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预型件的加热站中自动定位槽道的自动定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215451发布日期:2023-08-24 17:15阅读:27来源:国知局
在预型件的加热站中自动定位槽道的自动定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从热塑性材料制的预型件制造容器的制造设备在预型件规格改变时在预型件的加热站中自动定位槽道的自动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1、从预型件大批量制造容器的设备是公知的。预型件一般通过注射热塑性材料获得。然后,其冷却和贮存,以便最终转变成成品容器。

2、预型件通常具有一个主体,其用于在成型工序时,例如通过预型件壁的吹制或者拉制吹制,成型成成品容器。预型件也具有一个颈部,其已经模制成其最终形状。因此,重要的是保护预型件颈部,使之在成品容器制造期间既不变形,也不受到损坏。

3、为了在成型工序时成型预型件的主体,主体壁预先加热至足以使之软化的温度。该加热工序在成型工序之前不久,使预型件进入加热站进行。

4、加热站一般具有一个加热隧道,其中布置有加热装置,例如红外灯。预型件由输送机构加载,输送机构使预型件主体在加热隧道中行进。为了均匀加热预型件主体,输送机构一般设计成在其输送时驱动预型件围绕其主轴线转动。为了避免预型件主体过度加热,公知的是加热隧道配备有通风装置,使空气流通,从而避免加热隧道中形成过热区域。

5、预型件主体通过加热构成其壁的热塑性材料而软化,尤其是超过玻璃化转变温度。

6、如前所述,预型件颈部已经具有其最终形状。与预型件主体相反,颈部保持在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以避免其变形。

7、为此,加热站设计成预型件主体接纳在加热隧道形成的加热站的“热”部分中,而预型件颈部必须保持相对冷却,接纳在一般位于加热隧道下方的“冷”部分中。

8、显然,加热站的热部分和冷部分相邻接。为了减少热部分和冷部分之间的热交换,公知的是在这两个部分之间布置热保护槽道,预型件在其间行进。这些保护槽道可缩短加热隧道和冷部分的开启时间。保护槽道分开,形成一个行进缝隙,其宽度大于预型件的直接位于颈部下方的部分的外径,以便预型件的行进与保护槽道无接触。

9、这两个保护槽道一般通过载热液体的内部流通进行冷却,以免保护槽道蓄热。

10、另外,一些制造设备也具有导向槽道,其对预型件进行导向,而不是直接使之冷却。例如,在使用激光加热装置加热预型件主体的加热站中,便是这种情况。

11、此外,容器制造设备用于制造不同规格的成品容器。这样,一般根据待制容器的批次,使用不同规格的预型件。

12、因此,在改变容器规格时,必须使设备尤其是加热站调整到新预型件的尺寸。这尤其意味着要进行槽道间隙调整,使缝隙宽度适于新规格预型件颈部下方的直径。有时,也必须根据预型件颈部的高度,调整槽道的高度。

13、纯手工调整每个保护槽道的位置需要时间。

14、我们已经提出半自动地调整保护槽道的定位,在电子控制单元中控制待处理预型件批次的理论颈部下方的直径。因此,电子控制单元控制保护槽道的电动移动装置,以获得适于所述理论颈部下方直径的缝隙宽度。

15、但是,这种方法不是坚固耐用,因为在预型件批次的设计默认或者标识默认情况下,槽道间隙可能或者太大,便于隧道的热进入冷部分和/或不能对预型件进行最佳导向,或者太小,使预型件在进入保护槽道之间时,发生阻塞。

16、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该方法不能使保护槽道相对于预型件颈部下方直径的实际值实现最佳间隙。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出一种从热塑性材料制的预型件制造容器的制造设备中加热预型件的加热站中自动定位槽道的自动定位方法,每个预型件具有一个颈部和直接在颈部下的一个颈部下方外径部分区段,即“颈部下方直径”区段,加热站具有:

2、-至少一对纵向的槽道,其限定预型件的行进缝隙,槽道中的至少一个槽道是横向活动的,以便改变行进缝隙的宽度;

3、-横向移动活动的所述至少一个槽道以调整行进缝隙的宽度的至少一个电动横向移动装置,所述电动横向移动装置由电子控制单元进行自动控制;

4、在改变预型件规格时,自动定位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具有:

5、-获取通过图像捕获装置摄取的预型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图像的图像获取工序;

6、-通过所述图像的信息处理自动确定预型件的颈部下方直径的自动确定工序;

7、-自动调整行进缝隙的宽度的自动调整工序,其在于通过根据颈部下方直径的自动确定工序时确定的颈部下方直径,来移动活动的至少一个槽道,以调整行进缝隙的宽度直至等于颈部下方直径加上一个确定的横向间隙的通过宽度。

8、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其他特征:

9、-在图像获取工序时,图像捕获装置摄取预型件的至少颈部下方区段的轮廓;

10、-在图像摄取操作时,图像捕获装置布置成与预型件保持一个预定距离;

11、-在颈部下方直径的自动确定工序时,颈部下方直径是通过图像上测得的颈部下方区段的宽度乘以预定比例系数得到的;

12、-在颈部下方直径的自动确定工序时,将图像上显示的预型件的部分的轮廓,与电子控制单元存储的预型件的轮廓进行比较,每种存储的轮廓相关于电子控制单元存储的一个颈部下方直径;

13、-预型件具有正交于预型件行进方向的主轴线,预型件的颈部具有凸缘,凸缘布置在连接颈部下方区段的连接处,通过竖直移动槽道的电动竖直移动装置,成对的槽道的高度能平行于预型件的主轴线地进行调整,在图像获取工序时,图像捕获装置至少摄取预型件的颈部以及颈部下方区段的轮廓,自动定位方法包括通过所述图像的信息处理自动确定颈部高度的颈部高度确定工序,该颈部高度确定工序随后是根据确定的颈部高度自动调整槽道的高度的工序;

14、-在颈部高度确定工序时,颈部高度是通过图像上测得的颈部高度乘以预定比例系数得到的;

15、-在颈部高度确定工序时,图像的轮廓与电子控制单元存储的预型件轮廓进行比较,每种存储的轮廓相关于电子控制单元存储的一个颈部高度;

16、-图像获取工序在沿制造设备中生产路径输送的预型件上进行;

17、-图像获取工序在沿加热路径的一个确定区域中的加热站中输送的预型件上进行;

18、-本发明自动定位方法包括槽道自动初始定位准备工序,槽道自动初始定位直至行进缝隙具有最大宽度;

19、-在槽道自动初始定位准备工序时,槽道竖直移动,直至最大高度,在最大高度中,槽道与预型件的颈部分开一个最大竖直距离;

20、-至少一对槽道由预型件颈部热保护槽道形成;

21、-至少一对槽道由预型件导向槽道形成。



技术特征:

1.在从热塑性材料制的预型件(12)制造容器的设备的加热预型件(12)的加热站(10)中自动定位槽道(54)的自动定位方法,每个预型件(12)具有一个颈部(16)和直接在颈部(16)下的一个颈部下方区段(21),颈部下方区段的外径称为“颈部下方直径(d1)”,加热站(10)具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图像获取工序(e1)时,图像捕获装置(78)摄取预型件(12)的至少颈部下方区段(21)的轮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图像摄取操作时,图像捕获装置(78)布置成与预型件(12)保持一个预定距离(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颈部下方直径(d1)的自动确定工序(e2)时,颈部下方直径(d1)是通过图像上测得的颈部下方区段(21)的宽度乘以预定比例系数(k)得到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颈部下方直径(d1)的自动确定工序(e2)时,将图像上显示的预型件(12)的部分的轮廓,与电子控制单元(60)存储的预型件的轮廓进行比较,每种存储的轮廓相关于电子控制单元(60)存储的一个颈部下方直径(d1)。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型件(12)具有正交于预型件行进方向的主轴线(a),预型件(12)的颈部(16)具有凸缘(20),凸缘布置在连接颈部下方区段(21)的连接处;

7.根据权利要求6结合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颈部高度确定工序(e3)时,颈部高度(h1)是通过图像上测得的颈部高度乘以预定比例系数(k)得到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颈部高度确定工序(e3)时,图像的轮廓与电子控制单元(60)存储的预型件轮廓进行比较,每种存储的轮廓相关于电子控制单元(60)存储的一个颈部高度(h1)。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图像获取工序(e1)在沿制造设备中生产路径输送的预型件(12)上进行。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图像获取工序(e1)在沿加热路径的一个确定区域中的加热站(10)中输送的预型件(12)上进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自动定位方法包括槽道(54)自动初始定位准备工序(e0),槽道自动初始定位直至行进缝隙(56)具有最大宽度(lmax)。

12.根据权利要求11结合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槽道(54)自动初始定位准备工序(e0)时,槽道(54)竖直移动,直至最大高度(hmax),在最大高度中,槽道(54)与预型件(12)的颈部(16)分开一个最大竖直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对槽道(54)由预型件的颈部(16)的热保护槽道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对槽道(54)由预型件(12)的导向槽道形成。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预型件(12)的加热站(10)中槽道(54)的自动定位方法,其具有:一对槽道(54),其限定预型件(12)的一个行进缝隙(56),至少一个槽道(54)横向可活动,以便改变缝隙(56)的宽度;一个电动横向移动装置(58A),其由一个电子控制单元(60)自动控制,使活动的至少一个槽道(54)进行横向移动;定位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预型件(12)的图像获取工序(E1);预型件颈部下方直径(D1)的自动确定工序(E2),其通过所述图像的信息处理,自动确定预型件的颈部下方直径;缝隙(56)宽度的自动调整工序(E4),其根据确定的颈部下方直径(D1),使活动的至少一个槽道(54)移动,自动调整缝隙(56)的宽度。

技术研发人员:L·波维莱克,H·帕斯基尔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得乐集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