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冷却式注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00573发布日期:2021-08-10 14:04阅读:73来源:国知局
快速冷却式注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快速冷却式注塑装置。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将加热融化后的塑料有注塑口射入注塑腔中,进行冷却成型后,即可得到塑胶制品,注塑后拉开上下模具,放置后即可取模。但是,由于高温加工后,需静置散热时间过长,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且取模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快速冷却式注塑装置,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动模,所述下模板的上方设置有定模,所述定模通过支撑柱固定设置于所述下模板,所述动模的下表面设置有凹模,所述定模的上表面设置有凸模,所述动模的下表面贴合于所述定模的上表面设置,所述凹模与所述凸模拼合为型腔,所述定模上还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型腔连通的顶针孔,所述顶针孔内设置有顶针,所述顶针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推板,所述动模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凹模散热的第一散热系统,所述定模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凸模散热的第二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独立的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分别对动模上的凹模和定模上的凸模进行散热,散热的先后顺序为第二散热系统先于第一散热系统进行散热,因此本实用新型在进行脱模时,可以使用第二散热系统以相较于塑胶制品冷却成型时的温度更低的温度单独对凸模进行冷却,从而可以使得凸模缩小,以便于脱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动模内环绕所述凹模设置的第一散热管道,所述第一散热管道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动模的前侧面并在所述动模的前侧面形成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第一散热管道环绕凹模设置可以使得凹模更快地被冷却,从而可以减少塑胶制品的冷却时间,其中,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分别用于连接冷却用水的供水管道和回流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定模内的第二散热管道,所述第二散热管道对应所述凸模形成有倒u形部,且所述倒u形部位于所述凸模内贴合所述凸模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散热管道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定模的左右两侧,并分别在定模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形成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

第二散热管道的倒u形部位于凸模中贴合凸模的边缘设置可以加快凸模的冷却,从而可以减少塑胶制品的冷却时间,其中,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别用于连接冷却用水的供水管道和回流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板内设置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的出风方向朝上设置,所述冷却腔体的上方对应所述散热风扇设置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位于其所对应的散热风扇的上方。

冷却腔中的散热风扇可以对注塑装置进行风冷,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同时进行风冷和水冷,能有效加快其冷却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腔的中部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向上延伸出所述上模板形成注入口,所述第一流道的下端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型腔连通。

立柱中的第一流道以及第二流道和注入口用于将熔融状态的塑胶材料注入到型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的表面包覆有保温层。

其中,立柱上的保温层用于防止立柱中的塑胶材料的温度受到冷却腔的影响,以保证塑胶材料的注入过程的顺利进行。

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塑胶材料的注入温度以消除冷却腔对应立柱中的塑胶材料的温度的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腔上还开设有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

其中,第三进水口和第三出水口分别用于与冷却用水的供水管和回流水管连接,冷却用水可以通过第三进水口进入到冷却腔,冷却腔中的散热风扇可以促进冷却腔中的水的蒸发,从而可以增加冷却腔的冷却效果,进而进一步的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冷却速度。

其中,第三出水口用于及时排除冷却腔中未蒸发的冷却用水,防止冷却腔中的冷却用水对散热风扇的运行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出水口的下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进水口的下端的高度,且所述第三出水口的下端的高度低于所述散热风扇的下端的高度。

第三出水口的下端的高度高于第三进水口的下端的高度,可以保证冷却腔的底部始终积聚有冷却用水,从而可以保证冷却腔的冷却效果的稳定性。

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以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独立的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分别对动模上的凹模和定模上的凸模进行散热,散热的先后顺序为第二散热系统先于第一散热系统进行散热,因此本实用新型在进行脱模时,可以使用第二散热系统以相较于塑胶制品冷却成型时的温度更低的温度单独对凸模进行冷却,从而可以使得凸模缩小,以便于脱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快速冷却式注塑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快速冷却式注塑装置的动模和定模分开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模板,11-冷却腔,12-立柱,121-第一流道,122-注入口,13-散热风扇,14-散热孔,151-第三进水口,152-第三出水口,2-动模,211-第一进水口,212-第一出水口,22-凹模,23-第二流道,3-定模,31-凸模,32-第二散热管道,321-倒u形部,322-第二进水口,323-第二出水口,4-下模板,41-支撑柱,42-推板,43-顶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一种快速冷却式注塑装置,包括上模板1和下模板4,所述上模板1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动模2,所述下模板4的上方设置有定模3,所述定模3通过支撑柱41固定设置于所述下模板4,所述动模2的下表面设置有凹模22,所述定模3的上表面设置有凸模31,所述动模2的下表面贴合于所述定模3的上表面设置,所述凹模22与所述凸模31拼合为型腔,所述定模3上还设置有若干与所述型腔连通的顶针孔,所述顶针孔内设置有顶针43,所述顶针43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推板42,所述动模2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凹模22散热的第一散热系统,所述定模3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凸模31散热的第二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独立的第一散热系统和第二散热系统分别对动模2上的凹模22和定模3上的凸模31进行散热,散热的先后顺序为第二散热系统先于第一散热系统进行散热,因此本实用新型在进行脱模时,可以使用第二散热系统以相较于塑胶制品冷却成型时的温度更低的温度单独对凸模31进行冷却,从而可以使得凸模31缩小,以便于脱模。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动模2内环绕所述凹模22设置的第一散热管道,所述第一散热管道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动模2的前侧面并在所述动模2的前侧面形成第一进水口211和第一出水口212。

第一散热管道环绕凹模22设置可以使得凹模22更快地被冷却,从而可以减少塑胶制品的冷却时间,其中,第一进水口211和第一出水口212分别用于连接冷却用水的供水管道和回流管道。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二散热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定模3内的第二散热管道32,所述第二散热管道32对应所述凸模31形成有倒u形部321,且所述倒u形部321位于所述凸模31内贴合所述凸模31的边缘设置,所述第二散热管道32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定模3的左右两侧,并分别在定模3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形成第二进水口322和第二出水口323。

第二散热管道32的倒u形部321位于凸模31中贴合凸模31的边缘设置可以加快凸模31的冷却,从而可以减少塑胶制品的冷却时间,其中,第二进水口322和第二出水口323分别用于连接冷却用水的供水管道和回流管道。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上模板1内设置有冷却腔11,所述冷却腔11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散热风扇13,所述散热风扇13的出风方向朝上设置,所述冷却腔11体的上方对应所述散热风扇13设置有散热孔14,所述散热孔14位于其所对应的散热风扇13的上方。

冷却腔11中的散热风扇13可以对注塑装置进行风冷,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同时进行风冷和水冷,能有效加快其冷却速度。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冷却腔11的中部设置有立柱12,所述立柱12的中部开设有第一流道121,所述第一流道121向上延伸出所述上模板1形成注入口122,所述第一流道121的下端通过第二流道23与所述型腔连通。

立柱12中的第一流道121以及第二流道23和注入口122用于将熔融状态的塑胶材料注入到型腔中。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立柱12的表面包覆有保温层。

其中,立柱12上的保温层用于防止立柱12中的塑胶材料的温度受到冷却腔11的影响,以保证塑胶材料的注入过程的顺利进行。

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塑胶材料的注入温度以消除冷却腔11对应立柱12中的塑胶材料的温度的影响。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冷却腔11上还开设有第三进水口151和第三出水口152。

其中,第三进水口151和第三出水口152分别用于与冷却用水的供水管和回流水管连接,冷却用水可以通过第三进水口151进入到冷却腔11,冷却腔11中的散热风扇13可以促进冷却腔11中的水的蒸发,从而可以增加冷却腔11的冷却效果,进而进一步的增加本实用新型的冷却速度。

其中,第三出水口152用于及时排除冷却腔11中未蒸发的冷却用水,防止冷却腔11中的冷却用水对散热风扇13的运行造成影响。

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三出水口152的下端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进水口151的下端的高度,且所述第三出水口152的下端的高度低于所述散热风扇13的下端的高度。

第三出水口152的下端的高度高于第三进水口151的下端的高度,可以保证冷却腔11的底部始终积聚有冷却用水,从而可以保证冷却腔11的冷却效果的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