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5260发布日期:2022-03-19 23:1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套管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泵测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套管机构。


背景技术:

2.水泵是用于输送液体或者用于液体增压的装置,代表水泵性能的其中一个参数是流量,因此水泵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流量测试,具体地,需要将柔软性导管插接至水泵的入口端及出口端,然后让水泵通电工作,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液体量,以确定水泵的流量性能。
3.而为了提高水泵的测试效率,同时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水泵厂商致力研发自动化设备来对水泵进行自动测试,然而,目前的测试设备存在如下问题,将导管插接在水泵的入口端及出口端上时,由于导管为柔软管道,在将导管插至水泵上时,难以将导管有效固定,容易导致导管折弯,从而导致导管插接到水泵时失败,因此如何确保柔软性导管可靠地插接至水泵上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套管机构,能够可靠地将柔软性导管插接至水泵的入口端及出口端上。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套管机构,包括:紧固块、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紧固块的夹持管、穿设于所述夹持管的导管、套设于所述导管的挤压管,且所述挤压管的外侧壁与所述夹持管相抵接,以及内置于所述导管,且与所述导管的内侧壁紧密贴合的扩张圈;
7.所述导管至少部分从所述夹持管上伸出。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块上开设有紧固孔,所述夹持管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紧固孔内。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管机构还包括锁紧螺钉,所述锁紧螺钉与所述紧固块螺接,且所述锁紧螺钉的一端与所述夹持管相抵接。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管从所述夹持管上伸出的距离为2mm~6mm。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管及所述挤压管均为圆柱形结构。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管包括至少两个夹持块,各所述夹持块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夹持管。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挤压管包括至少两个挤压块,各所述挤压块依次连接以形成所述挤压管。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挤压块为硅胶结构。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管机构还包括驱动件及承载板,所述承载板设置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上,所述紧固块设置于所述承载板上,所述驱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紧固块靠近或者远离水泵。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为模组。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8.本实用新型的套管机构,包括紧固块、至少部分穿设于紧固块的夹持管、穿设于夹持管的导管、套设于导管的挤压管,且挤压管的外侧壁与夹持管相抵接,以及内置于导管,且与导管的内侧壁紧密贴合的扩张圈,导管至少部分从夹持管上伸出,利用扩张圈、夹持管及挤压管相配合作用,能够将导管可靠地插接至水泵上,而不会出现侧弯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套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的套管机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22.图3为图1所示的套管机构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
24.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套管机构1,包括紧固块10、至少部分穿设于紧固块10的夹持管11、穿设于夹持管11的导管12、套设于导管12的挤压管13,且挤压管13的外侧壁与夹持管11相抵接,以及内置于导管12,且与导管12的内侧壁紧密贴合的扩张圈14,导管12至少部分从夹持管11上伸出。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扩张圈14、导管12、挤压管13及夹持管11依次套设,亦即,扩张圈14塞入到导管12内,其中,由于导管12为柔软性材质,因此需要确保扩张圈14的外径比导管12的内径略大,如此,才能将扩张圈14塞入到导管12内后,不会从导管12内滑落,扩张圈14将导管12撑开一定的宽度,一实施例中,扩张圈14为不锈钢结构,因此,扩张圈14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不易变形;进一步地,将挤压管13套在导管12的外周上,夹持管11套在挤压管13的外周上,从而形成一个三层的管状结构,由于导管12具有一定的柔软性,亦即容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因此依次套上挤压管13及夹持管11,从而加强导管12的侧向受力能力,当将导管12推顶插接到水泵的入口端或者出口端时,导管12不会弯曲,从而能够顺利插入至水泵上;其中,挤压管11位于导管12及夹持管13之间,挤压管11用于对导管12进行保护,能够防止夹持管13直接与导管12接触,从而对导管12进行挤压,进而防止导管12的内径变小,能够提高对水泵的流量测试的可靠性;而且,挤压管11能够增强对导管12的摩擦力,从而能够在移动紧固块10靠近水泵时,导管12可以顺利插接到水泵上,而不会出现导管12与挤压管11之间出现打滑的问题;进一步地,导管12至少部分从夹持管11上伸出,亦即,导管12的端部会超出夹持管11一截,这是由于导管12与水泵的入口端或者出口端接触时,导管12的端部会被扩充一定的宽度,因此导管12超出夹持管11一截,能够避免夹持管11对导管12阻挠,从而使得导管12可以顺利插接到水泵上。
26.请再次参阅图1,进一步地,为了使得夹持管11可以方便地从紧固块10上拆卸,通过在紧固块10上开设紧固孔100,然后将夹持管11至少部分安装在紧固孔100内,其中,紧固孔100的内径比夹持管11的外径略大,如此,能够快速地将夹持管11插入紧固孔100内,或者从紧固孔100内取出;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将夹持管11固定在紧固孔100内,在紧固块10上螺接有锁紧螺钉15,需要注意的是,该锁紧螺钉15在紧固块10上的螺纹孔与紧固孔100连通,如此,当锁紧螺钉15旋进紧固块10时,锁紧螺钉15的端部能够顶持夹持管11的外侧壁,如此,使得夹持管11与紧固块10固定在一起。
27.请再次参阅图2,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管12从夹持管11上伸出的距离d为2mm~6mm,例如,伸出的距离还可以是3mm、4mm、5mm,如此,能够确保导管12可靠地插接在水泵的入口端或者出口端上,而又不会受夹持管11的阻挡。
28.进一步地,为了让挤压管13及夹持管11可以更好地与导管12想匹配,由于导管12为圆柱形结构,因此,夹持管11及挤压管13也为圆柱形结构,如此,挤压管13的内径能够与导管12的外径紧密贴合,挤压管13的外径则与夹持管11的内径紧密贴合,如此,能够提高导管12的侧向受力,避免导管12侧弯。
29.请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夹持管11包括至少两个夹持块110,各夹持块110依次连接以形成夹持管11,如此,能够方便地将夹持管11套在挤压管13的外侧壁上,例如,当夹持块110设置为两个时,每一个夹持块110为半圆柱结构,将两个夹持块110相扣合时,两个夹持块110能够形成夹持管110,又或者,夹持块110设置为三个,则每一个夹持块110都是三分之一的圆柱结构,三个夹持块110依次连接便能够形成圆柱形结构的夹持管11;同理,挤压管13也包括至少两个挤压块130,各挤压块130依次连接以形成挤压管13,如此,能够方便地将夹持管11套在导管12的外侧壁上,挤压管13与夹持管11的结构同理,也可以是两个,或者三个,或者更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具体地数量,只需要确保各挤压块130依次连接后能够形成完整的圆柱形结构即可。
30.下面对上述结构的夹持管11及挤压管13的效果进行说明,由于导管12内置了扩张圈14,其中,扩张圈14为不锈钢结构,具有较大的刚性强度,将两个挤压块130夹持在导管12的外侧壁上时,挤压块130的内侧壁与导管12的外侧壁紧密贴合,再将两个夹持块110夹持在挤压块130的外周上,夹持块110的内侧壁会与挤压块130的外侧壁紧密贴合,如此,利用扩张圈14与挤压块130及夹持块110能够实现将导管12可靠夹持固定,从而实现驱动夹持管11即可驱动导管12的目的,进一步地,利用挤压管13及夹持管11,能够防止导管12在插接在水泵上时发生侧弯;进一步地,一实施方式中,为了防止挤压块130对导管12挤压变形,挤压块130为硅胶结构,利用硅胶结构具有的弹性还能够增加对导管12的摩擦力,防止导管12相对于夹持管11滑动,最终能够顺利将导管12可靠地插接在水泵上。
31.请再次参阅图1,进一步地,套管机构1还能够对紧固块10实现驱动,具体地,套管机构1还包括驱动件16及承载板17,承载板17设置于驱动件16的输出轴上,紧固块10设置于承载板17上,驱动件16用于带动紧固块10靠近或者远离水泵。
32.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16可以是模组,例如,可以是电机驱动的丝杠模组,进一步地,还可以为气缸,在驱动件16上安装承载板17,然后再将紧固块10安装在承载板17上,如此,利用驱动件16能够带动紧固块10靠近或者远离水泵,当紧固块10靠近水泵时,能够使得导管12可以插接到水泵上;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承载板17上安装多
个紧固块10,从而在各紧固块10上各安装导管12,如此,能够同时对多个水泵进行插接测试,从而能够提高水泵流量的测试效率。
3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