6为中空结构,且固定块6的一侧内壁通过第一转动件转动连接有横向设置的蜗杆7,蜗杆7远离第一转动件的一端贯穿固定块6的侧壁并向外延伸设置,固定块6的上端内壁通过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螺纹杆8,且螺纹杆8上套设并固定连接有与蜗杆7啮合连接的蜗轮9,螺纹杆8远离第二转动件的一端套设并螺纹连接有螺母柱10,且螺母柱10呈矩形设置,固定块6远离液压缸5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安装管11,且螺母柱10远离螺纹杆8的一端贯穿固定块6的侧壁并延伸至安装管11中设置,位于安装管11中的螺母柱10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双面齿条12,安装管11的内壁通过两个转轴13分别转动连接有两个与双面齿条12啮合连接的齿轮14,且两个齿轮14分别位于双面齿条12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转轴13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摆杆15,且摆杆15远离转轴13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抵块16,下模座2的正上方设置有上模座17,且上模座17上端侧壁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安装座18,安装座18的上端侧壁中心处开设有安装槽19,且安装管11插设于安装槽19中设置;

安装槽19的内侧壁上对称开设有与两个抵块16匹配的抵紧槽20,当需要更换上模座17时,转动摇把21,带动蜗杆7转动,由于蜗杆7与蜗轮9啮合连接,此时,可带动与蜗轮9固定的螺纹杆8转动,由于螺纹杆8与螺母柱10螺纹连接,且螺母柱10呈矩形设置,并且螺母柱10贯穿固定块6设置,此时,螺母柱10的轴向转动受到固定块6的限制,因此,当螺纹杆8转动时,螺母柱10强制位移,可带动双面齿条12上移,由于双面齿条12与齿轮14啮合,可带动两个齿轮14相对转动,可带动与齿轮14固定的转轴13转动,从而实现与转轴13固定的摆杆15摆动,将抵块16与抵紧槽20完全分离,安装座18失去限制,即可取下上模座17,更换新的上模座17后,将安装管11插入安装槽19中,同理,反转摇把21,双面齿条12下降促使两个固定连接在摆杆15上的抵块16抵进抵紧槽20中,这样安准钢管11与安装座18的连接被限定住,完成了新的上模座17的更换工作,操作方便,节省人力,通过实现上模座17的可拆卸连接,可满足同一台保温板成型机加工处不同的个性化保温板的需求;

位于固定块6外侧的蜗杆7的一端侧壁固定连接有摇把21,方便转动蜗杆7,螺纹杆8的外侧壁与蜗轮9的贯穿孔内壁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连接更牢靠,位于固定块6中的螺母柱10的两侧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挡块22,防止螺母柱10与固定块6分离,安装管11呈圆筒型设置,且安装管11的口径与安装槽19相匹配设置,使得安装管11插在安装槽19中不易晃动。

工作原理:当需要更换上模座17时,转动摇把21,带动蜗杆7转动,由于蜗杆7与蜗轮9啮合连接,此时,可带动与蜗轮9固定的螺纹杆8转动,由于螺纹杆8与螺母柱10螺纹连接,且螺母柱10呈矩形设置,并且螺母柱10贯穿固定块6设置,此时,螺母柱10的轴向转动受到固定块6的限制,因此,当螺纹杆8转动时,螺母柱10强制位移,可带动双面齿条12上移,由于双面齿条12与齿轮14啮合,可带动两个齿轮14相对转动,可带动与齿轮14固定的转轴13转动,从而实现与转轴13固定的摆杆15摆动,将抵块16与抵紧槽20完全分离,安装座18失去限制,即可取下上模座17,更换新的上模座17后,将安装管11插入安装槽19中,同理,反转摇把21,双面齿条12下降促使两个固定连接在摆杆15上的抵块16抵进抵紧槽20中,这样安准钢管11与安装座18的连接被限定住,完成了新的上模座17的更换工作,操作方便,节省人力,通过实现上模座17的可拆卸连接,可满足同一台保温板成型机加工处不同的个性化保温板的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