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E管挤出机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75852发布日期:2022-11-15 17:2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PE管挤出机模具的制作方法
一种pe管挤出机模具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挤出机模具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 pe 管挤出机模具。


背景技术:

2.挤出机是塑料加工成型中的一种重要机械设备,通常由传动装置、加料装置、料筒、螺杆、机头和模具几部分组成。塑料物料从加料装置进入到挤出机,在螺杆的转动带动下将物料向前进行输送,物料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料筒的加热、螺杆带来的剪切及压缩而熔融,因而实现从玻璃态到高弹态再粘流态的转变,粘流态的物料在螺杆的带动下被输送到机头,然后再经过安装在机头上的模具,粘流态的物料在模具中冷却定型并离开挤出机,形成所需加工的制件。根据螺杆的数量,挤出机可分为单螺杆挤出机和双螺杆挤出机;根据模具的种类,挤出机可分为管材挤出机和异型材挤出机。模具是挤出机的重要组成部件,其直接关系到挤出生产的稳定性、挤出制品的质量,挤出生产效率以及模具本身的使用寿命,塑料原料在熔融而成为黏流体后,通过设置在挤出机的机筒端部的模具,形成与模具的口模形状相仿的连续体,最后经冷却定型,便可成型为所需要形状的制品。对于管道生产而言,其模具主要包括外模、内模,外模的模口和内模的模口之间形成成型通道,塑料熔体从成型通道中挤出,经过冷却形成所需制备的管材。现有技术中,用于管道生产的挤出机的模具通常为成对设置,即,生产一种口径的管道便对应一套模具,虽然这种模具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的优点,但缺点也非常明显:每需要生产一种新的口径的管道,便需要更换一套模具,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pe 管挤出机模具,其具有调节部件,能够调整其内模、外模间距,改变管道口径,增加其适应性。
4.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 pe 管挤出机模具,包括内模、套设于所述内模外的外模,所述内模包括连接部、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外模和挤出机连接,所述调节部件包括调节套,所述调节套呈中空结构,所述调节套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连接部的侧壁外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调节套的另一端设置有密封端盖,用于封闭该端头,所述调节套的外侧壁和所述外模的内侧壁形成成型通道,所述调节套内部设置有支撑部件,用于支撑所述调节套的内壁。通过更换所述调节套即可调整所述调节套和所述外模的形成的成型通道的厚度,进而加工的管道的口径随之改变。所述支撑部件对所述调节套起到支撑作用,提高其强度。
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包括小径部、大径部,所述小径部设置于所述大径部的一端,二者同轴心设置,所述调节套套设于所述小径部的侧壁外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调节套的一端和所述大径部的端面抵接,所述调节套的端面直径和所述大径部的直径一致。这样设置使得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调节套之间连接处无凸起,使得二者之间光滑过度。
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套和所述密封端盖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抵接部,所
8.述抵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调节套的外径,所述密封端盖包括密封面板,围绕所述密封面板设置有连接裙边,所述裙边套设于所述抵接部的侧壁外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裙边的端面和所述密封端盖的端面抵接,二者抵接处外径一致。这样设置使得所述调节套和所述密封端盖之间连接处无凸起,使得二者之间光滑过度。
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件包括连接杆、若干围绕所述连接杆周向设置
10.的支撑脚、移动部件,所述连接杆和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支撑脚包括支撑杆、抵接面板,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和所述连接杆铰接,另一端和所述抵接面板铰接,所述抵接面板的一个端面和所述调节套的内壁抵接,所述移动部件和所述连接杆连接,用于旋转各个支撑杆。通过旋转所述支撑杆便能调整所述抵接面板位置,将所述调节套安装好之后将所述抵接面板和所述调节套抵接,需要拆卸所述调节套时将所述抵接面板移开。
11.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部件包括调节环、和所述支撑杆一一对应的调节
12.杆,所述调节环包括螺纹套、随动套,所述螺纹套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侧壁外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随动套和所述螺纹套同轴心地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和所述支撑杆铰接,另一端和所述随动套铰接。通过转动所述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相对所述连接杆移动,进而所述调节杆便能拉动所述支撑杆改变其角度。
13.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随动套、螺纹套通过连接螺栓连接,所述随动套的端
14.面上设置有与之同心的环形插槽,所述螺纹套上设置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置于所述环形插槽之中,所述随动套的侧壁上沿其周向设置有环形移动槽,所述环形移动槽和所述环形插槽连通,所述连接螺栓经由所述环形移动槽和所述插接部通过螺纹连接。上述结构实现了所述随动套和所述螺纹套转动连接的目的。
15.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模、内模通过固定螺栓连接,所述固定螺栓围绕所
16.述外模的周向设置多个,所述固定螺栓的杆部经由所述外模的侧壁和所述连接部通过螺纹连接。
1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螺栓和所述外模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消除固定螺栓的螺纹和所述外模之间的间隙。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需要调整加工的管道的口径时,首先将所述密封端盖拆卸,调整所述螺纹套使得所述抵接面板不再和所述调节套抵接,随后即可转动所述调节套将其拆卸,一是更换过程中所述连接部、外模不必拆卸,所述连接部、外模和所述挤出机的配合关系不变,增加了安装效率,并且能够降低因模具安装误差导致管壁厚度不均等产品缺陷出现的概率,提高了产品加工质量,二是仅仅加工不同厚度的调节套的成本、所耗费的时间远远小于同时加工外模、内模,减少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0.图1 为本实用新型 pe 管挤出机模具结构图;
21.图2 为连接部和外模配合示意图;
22.图3 为随动套和螺纹套配合示意图;
23.图4 为随动套结构图。
24.附图标记列表
25.1-外模,2-大径部,3-小径部,4-调节套,5-抵接面板,6-支撑杆,7-调节杆,8-调节环,9-抵接部,10-密封端盖,11-固定螺栓,12-弹性件,13-连接部,14-螺纹套,15-随动套,16连接螺栓,17-插接部,18-环形插槽,19-环形移动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30.如图 1、2、3、4 所示,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pe 管挤出机模具,包括内模、套设于所述内模外的外模1,所述内模包括连接部13、调节部件,所述调节部件、外模1和挤出机连接,所述调节部件包括调节套4,所述调节套4呈中空结构,所述调节套4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连接部13的侧壁外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调节套4的另一端设置有密封端盖10,用于封闭该端头,所述调节套4的外侧壁和所述外模1的内侧壁形成成型通道,所述调节套4内部设置有支撑部件,用于支撑所述调节套4的内壁。本装置工作时,将所述内模、外模1和所述挤出机连接,经过所述挤出机的加热部件熔融而成为黏流体的塑
料原料经由所述成型通道之后即可形成管道,而针对上述传统的模具口径不可调的问题,本装置中,首先将所述密封端盖10拆卸,调整所述调节套4内部的支撑部件使其不再和所述调节套4连接,随后即可转动所述调节套4将其拆卸,配套地,所述调节套4针对同一套连接部13可以设置多组,选择合适的调节套4安装即可,相比于现有技术,这样设置的好处一是所述连接部13、外模1不必拆卸,所述连接部13、外模1和所述挤出机的配合关系不变,增加了安装效率,并且能够降低因模具安装误差导致管壁厚度不均等产品缺陷出现的概率,提高了产品加工质量,再有,显然地,仅仅加工不同厚度的调节套4的成本、所耗费的时间远远小于同时加工外模1、内模,减少了生产成本。
31.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13包括小径部3、大径部2,所述小径部3设置于所述大径部2的一端,二者同轴心设置,所述调节套4套设于所述小径部3的侧壁外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调节套4的一端和所述大径部2的端面抵接,所述调节套4的端面直径和所述大径部2的直径一致。将所述调节套4和所述连接部13连接时,所述大径部2的端面一是对所述调节套4起到限位作用,使得每次安装所述调节套4时,都能将其安装至指定位置,其次所述小径部3的结构使得所述大径端和所述调节套4之间连接处无凸起,使得二者之间光滑过度,避免阻碍其中的塑料原料的流动。
32.由于所述内模、外模1之间在工作时会有塑料流体经过,为避免塑料流体进入所述调节套4之内,通过所述密封端盖10将所述调节套4的一端密封,而所述调节套4的另一端被所述连接部13密封,这样使得所述调节套4处于封闭状态,再有,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套4和所述密封端盖10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抵接部9,所述抵接部9的外径小于所述调节套4的外径,所述密封端盖10包括密封面板,围绕所述密封面板设置有连接裙边,所述裙边套设于所述抵接部9的侧壁外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裙边的端面和所述密封端盖10的端面抵接,二者抵接处外径一致,这样设置地好处在于一是所述调节套4的端面和所述密封端盖10的裙边抵接,对所述密封端盖10起到限位作用,使得每次安装所述密封端盖10时都能将其安装至指定位置,并且所述大径部2和所述密封端盖10的裙边连接处无凸起,使得二者之间光滑过度,避免阻碍其中的塑料原料的流动。
33.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部件包括连接杆、若干围绕所述连接杆周向设置
34.的支撑脚、移动部件,所述连接杆和所述连接部13连接,所述支撑脚包括支撑杆6、抵接面板5,所述支撑杆6的一端和所述连接杆铰接,另一端和所述抵接面板5铰接,所述抵接面板5的一个端面和所述调节套4的内壁抵接,所述移动部件和所述连接杆连接,用于旋转各个支撑杆6。在上述结构下,通过控制所述支撑杆6的转动即可控制所述抵接面板5的位置,例如,安装完毕所述调节套4后,通过所述移动部件旋转所述支撑杆6,使其朝垂直所述连接杆的方向转动,此时所述抵接面板5朝所述连接杆的外侧移动,使其能够和所述调节套4的内壁抵接,再有,当需要拆卸所述调节套4时,旋转所述支撑杆6,使其朝所述连接杆转动,降低其与所述支撑杆6的夹角,此时所述抵接面板5朝所述连接杆合拢,使其所述调节套4能够被拆卸下。
35.为实现转动所述支撑杆6的目的,在本装置中,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部件包括调节环8、和所述支撑杆6一一对应的调节杆7,所述调节环8包括螺纹套14、随动套15,所述螺纹套14套设于所述连接杆的侧壁外并与之螺纹配合,所述随动套15和所述
螺纹套14同轴心地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7的一端和所述支撑杆6铰接,另一端和所述随动套15铰接。通过转动所述螺纹套14,所述螺纹套14相对所述连接杆移动,进而所述调节杆7便能拉动所述支撑杆6改变其角度。具体而言,当旋转所述螺纹套14时,所述螺纹套14相对于所述连接杆的轴向的位置发生改变,进而于所述随动套15连接的调节杆7便能推动或拉动所述支撑杆6,当所述螺纹套14朝所述支撑杆6和所述连接杆的铰接处移动时,所述抵接面板5被撑开,反之,所述抵接面板5合拢。
36.为实现所述随动套15和所述螺纹套14转动连接的目的,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随动套15、螺纹套14通过连接螺栓16连接,所述随动套15的端面上设置有与之同心的环形插槽18,所述螺纹套14上设置有插接部17,所述插接部17设置于所述环形插槽18之中,所述随动套15的侧壁上沿其周向设置有环形移动槽19,所述环形移动槽19和所述环形插槽18连通,所述连接螺栓16经由所述环形移动槽19和所述插接部17通过螺纹连接。通过连接螺栓16连接,一是方便拆装,并且螺纹配合具有稳定可靠的优点,当所述随动套15相对所述螺纹套14旋转时,所述连接螺栓16在所述环形移动槽19之中移动,防止所述随动套15和所述螺纹套14分离。
3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模1、内模通过固定螺栓11连接,所述固定螺栓11围绕所述外模1的周向设置多个,所述固定螺栓11的杆部经由所述外模1的侧壁和所述连接部13通过螺纹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是调高了固定效果,二是方便调整所述连接部13相对所述外模1的位置,公知,螺纹配合间存在间隙,为消除上述间隙,所述固定螺栓11和所述外模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2。所述弹性件12使得所述固定螺栓11的螺纹牙能够和所述内模的螺纹牙抵接,调高调整精准度并增加对所述连接部13的固定效果。
38.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说明书中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形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