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39553发布日期:2022-04-27 12:59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2.参见图3、图4所示,产品(24)为微信收款蓝牙音箱,产品尺寸为直径φ77x22mm,小型家电塑件产品,蓝牙音箱座结构基本相通,圆型主机身,本产品(24)的侧面有挂绳孔(25)、按钮孔(26)、充电孔(27)三处需行位成型的结构;单件制品三个方向行位时,由于行位方向问题,现有技术中大多数的模具采取一出二穴设计,六面行位结构,很明显的,这样布局时模具的生产效率仍然较低,但是如果直接简单地将后模仁增多形成一出四穴等结构,则会大幅增加后模b板所被占用的空间,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实现在不用额外占用后模b板空间的情况下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模具结构,以实现在不用额外占用后模b板空间的情况下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型模具结构,包括前模a板、后模b板,所述前模a板位于所述后模b板的上方,所述前模a板与所述后模b板可进行合模与开模;所述前模a板的底端的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分别设有前模仁,所述后模b板的顶端的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分别设有后模仁;在所述前模a板与所述后模b板进行合模时,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的所述前模仁的型腔分别与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型腔围合成注塑型腔;左前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左侧、前侧分别设有第一行位座、第二行位座,右前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前侧、右侧分别设有第一行位座、第二行位座,左后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后侧、左侧分别设有第一行位座、第二行位座,右后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右侧、后侧分别设有第一行位座、第二行位座,相邻的两个所述后模仁的型腔之间设有第三行位座,所述第一行位座、所述第二行位座、所述第三行位座上分别设有第一行位、第二行位、第三行位。
5.进一步地,左前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型腔与左后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型腔之间的第三行位座上的第三行位朝向左前侧的所述后模仁,左前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型腔与右前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型腔之间的第三行位座上的第三行位朝向右前侧的所述后模仁,左后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型腔与右后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型腔之间的第三行位座上的第三行位朝向左后侧的所述后模仁,右前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型腔与右后侧的所述后模仁的型腔之间的第三行位座上的第三行位朝向右后侧的所述后模仁。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行位座上的第一行位用于配合注塑型腔成型挂绳孔,所述第二行位座上的第二行位用于配合注塑型腔成型四个按钮孔,所述第三行位座上的第三行位用于配合注塑型腔成型充电孔。
7.进一步地,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的所述前模仁位于所述前模a板的底端
的中部,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的所述后模仁位于所述后模b板的顶端的中部,所述第一行位座、所述第二行位座位于所述后模b板的顶端的边缘。
8.进一步地,所述后模b板的底端设有托板,所述托板可相对于所述后模b板进行上下运动;所述托板的顶端的边缘设有第一铲机、第二铲机,所述托板的顶端的中部设有第三铲机,所述第一铲机向上穿过所述后模b板后驱动所述第一行位座上的第一行位进行水平运动,所述第二铲机向上穿过所述后模b板后驱动所述第二行位座上的第二行位进行水平运动,所述第三铲机向上依次穿过所述后模b板、所述后模仁后驱动所述第三行位座上的第三行位进行水平运动。
9.进一步地,所述托板的下方设有二次顶出面板,所述二次顶出面板的底部设有二次顶出底板,所述二次顶出底板的底部设有一次顶出面板,所述一次顶出面板的底部设有一次顶出底板;所述一次顶出底板的顶部固定有斜顶座,所述斜顶座向上依次穿过所述一次顶出面板、所述二次顶出底板、所述二次顶出面板,所述斜顶座的顶部设有斜顶滑座,所述斜顶滑座上设有斜顶,所述斜顶向上依次穿过所述托板、所述后模b板、所述后模仁后进入所述注塑型腔内。
10.进一步地,所述前模a板中设有热流道,所述热流道向下穿过所述前模仁后与所述注塑型腔连通;所述前模a板的顶端设有热流道板,所述热流道板的底端设有针阀式热嘴,所述针阀式热嘴向下插入所述热流道内。
11.综上所述,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后模b板的顶端的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分别设有后模仁,从而利用相邻的两个后模仁的型腔之间的间距,将第三行位座设在相邻的两个后模仁的型腔之间,从而可以在不用额外占用后模b板空间的情况下设计成出四穴,从而将生产效率直接翻倍。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后模b板在布置后模仁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制作的产品的俯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制作的产品的仰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行位与产品进行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1-前模a板,2-后模b板,3-前模仁,4-后模仁,5-第一行位座,6-第二行位座,7-第三行位座,8-第一行位,9-第二行位,10-第三行位,11-热流道板,12-针阀式热嘴,13-托板,14-第一铲机,15-第二铲机,16-第三铲机,17-一次顶出底板,18-一次顶出面板,19-二次顶出底板,20-二次顶出面板,21-斜顶座,22-斜顶滑座,23-斜顶,24-产品,25-挂绳孔,26-按钮孔,27-充电孔。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19.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观察者面对附图2进行观察,
观察者左侧设为左,观察者右侧设为右,观察者前方设为前,观察者后方设为后,观察者上面设为上,观察者下面设为下,应当指出文中的术语“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中部”“上方”“下方”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零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为了清楚或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
20.参见图1到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模具结构,包括前模a板1、后模b板2,前模a板1位于后模b板2的上方,前模a板1与后模b板2可进行合模与开模;前模a板1的底端的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分别设有前模仁3,后模b板2的顶端的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分别设有后模仁4;在前模a板1与后模b板2进行合模时,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的前模仁3的型腔分别与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的后模仁4的型腔围合成注塑型腔,作用:四个注塑型腔可以同时制作出四个产品24,以提高生产效率。左前侧的后模仁4的左侧、前侧分别设有第一行位座5、第二行位座6,右前侧的后模仁4的前侧、右侧分别设有第一行位座5、第二行位座6,左后侧的后模仁4的后侧、左侧分别设有第一行位座5、第二行位座6,右后侧的后模仁4的右侧、后侧分别设有第一行位座5、第二行位座6,相邻的两个后模仁4的型腔之间设有第三行位座7,第一行位座5、第二行位座6、第三行位座7上分别设有第一行位8、第二行位9、第三行位10,作用:从而使得每一个后模仁都能够与侧边的第一行位、第二行位、第三行位进行注塑成型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行位、第二行位、第三行位可以分别相对于第一行位座、第二行位座、第三行位座进行运动,以使第一行位、第二行位、第三行位可以运动至注塑型腔中配合成型产品,而且还能够退回实现抽芯,而具体的配合结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即可,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作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后模b板的顶端的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分别设有后模仁,从而利用相邻的两个后模仁的型腔之间的间距,将第三行位座设在相邻的两个后模仁的型腔之间,从而可以在不用额外占用后模b板空间的情况下设计成出四穴,从而将生产效率直接翻倍。
21.具体地,左前侧的后模仁4的型腔与左后侧的后模仁4的型腔之间的第三行位座7上的第三行位10朝向左前侧的后模仁4,左前侧的后模仁4的型腔与右前侧的后模仁4的型腔之间的第三行位座7上的第三行位10朝向右前侧的后模仁4,左后侧的后模仁4的型腔与右后侧的后模仁4的型腔之间的第三行位座7上的第三行位10朝向左后侧的后模仁4,右前侧的后模仁4的型腔与右后侧的后模仁4的型腔之间的第三行位座7上的第三行位10朝向右后侧的后模仁4,作用:这样的设置是为了适应产品的孔位布置方向。
22.具体地,第一行位座5上的第一行位8用于配合注塑型腔成型挂绳孔25,第二行位座6上的第二行位9用于配合注塑型腔成型四个按钮孔26,第三行位座7上的第三行位10用于配合注塑型腔成型充电孔27。更为具体地,第二行位座包括四个小行位座,第二行位包括四个小行位,四个小行位分别安装于四个小行位座上,四个小行位分别与四个按钮孔进行对应。
23.具体地,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的前模仁3位于前模a板1的底端的中部,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右后侧的后模仁4位于后模b板2的顶端的中部,第一行位座5、第二行位座6位于后模b板2的顶端的边缘,作用:这样的设置是使后模b板的受力保持平衡。
24.具体地,后模b板2的底端设有托板13,托板13可相对于后模b板2进行上下运动;托
板13的顶端的边缘设有第一铲机14、第二铲机15,托板13的顶端的中部设有第三铲机16,第一铲机14向上穿过后模b板2后驱动第一行位座5上的第一行位8进行水平运动,第二铲机15向上穿过后模b板2后驱动第二行位座6上的第二行位9进行水平运动,第三铲机16向上依次穿过后模b板2、后模仁4后驱动第三行位座7上的第三行位10进行水平运动,作用:通过托板的上下运动带动第一铲机、第二铲机、第三铲机的上下运动,从而通过第一铲机的上下运动驱动第一行位的水平方向往复运动,通过第二铲机的上下运动驱动第二行位的水平方向往复运动,通过第三铲机的上下运动驱动第三行位的水平方向往复运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铲机与行位座、行位进行驱动配合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如可以通过铲机的顶端为斜面的方式,在铲机向上运动时驱动行位朝注塑型腔运动,而在铲机向下运动时行位可以在弹簧等作用力下从注塑型腔中抽芯,因此这里不再进行详细赘述。
25.具体地,托板13的下方设有二次顶出面板20,二次顶出面板20的底部设有二次顶出底板19,二次顶出底板19的底部设有一次顶出面板18,一次顶出面板18的底部设有一次顶出底板17;一次顶出底板17的顶部固定有斜顶座21,斜顶座21向上依次穿过一次顶出面板18、二次顶出底板19、二次顶出面板20,斜顶座21的顶部设有斜顶滑座22,斜顶滑座22上设有斜顶23,斜顶23向上依次穿过托板13、后模b板2、后模仁4后进入注塑型腔内。由于产品(24)的内部还有一处倒扣需设计斜顶出模,又要先脱出倒扣后再进行顶出,所以设计二次顶出结构,整体结构运动过程为:(1)托板与后模b板先分开,行程20mm,(2)第一行位、第二行位、第三行位打开,(3)前模a板与后模b板打开,打开到最大行程后对产品进行顶出,(4)一次顶出行程45mm,斜顶脱开后,(5)二次顶出继续运动15mm,将产品顶出,动作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二次顶出结构为现有技术,因此这里不再进行详细赘述。
26.具体地,前模a板1中设有热流道,热流道向下穿过前模仁3后与注塑型腔连通;前模a板1的顶端设有热流道板11,热流道板11的底端设有针阀式热嘴12,针阀式热嘴12向下插入热流道内。作用:进胶方式采用每穴单点针阀式热嘴,从而节省水口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注塑品质。
27.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