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气体检测仪防震防摔外壳的双色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50492发布日期:2021-12-22 21:05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生产气体检测仪防震防摔外壳的双色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检测仪外壳生产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生产气体检测仪防震防摔外壳的双色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双色注塑模具是将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
3.根据公开号为cn20986926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双色注塑模具,该实用新型采用转动机构带动公模转动,在模具注塑作业结束后,便于公模与母模之间对接精准度的校正检测,无需拆卸,避免影响注塑效率;而由于该注塑模具需要对公模和母模进行校正,但校正过程中公模会被电机带动而发生转动,而公模转动过程中会对电机的输出端施加压力,使得电机输出端长时间会承受较大压力,进而易造成电机输出端的损坏,并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同时该注塑模具中的公模在转动过程中,需要靠人眼识别公模上的对接柱是否与母模上的套筒相对应,而由于难以精准判断对接柱是否与套筒相对应,因此需要消耗较多时间,从而降低了对公模的校正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生产气体检测仪防震防摔外壳的双色注塑模具,以解决电机输出端长时间承受压力易造成损坏与难以准确判断对接柱是否和套筒相对应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生产气体检测仪防震防摔外壳的双色注塑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焊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安装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通过活塞杆安装有上模具,所述底座的内部上方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安装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底座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支撑盘,所述下模具的两侧和上模具的一侧均设置有校正组件。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有气缸和活塞杆,便于上模具上下移动,设置有电机,电机工作后可带动下模具转动,进而便于校正下模具的位置,设置有支撑组件,可支撑下模具,以提高下模具转动时的稳定性。
7.进一步的,所述校正组件包括有设置于支撑架一侧的警示器和五个固定板,一个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安装有红外线发射器,四个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均安装有红外线接收器,所述红外线发射器位于红外线接收器的正上方。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红外线接收器可接收红外线发射器所发射的红外线,而红外线接收器接收到红外线后可传输信号至操作面板处,操作面板接收信号后可关闭电机,从而可精准的使定位柱和套筒相对齐。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轴承和开设于支撑盘顶部的滚珠槽,所述轴承的
底端安装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的底端固定有滚珠,所述滚珠的外表面套接有橡胶套。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使下模具转动时能够带动滚珠在滚珠槽内滚动,进而提高了下模具转动时的稳定性,同时橡胶套可对上模具对下模具所施加的压力进行缓冲。
11.进一步的,所述滚珠位于滚珠槽的内部,所述滚珠槽呈环形。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使滚珠在滚珠槽内部滚动,而滚珠在滚动的过程中可对下模具起到支撑作用,进而提高了下模具转动时的稳定性。
13.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具的顶部四周均固定有定位柱,所述上模具的底部四周均固定有套筒,所述套筒与定位柱相对应,所述套筒的内径与定位柱的直径相同。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定位柱伸入至套筒的内部,进而可使下模具和上模具精准的合拢在一起,并提高上模具和下模具合拢后的密封性。
15.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的一侧安装有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分别与警示器、气缸、电机、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电性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打开或关闭警示器、气缸、电机、红外线接收器和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可接收红外线,红外线发射器可发射红外线,警示灯可提醒工作人员下模具和上模具是否对齐。
17.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具的顶部中间位置处连接有注料管,所述注料管的顶端贯穿至支撑架的顶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使用者通过注料管将原料加入至下模具和上模具的内部,从而可使原料在下模具和上模具内部成型。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支撑组件,当下模具转动时其会带动活动轴转动,活动轴转动可带动滚珠在滚珠槽内滚动,而在滚珠与活动轴的配合下可对转动的下模具起到支撑作用,进而提高了下模具转动时的稳定性,同时活动轴和滚珠可分担下模具对电机输出端所施加的压力,进而减小了电机输出端承受的压力,从而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寿命。
2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校正组件,当需要对下模具进行校正时,使用者只需启动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而电机会带动下模具转动,下模具转动后会带动红外线接收器转动,当红外线发射器所发射的红外线被红外线接收器所接受后,红外线接收器会传输信号至操作面板处,操作面板可关闭电机,从而使下模具上的定位柱与上模具底部的套筒精准对齐,进而提高了对下模具的校正效率。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正剖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模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6.图中:1、底座;2、支撑架;3、气缸;4、活塞杆;5、上模具;6、套筒;7、校正组件;701、固定板;702、红外线发射器;703、警示器;704、红外线接收器;8、操作面板;9、支撑组件;901、轴承;902、活动轴;903、滚珠;904、滚珠槽;905、橡胶套;10、电机;11、连接座;12、下模具;13、支撑盘;14、定位柱;15、注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29.一种用于生产气体检测仪防震防摔外壳的双色注塑模具,如图1

3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焊接有支撑架2,支撑架2的顶部安装有气缸3,气缸3的输出端通过活塞杆4安装有上模具5,便于上模具5上下移动,底座1的内部上方安装有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端连接有连接座11,连接座11的顶部安装有下模具12,电机10工作后可带动下模具12转动,下模具12的底部设置有支撑组件9,底座1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安装有支撑盘13,下模具12的两侧和上模具5的一侧均设置有校正组件7,下模具12的顶部四周均固定有定位柱14,上模具5的底部四周均固定有套筒6,套筒6与定位柱14相对应,套筒6的内径与定位柱14的直径相同,便于定位柱14伸入至套筒6的内部,进而可使下模具12和上模具5精准的合拢在一起,并提高上模具5和下模具12合拢后的密封性,上模具5的顶部中间位置处连接有注料管15,注料管15的顶端贯穿至支撑架2的顶部,便于使用者通过注料管15将原料加入至下模具12和上模具5的内部,从而可使原料在下模具12和上模具5内部成型。
30.参阅图1

3,校正组件7包括有设置于支撑架2一侧的警示器703和五个固定板701,一个固定板701的底部安装有红外线发射器702,四个固定板701的顶部均安装有红外线接收器704,红外线发射器702位于红外线接收器704的正上方,红外线接收器704可接收红外线发射器702所发射的红外线,而红外线接收器704接收到红外线后可传输信号至操作面板8处,操作面板8接收信号后可关闭电机,从而可精准的使定位柱14和套筒6相对齐,支撑架2的一侧安装有操作面板8,操作面板8分别与警示器703、气缸3、电机10、红外线接收器704和红外线发射器702电性连接,便于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8打开或关闭警示器703、气缸3、电机10、红外线接收器704和红外线发射器702,红外线接收器704可接收红外线,红外线发射器702可发射红外线,警示灯704可提醒工作人员下模具12和上模具5是否对齐。
31.参阅图1、图2和图4,支撑组件9包括有轴承901和开设于支撑盘13顶部的滚珠槽904,轴承901的底端安装有活动轴902,活动轴902的底端固定有滚珠903,滚珠903的外表面套接有橡胶套905,可使下模具12转动时能够带动滚珠903在滚珠槽904内滚动,进而提高了下模具12转动时的稳定性,同时橡胶套905可对上模具5对下模具12所施加的压力进行缓冲,述滚珠903位于滚珠槽904的内部,滚珠槽904呈环形,可使滚珠903在滚珠槽904内部滚动,而滚珠903在滚动的过程中可对下模具12起到支撑作用,进而提高了下模具12转动时的稳定性。
32.工作原理:首先,使用者将该模具安装并接通电源,然后使用者通过操作面板8启动气缸3,气缸3工作以使活塞杆4伸长,活塞杆4伸长带动上模具5下移,而上模具5与下模具12合拢时,下模具5顶部的定位柱14会伸入至套筒6的内部,当上模具5和下模具12合拢后使用者便可将原料通过注料管15加入至其内部,而当注塑完成后需要校正下模具12的位置时,使用者分别启动红外线接收器704、红外线发射器702和电机10,电机10工作会带动下模具12转动,下模具12转动会带动红外线接收器704转动,红外线发射器702所发射的红外线被红外线接收器704所接收后,红外线接收器704会传输信号至操作面板8处,操作面板8可
关闭电机10,从而使下模具12上的定位柱14与上模具5底部的套筒6精准对齐,同时下模具12转动时其会带动活动轴902转动,活动轴902转动可带动滚珠903在滚珠槽904内滚动,而在滚珠903与活动轴902的配合下可对转动的下模具12起到支撑作用。
3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替换和变型等,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