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温式自动风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52888发布日期:2021-06-22 15:14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温式自动风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风温式自动风环。



背景技术:

塑料薄膜的厚薄均匀度分为纵向厚薄均匀度和横向厚薄均匀度,一般纵向厚薄均匀度与薄膜吹塑成形时的牵伸比,也就是牵引速度和熔体出口模的速度比和吹涨比的稳定性相关,提高纵向厚薄均匀度有三个途径:通过称重计量系统定量挤出提高挤出机挤出量稳定性;通过伺服电机及伺服控制提高牵引速度的稳定性,通过ibc膜泡内冷控制系统提高膜泡的控制精度,通常所说的薄膜厚薄均匀度是指薄膜横向厚薄均匀度,其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模具的设计制造及调节水平;风环圆周方向对膜泡冷却速度的均匀性,在模具确定以后,风环对膜泡冷却速度的均匀性对厚薄度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环在塑料挤出吹膜过程中,对膜泡起冷却定型作用,现在用于吹膜的冷却风环有单风口、双风口多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对膜泡提供均匀充分的冷却,减少冷却风对膜厚薄度造成的影响,提高薄膜的厚薄度。在实际生产中,风环提供圆周均匀的冷却风后,薄膜的厚薄度往往取决于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也只能将薄膜的厚薄度提高到一定范围,由于流道结构原因,薄膜在圆周上往往存在厚薄道;要消除厚薄道,进一步提高薄膜厚薄均匀度,只有通过风环的调节来达到。目前有手动调节风环和自动风环,手动调节风环对人工操作经验和操作要求比较高,对不同厚度规格的薄膜进行调整费时费力,难以达到理想的生产状态,极易造成次品和浪费,自动风环能够在薄膜的生产过程中,对薄膜的厚薄进行实时动态调节,能够大幅提高薄膜的厚薄均匀度,减小薄膜收卷的大小头松紧边现象,提升制品质量,满足软包装行业日益增长的高速印刷复合的需求。

自动风环通过对膜泡圆周冷却速度的调节来改变薄膜厚薄,风环对膜泡却速度的调节有风门式和风温式两种形式,风门式自动风环通过改变膜泡圆周的风量改变冷却速度,调节薄膜的厚薄;风温式自动风环通过改变膜泡圆周的风温改变冷却速度,调节薄膜的厚薄。

风门式自动风环,由电机驱动风环圆周均布的阀门作开合运动,以调整风口风量的大小,改变出模口后膜泡的冷却速度从而调节薄膜厚度,在控制过程中,薄膜厚薄变化与电机控制量之间找不到明确关系,不同厚度及阀门位置变化与控制量之间呈无规律非线性变化,每个阀门的调整对相邻点影响都非常大,且调整有滞后性,使不同时刻之间又相互关联,这种高度非线性,强耦合,时变性和控制不确定性系统,其精确数学模型目前无法建立,难以求解,只能选择模糊控制算法,采用改变模糊量化因子方式更好适应系统参数变化,目前国内对风门式自动风环还没有成熟的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温式自动风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控制过程中,薄膜厚薄变化与电机控制量之间找不到明确关系,不同厚度及阀门位置变化与控制量之间呈无规律非线性变化,每个阀门的调整对相邻点影响都非常大,且调整有滞后性,使不同时刻之间又相互关联,这种高度非线性,强耦合,时变性和控制不确定性系统,其精确数学模型目前无法建立,难以求解,只能选择模糊控制算法,采用改变模糊量化因子方式更好适应系统参数变化,目前国内对风门式自动风环还没有成熟的控制系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风温式自动风环,包括风环体、下盖、上盖、隔热片、下风唇、中风唇、上风唇、稳流环、调节环、调节手柄、散热片、加热棒和线槽,所述风环体采用切向进风形式,所述风环体圆周均布八个切向进风通道,所述风环体两侧与所述下盖和所述上盖连接,以形成所述风环体的主体风腔结构,所述下风唇与所述下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中风唇与所述下风唇固定连接,以形成下出风口,所述上风唇与所述中风唇形成上出风口,所述上风唇与所述上盖螺纹连接,通过所述上风唇与所述上盖之间的螺纹,可以调节所述下出风口和所述上出风口的大小,所述上风唇和所述稳流环之间形成稳流风口,所述稳流环及所述调节环在圆周均匀分布若干重合径向的小孔,通过所述调节手柄旋转所述调节环,改变重合径向小孔的重合度,所述下盖和所述上盖之间,设置有圆周均布的若干所述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通过副内六角螺钉与所述下盖连接,并通过所述隔热片分别与所述下盖和所述上盖隔开,所述散热片的侧壁具有螺丝固定孔和加热棒安装孔,所述加热棒安装孔的内部插接所述加热棒,所述线槽与所述风环下盖连接,并将所述加热棒的电源线分组连接至各电气控制单元,所述上出风口和所述下出风口的侧面接触有膜泡。

优选的,所述中风唇的底部通过副沉头螺钉与所述下风唇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出风口和所述上出风口可进行大小调节。

优选的,所述调节手柄旋转所述调节环,改变重合径向小孔的重合度。

优选的,所述线槽的底部插接有主内六角螺钉,所述线槽通过所述主内六角螺钉与所述下盖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盖的底部插接有主沉头螺钉,所述下盖通过所述主沉头螺钉与所述风环体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风温式自动风环,采用双风口风环结构形式,下风口提供冷却风对膜泡进行初步冷却后由上风口对薄膜进行最终冷却定型,其显著特征是风环采用切向进风形式,采用圆周均布的散热片和隔热片将风道均分为若干个区域,散热片的散热槽将均匀的圆周旋转风变为均匀的向心径向风对膜泡进行冷却,通过调节各散热片的加热功率加热时间改变各区域膜泡的冷却速度,从而调节薄膜的厚薄,这时膜泡圆周的冷却风量是均匀一致的,利于膜泡的稳定,使薄膜的横向厚薄均匀度得到大幅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片侧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片正面示意图。

图中:1风环体、2下盖、3上盖、4隔热片、5下风唇、6中风唇、7上风唇、8稳流环、9调节环、10调节手柄、11散热片、12加热棒、13线槽、14主内六角螺钉、15主沉头螺钉、16副内六角螺钉、17副沉头螺钉、18膜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温式自动风环,通过配件的组合运用,对膜泡进行冷却的过程中,能根据薄膜的厚薄,通过改变风温而改变对应厚度的冷却速度,对薄膜的厚薄进行自动调节,显著提高薄膜的厚薄均匀度,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包括风环体1、下盖2、上盖3、隔热片4、下风唇5、中风唇6、上风唇7、稳流环8、调节环9、调节手柄10、散热片11、加热棒12和线槽13;

请再次参阅图1,风环体1与下盖2和上盖3连接,具体的,风环体1采用切向进风形式,风环体1圆周均布八个切向进风通道,风环体1两侧与下盖2和上盖3连接,以形成风环体1的主体风腔结构,下风唇5与下盖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中风唇6与下风唇5固定连接,以形成下出风口,上风唇7与中风唇6形成上出风口,上风唇7与上盖3螺纹连接,通过上风唇7与上盖3之间的螺纹,可以调节下出风口和上出风口的大小;

请再次参阅图1,接线盒7与摆线固定轴套2连接,具体的,上风唇7和稳流环8之间形成稳流风口,稳流环8及调节环9在圆周均匀分布若干重合径向的小孔,通过调节手柄10旋转调节环9,改变重合径向小孔的重合度,下盖2和上盖3之间,设置有圆周均布的若干散热片11,散热片11通过副内六角螺钉16与下盖2连接;

请再次参阅图1,隔热片4与上盖2和下盖3隔开连接,具体的,并通过隔热片4分别与下盖2和上盖3隔开,散热片11的侧壁具有螺丝固定孔和加热棒安装孔,加热棒安装孔的内部插接加热棒12,线槽13与风环下盖2连接,并将加热棒12的电源线分组连接至各电气控制单元,所述上出风口和所述下出风口的侧面接触有膜泡18;

在具体使用时:首先在风环工作时,不会将热量传递到下盖2和上盖3,导致风环体1的温度上升,降低风环的冷却效率影响风环的调节效果,散热片11的结构参见附图2和附图3,每个散热片11下部布置有两个加热棒安装孔,上部分布着均匀的方齿形散热槽,散热槽圆周径向分布,将风腔内的旋转风转化为均匀的径向风吹响膜泡18,对膜泡18进行冷却,散热片11之间设置有隔热4,这样在加热棒12以不同功率工作时,对膜泡18的冷却在圆周上形成了若干均布的温区,且各温区的温度可以根据对应膜泡18上的薄膜厚薄分别进行自动调节,且彼此的风量稳定互不影响,这就形成了对薄膜厚薄度的精确调节和控制,达到提高厚薄度的目的,风温式自动风环与薄膜测厚系统联动,也可实现对薄膜横向厚度的在线动态调节,薄膜测厚系统通过对薄膜厚度的检测,对超出平均厚度的对应加热棒12给相应加热功率信号,改变风温改变薄膜的冷却速度,从而调节对应区域的薄膜厚薄,对偏厚的区域,对应加热棒12功率增加风温提高,降低膜泡18冷却速度,使薄膜变薄;对偏薄的区域,对应加热棒12功率减少,风温降低,提高膜泡18冷却速度,使薄膜变厚;

请再次参阅图1,为了便于进行组合固定,具体的,中风唇6的底部通过副沉头螺钉17与下风唇5连接。

请再次参阅图1,为了产生不同的风力,具体的,下出风口和上出风口可进行大小调节,调节手柄10旋转调节环9,改变重合径向小孔的重合度。

请再次参阅图1,为了便于进行线槽13和下盖2的组合固定,具体的,线槽13的底部插接有主内六角螺钉14,线槽13通过主内六角螺钉14与下盖2固定连接。

请再次参阅图1,为了进行下盖2和风环体1的组合固定,具体的,下盖2的底部插接有主沉头螺钉15,下盖2通过主沉头螺钉15与风环体1固定连接。

虽然在上文中已经参考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然而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实施例中的各项特征均可通过任意方式相互结合起来使用,在本说明书中未对这些组合的情况进行穷举性的描述仅仅是出于省略篇幅和节约资源的考虑。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