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局部调节冷却强度的吹膜设备冷却风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05035发布日期:2022-01-15 05:32阅读:79来源:国知局
能局部调节冷却强度的吹膜设备冷却风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吹膜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局部调节冷却强度的吹膜设备冷却风环。


背景技术:

2.吹膜设备工作时,熔融物料从机头的圆环形模口间隙挤出而形成圆环形的膜泡,同时还往膜泡内部吹入压力气体,使膜泡吹胀,吹胀程度越大,膜泡就变得越薄。另一方面,膜泡挤出时温度较高,因此需要利用冷却风环进行冷却,以便使膜泡最终定型。冷却风环包括位于外侧的环形主风道、位于内侧的出风口,环形主风道设有总进风口,环形主风道和环形出风口之间设有环形导风夹层,环形主风道经环形导风夹层连通到环形出风口。工作时,冷却气流由总进风口进入环形主风道,然后经环形导风夹层吹送到环形出风口,环形出风口靠近并朝向膜泡,由此实现对膜泡进行冷却。由于膜泡经过冷却风环旁边时,膜泡尚未完全成型,十分柔嫩,因而要求冷却气流尽量平滑,尽量减少踹流,以便减轻对膜泡的吹拂扰动。
3.由于熔融物料在进入吹膜设备的机头时,必定只能是从一个总的进料口进入,再在机头中逐渐展开分配而流入所述的圆环形模口间隙,在上述展开分配过程中,虽然人们力求使熔融物料的厚度及压力在环形模口间隙的周向上保持各点均匀,但在实际上,由于机械设备的误差,以及分配流道本身的局限,使得熔融物料从圆环形模口间隙挤出时,膜泡各点的厚度在周向上难以非常均匀一致,即膜泡厚度在周向上不均匀。同样的,冷却风环也只有数量有限的2-4个总进风口,所以很难使冷却风环出风口的出风速度在周向上达到均匀。
4.传统技术中,当熔融物料从圆环形的模口间隙挤出后,虽然可以通过调节膜泡内部的气体压力而调节膜泡厚度(即调节膜泡吹胀比),但这种厚度调节是系统性的、全局性的(即当周向上的某一点厚度增大时,周向上的其它点必定也随之增厚,反之亦然),而不能对周向的局部点厚度实施微调。因此,在传统技术中,当熔融物料从圆环形模口间隙挤出成为膜泡后,即使周向上各点厚度不均匀,也缺乏有效的补救措施。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曾设计了一种能局部调节膜泡厚度的吹膜设备冷却风环,并申请了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cn201420580220.1,该吹膜设备冷却风环在环形导风夹层中均匀设有24~72片径向延伸的竖立分隔板,各竖立分隔板以冷却风环的圆心为中心呈均匀放射状分布,每相邻两片竖立分隔板之间形成一个导风腔道,每个导风腔道对应设有一个电热块。这样,当熔融物料从圆环形模口间隙挤出时,如果膜泡各点的厚度在周向上不均匀,可以启动厚度较大的点对应方位上的电热块,对相应方位的导风腔道的冷却气流进行加热,使相应方位的冷却气流温度相对较高,进而使膜泡相应方位上的点温度相对较高,于是膜泡吹胀时,该局部点吹胀的比例相对于其它部位大,使该局部点吹胀变薄的程度相对更大,由此实现将膜泡较厚的点吹薄,最终实现膜泡周向上各点厚度变得更加均匀。
6.然而,申请人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电热块的升温或降温滞缓,比如在电热块断电之后,电热块仍然在一定时间内残留有较高温度,因而上述调控方式略显滞后;再者,上述结构中,先使需要对空气进行冷却然后又反过来对冷却气流加热,存在能耗较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能局部调节冷却强度的吹膜设备冷却风环,它调控效果及时而且节能。
8.其目的可以按以下方案实现:一种能局部调节冷却强度的吹膜设备冷却风环,包括位于冷却风环外侧的环形主风道、位于冷却风环内侧的出风口,出风口沿周向布置,环形主风道设有总进风口,环形主风道和出风口之间设有环形导风夹层,环形主风道经环形导风夹层连通到环形出风口,在环形导风夹层中均匀设有24~72片径向延伸的竖立分隔板,各竖立分隔板以冷却风环的圆心为中心呈均匀放射状分布,所述环形导风夹层被竖立分隔板分隔成为多个导风腔道,每相邻两片竖立分隔板之间形成一个导风腔道; 其主要特点在于,对应于每一个导风腔道设有一个导风腔道截面调节机构,每个导风腔道截面调节机构包括电机、竖向螺杆、螺帽、能竖向移动的挡风块、固定不动的竖向导柱,挡风块中央部位设有开口朝上的凹腔,所述螺帽紧配合地位于凹腔中,螺帽与挡风块固定连为一体;电机的输出轴直接连接竖向螺杆,竖向螺杆与螺帽形成拧接;挡风块开设有竖向的导向孔,竖向导柱穿入挡风块的的导向孔;当螺帽与挡风块位于其竖向移动轨迹的下端点时,挡风块的竖向位置对准相应的导风腔道而将该导风腔道完全遮挡;当螺帽与挡风块位于其竖向移动轨迹的上端点时,挡风块的竖向位置与相应的导风腔道完全错开而使该导风腔道完全打开。
9.较好的是,挡风块的整个底面平整,所述竖向的导向孔为开口朝上的盲孔。
10.更好的是,螺帽的帽腔底面形成一个向上凸出的尖点,该尖点位于竖向螺杆的正下方。
11.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2.一、本实用新型各导风腔道的有效通风面积能分别独立控制,因而膜泡周向上各部位的冷却强度可以各自独立控制:当电机通过竖向螺杆驱动对应的螺帽和挡风块向上移动,使挡风块的竖向位置与导风腔道的竖向位置错开度较大,则对应的导风腔道的有效面积较大,因而对应方位的膜泡的冷却程度较高,对应方位的膜泡温度较低,吹胀程度较小;反之,当电机通过竖向螺杆驱动对应的螺帽和挡风块向下移动,使挡风块的竖向位置与导风腔道的竖向位置错开度较小(甚至完全将导风腔道遮蔽),则对应的导风腔道的有效截面积较小,因而对应方位的膜泡的冷却程度较低(甚至完全没有冷却气流),对应方位的膜泡温度较高,吹胀程度较大。
13.二、挡风块的整个底面平整,意味着挡风块的整个底面不存在凹坑,这有利于气流经过导风腔道过程保持平滑,避免因为挡风块的底面存在凹坑而使冷却气流产生踹流,进而有利于使稚嫩的膜泡保持稳定。
14.三、螺帽的帽腔底面形成一个向上凸出的尖点,该尖点位于竖向螺杆的正下方,这样,当螺帽和竖向螺杆两者相对竖向运动直至螺帽的帽腔底面接触竖向螺杆下端面时,由于两者的接触部位只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因而可以避免由于电机的拧紧力矩而将两者卡死。换句话说,假定不设置该尖点,则当螺帽的帽腔底面逐渐接触竖向螺杆下端面时,
两者的接触部位是一个面,由于电机的拧紧力矩会使两者旋紧,两者的接触面之间将会存在较大静摩擦力,这样,当需要反向拧开时,就比较困难,甚至容易卡死。
15.四、调控效果及时而不会滞缓,当调控命令发出后,对应的导风腔道的有效截面积立即相应变化。
16.五、本实用新型的调控方式能耗低。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所示结构在挡风块移动到其竖向移动轨迹的下端点时的剖视图。
19.图3是图2中d-d剖视图。
20.图4是图3中f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5是图2中e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6是图5所示结构在挡风块移动到其竖向移动轨迹的上端点时的变化状态图。
23.图7是图5中h-h剖视图。
24.图8是图7所示结构在挡风块移动到其竖向移动轨迹的上端点时的变化状态图。
25.图9是图7中的挡风块的剖面放大图。
26.图10是图7中的螺帽的剖面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的一种能局部调节冷却强度的吹膜设备冷却风环,包括位于冷却风环外侧的环形主风道1、位于冷却风环内侧的出风口10,出风口10沿冷却风环内侧的周向布置,环形主风道1设有总进风口11,环形主风道1和出风口10之间设有环形导风夹层,环形主风道1经环形导风夹层连通到环形出风口10,在环形导风夹层中均匀设有48片径向延伸的竖立分隔板2,各竖立分隔板2以冷却风环的圆心为中心呈均匀放射状分布,所述环形导风夹层被竖立分隔板2分隔成为多个导风腔道20,即每相邻两片竖立分隔板2之间形成一个导风腔道20。图2、图3、图4、图5、图7所示,对应于每一个导风腔道20设有一个导风腔道截面调节机构,每个导风腔道截面调节机构包括电机3、螺帽4、竖向螺杆5、能竖向移动的挡风块6、固定不动的竖向导柱7,挡风块6的整个底面(图9中的ab面)平整,图7、图8、图9所示,挡风块6中央部位设有开口朝上的凹腔61,所述螺帽4紧配合地位于凹腔61中,螺帽4与挡风块6固定连为一体;电机的输出轴31直接连接竖向螺杆5而带动竖向螺杆5转动,竖向螺杆5与螺帽4形成拧接;图7、图8、图9所示,挡风块6开设有竖向的导向孔60,所述竖向的导向孔为开口朝上的盲孔,竖向导柱7穿入挡风块的的导向孔60;图7、图10所示,螺帽4的帽腔40底面形成一个向上凸出的尖点41,该尖点41位于竖向螺杆5的正下方。当电机驱动螺帽4与挡风块6移动到其竖向移动轨迹的下端点时,挡风块6的竖向位置对准相应的导风腔道20而将该导风腔道20完全遮挡如图2、图5、图7所示;当电机驱动螺帽4与挡风块6移动到其竖向移动轨迹的上端点时,挡风块6的竖向位置与相应的导风腔道20完全错开而使该导风腔道20完全打开,如图8、图6所示,此时,螺帽的帽腔底面的尖点41接触到竖向螺杆5下端面,两者的接触部位只是一个点;由上可见,通过电机3的转动可以调节导风腔道20的有效通风面积。
28.上述实施例中,竖立分隔板2的数量可以改为72片,相应的导风腔道20的数量为72个;竖立分隔板2的数量也可以改为24片, 相应的导风腔道20的数量为24个。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