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气动管线内衬封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6765发布日期:2021-11-25 11:0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气动管线内衬封边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管线内衬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气动管线内衬封边机。


背景技术:

2.由于油田管线防腐的需要,油田管线已经普遍设置内衬;内衬材质多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内衬在管线端部的翻边是管线防腐的重要一环。目前管线内衬翻边一般采用液压封边机,虽说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容易出现漏油故障,造成环境污染及火灾隐患;设备组成机构较多,安放位置相对固定不动,不利移动作业;液压油容易变质,影响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气动管线内衬封边机。
4.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安装支撑机构、管线卡紧机构、推进翻边机构及气动运行机构;所述安装支撑机构包括安装框架、支撑腿及脚轮。
5.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
6.所述管线卡紧机构包括固定框、上卡件、下卡件、第一气压缸、螺纹杆及螺母,固定框包括固定为一体的上平板、下平板、左立板及右立板,在左立板的内侧设置由竖向平行的两个固定条之间构成的左导向槽,在右立板的内侧设置由竖向平行的两个固定条之间构成的右导向槽;所述第一气压缸为单活塞杆双作用气压缸,其竖向安装于上平板,上平板中部设有第一气压缸活塞杆能够自由穿行的通孔;所述上卡件包括开口向下的第一半圆形卡管套,第一半圆形卡管套的顶部设有与第一气压缸活塞杆下端连接的上接头,第一半圆形卡管套的左侧设有外边缘能沿左导向槽上下自由移动的左导向凸,第一半圆形卡管套的右侧设有外边缘能沿右导向槽上下自由移动的右导向凸;所述下卡件包括开口向上的第二半圆形卡管套,第二半圆形卡管套的底部设有与螺纹杆上端啮合的下接头,第二半圆形卡管套的左侧设有外边缘能沿左导向槽上下自由移动的左导向凸,第二半圆形卡管套的右侧设有外边缘能沿右导向槽上下自由移动的右导向凸;所述下平板中部设有螺纹孔;所述螺母固定于下平板螺纹孔的上方;所述螺纹杆分别与螺母及螺纹孔啮合并可向下伸出下平板。
7.所述推进翻边机构包括固定件、第二气压缸、横接头及翻边模头,固定件包括固定于安装框架上的底板及在底板上垂直设置的竖板;所述第二气压缸为单活塞杆双作用气压缸,其横向安装于竖板,竖板的中部设有第二气压缸活塞杆能够自由穿行的通孔;所述翻边模头包括外圆筒及内圆筒,外圆筒的一端开口、另一端设有筒底,内圆筒的底端固定于外圆筒的筒底内表面中央位置,在外圆筒的筒底内表面上由内圆筒与外圆筒之间形成的环空大小与管线内衬封边大小相适应,内圆筒的外端伸出外圆筒的开口端,内圆筒的外端筒壁设为由前到后直径逐渐变大且能够将管线内衬端部向周围均匀撑开的斜面;所述横接头的一端连接第二气压缸活塞杆的外端、另一端连接外圆筒的筒底外侧中部。
8.所述气动运行机构包括气管线、脚踏式控制开关及三通接头,脚踏式控制开关包括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及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及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均设有一个进气口及两个出气口,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的两个出气口分别连接第一气压缸两端的通气口,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的两个出气口分别连接第二气压缸两端的通气口,三通接头的其中两个口分别连接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的进气口及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的进气口,三通接头的其中一个口连接气源。
9.所述左立板的两条侧边均在其外方固定连接有侧立板,左立板与侧立板构成工字形;右立板的两条侧边均在其外方固定连接有侧立板,右立板与侧立板构成工字形。
10.所述第一半圆形卡管套的下方固定有与其半圆形吻合的管线保护套,第二半圆形卡管套的上方固定有与其半圆形吻合的管线保护套。
11.所述竖板的左右两边均在其后方固定连接有直角三角形侧板,直角三角形侧板的底边固定于安装框架上。
12.所述支撑腿之间设有横撑。
13.所述气管线采用软壁空压管。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5.1.采用压缩空气为介质,不易泄漏;即使泄漏,也不会污染环境,亦不会形成火灾隐患,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和安全性。
16.2.结构组成合理且设有脚轮,方便移动,有利于就近作业。
17.3.压缩空气清洁,不会变质,工作稳定性高。
18.4.动作迅速,维护简单,管路不易堵塞。
19.5.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布局示意图;
21.图中:1

第一气压缸,2

上接头,3

第一半圆形卡管套,4

右导向槽,5

右立板,6

右导向凸,7

内圆筒,8

外圆筒,9

横接头,10

竖板,11

通气口,12

第二气压缸,13

支撑腿,14

脚轮,15

底板,16

安装框架,17

进气口,18

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19

出气口,20

气管线,21

三通接头,22

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23

第二半圆形卡管套,24

螺纹杆,25

下平板,26

螺母,27

下接头,28

左导向凸,29

左立板,30

左导向槽,31

上平板,32

第一气压缸活塞杆,33

第二气压缸活塞杆。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3.实施例1
24.参见图1。一种便携式气动管线内衬封边机,包括安装支撑机构、管线卡紧机构、推进翻边机构及气动运行机构。安装支撑机构包括安装框架16、支撑腿13及脚轮14。管线卡紧机构包括固定框、上卡件、下卡件、第一气压缸1、螺纹杆24及螺母26,固定框包括固定为一体的上平板31、下平板25、左立板29及右立板5,在左立板29的内侧设置由竖向平行的两个固定条之间构成的左导向槽30,在右立板5的内侧设置由竖向平行的两个固定条之间构成
的右导向槽4。第一气压缸1为单活塞杆双作用气压缸,其竖向安装于上平板31,上平板31中部设有第一气压缸活塞杆32能够自由穿行的通孔。上卡件包括开口向下的第一半圆形卡管套3,第一半圆形卡管套3的顶部设有与第一气压缸活塞杆32下端连接的上接头2,第一半圆形卡管套3的左侧设有外边缘能沿左导向槽30上下自由移动的左导向凸28,第一半圆形卡管套3的右侧设有外边缘能沿右导向槽4上下自由移动的右导向凸6。下卡件包括开口向上的第二半圆形卡管套23,第二半圆形卡管套23的底部设有与螺纹杆24上端啮合的下接头27,第二半圆形卡管套23的左侧设有外边缘能沿左导向槽30上下自由移动的左导向凸28,第二半圆形卡管套23的右侧设有外边缘能沿右导向槽4上下自由移动的右导向凸。下平板25中部设有螺纹孔。螺母26固定于下平板25螺纹孔的上方。螺纹杆24分别与螺母26及螺纹孔啮合并可向下伸出下平板25。推进翻边机构包括固定件、第二气压缸12、横接头9及翻边模头,固定件包括固定于安装框架16上的底板15及在底板15上垂直设置的竖板10。第二气压缸12为单活塞杆双作用气压缸,其横向安装于竖板10,竖板10的中部设有第二气压缸活塞杆33能够自由穿行的通孔。翻边模头包括外圆筒8及内圆筒7,外圆筒8的一端开口、另一端设有筒底,内圆筒7的底端固定于外圆筒8的筒底内表面中央位置,在外圆筒8的筒底内表面上由内圆筒7与外圆筒8之间形成的环空大小与管线内衬封边大小相适应,内圆筒7的外端伸出外圆筒8的开口端,内圆筒7的外端筒壁设为由前到后直径逐渐变大且能够将管线内衬端部向周围均匀撑开的斜面。横接头9的一端连接第二气压缸活塞杆33的外端、另一端连接外圆筒8的筒底外侧中部。气动运行机构包括气管线20、脚踏式控制开关及三通接头21,脚踏式控制开关包括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22及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18,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22及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18均设有一个进气口17及两个出气口19,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22的两个出气口19分别连接第一气压缸1两端的通气口11,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18的两个出气口19分别连接第二气压缸12两端的通气口11,三通接头21的其中两个口分别连接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22的进气口17及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18的进气口17,三通接头21的其中一个口连接气源。
25.实施例2
26.参见图1。一种便携式气动管线内衬封边机,在实施例1记载的技术方案基础上,左立板29的两条侧边均在其外方固定连接有侧立板,左立板29与侧立板构成工字形,以强化对左立板29的加固支撑作用;右立板5的两条侧边均在其外方固定连接有侧立板,右立板5与侧立板构成工字形,以强化对右立板5的加固支撑作用。
27.实施例3
28.参见图1。一种便携式气动管线内衬封边机,在实施例1记载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第一半圆形卡管套3的下方固定有与其半圆形吻合的管线保护套,第二半圆形卡管套23的上方固定有与其半圆形吻合的管线保护套,以避免管线在移动过程中损伤外壁。
29.实施例4
30.参见图1。一种便携式气动管线内衬封边机,在实施例1记载的技术方案基础上,竖板10的左右两边均在其后方固定连接有直角三角形侧板,直角三角形侧板的底边固定于安装框架16上,以起到加固竖板10的作用。
31.实施例5
32.参见图1。一种便携式气动管线内衬封边机,在实施例1记载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支
撑腿13之间设有横撑,使所有的支撑腿13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
33.实施例6
34.参见图1。一种便携式气动管线内衬封边机,在实施例1记载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气管线20采用软壁空压管,达到既能承受高压、又方便安装和使用的目的。
35.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
36.按照前述技术方案将设备安装就绪,并利用脚轮14移动到最佳操作地点,三通接头21的其中一个口连接作为气源的空压机。将待封边的管线置于第二半圆形卡管套23上,转动螺纹杆24使管线与翻边模头轴向对中;操作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22,使第一气压缸活塞杆32伸出,带动第一半圆形卡管套3向下移动直至将管线卡紧;操作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18,使第二气压缸活塞杆33伸出,带动翻边模头向管线靠拢;当管线内衬套进内圆筒7的外端后,沿斜面继续深入而将内衬头部均匀撑开,并在翻边模头的继续运动下,内衬头部均匀平铺于外圆筒8的筒底内表面上由内圆筒7与外圆筒8之间形成的环空,实现内衬翻边于管线端部之目的;翻边完成后,再次操作第二脚踏式控制开关18,使第二气压缸活塞杆33后退,翻边模头脱离管线;再次操作第一脚踏式控制开关22,使第一气压缸活塞杆32后退,第一半圆形卡管套3脱离管线;取走管线,一轮工作完成,然后进行下一轮工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