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48100发布日期:2022-04-13 21:4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缸体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热流道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缸体。


背景技术:

2.大型注塑件使用的热流道系统一般是使用油缸驱动阀针封胶,由于缸体中活塞做往复运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容易使缸体的密封圈老化,导致缸体漏油,所以需要对缸体进行冷却。现有技术中,对缸体进行冷却是在缸体下方设置一个独立的冷却系统。但是此种设置方式离活塞较远,冷却系统对活塞的冷却作用不足,冷却效果较差。同时冷却系统离分流板较近,分流板热量流失较多,导致分流板温度不均衡,影响塑胶流动性能。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又有高效冷却系统又能保障系统温度平衡的缸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缸体,该缸体的冷却系统环绕活塞,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与此同时分流板温度有较好的均衡性。
5.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缸体,固定于分流板,包括:
6.缸筒,设置有一容纳腔;底座,与所述缸筒下端连接,且贯穿设置有第一让位孔,所述第一让位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活塞,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一让位孔内,并在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一让位孔内做往复运动;所述底座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内部的水路、分别与所述水路两端连接的第一水路接头和第二水路接头,所述水路围绕所述第一让位孔设置,所述第一水路接头和第二水路接头位于所述底座的同一侧;所述缸体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端与所述底座下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分流板固定连接。
7.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路包括第一水路、第二水路和第三水路,所述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水路接头和第二水路接头连接,所述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水路连通。
8.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座上端面设置有第一支柱,所述支撑座通过所述第一支柱与所述底座下端固定连接。
9.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座下端面设置有第二支柱,所述支撑座通过所述第二支柱与所述分流板上端面固定连接。
10.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设置有沿所述第一让位孔向上延伸设置且中空的密封部,所述活塞伸入所述密封部,所述密封部与所述活塞位于所述容纳腔。
11.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阀针,所述阀针与所述活塞连接,并穿过所述第一让位孔。
12.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述支撑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让位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二让位孔,所述第二让位孔内设置有定位套,所述阀针穿过所述定位套。
13.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塞与所述密封部之间、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缸筒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圈。
14.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缸筒还包括形成于容纳腔顶部的容纳腔顶壁,所述容纳腔顶壁上偏心设置有定位稍,所述活塞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
15.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缸筒还包括形成于容纳腔周围的容纳腔侧壁,所述容纳腔侧壁上设置有通向所述容纳腔的第一油路接头和第二油路接头。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将水路设置于缸体底部内部,使水路离活塞更近,离分流板更远,能高效带走活塞运动产生的热量,也能充分避免带走分流板的热量,能避免密封圈因活塞运动产生的热量加热老化,也能避免分流板热量流失过多造成温度不均衡。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缸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视示意图。
20.图4是图2中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
21.图5是图2中沿c-c线的剖视示意图。
22.图6是图3中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23.1、缸筒;11、第一容纳腔;12、第二容纳腔;13、第一油路接头;14、第二油路接头;15、容纳腔顶壁;16、容纳腔侧壁;17、定位稍;2、底座;21、第一让位孔;22、水路;221、第一水路;222、第二水路;223、第三水路;23、第一水路接头;24、第二水路接头;25、密封部;26、密封塞;3、活塞;31、定位孔;4、支撑座;41、本体;42、第二让位孔;43、定位套;44、第一支柱;45、第二支柱;5、密封圈;6、阀针。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25.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上方”、“下”、“下方”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将图中的设备翻转,则被描述为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单元将位于其他单元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下方”可以囊括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位。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
26.并且,应当理解的是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以被用于描述各种元件或结构,但是这些被描述对象不应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这些描述对象彼此区分开。例如,第一让位孔可以被称为第二让位孔,并且类似地第二让位孔也可以被称为
第一让位孔,这并不背离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7.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缸体,固定于分流板,如图1所示,包括:缸筒1,设置有一容纳腔;底座2,与所述缸筒1下端连接,且贯穿设置有第一让位孔21,所述第一让位孔21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活塞3,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一让位孔21内,并在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一让位孔21内做往复运动;所述底座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座2内部的水路22、分别与所述水路22两端连接的第一水路接头23和第二水路接头24,所述水路22围绕所述第一让位孔21设置,所述第一水路接头23和第二水路接头24位于所述底座2的同一侧;缸体还包括支撑座4,支撑座4上端与所述底座2下端连接,下端与所述分流板固定连接。
28.在底座2上设置围绕第一让位孔21的水路22,可以缩短水路22与活塞3之间的距离,更好的将活塞3运动产生的热量带走,提高了冷却效率,使密封圈5老化速度降低。同时,当缸体与热流道系统的分流板连接时,缸体通过支撑座4与分流板固定,此时水路22与分流板被支撑座4间隔开,水路22在进行冷却时对分流板的影响很小,分流板的温度基本上是分流板原有的控温温度。
29.具体的,底座2设置有沿第一让位孔21向上延伸设置且中空的密封部25,活塞3下端伸入密封部25之后,密封部25与活塞3一同伸入容纳腔,活塞3与密封部25之间、密封部25与缸筒1之间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圈5,活塞3在密封部25和容纳腔之间做往复运动,带动其下端连接的阀针6进行封胶。
30.进一步的,底座2形成有侧壁,水路22包括第一水路221、第二水路222和第三水路223,第一水路221和第二水路222一端贯穿底座2的侧壁分别与第一水路接头23和第二水路接头24连接,第一水路221和第二水路222另一端与第三水路223连通;第三水路223一端贯穿第一水路接头23和第二水路接头24所在侧壁的相邻侧壁,底座2还设置有用于封堵第三水路223的密封塞26。
31.在底座2上加工水路22时,先通过钻头对底座2其中一个侧壁钻孔,加工出第一水路221和第二水路222,然后在相邻的侧壁钻孔,加工出与第一水路221、第二水路222相通的第三水路223,最后通过密封塞26将第三水路223封路,形成水路22。
32.进一步的,支撑座4包括本体41、设置于第一让位孔21对应位置的第二让位孔42、固定于第二让位孔42内的定位套43、分别设置于本体41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一支柱44和第二支柱45。阀针6与活塞3连接,依次穿过第一让位孔21、固定于第二让位孔42内的定位套43,然后与分流板连接,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进行封胶,定位套43用于固定与活塞3连接的阀针6,防止阀针6晃动影响封胶。
33.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柱44有四个,且设置于本体41的四个角,支撑座4通过第一支柱44与底座2固定连接;第二支柱45有四个,均匀间隔设置于第二让位孔42边缘,支撑座4通过第二支柱45与分流板固定连接。支撑座4通过第二支柱45与分流板连接而不是直接使本体41与分流板连接,可以使支撑座4与分流板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减少热量的传递;支撑座4通过第一支柱44与底座2连接同样也是减小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热量的传递,防止底座2中的水路22带走分流板的热量使分流板热量不均匀。当然,第一支柱44和第二支柱45不是必须设置四个,第一支柱44和第二支柱45可根据需要设置个数和位置,只要能够使支撑座4分别与底座2和分流板固定住即可。
34.进一步的,缸筒1包括形成于容纳腔顶部和四周的容纳腔顶壁15和容纳腔侧壁16,
容纳腔顶壁15上偏心设置有定位稍17,活塞3设置有与定位销17相配合的定位孔31,用于防止因活塞3转动带动阀针6转动,便于封胶。
35.活塞3将容纳腔分成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容纳腔侧壁16上设置有通向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的第一油路接头13和第二油路接头14,为第一容纳腔11和第二容纳腔12供油。
36.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37.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